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种对作品中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点的思考和评价,帮助我们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意结合书中的细节和情节,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诗经颂读后感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诗经颂读后感篇1
我拿起一本《诗经》,翻开那微微泛黄的书页,耳畔边仿佛听见了一阵幽幽的叹息,让人的心底也微微发颤。
我听到了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叹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旅人对家乡的思念。时间就如白驹过隙,他回忆起离家远游时,河边的嫩柳才刚刚抽出嫩绿的枝条,犹如少女纤细柔软的秀发,让人让人的心中情不自禁的生出一股怜惜。光阴似箭,转眼已是寒冬。他艰难的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肆虐的风雪不断的敲打着他急切的心情。举目远眺,家乡还是那么遥不可及,他不禁朝着家乡的方向叹息着。在风雪中,唯一让他依恋的,便是家的温暖。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我听到了即将离开家乡的旅人的叹息。离开家乡时,呼啸的冷风仿佛要将人间的温暖吹散。马车飞一般的疾驰着,不一会儿,就已经看不到家的影子了。他不禁想起了他的母亲那沧桑的脸与满头的银丝。母亲此刻一定还站在屋前目送着他的离开吧,想到这儿,泪水已夺眶而出。他将头从车窗里伸出,想牢牢地记住自己的家乡,可飞快的马车早已载着他驶出了很远。他只能看着离开时的道路,悲伤地叹息着,从此,望故乡,已是路远山高。
读“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我听到了妻子在担心在外服役的丈夫时发出的叹息。在黄昏时,牛羊和鸡都回到了自己的窝里。妻子忙碌了一天,知道现在才休息了一会。她看着牛羊都回到了棚子里,不禁想到自己远在他乡的丈夫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她朝着丈夫离去的方向眺望着,仿佛这样就能见到自己的丈夫一样。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妻子不禁幽幽地叹息着问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可回答她的却只有阵阵风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是对佳人求之不得的幽幽叹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那是感慨苍天,对世事盛衰兴废的叹息;“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那是对随时将暮的叹息;“之子于征,劬劳于野”,那是服役人悲叹自己的辛劳时发出的叹息……
那悠悠的愁呀,才下心头,却上眉头。
那凄婉哀怨的叹息,蕴含着妻子对亲人的思念,饱含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承载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那凄婉哀怨的叹息,一如慈母绵长的絮语,一如娇妻幽咽的抽泣,又如拨动心弦的手。忘不了的愁,展不开的眉头,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放下《诗经》,斜倚着栏杆,我的心中一片怅然。《诗经》中那幽幽的叹息,恰如一杯咖啡,虽然带着苦涩,却令人回味无穷。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切已成为过去。在历史的洪流中,《诗经》就如一架通往过去的桥梁。阅读《诗经》,我们就如透过车轮碾过时扬起的尘埃,窥探着过去的繁华,倾听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那声幽幽的叹息。
在《诗经》中,那些夕阳飞燕,香花美草,流水楼阁,红颜倩影,细雨梧桐,皓月红梅,都化作一声幽幽的叹息,如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拨动着我的心弦,让心中泛起微微的涟漪…
诗经颂读后感篇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在诗经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有脚踏大地深耕易耨的辛勤;有“如金如玉”“如切如磋”的高雅;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的明德;有人间苦难离别相思的同情;有纯真浪漫乐而不淫的爱情。《诗经》将诗歌文学的触角伸向那些胼手胝足的百姓,唱出古代中国人民各种风俗情态,生活际遇,而不是补天浴日的怪力乱神,也不是战场上的嗜血好杀。
古人相信以“诗”可以观“民风”,他们遣送王官,在如此辽阔的地域空间内采集,加工,传唱各种土风,民谣,以为“风”。《诗经》中描写恋爱与婚姻的篇章尤为动人,总量占到约《诗经》的三分之一,体现了先人的浪漫和对爱情、婚姻、幸福与美的理解与想象。读《诗经》,我们先走进其中如痴如醉令人神往的爱情。
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雎》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了多少青年表露款款深情的佳句。心爱的姑娘啊,你怎忍心,让我无时无刻不思念你,让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深情表白你听到了吗?我爱慕的你如月光美好,心中牵挂让我坐立难安。《召南·摽有梅》是女子在娓娓倾诉“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梅子熟了初春,我的爱情啊从青涩变成了苦涩,你什么时候来娶我呢?《郑风·女曰鸡鸣》那句“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是多少人心中期盼的婚姻模样,佳肴做成共饮酒,白头偕老永相爱,女弹琴来男鼓瑟,和谐美满在一块。
