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优秀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英雄的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英雄的事迹篇1
在中国历史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陷入重重包围的军队转危为安的人,屈指算来,仅有几个。而西晋时的刘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琨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将领、音乐家和文学家,也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西晋末年,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騷扰中原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刘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和好友祖逖一起,闻鸡起舞,发愤图强,希望能收复失地,还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公元307年,刘琨带领部下一千余人离开洛陽,历经艰难险阻来到晋陽(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陽由于战乱频仍,已是一座空城。刘琨到了那里,安抚流民,加强城防,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很快,晋陽城恢复了活力,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匈奴骑兵再次兴兵南下,围攻晋陽城。一夜之间,五万匈奴兵把晋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刘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赶紧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出城去,请求救援;一面在城内严防死守,各个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进攻。
刘琨深知晋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便守城不出。虽然匈奴人数次骂阵,刘琨都置若罔闻。他希望以拖延时间的方式来等待援军。恼羞成怒的匈奴人却等不了,他们数次攻城,但都被刘琨带领的`守军顽强地击退。匈奴人见久攻不下,索性就驻扎在晋陽城外,坐等刘琨弹尽粮绝,那时再攻城就不费吹灰之力。
刘琨在煎熬中又过了几天,援军还是未到。已是深夜,刘琨还在四处巡查。此时的他千钧重担在身,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登上城楼,看着一队队的巡逻士兵走过,心里稍感安心。但凭楼远望,不远处就是匈奴骑兵的营地,虽然灯火通明,却寂静无声,显然,匈奴人已经睡去。
刘琨深知:现在晋陽城内,粮草仅能维持半月;原本守军才不过两千,匈奴人几次攻城,又损兵折将不少;援军迟迟未到……想到这里,刘琨忍不住一声长叹,抒发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远处的匈奴营地里传来一阵騷乱,似乎被刘琨的长叹声惊醒。看到这,刘琨灵机一动,想起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的四面楚歌所慑,不战自败的故事。他赶紧命人拿来胡笳——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站在城楼上吹奏起来。
刘琨忘情地一遍又一遍地吹着匈奴人最熟悉的曲子。忧伤的胡笳一路呜咽着传到了匈奴营地,好似慈祥的母亲在呼唤久别的游子,又似温婉的妻子在思念离家远征的丈夫。渐渐地,匈奴营地里騷动起来,许多士兵走出营地,急切地寻求声音的来源。有的情不自禁地低声吟唱,有的则黯然泪下。连年背井离乡的征战,久攻不下的城池,已经让匈奴士兵备感疲惫。在这异域他乡,突然听到熟悉的乡音,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士兵中间蔓延开来。
刘琨吹了一夜的胡笳,吹得自己泪流满面,吹得匈奴士兵归乡心切。
第二天一大早,探马来报,匈奴已经撤兵北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让匈奴人军心大乱,士气低落,许多士兵结伙乘夜逃亡回家。匈奴首领见状,不得不下令连夜拔营起寨,退回老家。
就这样,刘琨不费一兵一卒,解了晋城之围。从此,“一曲胡笳救孤城”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刘琨以他面对强敌时的勇敢和智慧,留名青史,被后世称道。
英雄的事迹篇2
