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事迹时,大家都需要保持较为清晰的思维,事迹材料的写作内容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实际情况,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1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成就“钻一行精一行”的精彩——布茹玛汗·毛勒朵等10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光荣入选2022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她们的先进事迹彰显建功新时代的巾帼力量,勾勒奋斗女性的最美剪影。
热爱祖国 对党忠诚 守护边疆,播撒爱国种子——
在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边境线。数十年来,她亲手在帕米尔高原刻下10多万块“中国石”。
如今,布茹玛汗的儿女们也成为护边员。“我们全家用脚步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不停,巡边护边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不变。”布茹玛汗说。
赤诚报国,心系人民健康福祉——
“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是我的根,我绝不能忘本……”每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回国,李桓英总是这样坚定地回答。
20世纪50年代,她谢绝世界卫生组织挽留回到祖国,将国外先进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疯狂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可控、可治。2016年,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同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传承红色家风,赓续红色血脉——
甘公荣是“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三女儿。几十年来,她时刻谨记父辈“一心为公,恪尽职守”的嘱托,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家风。
她热衷扶贫帮困,先后成立龚全珍工作室和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募集资金帮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她传承红色基因,为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授课,讲述父辈艰苦奋斗的故事……
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家长口中的“秒回校长”,同行眼中的“种子校长”……每一个亲切的称呼,都如同一枚闪亮勋章,映照出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的育人初心。
她创建全国首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以情育人促进品德养成,她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主张因材施教呵护学生成长……吴蓉瑾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被称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
攻坚克难 创新突破 时代召唤巾帼,奋斗成就梦想。
“科研是长期的艰苦奋斗,不是一时的光环、激情与承诺。”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胡海岚深有体会。
2008年,在国外拥有独立实验室的胡海岚回到祖国,扛起我国系统神经科学领域的大旗。
揭示个体参与社会竞争及“胜利者效应”的神经调控机制、创新单细胞活性双标记技术……胡海岚的付出,让中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
她们的身影在科学征程上砥砺前行,唱出新时代中国女性的铿锵之歌。
2019年,第34届国际超级计算大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担任大会主席。
五代银河、两代天河超算系统研制骨干,代表团队六次站上世界超算最高领奖台……卢宇彤的成绩单,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高精尖成果,更展示着中国女科学家的风采和担当。
“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国家战略,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卢宇彤曾说。
大国重器、尖端科技,她们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作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关欣投身国防事业20余年。
她的科研成果,为国防教育、舰载航空兵战斗力生成和海军信息对抗装备转型作出突出贡献,为我军在海战场装上了先机制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扎根基层 艰苦奋斗 “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秉持这样的信念,北京姑娘路生梅,扎根陕西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50多年。
为了让山沟沟里的老乡们及时看上病,她白天接诊、晚上点着油灯自学,迅速成长为全科医生;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第一个正规儿科;她给患者开几毛几分钱的小药,巡诊走遍小镇乡村;她自愿“超期服役”,退休后拒绝高薪聘请,义务接诊患者超15万人次;面对疫情,年逾古稀的她写下请战书,递交1万元特殊党费……
路生梅说,毕生坚守只为兑现誓言,“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群众心中,感念着她们的无私奉献;脱贫路上,活跃着她们的奋斗身影。
杨宁,这个“85后”大学生村官,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拔掉穷根。
作为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她的扶贫之路充满艰辛,却从未被困难挡住脚步——悄悄卖掉婚房垫付种子肥料资金,创新“稻+鸭+鱼”共作模式种植紫黑香糯,建设扶贫加工车间,成立“苗村倌”电商服务中心……依托原生态资源优势,走产业发展道路,江门村旧貌换新颜。
“发展产业关键要‘接地气’。”
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带领企业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从实施产业扶贫计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到成立田间学校,帮助农户变身技术能手;从带动开展规模化养殖、种植,帮助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到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第六产业园”……精准对接,深耕基层,她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我们会以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尹建敏说。
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2
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放在对等的地位来进行交流,树立平等的教学思想。教学是平等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是平等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同样受到教育。不是说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称兄道弟才是尊重,也不是说在毕业答辩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百般挑剔就是不尊重。作为老师,要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负责,你站在讲台上时讲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把每节课上好才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尊重。
