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陶艺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4-02-29 作者:pUssy

写心得体会是培养思考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写好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学陶艺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陶艺的心得体会7篇

学陶艺的心得体会篇1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六,我拉着爸爸妈妈来到了朝思暮想的陶艺体验馆。一进门,我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架子上,满满的`都是陶艺作品,看着那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那可是独具匠心、鬼斧神工啊!我迫不及待的想一展身手。

教我做陶艺的是位阿姨,她帮我系上了围裙,拿出一袋泥巴,揉成团摔在拉坯机中央以固定,提来一桶水在桶里放进一片海绵,告诉我:“先要将手弄湿,然后将左手大拇指放在泥中团中央,其它四指抚着边,左手呈90度垂直,右手贴着左手的四指不仅可以帮助左手固定位置,还可以刮走多余的泥巴,如果手干了一定要弄湿,手上泥太多要洗掉”

我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轻轻把手放上去,泥巴被机器带动着转,我认真地照老师说的做,不一会泥团就形成了一个内空的圆柱形,老师说形成这个形状后就要用手慢慢向上引,我慢慢将它向上拉,它慢慢变高。

这时爸爸过来帮忙,于是我负责做下面的鼓形,爸爸做花瓶的口,我们做得还算顺利,也很好看,渐渐有许多人围过来观看并称赞我们做的漂亮。我有些得意,不像开始那么小心翼翼,手一晃,漂亮的花瓶的口被弄坏了。我顿时不知所措,爸爸说要修复一下了,可那个口怎么也收不了,我有些着急往里加了许多水,泥巴马上变得很少了,老师过来说泥巴太稀得尽快收工,不然就没有。我后悔及了,悔不该太大意的,经过好几次修复一个矮小但也还算漂亮的作品诞生了!我笑了,心情一下子由阴转晴了!

从这一次经历中,我明白了:做什么事自始至终都要专心、沉住气,切勿急躁。

学陶艺的心得体会篇2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很难界定:

卖陶的商人?

老陶的藏家?

老陶鉴赏家?

还是紫陶工艺美术师?

......

但用他自嘲的话说,就比较贴切了:

一个为陶而疯狂的

——“陶奴”

陶奴 / 张海飞

陶奴 | 身份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云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

中国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

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

建水县政协特聘艺术家委员会会员

建水县紫陶协会常务理事

陶奴 | 艺生

↘ 张海飞,1974年生,云南建水人。

↘ 90年代在建水陶乡攻读美术专业时(建水第一职业中学习西洋美术兼修书法碑帖),便开始接触紫陶,耳濡目染,逐渐喜欢上了紫陶,也爱上了历史悠久的紫陶文化。

↘ 07年在朋友帮助下,辞去公职,在昆明创办了“博雅紫陶(也叫纳雅庐紫陶)”,开始经营紫陶。那时,人们对建水紫陶的认识还停留在“建水紫陶就是做汽锅鸡用的”。

↘ 陶奴把紫陶视为他生命的一部份,沉迷在紫陶这个”君子”的世界里:识陶、爱陶、品陶、藏陶、鉴陶、制陶,乐在其中。

陶奴 | 荣誉

↘ 建水陶艺大师“大国工匠”谭知凡的入室弟子。兼得建水知名书画家云欣成、沈克坚、尹祖荫、汪力、陶艺大师马成林等诸名师指点。

↘ 2012年,出版专著《瓦缶胜金玉——建水陶雅集》(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1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百花杯”金奖。

↘ 2019年,荣获“金凤凰杯”金奖。

↘ 2021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金奖。

陶奴 | 佳作

《双耳四方紫陶书画瓶》

高48厘米 直径20厘米 重5千克

第二届工艺美术与创新设计博览会 •

“设计+”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年度总评比

陶艺类参评作品

该作品采用云南建水独有的制陶工艺在泥坯上用墨汁先书画再阴刻再镶嵌再烧制,最后打磨抛光而成。

从制作到成品历时三个月。

在烧烤成色上出现了可遇不可求的窑变即黑色主体上局部呈现出红色的窑变。

造型用四方隐于浑圆中,单纯、刚正的直线化为变化、怀柔的曲线中,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此壶更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之诗铭、书书法雅健娟秀,富有晋唐笔意,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