说起岳飞,我相信今天这里在座的每一位都不会陌生吧?或者书上,或者电视上,或者长辈的嘴巴里,对岳飞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岳飞同关云长、赵子龙、尉迟恭一样,不但是家喻户晓的伟大的古代英雄,而且也早已成为历代百姓无限敬仰的神。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清朝钱彩的《说岳全传》。读后,发现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岳飞故事几乎都出于此书,如岳飞为大鹏鸟投胎、秦桧为独眼虬龙转世、岳飞由母亲抱着坐花缸逃生、岳母刺字,拜铁臂金刀周侗为师等等情节,至今还能如数家珍。
一提到岳飞,我们总抱有两种心情,一种是崇敬,一种是悲悯。崇敬于他的精忠报国,悲悯于他的含冤屈死。
对于岳飞的死,小说里宣扬的是因果报应,现在有些人认为真正的元凶是宋高宗。比如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也是这种论调,认为天下除皇帝外无人能杀得这样一位兵马大元帅。宋高宗之所以要杀岳飞,是他不希望岳飞打败金国,把被金国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迎接回来。我认为这只是现代人的一种揣测,其实真正想杀岳飞的是金人,直接实施杀害岳飞的主谋是秦桧,宋高宗只是被利用者,导致岳飞死亡的是岳飞自己。
金人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要把宋朝打趴下首先就要毁掉宋朝的“长城”,虽然宗泽已过世,韩世忠赋闲了,偏偏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角色——岳飞。有岳飞在,金兵南进的步伐屡屡受挫,偏安的南宋朝廷万一元气恢复,保不齐有一天大举反攻的可能。面对岳飞的威胁,金人自然不择手段,欲除之而后快的。秦桧便是主要实施者。
秦桧与妻子王氏早先也被捉到金国,后来投降了金国,被金国暗遣回南宋安插在朝廷的内奸。岳飞连打几个胜仗,士气大振,眼看要直捣金国军事重镇黄龙府,金国慌了,而此刻临安宫廷里的宋高宗也开始忐忑不安了。第一,他对岳飞能不能灭金信心不足,怕打不赢,一旦金人反扑,后果不堪设想;第二,万一真把金人打得投降,在北边的两个皇帝自然要请回来,他们一来,自己的帝位将恐不保。事实上宋高宗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后来明朝也的确发生的这样的情况,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所俘,明朝另立新君景帝,军队在于谦的指挥下,大败瓦剌,便把被尊为太上皇的`英宗迎回了北京,没过几年,趁景帝病危,英宗就发动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于是朝廷重新洗牌,厥功至伟的于谦也惨遭身首异处。
而秦桧也正是利用了宋高宗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迫使宋高宗对岳飞渐生不满。岳飞的积极抗金,一心要迎二圣回国,高宗很是感冒,但又无法治他的罪。于是秦桧使出了杀手锏,诬陷岳飞谋反。宋高宗原本也不大相信岳飞会谋反,老谋深算的秦桧便说:请圣上下旨叫岳飞班师,看他会不会来。秦桧料定岳飞千辛万苦好容易收复了失地,断不会一道旨就能让他彻底放弃而爽爽快快班师回京的,就一日下了十二道金牌,无奈之下的岳飞才气咻咻赶来,这使宋高宗觉得岳飞这小子果真不大听他的话,确信岳飞有异心。当然这异心倒不一定是有意谋反,而是怀疑岳飞与自己没有保持高度一致,这是高宗所不能容忍的,也是所有帝皇所忌讳的。加上朝廷已经同金国秘密在议和,而金国开出的条件之一就是“杀岳飞”。于是注定岳飞必死无疑。
“莫须有”的罪名是秦桧构织的,也肯定是高宗授意或默许的,风波亭处死必定经高宗批准的。高宗死后岳飞沉冤得雪,这时候官方就把所有的责任归咎给了秦桧。岳飞的死,很大部分其实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岳飞的“错误”在于太天真,太不懂政治,缺乏政治敏感度。当第一面金牌到来之际,如果二话不说立马起身班师回朝,至少个人的命运不会走到绝路,大不了像韩世忠一样居家赋闲,保住一条命是没问题的,没准以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英雄总归是英雄,个人的荣辱安危在他们的心中轻若鸿毛,国家的兴亡、黎民的安乐才重于泰山。这就是所谓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丈夫气魄,大英雄气概,真正的英雄豪杰,就是面对生死存亡关头敢于舍生取义,敢于豁出去!当他对前面十一道金牌不当一回事的时候,原本想以自己一人之罪拯救泪尽胡尘里的遗民,或是幻想一个奇迹的发生,寄望皇帝放弃成命,让他继续把战线向北推进。结果又十万火急等来了第十二道金牌,他无法再拖延了,“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当他含着眼泪撤离前线之际,复地百姓拦道痛哭,黄河对岸凶悍的金兵却正虎视眈眈地预备再次卷土重来,而临安那边的刽子手已经磨亮了屠刀。
将近一千年过去了,当人们还在纪念精忠报国的岳飞精神,还在吟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烈诗句的时候,当还有人在骂秦桧,在对杭州岳王坟前下跪的铁像指指点点的时候,历史已经公正无误地说明了一切。那就是做一个爱国者,青史垂名,万民崇敬,虽死犹荣;做一个祸国蟊贼,遗臭万年!