理解学生,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创造和谐的教学关系。有很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好管”,我觉得十分正常,在信息时代长大的孩子理应有更多的个性。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热爱学习的,他们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他们只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就学会了直立行走,他们只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就掌握了一门语言,他们的学习能力毋庸置疑,而之所以对学习感到懈怠,是因为失去了兴趣。所以与其用点名的方式要求学生到课率,不如把课堂内容设计的更加精彩来吸引学生。
宽容学生,就是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我把教育比作种树,有的学生是桃树,有的学生是梨树,非要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就像把桃树种成梨树一样徒劳。工业设计是交叉学科而不是边缘学科,要建立从人文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艺术到技术、从零售业到制造业、从心理学到环境生态学的大设计观;思维要开放,不受固有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设计没有只有更好,没有的标准只有评价的角度不同,设计多元化已成为新时代的显著标志。
教学的主体是学而不是教,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用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学习,重点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__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参加一个学生的科技社团活动,有个工程师协会的学生发问:“你为什么学工程?”如果是中国学生,答案可能是家长的建议、社会的需要、就业的前景等等,而美国学生自己的答案是:“it"scool!”从这个答案上我看到了美国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学习热情,这恰恰是我们中国学生所缺乏的。
习总书记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我们的教育从中小学开始就强调共性的东西,强调标准答案和统一考试,习总书记指出了个性教育的重要性。所谓教学,重心不在教,而在于学,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3
路生梅,女,1944年生,北京人,中共党员,系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1968年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她多次放弃返京和高薪聘任的机会,践行了“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要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诺言,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陕北大地,用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赢得了群众赞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76岁高龄的路生梅主动请战驰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并向党组织递交了1万元特殊党费。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大量点赞和转载,激励了更多医生主动请缨。她先后获得“中国好人”、“陕西省道德模范”、“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2020年全国“诚信之星”等荣誉。
路大夫的手机坏了。敲敲,拍拍,反复按开关键,还是黑屏。这可是大事!
多年来,无论白天黑夜,她手机从不关机。这个号码,是佳县老百姓的免费“急诊热线”,拨打者不知凡几。“病人联系不上我怎么办?”路生梅焦急而无措。
耄耋之年,华发苍颜,路大夫放不下的依然是她的病人。
路生梅在佳县家中接电话为患者义诊(1月14日摄)。她的手机从不关机,被群众称为“路大夫热线”。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53年前,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第一次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时,没有人认为这个城里姑娘会待得久。
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在此交汇,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县城三面环水,峭壁林立,守着黄河却吃水难。民间歌谣形容:“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
那时的路生梅扎着两条麻花辫,满怀期待。她自己也不曾想到,这里将成为她未来50多年眷恋不走的“家乡”。
凌凌独西行
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她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去北京一家知名医院工作,努力成为一名儿科专家。
然而,学校的一则通知,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
那一年的医科生是统一分配,路生梅的分配地是条件艰苦、医疗资源短缺的西部县城。
接到通知,路生梅就收拾行装,包裹里满是精心挑选的医学书籍。她服从分配的理由很简单:“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时值寒冬,她一路西行,乘火车、搭卡车,蹲在穿羊皮袄的老乡中间瑟瑟发抖。连着几日受冻、颠簸,这个单薄、瘦弱的姑娘终于到达佳县县城。
那是路生梅永远也忘不了的一个早晨。她拎着包裹,穿过县城狭窄的街道,城外坑坑洼洼的土路尽头,几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她未来的工作地——佳县人民医院,“一个乡镇卫生院的规模”。
瞬间,路生梅的一腔热血凉了半截。
其实,挑战才刚刚开始。“当时这里不仅吃糠咽菜,吃水、用水都得靠驴从黄河里拉。”路生梅回忆,浑浊的黄河水沉淀后才能喝,每天只有一瓢。
住窑洞,她连火都不会烧,只能睡冰冷的土炕;出入医院,路旁是一片荒坟:下乡出诊,常需要走几十里路,动不动沾染一身跳蚤、虱子……
初来乍到的路生梅一面过“生活关”,一面在同事和患者的期待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我的专业是儿科学,但这儿却没有分科。人家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你什么病都能看。”路生梅说。
为了不让病人失望,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生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定定住天涯
人口不足3万的佳县县城,只有一条主街道。街道后的窄巷中,有两口窑洞,就是路生梅的家。家中的陈设简单到寒酸,火炕、木沙发、三合板书桌、门扇掉落的衣柜……50多年来,这里的主人也没添置多少家当。
“刚来时也没想到能在这里安家,一待就是一辈子。”路生梅坦言,有段日子,走与留,在心头反复掂量。她曾想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不是怕苦,而是想去攀攀医学高峰”。
她到底还是没能割舍这片黄土地。因为“佳县实在太落后,太缺医生了”!
