2024创新人物事迹6篇

时间:2024-06-13 作者:Iraqis

通过阅读事迹材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读者需要的是真实的、有实际参考价值的事迹材料,而非空洞无物的幻想故事,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创新人物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创新人物事迹6篇

2024创新人物事迹篇1

家住江西省鄱阳县银宝湖乡大山村的操道元和何勇去年从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回乡养殖秦州鹅。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不到一年时间,养殖的首批3万只秦州鹅销售一空,今年获利30万元左右。据了解,目前像操道元、何勇一样毕业后回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鄱阳县有1000多人。

近年来,鄱阳县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从多个方面给予扶持。例如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问题,鄱阳县各金融机构在上饶银监分局的指导下,坚持对有想法、有特长、有项目、有举措的回乡创业大学生,做到发现一个、扶持一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不久前,鄱阳县珠湖乡返乡创业大学生李翔,获得70万元政府贴息创业贷款。

2024创新人物事迹篇2

于双立——从事电工工作15年,创新设计制作、研制了三角高空作业平台、电工巡检工具车等多项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使卖场灯具更换和检修巡查便捷化。2010年研制的消防喷淋头专用“堵漏钳”,能迅速将消防喷淋意外喷发堵住,已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提出的“配电室变压器合理经济运行方法”,实现了商装照明和普通照明分时分段控制,年节约电量万余度。曾荣获北京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王存斌——从事复合材料胶接成型工作24年,在缩短型号研制周期、提高碳纤维原材料利用率、实现太阳翼基板国产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攻克高模量碳纤维缠绕成型操作中纤维起毛、断线和含胶量控制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并形成操作规程;解决了大型薄壁碳纤维管件成型和kelvar纤维绳绷弦操作难题;独创桁架结构装配胶接新技术,使得大型绷弦式刚性太阳翼基板各项性能满足大平台太阳翼技术要求,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乔文革——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6年,在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的弹上产品“伺服机构”、“天馈系统”和地面设备“汇流环”、“随动机构”为代表的高精密结构件加工与总装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精密微波器件装配及调试的生产工艺中,创新了某型号天线一体化装配方法,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创新二等奖。制作发明的专用抛光定位工装,较好地解决了和差器盖板平面抛光质量难题。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刘海花——从事餐厅服务员工作29年,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成长为大堂经理,为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水平,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总结编写了《餐饮员工上岗技能知识培训教案》,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加强业务培训,先后培养了高级以上服务员50名、中级服务员500余名;完成各种大型宴会接待任务100余次,并多次参加企业委派的新店餐饮输出管理培训任务,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成本50余万元,多次被企业评为“先进个人”,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

2024创新人物事迹篇3

“我们合作社目前参与的村民中,有一半是贫困户。今年四五月卖出了18万多公斤木瓜,人均增加近6000元的纯收入。”近日,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情告诉记者。

两年前,90后大学毕业生韦情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返乡种植木瓜。对此,父母和乡亲都不理解。

“大学学过种植技术,有一点理论基础,毕业前又在市场上作了调查,觉得种植木瓜前景很好,而且它的周期短,200多天就可以出产品了,资金周转快。”通过自筹40余万元启动资金,韦情和同窗好友欧学昌从村里流转155亩土地,开始种植大白皮水果木瓜。

两个创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全用上了:采取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花费十几万元建设了滴灌设施。2012年夏天,当地遭受了40多天的高温,滴雨未下。让村民们认为“花多余钱”的滴灌设施,保证了浇灌,木瓜获得了丰收。平时少有车辆的村子一下变得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有大卡车进来装木瓜。

“没想到啊,90后种地居然这么有出息!”看到两个年轻人干得有模有样,村里的群众也起了种植的念头。今年初,经过村委牵线,韦情带领10名村民成立了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目前向合作社下单的有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大客户40多个,每个客户对木瓜的需求量一年都是50多万公斤。为此,韦情计划3年内把木瓜种植扩大到500亩,带动农户种植200亩,形成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

2024创新人物事迹篇4

每当盛夏时节,村小张村俨然变成了一片世外桃源。只见满山的油桃行行站立,满树的桃果红艳惹人。山边地角,绿葱葱的优质茶叶迎风起舞,三三两两的村民们满脸笑意地采摘着芽尖。熟知这里的人都知道,这一切都与一位平凡却不普通的农村妇女密不可分,她就是张启芳。

十五年前,来到村,面对满眼的荒山,村里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她却选择了留下来,坚守这片荒芜的土地。她坚定这满山的土地就是资源,只要好好利用就可以创造出一片新天地,而首选的途径就是种植果树。从此她踏上了风雨旅程,开始凭着一番热情,苦干了三年,换来的却是一身的债务。原因是果树的品种不对,种植的技术不过关。痛定思痛,她明白了,科学技术才是唯一的致富之路。于是她买来大量的书籍,刻苦自学,不学不知道,原来自己先前走了很多弯路,于是她又开始调整果树品种,防病防虫,精心修剪,科学施肥,渐渐的走上了一条科技兴农的大路。但是,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她又发现仅仅在家自学,信息太闭塞了,要想进一步地提高效益,就必须走出去,及时了解外面的信息,将最新的信息化为致富的催化剂。与此同时,村领导也鼓励她多出去学习。于是她走南闯北,请教大学的专家学者,观看外面的大型果园,科技知识结合先进的经验,使她受益匪浅。特别是大量的走访,让她看到了果树发展的新方向,开始注重对优新品种的引进,实现了果树品种的更新换代。如今她的果园面积已有近百亩,种植的全部是目前最优的品种,果子个大、色艳、味好,成为市场上的宠儿,也给她带来丰厚的回报。