?诗经》中大量婚恋诗篇的存在,是因为婚姻关系的缔结以及婚姻关系的稳定关乎王朝政治。从“生死契阔,与子同说”“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大致可以看出封建礼教下婚姻观念的从自由到保守的改变。从自由浪漫的爱情,和谐美满的婚姻,到礼制渗透的婚姻,相思悲歌的苦恋,以及伤感的离别。这是周代初期礼教初设古风犹存,是西周后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孔子提倡的礼教,是对爱情的无情打压。但是人们对真爱的理解和追求没有改变,使中国人民即使跨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还是回到《诗经》中描写的那些最高尚最纯朴的爱情中去。
?诗经》婚恋篇唱出了人人之和,群族之和;宴饮篇唱出了上下之和;劳役篇唱出了家国之和;而农作篇唱出的是人与自然之和。如此说,《诗经》如何算不上一首和谐之歌。美哉,诗经!壮哉,诗经!(兰华)
诗经颂读后感篇3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经如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星,熠熠生辉。朗朗乾坤,堂堂中华,诗经风采,啧啧有音,飘扬千古。如今,吟读诗经,辅以鉴赏,以个人浅薄,感受古人智慧。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广泛地反映了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关雎》一篇我在初中就有所了解,如今《诗经》第一篇又看见了它,它被古人冠于三百篇之首,可见其重要性。关雎关雎,一首真挚动人的情歌,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关雎》巧妙地写出了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用兴寄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追求过程,从深切的思慕到结婚的愿望。这过程有追寻不得的痛苦,有求之不得的忧思,有倾之一切的勇气。诗歌的音韵美展现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正如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一般,让人感到美好,让人不禁祝福: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葛覃》唱出了当时女子的心声,女子纺纱织布,洗衣做饭,但是并不觉得劳苦,而是怀着快乐的心情去歌唱,想要赶紧做好自己的事情,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最后一句的歌唱唱出了女子迫切盼望回家看望父母的愿望。过去数千年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如今在第三次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已经看不到河边杨柳依依流水缓缓、女子浣衣的场景。洗衣机早已进入广大人民家中,社会在进步,但是环境却不容乐观,令人堪忧。然而,浣衣归去那份美好却随着《葛覃》穿越千年,随着缓缓细水流入我们心中。
?卷耳》是一篇思怀之作。文中的卷耳是北方山石上常见的一种伏地而生的植物,可以入药,也可以当野菜食用。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女子上山采卷耳,却心不在焉,采了半天连半筐也未采满,就兀自怀念远行的心上人。在古代,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频繁,烽火四起。江山人才代代辈出,有多少热血青年保卫国家,奋战沙场,又有多少女子日日思念远方的人?男子只愿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女子只能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战争所带来的,关乎国家安危,关乎百姓幸福。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这世间才会更加美好。
?螽斯》是一首庆生之作,古人逢生辰庆典,宾客来仪。用螽斯之多祝愿寿星多子多孙,福寿绵长。古人把人生的幸福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相联系,在封建社会下,以小农经济为主,多子多孙,人多势众有利于家族的繁盛。但对于现代而言,少生优生更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桃夭》,这首诗词表达出了古代人民对新婚女子的纯真美好的祝愿,也表达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而且,此诗开篇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是兴句,而且含有比的意思,这个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艳丽盛开的桃花,随风摇曳的桃枝,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桃树硕果累累、枝繁叶茂,象征着未来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预兆。结婚自古以来就是人间一大喜事,结婚祝愿也各种各样。而《桃夭》将这种祝愿发挥得淋漓尽致。
?芣苢》这首诗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贯穿全诗,意境优美,节奏明快。以一种简单的语言表述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但我们似乎看到劳动者的勤快的动作,感受到她们喜悦的心情。通过《芣苢》,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劳作的火热氛围,团结就是力量,正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的艰辛付出,才会创造出震撼世界的佳作,如那盘山蜿蜒的万里长城,如那金碧辉煌的阿房宫
?汉广》传达出一种爱而不得的忧伤。古代强调三六九等,强调门当户对。当一个渔夫爱上一位即将出嫁的美丽姑娘,这一段爱情注定是失败的,或者说只是单相思。就现代而言,多少平凡女子都希望找到一个高富帅,多少平凡男子都希望找到一个白富美,这些就像海市蜃楼。渔夫深知自己所爱之人是不可得的,却仍不能忘怀,为其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可谓一片痴情,一往情深。乔木是神话传说中一株美丽的大树,渔夫以它象征美丽的女子,就说明了对于美丽的女子,虽然心里向往着,却不可能得到,就好像神话传说中虚无缥缈不可企及的乔木一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追求如此困难,但是男子依旧义无反顾,企望以自己的努力去得到。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心中有了爱,便可以所向披靡,便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便可以坚守至海枯石烂。