当时这里一些农村群众生病甚至不去医院、不找医生,而是请“神婆”驱邪。有次出诊,她无意中看到:一口破窑洞中,土炕上病人已经昏迷,“神婆”还在念念有词。
这一幕让路生梅震惊!
“病人神志不清了,再耽误下去可不得了。”情急中,她说服家属让她给病人诊治,经过诊断,路生梅用针灸使病人清醒过来。
“我当时也捏了一把汗,就怕这一针扎下去,病人还是不能清醒,那不仅救不了人,还争不回家属的信任,他们以后还会相信‘神婆’。”路生梅说,“不能把病人让给封建迷信!”
一次出诊,她徒步一个多小时来到一位待产妇家中,进门时,产妇已经生产,就坐在一个沾满血迹的土袋子上,家人担心产妇休克,就用手拽着产妇的头发,并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断脐带。
紧急时刻,路生梅冲过去抢下剪刀,一边解释,一边快速拿出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
促使她下定决心留下来,除了责任,还有佳县人沉甸甸的情感。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村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一路跌了40多跤。她索性半躺着滑下山坡,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泥人”。
因患者病情较重,路生梅留下治疗了好几天直至患者好转,待准备离开时,细心的女主人为她送上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路生梅霎时因感动红了眼圈。
在那个返回县城的冬夜,她思考了许久,最终决定留下来,并把“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思想汇报。
路生梅不仅留了下来,还与一位陕北汉子走到了一起。说起已过世10年的丈夫,路大夫神色温柔:“他是个好人,比我优秀得多。”他们是医院的同事,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护士。二人相携相扶,成为当地一段杏林春暖的佳话。
扎下根来的路生梅更专注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为了挽救更多小生命,路生梅又着手创建独立的儿科。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小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
随着治愈的患儿越来越多,“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气,许多外地病人慕名而来。
路生梅也终于实现了毕业时的梦想——“成为一名儿科专家”。
冽冽久愈香
佳县人民医院一间几平方米的房间是路生梅的办公室,这里常常挤满病患。“路大夫好!”“这么早就上班啊?”……清晨,记者跟随路生梅去医院的路上,她每走几步就能收获一句热情招呼。
路生梅微笑着,用“醋溜”的陕北话一一回应。个头不高、身形瘦削、身板笔直,和年轻时没什么差别;与朋友们聚在一起,她爱笑、爱唱、爱热闹,还是那个开朗的“小姑娘”;但乡音已改,鬓发花白,皱纹爬满了她曾光滑的面庞。
50多年来,曾经的“小路医生”,已经变成可亲可近的“路奶奶”。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同龄的大夫要么含饴弄孙,要么被其他医院返聘。路生梅医术精、人品好,很多医院争相高薪邀请,但她一一拒绝。
路生梅仍然选择在佳县工作,但却是免费义诊。“国家已经给了我退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
路大夫的患者中,不仅有佳县本地人,还有许多来自周边县区,甚至黄河对岸山西省的患者。
一个上午,在仔细问诊、不断给家属交代注意事项的路生梅,时不时会站起来噔噔噔地跑到楼下药房,去查询一下某个小药有没有?哪个价格更便宜?
“路大夫看得好,我们放心。人好,从来不起火(有耐心)。”53岁的樊振宁带着小孙子来看病,“我小时候就找路大夫看病,我们家五代人都找她看过病,半个佳县城人都找她看过病,我们信她。”
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她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后才能过来,路生梅也不推拒。
路生梅的电话号码更是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只要有人问,她就告知;只要来电话,她都接,一时没接上有空就马上回拨,“万一是急病呢?一点不能耽误”。
50多年来,除了外出培训、回京探亲,她几乎没离开过佳县。
“我回京探亲时,电话还是一直响,都是病人来电,问我啥时候回去。”路生梅说,“我就像风筝,不管在哪里,线永远在病人手中。”
50载已过,但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超过10万人次。
一位曾经的患者帮路生梅修好了手机。这下“风筝线”又接上啦!