陶奴 | 有藏

随着对建水紫陶研究的深入,他开始收藏建水老陶(在收藏圈内将解放前的紫陶称之为老陶)。

老陶则以建水紫陶大师向逢春、王定一等紫陶大师为收藏佳品。在交了不少学费之后,张海飞已成为收藏圈内公认的鉴赏大师,圈内好友收到藏品后,都会拿给他鉴定下。

在他的工作室最显眼的一个玻璃柜里,就摆放着一尊王定一大师制作的花瓶作品。这个花瓶曾出现在中国美术界中最高规格的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

说起这个花瓶的收藏过程也是个传奇的故事:07年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网络上看到这尊花瓶在一位收藏家的手里,便开始关注。

在一次回建水收向逢春大师作品,由于未能如愿,带着遗憾折返昆明的时候,他意外地接到这尊花瓶收藏家的电话:他欲出手中藏品。转忧为喜的他二话不说就怀揣着在建水未花出去的3万块,急忙打车赶到藏家处,一眼就将惦记了6年的这尊花瓶锁进眼中,毫不犹豫的用3万成功收购了这件珍品。

喜获心仪之物仅过一天,就另有一位藏家愿意出8万元再购此瓶。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利好,本着对紫陶文化的喜爱以及对大师的敬重,他并未割爱,而是选择了存放于工作室中,以供学习研究并藏友共赏。

“三五陶友,吃茶品陶,几度陶海畅游,窥窃建水老陶之深邃,忽觉先祖根脉原为吾生命之‘真我’血液,澎湃、汹涌,锦延不绝”。

——这就是“陶奴”的真实写照。

学陶艺的心得体会篇3

星期六,爸爸带我去做陶艺。当我们走进一家陶艺馆时,发现这里除了店主外,空无一人,冷冷清清的,我心里暗暗地想:“这里肯定不好玩!”

这时,店主看到了我们,就乐呵呵地迎了上来,热情地给我介绍起来,还详细示范了一下陶艺的具体做法。

听完介绍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坐在了陶艺机前。首先,我将一团泥球放在陶艺机的转盘上,再打开开关,让它快速旋转起来。然后,我再往手上蘸了点水,握成喇叭形后,罩住泥球,大拇指往里一伸,再往上一捋,一个美丽的细颈杯就做成了。但就在我洋洋自得的时候,衣袖不小心碰了一下杯子,杯子就从最细处裂开了。

我很不甘心,就请叔叔给我重换了一个泥球,又做起了泥杯,这次我不敢再将杯腰收得太细了。我轻轻地将杯腰收了一点后,就开始做杯口,但在用手蘸水时,又不小心碰了一下杯子,哎呀!杯子被碰了个大豁口,万般无奈下,我只好又重做了。于是,我又堆了个泥球,并稍稍晾了一下,做了起来,在做杯口、杯腰时,我用叔叔教的方法,一点一点缩,一点一点收,“哈哈,杯子最后终于做好了!”

就在这时,我的同学谢雨彤和她的好朋友也来玩陶艺了,不一会儿,她就做好了一个碗,我仔细瞧了起来,惊喜地喊到:“你做得真好!……”

就在我和同学高兴地说话,欣赏我们的作品时,爸爸走了过来,对我说:“时间不早了,该去上兴趣班了!”

唉!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但千万别让我爸爸妈妈知道,那就是,当我做喜欢做的事情时,比如:看书、画画、弹琴和去跟同学玩时,令我最头疼的事,就是爸爸催我去上兴趣班,什么兴趣班啊,简直就是无聊班嘛!