?汝坟》可以看做是一首闺怨诗。古代的女子,当夫君外出,自己只能独自守着空房,膝下有儿女,上有年迈父母。家里没有了男人,只能一个人苦苦支撑这一家,不仅要承担许多琐碎劳苦的活计,细致周到,温柔体贴,而且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刚毅坚强,不屈不挠。其中的滋味,又怎一个苦字了得!对于丈夫在外远役的妻子来说,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柱,莫过于盼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如煎如熬,如饥似渴,如在深渊。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希望如星火闪现,如镜中影像,想拼命抓住,绝不放手。等待给人希望也会个人绝望,苦苦等待,希望像是黑暗漫漫长夜的几颗寥落星辰,渺小而遥远,但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希望却足以让一个女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尽等待,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等不到远方人儿的归来。当等到夫君的归来,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等待都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有心中的喜悦。最后结尾,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然如燬,父母孔迩。用了一个很奇特的比喻,就算王室已经快要完了,但愿父母家人能够团聚,犹能差强人意。
?鹊巢》这首诗写女子出嫁,满载财物的众多车辆,庞大的迎亲队伍前呼后拥,吹拉弹唱,场面十分壮观。但是对于这首诗,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在今天多用于贬义,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它的本意居然是好的,是理所当然的。鸠占鹊巢是婚娶的象征,鹊生来有修巢的义务,就好像男子本来就有照顾家庭的义务,男子将家庭房屋修好了,才能吸引女子的到来,组合成一个家庭。但在当代,男女子的地位平等,在照顾家庭方面也不再是男子主力,有些时候甚至是女子主力,对于修建爱巢,有时候也是两个人的事情了。
?采繁》写出了古代被压迫阶级的日常,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在池沼,在水塘,在山涧采繁,采繁来干嘛呢?采来的繁层层叠叠地叠跺在一起,只为给王公贵族做衣服。劳苦人民的日日夜夜工作,换来的是王公贵族的优越生活。看了让人忍不住为古代劳动人民所痛心。
?草虫》是一曲以悲哀忧愁的音调弹奏的心歌,低回往复,缠绵悱恻,尽情吐露出了一位闺中少女对丈夫怀恋的深情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草虫喓喓在鸣叫,蚱蜢四处在蹦跳。久未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不安宁。开篇生动勾画一幅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声声催人的虫鸣,增添一层凄凉孤独的阴影,思念与忧愁交织,汇成一篇深情动人的诗篇。让人不禁感慨:小别如新婚,久别盼重逢。长相厮守,日月淡如水;离别重逢,平静中泛起层层波澜。平淡如水,可以长久永恒;波澜起伏,可以激情澎湃。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离别的忧思,相聚的喜悦,以想象为心灵的慰藉,应当是古往今来人世间永恒的,也是人生永恒的生存状态。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重读诗经,从中了解到的不仅仅是古代百姓的生活、习俗,还能从中获得感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诗经》如细细春雨般滋润,如夏日炎炎的微风般爽朗,如秋风萧瑟的落叶般凄凉,如皑皑大雪的雾凇般美不可言。
诗经颂读后感篇4
每周日下午的诗经课是常真唯一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课。时隔数年,我与那只有几面之缘的诗经再次相遇。
那个整天有口无心背诵着四书五经的小孩可不曾想到,今后的他,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认知他手里的四书五经。是啊,这把开启传统经典的秘钥熟悉而又陌生,我们以为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够找到它,其实不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一直就在你身边。
而这把秘钥是协助我们去重新认知那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里充满了无数道门,每一道门都被牢牢锁住,因此它成为了我们这一路上唯一且珍贵的工具。
人人都有不同的秘钥,我们这群人的秘钥便是“还原现场”,将自己移位至这首诗的处境之中,身边的一切事物尽力还原成这首诗的现场,推开本有的自己的见解,观察和体会处在这个环境当下的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的你则是诗人,他看到的即是你看到的;他听到的即是你听到的;他闻到的即是你闻到的;他触摸到的即是你感受到的。
我们已经进行了四节诗经课,但课堂上的状态和氛围依然是紧张、压抑、犹疑、沉默。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问,可我们总以猜疑和沉默回复,我有时都会受不了自己,但内心又默默问到:受不了可以,那你倒是解决呀。这时我无言以对。
没错!既然你不想让自己的状态变成这样,不想让课堂的氛围如此这般,那你倒是用行动去解决呀。
老师不过是让你用这把还原现场的钥匙去打开这首诗的大门。当门打开了,这首诗也就一丝不挂的呈现在你内心,以至于完全包裹了你,你就身处其中,其实我与诗只有一门之隔。
当你在还原现场的时候,如同在为这首诗画一幅画。它的每个细节都会被你观察和体会(珍视)并刻画其上。对这首诗的还原就如同你向别人介绍院子里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是什么样,家里养的鸟叫声如何。
