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书心得5篇

时间:2024-04-09 作者:dopmitopy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是当下社会中人人都应该会写的材料之一,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家书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读家书心得5篇

读家书心得篇1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对人生的认真和子女的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由此方面甚至有些苛刻自己的味道。

傅雷给自己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它国国籍爱子的精神令人感动,从书中我也体会到了我的`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精神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傅雷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势交往”。

回想起生活中与父亲的点点滴滴,我用心去感受。那坚实的爱是风雨所不能剥蚀的,是它物所不能替代的,唯有母爱才能与之媲美,我总是不懂道理,不顾父母的苦口婆心,一意孤行,让父母操碎了心,今后我要像傅雷的儿子一样孝顺父母,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读家书心得篇2

说实在,没这本书我目前还真不知道傅雷是谁,仿佛傅雷就应该和他的家书绑定在一起似的,曾国藩除了家书人我还是知道一些的,傅雷的话,还真的是“写家书的傅雷”这个印象。

以前听说这本书的时候,版本不同,最无语的就是书中时有时无的英文单词,心里不满道这个人怎么爱卖弄自己的学识,特别是当他听闻儿子的好消息时连说了几个“wonderful”真是让我联想到围城里一个也爱说英文的老先生。

不过这次买的版本英文是有注释的,于是读起来也并不只是不满和无语了。更何况这次不能是随便看看,要写读后感。

家书从1954年到1966年,正是傅聪准备出国留学波兰参加比赛到傅雷夫妇愤而弃世。傅雷对孩子的家教很严格,而且他有句话,真理第一……爱情第二(中间忘了),这是在傅聪有女友时写的。先不说爱情第二,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雷认为儿子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傅雷坚持己见,导致双方严重冲突。在傅雷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家一月余。后因傅雷姑父去世,父亲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敏陪同母亲接傅聪回家,双方才和解。

这次事件让我深深感受到傅雷家风果然不同,离家出走的理由都和艺术有极大的关系。

书中一些傅雷有关弹钢琴的评价,从字面上可以看出钢琴家琴艺的精湛,但是,普通人的话,真的能听出什么音色,技巧,“真正的萧邦“吗,看来这只是内行人的共鸣。这些靠听觉的东西用文字写出来还真是更能理解一点。

在傅聪有了女友后,傅雷又开始给两人写起了信,并教育儿子要好好“培养“弥拉,因为作为艺术家的妻子是有些不同的。这么关心两个青年人的初步生活,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后来,弥拉虽然没达到傅雷理想,还是挺合格的。

总感觉傅雷的教育方式对培养艺术家来说是很有用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艺术家,因此让傅聪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小学,主要在家督教。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在今天还能不能实行。

读家书心得篇3

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从诗歌到绘画到戏剧,都注重快乐而不淫秽、悲伤而不怨恨、优雅、优雅、自然;反对假装和过度的乐趣,反对无目的地炫耀技能。这些也是世界上所有高级艺术的共同标准。

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是那些整天制造技能的人。一个人不能跳出这个水平,一生也不能梦想艺术!艺术是目的,技能是手段:总是只注意手段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忘记他的目的。

所有伟大的艺术家(无论是作曲家、作曲家还是画家)……)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和普遍的人性。只要我们能自己心中的人性,就能找到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如果你能仔细揣摩,欣赏他独特的个性,你就能理解一件艺术品。——当然,不可能和原作者的理解和感受完全一样。我们知道多少、深度、宽度和狭隘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自己的个性在中间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点是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是树立榜样;不要问别人你做不到的事;批评自己,先改变自己。

所有的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仿佛天衣无缝,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传世久远。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积累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他人,而不是盲目地扩大自己。

读家书心得篇4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我从《傅雷家书》中不仅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更多的是体会到,傅雷对其子女的深切的爱。自从上初中以来,我和母亲就不常谈话了,母亲总是在我临走之前在我书包里放一封书信。里面有母亲对我这一段假期的看法,还有对我的鼓励,对我各方面的教导和关照。

我从《傅雷家书》中,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想到了母亲对我的教导。

闲暇时间看了《傅雷家书》,其实给我最深的感触是傅雷先生其实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但也不是。说他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是因为他和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一样,孩子有关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学业也好,生活也好,都要悉数操心,即使孩子已经成年到国外留学,也依旧紧密关注着孩子的动态,关注孩子有没有积极学习,并时刻关注孩子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最开始打动我的是傅雷先生在第一篇家书中写与儿子傅聪分离后的情景,“只说了句‘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她又呜咽不成声了。孩子,你这一次真的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这一句画面感极强,一对夫妇想着远方的孩子,只一句与孩子有关的话就已经泣不成声,也让我想起那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而说傅雷先生不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傅雷先生与孩子的交流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的,他对孩子的演奏做出反馈,告诉他低音区混乱或是与孩子争论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这与大多数只能模糊给出”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的家长有所不同,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傅雷先生能够与孩子成为很好的朋友。第二点是傅雷先生其实把他对孩子的感情很完整、且不羞耻地表达出来,他在信里给孩子写”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也让孩子明白家长的想法,让彼此间的关系更紧密。

读家书心得篇5

作为名人书信代表作中的典范代表,《傅雷家书》无疑曾被千万人品读过,也自然会有千百种体会。对我而言,和爸爸共读此书,也读出了别样的味道。

在学术和专业领域,傅雷是神一样的存在,造诣极深。而透过《傅雷家书》,我“看”到了一个亲和、民主、包容,既有大智慧,又有“凡人”情趣的父亲。例如,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八卦,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够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可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先生的风范,使我深深感到——都说“父子如兄弟”。

诚如是,傅雷先生树立了极好的榜样。以他的造诣成就,对孩子的教育却不是居高临下的“施威”,而是耐心细致的互动“絮叨”。我的.爸爸也颇感慨,说作为父母,不可“恃才行凶”,虽然在礼仪辈分上有长幼之别,但在思想上要给孩子更多平等、尊重与倾听。

——都说“父爱如山”,我倒觉得父爱更应如海。无论父母多么望子成龙,都不宜在孩子学业不佳或身心成长等遇到挫折时焦躁斥责。

作为父母,不必“恃爱行凶”,“高山”仰望令儿生畏,孩子期待更多包容、理解、循序引导的“海”之胸怀。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傅雷”,我的爸爸虽然不是傅雷那样的名人,但他对我的培养与期待却是一样的深沉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