当熟悉的铃声响起,路生梅接起电话,是一位十几公里外的患者求诊。这是位长年瘫痪在床的患者,路生梅需要出诊。
拎起医药箱,穿上大红色羽绒服,饱满精神的她又出发了。
白色积雪上跃动着红色的身影,宛若一树烈烈红梅,迎着严寒盛放在陕北大地。
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4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07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15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5
们归国的老一辈科学家有一个共性,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都有着像超级计算机一样复杂的头脑,但是在面临事业和生活的选择时,他们又有着孩子一样简单的心灵——对待研究对象,务求真实,没有任何含混不清;对待个人名利,只有最低要求,在个人利和天下利之间,总是选择考虑更多人的利益。在李桓英身上,这种简单体现在她多次人生选择中。
李桓英于1921年出生在北京,1939年考取同济大学医学院之后,才结束了辗转的少年时代。但是,战乱中的人们,想自安而不得。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在数度辗转之后,终于在李庄暂时放下了一张平静的书桌。异常艰苦的环境,反而让师生们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夜以继日的学习,是他们参与文化抗战的独特方式。对于李桓英来说,青年时代在云贵川山区行走的经历,让她见识了真正的贫困生活,尤其是在战争威胁下生活无着的穷人生活,这种见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经历的。没有这些见识,人生就缺乏宏阔的视野,也就缺乏在比较中得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如果说她的第一次学业选择有母亲一半的意愿,李桓英因此走进了医学大门,那么第二次的专业选择则完全是她自己确立的。她认为,在接触到的专业中,只有细菌学是最依托于数据的,更接近纯科学。所以,她瞄准了这个专业的世界顶尖学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之后考入其中攻读硕士。
1948年,在中国和巴西的倡议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1950年夏季,李桓英带着科研热情和老师特纳的信任,以联合国工作人员的身份,奔赴印尼做雅司病防治工作。4年之后,世卫组织又派她去缅甸从事梅毒血清学诊断工作,她在那里工作了3年。在此7年间,她与当地专家一起,制定了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更周详的施药方案,她也因此锻炼出因地制宜的工作能力。当世卫组织提出再与她续签时,她拒绝了,一个职业上的原因是,她要去挑战更棘手的领域,尤其是那些不治之症。这次选择,是她日后一生的缩影,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总是要尝试新的领域。
放弃优厚待遇、不再续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要回到祖国。此前,李桓英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已经赴美国定居,父母当然希望女儿能长久相伴,此时,她正在霍普金斯大学读书,选择生活地点这个问题还不突出,但在东南亚工作的7年中,她越来越想回到祖国。然而,自己身份的隔绝,使祖国如同“宛在水中央”的佳人,近在咫尺却无法到达。她去美国留学前,持有的是民国护照,所以她不能合法入境中国。这种状况一直没变,直到此时世卫组织征求她意见是续聘还是进修,李桓英看到了转机,她立即拒绝续聘。当时英国与中国互设了代办处,她申请去伦敦大学进修一年,在英国更换了护照和签证。1958年6月结业之后,她借道欧洲和苏联,从莫斯科坐火车入境中国,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她不是不知道,这次选择,意味着可能与父母再也不能相见。但这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亚非国家流行病频发多与贫困落后相关,当时的中国也是如此,自己求学工作多年,祖国正在新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摆脱贫困,自己最大的用武之地就是中国。李桓英回忆说:“国内生活确实艰苦,可是苦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人缺吃少穿、体弱多病。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要为贫穷落后的祖国服务。”李桓英这一代科学家,他们从苦难中思考,懂得了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时代赋予时人的重任,足以激发起他们心中的无限热情,带着满腔的热情,他们回应时代之问,填补时代之失,创造了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苦难辉煌。
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6
“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诚恳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2017年12月26日下午,96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回国不后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映衬,鲜艳无比。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17年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2016年对着党旗承诺:“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7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7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5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37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当初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决定,攻克麻风病。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07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15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篇7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红喇叭”社团的小讲解员们与吴蓉瑾互动。
她扎根基础教育27年,组建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16年来培养千名小讲解员童音。她倡导情感教育,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她坚持推动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乡村学校,担任市郊乡村学校校长3年,将其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
吴蓉瑾,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当你走近她,感受到的是她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和热爱。
红色传承路上小不点们的“带队者”
9月15日,吴蓉瑾顶着细雨带着高矮不一的一队小学生走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一进门,孩子们轻车熟路地“反过来”带着在场的大人们进行参观。普通话、上海话、英语轮番上阵,而吴蓉瑾就像普通听众一样认真地听着,走向下一个参观点位时,又会自然地与孩子们手牵着手。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毗邻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学习资源。
16年前,吴蓉瑾发起成立了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吹响了红色文化传播的“红喇叭”。她带领学生一同学习党的历史、讨论撰写讲解稿、磨炼讲解技巧,用互动学习、深度参与的方式,吸引小学生主动走进红色场馆,传承红色精神。如今,在吴蓉瑾的推动下,“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成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培养了千余名小讲解员,逐渐成了一支传播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火种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