每当老师提问我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我都觉得自己的回答可能太片面,不够深度,感觉应该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提前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并不敢回答,但事实上你直观的体会,就是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无所谓简单,对这首诗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你唯一的答案。
把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看作一粒碎片,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的时候,你的这幅“写生”才终于完成。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无法超越的诗篇,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穿越千年的情感。那么有哪些古诗词值得一读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诗经》先秦诗风作品节选”,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颂读后感篇5
连续两个晚上赶着看完了这本《最美不过诗经2》,诗经中的男女,不管如何恋爱,最终只有一个目的:结婚,这说明《诗经》中男女爱情的专一。如果两个人分开了,就想念着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就祈祷着永不要分开。他们可以一见钟情,马上就结合,比如《野草 蔓草》中的男子,行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迎面碰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美迷住了,于是,他大胆地向姑娘求爱,并同她结为伴侣。《周南 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廖?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家盼望丈夫,结果丈夫真的回来了,女子非常高兴,以至于连身上的疾病都好了。恋爱中的男女,大概看到爱人出现在自己身边,都是快乐无比的。
追求爱情,千年如斯。但对于追求爱情的男女来讲,要做到“自由和专一”的统一确实难上加难。顽强的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表达了古代男女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甚至在爱人不幸辞世后,他们仍牢记旧情,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相爱。《绿衣》中的一位男子,沉痛的悼念逝去的妻子。夫妻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如今妻子不在人世了,他感到失去妻子的痛苦,永远也不会完结。他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妻子亲手缝制,他想到自己一有什么差错,是妻子在身边好言相劝。
?诗经》的单纯与朴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邶风 静女》描写男女约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中的一个角落等待自己的恋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恋人来了,送给他彤管、茅荑,他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是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表现了男子对于爱情的甜蜜和酸涩总之,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爱情观:勇敢追求爱情,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坦白直率;追求恋爱自由、要求自主婚姻;崇尚忠贞不渝的爱情;对爱情有着痴迷、执着的追求;天真纯朴,烂漫自由,热烈而浪漫,对爱情的自由和专一。
?诗经》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古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榜样。
诗经颂读后感篇6
文|许灼洋。提起诗经,人们总会想起雎鸠关关的声音,以及君子奏着琴瑟与淑女交好的情形,但诗经能够流传千年,其中魅力必然不光只有这些。
诗经作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中记载着古代劳动人民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
诗经中的“风”相传是周天子派史官游走四处收集民谣后汇集而成的。新闻人在收集新闻的时候,应该像史官一样,腿脚能奔走。
诗经中的诗是感人的,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纪实,这也给了我一定的启示,我们的新闻必须要纪实,我们应该搬运事实,不能捏造事实。
在新闻的写作中,“赋”这一写作技巧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中描写的就非常细致。我们在写新闻消息的时候也应该像这样,把事情交代清楚。
诗经颂读后感篇7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诗经颂读后感篇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洁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逆着水追赶她,道路艰险又长;顺着水追随她,她像在水中央……这声音,不就是那深遂悠远的歌声吗?那源自《诗经》中优美动听的旋律.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
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在学习诗歌中,我学习《诗经》,在学习《诗经》中我聆听到那悠远的声音.那源于人类原始的音乐,那犹如蓝天般澄净的诗歌,那摆脱了世俗尘杂的洁净的世界.它是文字的圣典,是文学的瑰宝!
悠悠《诗经》,荡涤着我的身心,聆听于其中,仿若身处世外桃源来到一个音乐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