英雄的事迹篇3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1841年2月,英国侵略军的十八艘兵舰进攻虎门。守卫在那里的关天培向琦善报告,请他增派援兵,补充药。琦善不但不理,还责怪关天培,他说:“你这么干,惹恼了洋人,你敢负责吗?”关天培听完,气愤极了。他下决心要和侵略者血战到底。这天早晨,英军向几个炮台发起攻击。关天培命令士兵还击。可是由于敌人炮火猛烈,数百名士兵相继阵亡。上横档炮台阵地上,只剩下十几个士兵,他们的药已经打光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惊慌。当敌人冲上来的时候,这十几名士兵视死如归,手拉手地跳进了大海,以身殉国。
前边的炮台相继失陷,英军继续猖狂北窜,要夺取后面的靖远、镇远和威远三座炮台。这三座炮台是虎门的最终一道屏障了。就在这时,在炮台阵地上,关天培和部将麦廷章正带领士兵们宣誓: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敌人开始进攻了。关天培一边指挥士兵反击,一边自我点火发炮。士兵们打红了眼,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仇恨的炮弹一发接一发,连连射向敌人。不久炮身热了,炮筒红了。突然“嘣!嘣!”几声,八门大炮全崩裂了。战斗进行了七八个小时,我军士兵伤亡过半,火药也不多了。英军乘势扑上了炮台。突然,关天培猛挥钢刀,冲上前去,砍死了前面的几个敌人,后面又拥上来一群敌人。关天培把钢刀高高举起,拚力向敌人的头上砍去。就在这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关天培的胸膛。他挣扎着,怒目圆睁,在阵地上巍然挺立,把冲到他身边的敌人惊呆了!
英雄的事迹篇4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当出于工程人员之口。”之后,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很多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我的人、自我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我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
英雄的事迹篇5
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只有十三岁,他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地里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海娃的爸爸是民兵队长,他急匆匆地把一封信交给海娃,满脸严肃地说:“这里面是攻打鬼子炮楼的路线图,你一定要想方法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这是十分重要的消息,他拍拍胸脯说:“您放心吧,我保证完成任务!〞说着他就藏好鸡毛信,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海娃忙着赶路,没想到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心里想,要是鬼子搜身,搜走了鸡毛信可就麻烦了,这可怎么办啊海娃冷静了片刻,看着羊群,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羊头〞的尾巴下面藏了起来,鬼子小队长拦住了海娃,他们叽里哇啦地说了一会儿话,对海娃瞪着眼说:“你的,小八路的干活〞鬼子队长又命令两个小鬼子把海娃从头到脚搜了一遍,什么也没发现,于是鬼子又打起了羊群的主意,要海娃给他们带路,并且想吃羊肉。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到了深夜他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出了几里路,鬼子发现海娃跑了,很快就追了上来,他们用枪逼着海娃让他带他们上山,海娃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靠近八路军埋伏圈瞪着眼说:“你的,小八路的干活〞鬼子队长又命令两个小鬼子把海娃从头到脚搜了一遍,什么也没发现,于是鬼子又打起了羊群的主意,要海娃给他们带路,并且想吃羊肉。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到了深夜他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出了几里路,鬼子发现海娃跑了,很快就追了上来,他们用枪逼着海娃让他带他们上山,海娃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靠近八路军埋伏圈的山路上,乘鬼子没有防范,拼命往山上爬去,愈爬愈远,身后响起鬼子的枪声,有一枪还打中了海娃的手。想到鸡毛信的重要,海娃忍着疼痛继续向山上爬,嘴里还高声喊着:“八路军叔叔,快打鬼子啊!〞
张连长和八路军听到枪声和海娃的呼喊,很快冲了上来,把鬼子打了个落花流水,最终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张连长根据信上的情况。成功地捣毁了敌人的炮楼,击毙了猫眼司令,打了个大胜仗。
海娃也因为他的机智和勇敢成为抗日小英雄,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不记国耻,发愤图强,振兴中华!做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