凭借自己的坚持与不断地学习钻研,先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但是,她更重视村民的共同致富,于是她把村里闲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在自己的果园里工作,一方面解决了果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村民们也可以得到实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她们学到技术,领略科技的无限作用。部分村民在张启芳的带动下,还思考着除了种果树,可不可以再辟新路。于是他们从浙江引进优良的茶叶品种,更换原来的老品种,老品种的效益一般在每亩400元左右,而新品种由于发芽早,成芽状,三季都可采摘优质芽孢,大大提高了种茶的效益,每亩的年收入可达4000元。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更加激起了他们学习科技的热情,更加坚定了他们走科技致富道路的信心。

小张村位置偏僻,道路一直难走,在村民们渐渐走上致富道路的同时,张启芳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一方面积极争取,得到村两委的支持;一方面广泛宣传,在村民中集资,把村民团结起来。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使得不到两个月,一条村级道路就贯通了。从此,这个偏僻的山村交通便利了,村里的茶叶和其它农产品也能迅速运出了,大家的致富道路也越走越宽敞了。

但是,荣誉面前她并没有止步,因为她知道路还远的很。她说在这样一个科技引领致富的时代,只有永不止步的人,才能走在发展的前沿,为祖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创新人物事迹篇5

9月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红星一场康乐小区居民周先生走进“领先电脑科技”说到,“老板,我要一根网线。”老板询问了尺寸没用多久就将网线做好,测试完毕后递到他的手中。

曾几何时,红星一场的居民但凡电脑出现故障,打电话找维修得到的回复大都是路途太远不提供上门服务,最终只得抱着电脑跑一趟哈密市。"别看这小小一根三元钱的网线,如果没有这个店,我还得坐上公交车去市里买,那真是太麻烦了。”周先生感慨地说道,“四年没回来了,一场变化真大,有这样的店真的很好,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位于红星一场文化西路25号的“领先电脑科技”开业于今年3月15日,店面并不大,一进店门正中间黄底白字的招牌赫然眼前,下方便是老板的办公桌,左边的墙上和橱窗里整齐的摆放着耳机,摄像头,鼠标,音箱等电脑配件,右边摆放着没拆封的主机、两台电脑及传真机,激光打印、复印一体机。老板张鸿是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他看看自己的店招牌笑着说:“我的口号‘天天都是3.15’”。

自从1997年外出求学工作,14年来,张鸿没有和亲人过过一个中秋节,这种团聚和睦的时刻总让独自漂泊异乡的他心生悲凉。今年春节,张鸿从深圳回到了家乡红星一场,看着家中渐渐花白了头发的父亲母亲,他最终辞掉了深圳一家港资公司“电脑工程师”的工作留了下来。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后,发现一场没有电脑公司,加之人们对电脑维修及电脑操作技能的需求,他的“领先电脑科技”热热闹闹开张了。

据张鸿介绍,自开店至今半年时间内,陆陆续续有20余人前来进行电脑培训,这其中不仅包括一场的居民,学生,还有很多是来自工业园区、中铁一局的职工及外来务工人员,团场居民主要学习电脑基础知识以满足上网娱乐之用,而单位职工因为配备了电脑,他们主要想掌握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技能。“当初开店预计两年立足,三年收回包括自身人力在内的全部成本,但是现在看来一切比我预想的要顺利。”他自信地说到。

以前,团场职工子女外出求学后都不愿意再回来,团场职工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跳出“农门”,团场人才就此一批批流失。随着红星一场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幢幢6层居民楼拔地而起,占地2.85万平方米集文化休闲、健身娱乐、人文景观、绿色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基本建成,购物、餐饮、美容等服务性店铺布满了沿街底商,优美舒适的环境,使得周边居民纷纷向城镇中心聚集,加之中铁一局货运编组站建设项目开工,二道湖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人们穿梭忙碌于红星一场这片发展的热土。现在已经有不少像张鸿这样的团场老职工子女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团场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中活跃着他们年轻的身影,他们在一步步找寻人生定位的同时也为团场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今年中秋对于和张鸿有相似经历的人来说,能和家人一起温馨度过,眼中的月亮是否会更圆、更亮一些呢?

一次创业教训多 二次创业更理性残疾大学生王福如:创业其乐无穷 追梦只争朝夕校园淘宝网 创业新突破丁俊林:一位贫困大学生的创业路母亲卖房助儿子创业 大三时合同额破千万曾文頔:大学生葡萄酒品酒师的“爱与专”大学生创业两年赚70万大学生创业:种西红柿比农民好 销得比农民俏一个创业者在小米首发app的极品、曲折故事硅谷创业的华人守望者 —— 中国草根硅谷创业现状。

2024创新人物事迹篇6

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一个零件他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