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4-04-07 作者:Fallinlove

写教学反思不应该成为我们应付完成的任务,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一定要习惯性地撰写教学反思,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液体的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液体的教学反思5篇

液体的教学反思篇1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这节课是在对固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一节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液体的性质,其内容主要分为两条线索,一条为知识线索,了解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另一条为方法线索,通过观察以及实验自己运用,总结,调动相关认识来运用来研究液体的相关性质。

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通过感官观察,发现油、水、蜂蜜、牛奶的性质(颜色、味道、气味、透明度方面)。在教学第二部分认识不同液体存在着轻重、黏稠度等差异的主体活动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同样多的液体和水比,谁重”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同体积液体轻重不同;通过“把液体倒在斜放的板上,观察流速”的实验,使学生认识不同液体黏稠度不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即比较不同液体粘稠度不同时,我让孩子小组实验,从实际教学看,这一环节做演示实验更为合适,因为本实验关键是要取相同量的`液体,而用滴管取10滴蜂蜜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在实验教学前,一定要亲自试一试,避免不必要因素的干扰。

这次的教学活动让我意识到,备课,备课,备的不仅仅是教材或是教师个人风格,而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液体的教学反思篇2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与挑战。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旧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那么新理念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什么,才能使学生感觉成功、体验创新乐趣、得到全面发展呢?

?认识液体》这一课,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新学课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其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其终身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简单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课后拓展延伸。意为通过这一系列探究活动,达到知识与技能并进,实现“一石二鸟”的作用。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促进学生更集中注意力来认真观察,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也培养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品质。

教学中,教学氛围民主化,还学生主体地位。我注重教学细节的落实,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合作,突破了学生探究中“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状。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凸显了学生在真正地、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真实本色。

液体的教学反思篇3

一、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在讲授九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一节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2、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3、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液体的教学反思篇4

本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全面认识液体的性质。学生学习的热情高,通过感官观察,发现油、水、蜂蜜、牛奶的性质(颜色、味道、气味、透明度方面)。学生观察性致很高想象丰富,随意讲话的少。

在教学第二部分认识不同液体存在着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的差异的主体活动中,安排了三个实验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同样多的`液体和水比,谁重”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同体积液体轻重不同;通过“把液体倒在斜放的板上,观察流速”的实验,使学生认识不同液体黏稠度不同;通过“把不同液体滴在蜡纸上”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其中,第二个实验考虑到器材问题和课堂的调控,我做了演示实验,关键是要取相同量的液体,同时倒到斜放的木板上,观察到流下来的速度不一样,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流下来速度不一样快?这样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的认识。

液体的教学反思篇5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又让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巡视并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充分体现了的导演作用,学生当好演员。

有待探讨的:

1、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少了些。

2、学生小组的人员(6人)多了些。

3、同一深度时的压强,各个方向实验现象不明显

4、盐水密度不太浓,实验现象也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