唉!最后,我还是不得不恋恋不舍地告别同学,离开陶艺馆,去上兴趣班了。

学陶艺的心得体会篇4

小学毕业之后,赵晓萌渐渐淡出了我的世界,不再时不时的联系我,我没有深究这件事,几乎将所有精力都耗在了学业上。

如我所预想的那样,我的成绩越来越好。某个晴朗的下午,我们学校组织学生活动,包车去郊区的一个陶瓷厂感受陶艺。

到了现场,活动负责人介绍,可以选择动手捏一个陶土小物件,也可以用笔墨水彩画一个陶瓶,最后由工厂烧制,分发给大家做纪念。起初大家一窝蜂都去捏陶土,只有我安静坐在另一边画陶瓶。粉白的瓶身上,我画了一个小小的牧童正归家。他的羊群已经不见了,只有一只,很小的一只,远远地跟在他身后。突然,陶土的队伍里传来一个女声:“老师。”声音清脆,我手中的画笔倏然滞住。停顿片刻,我又继续画起来。后来很多人做陶土失败转而过来画陶瓶,工厂的师傅在一旁叮嘱大家:“大家画好后在瓶底做好标记,烧制好后方便区分。”

半个月后,老师将我画的那个瓶子拿给我:“大家都说你这个瓶子最好看,很有意境,像童话故事。”放学回家后,我把那个花瓶从盒子里取出。我低头去看瓶底的落款,认真地写着“绮丽”二字。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署自己的.名字,就像我并不知道,为什么我要在陶器上画一个牧童。那一瞬间,我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叹息。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意境吧,就像古诗里写的一样“牧童遥指杏花村。”我决定放下过去的不愉快。

那时我久病尚未痊愈,忘了赵晓萌曾经教过我,下午三点以后做的决定,后悔的概率很大。我忘了要去后悔。

我把那个花瓶放在自己房间的书架上,白色的瓶子静立着,像一座小小的纪念碑。我心里升腾起一阵阵炙热,像是有人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投掷了一支火把。

野火烧莽原,一直烧至天边,烧进黑夜,烧不尽。

学陶艺的心得体会篇5

今天是星期二,晚上妈妈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学陶艺。

到了画室,见到大板桌上放着一大块陶泥,同学们都到齐了,我和弟弟马上坐到位子上去。开始做陶艺了,老师告诉我们:“今天要学做恐龙,每个部位都要做到细致和像。”说完,老师拿出恐龙资料,给我们挑选一只来做,过了一会,老师又温和地对大家说:“我先做一只剑龙给大家看:先把报纸包成一团,然后把陶泥压成像一块烙饼的样子,最后把陶泥包着报纸,在前后留两个洞,捏上头和尾,再把脚捏在下面……”,我和弟弟认真听完后,便开始动手了。我打算做一只剑龙,弟弟打算做一只鸭嘴龙,他开始做恐龙的身体怎么也做不好,我看了,就一边做自己的恐龙,一边帮弟弟,可弟弟没耐心,他做不好就说:“算了,我做长颈龙得了。”我就和弟弟一起做,我告诉他:“你先按老师说的去做身体,然后和姐姐一起做头、尾巴和脚。”

果然,他按老师说的去做身体,真的做出来了,我夸他真棒,他笑了笑,没说什么。然后我就让他和我一起做头。弟弟总是把头捏的太尖了,做的像条尾巴,可我想:这工夫可不能白费,把它当尾巴得了。于是,我把它捏到尾巴那里去了。但是我们没有放弃做头,我让他再做一次头,他像上次一样,做的像条尾巴,于是,我把尖头一拆,就变成了圆头,我告诉弟弟能捏上去了,他就捏上去。我看只剩下脚了,又鼓励他,弟弟甜甜地笑了!

最后,我们把柱子似的`脚捏好,就给老师看,老师说:“做的不错,还要努力!”

晚上回家时,妈妈表扬了我俩能互相帮助。

学陶艺的心得体会篇6

“先把紫砂泥分成四份,然后用其中的一份……”陶艺老师是个中年男子,手却好像比我们这些小姑娘还要巧,一会儿工夫就能做出个精致的茶杯。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手,细细琢磨着老师说过的每一个词句,一动不动,老师也在非常认真地讲解。台下时不时发出细微的声响,有同学正研究桌上的工具呢,他先盯着老师的动作,再捣鼓两下自己的,弄明白了,眼里是掩藏不住的喜悦,弄不明白,眼里是寻求答案的渴望,更加专注地看老师的动作。也有同学顾不上看看自己的工具,一直聚精会神地学习老师的手法,目光随着老师上上下下。每次老师动几下手指,给陶土换个造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发出赞叹,老师也很受用,告诉了同学们好多技巧。经过十几分钟的学习,大家对陶艺已经略有了解,开始卷起袖子,跃跃欲试了。

老师顺着座位发紫沙泥,先拿到的同学看宝贝一样,不停地把玩着,没拿到的同学则是期盼着老师赶紧发到自己,还有性子急的同学直跺脚。很快,就人手一份紫砂泥了,座位里发出“叮铃咣当”的声音,大家迫不及待地开始“大展身手。”同学们回忆着老师的手法,像模像样地做起来,有时候卡壳了,就赶紧去请教身边的同学,前面同学凑过来看热闹,也会提几个有用的意见。“唉,帮我看看接下来怎么弄。”他的手掌都成了咖啡色,脸上也有几道印子,同桌闻声转过脸来,看着他先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引来了周围同学的注目,然后大家一起捂着肚子笑,笑够了,再讨论讨论他刚刚提出的问题,你弄一下,我弄一下。“嗯,你这里好像有点问题……”她侧身捣鼓几下身边同学的作品,换来同学感激的微笑……大家齐心协力地制作,很多同学都完成了像模像样的作品,这会儿工夫,我也在认真制作自己的陶艺作品。“先挖一个圆……”我默念着老师的步骤,却发现不能很好的去掉多余的泥,轻轻拍了拍同桌同学,她见我做了一半的东西,便了然于心,拿起一旁的工具仔细的帮我去掉多余的泥土,我点点头报以微笑,她又去忙自己的了。我继续学着老师的样子,一圈圈做好杯身,就又遇到了难题——刮不平凸起的纹路,一碰就把一半边杯子压扁了。叫来周围同学帮忙,一位先把杯子恢复原样,一位轻轻扶住杯子,还有一位转动起小转盘,示意我开始刮,很快就将杯子刮得平平整整了,大家相视而笑……

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积淀了大家的努力和汗水的,陶艺作品。

学陶艺的心得体会篇7

本学期三月份,我们美术组一行三人怀着一颗激动的心踏上了去景德镇功夫小瓷陶艺学习之旅。看,老师们都像个孩子似的玩起了泥巴,那么专注、那么入神,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那颗童心再次被点燃。

以前一直没接触过陶艺。通过这两天的培训,使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陶艺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陶艺是中国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制作陶艺需要理论、技法和创造性都具备。下午的实践课我认识了陶艺泥料,掌握了泥料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学习了揉泥的基本方法。还学会了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如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法等。我们运用所学技巧:如“压印纹、肌理、拍打、刻花等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将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了修饰。当一件件作品展现在眼前时,大家都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欣慰,拿出自己的相机不停地拍照。

通过短短一周陶艺培训收获和感悟很多,比如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要有耐心,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其次要动脑筋,把握好感觉,充分地了解泥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和泥融为一体,进而做出好的作品。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所做的内容不同,感触和快乐也有所不同。

我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有很多认识,比如说在制作泥胚的过程要很小心,不能操之过急,稍有不注意的地方就得重来了。很幸运,因为我专心与认真对待,最终这个作品进行的还挺顺利的,当我做好了整个外形后,我们既要给它赋予好看精致的雕花、分层、镂空等等纹样,。老实说这些纹样难度还是有的,在作品上操作的时候要非常小心,而且要等到这个外形的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做这些细活,要不然就会把作品给毁了。总之整个过程都要认真对待,每天都忙得手酸脚酸,腰酸背痛,不辛苦是假的,不过当自己完成了这个作品后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人生第一次接触这么有趣的陶艺课,真的很不错。

相信通过我们今后的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练习,一定会熟练陶艺制作,做一名合格的陶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