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真诚恳的态度所写的教学反思才会让自己有进步的空间,通过教学反思的写作,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1
?精卫填海》的故事学生读过,但是小古文的学习还是第一次,所以说,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学会古文学习的方法才是重点。
1.教学效果(思效)。
小古文比较简单,寥寥数字,理解了词语意思也就明白了故事内容:故:所以;湮:填塞。整篇小古文的意思是说: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神话故事内容很简单,学生借助注释,学生能感受到神话故事精卫鸟的精神魅力,受到人格的浸染和熏陶。这才是学习的深层目的。
所以,整节课以读代讲。在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基础上,学生能够读通、读顺古文之后,我能够引领学生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这算走好了古文教学的第一步。
2.教学收获(思得)。
(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降低小古文学习的难度。因为第一次学古文,一定要引发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而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性的东西更易于接受。以看动画片引入,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自觉地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传统文化与自然、音乐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营造了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
(2)其实,学生对古典神话文本的认读难度较大,虽然这篇很简单,却是为以后古文教学提供范例。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读通课文、读懂内容、读出感受。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感悟、去实践。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3)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时时刻刻地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学,自己发现,自己体验。
3.不足之处(思失)。
本文简单,学生的学习也不吃力,但是学生的学习也仅仅是停留在本课的神话内容方面,并没有广度和深度,缺少对学习内容有益的补充和整合。应该借助活动广角,让学生读文,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讲故事。
4.改进措施(思改)。
比如课堂伊始让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名字阅读了《精卫填海》这首浅显易懂的小古文之后,让学生充分驰骋想象的翅膀,设想精卫为她的填海大业不停奔忙的情形,结束时再推荐一些神话故事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这样不仅把课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扩大了教学资源。《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可以推荐学生课下读一点《山海经》,进一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2
?爬天都峰》一课教学,有两点我觉得很成功。
一、针对课题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学生很乐意提问,并且一般问题都能在当时解决,这不仅鼓励了爱提问题的同学,更激励其他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重点问题是“他们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梳理出这个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学习讨论。以学生问题定教学重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是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突出了本单元训练重点。如第二自然段教学,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中体会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再用画一画,评一评,读一读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感悟。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我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表演读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3
(一)陶冶学生,训练学生的语感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听读,学生能够从老师的朗读中直接倾听情感,而且老师相较于多媒体而言,更有亲和力,学生的情绪容易被调动,同时容易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教师在示范朗读时,整合声音、表情、动作等,可以将教材上的文字转换为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够融合于文章渲染的特有情境中,发挥学生丰富独特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内容,课文的中心思想,又能在反复的朗读中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现出来,在读中悟,在悟中促读,提升学生语感。
(二)促进知识的传递,课文情感的表达
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教师饱含情感的范读,学生可以从每一句的领读中直接倾听老师的语气和语调,从而品析课文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情细致又丰富的语文老师是可以在朗读中集合各种适当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在朗读时将感情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所要表达情感,因此学生在倾听老师的朗读中,不仅能体会感情,领悟语感,模仿朗读,还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内容也被学生加深理解。这样长时间的教师示范朗读以及训练可以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在朗读时适当地抒发情感。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课堂上,学生的感情被于老师的范读唤醒,深深地打动学生的正是于老师在朗读中再现了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或低沉,或内疚的语调,让母亲对子女的爱展现地淋漓尽致,当然儿子对母亲深刻的感恩之情也是浓墨重彩地呈现在听者眼前,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深情范读产生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堂,笔者认为是充满情感,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于老师用课堂实践证明了语文教学的“亮点”表现在朗读上。
(三)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规律和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涉及到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比如说语调、停顿、重读等,同时在朗读教学中,抓住长句、重点语句以及难读的句子进行重点教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低,领悟能力比较局限,如果教师一昧地采取说教的方式进行技巧训练,那么说教会显得比较单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同时乏味的说教更是让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忽视课堂教学。如果配合着技巧讲解,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则会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说教师的示范朗读,既在传授书本知识,也能够在一般讲解中一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朗读的规律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
(四)教师的范读,较多媒体更有亲和力、感染力
学生模仿学习电教媒体高水平的朗读是有利于学生提升朗读水平的,但朗读者都是表达有专长的人,小学生难以望其项背。相比较之下,教师的示范朗读更加地具有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贴近学生实际,关键在于学生不仅可以观察老师的表情,还能倾听老师的语调和语气,进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也能被学生轻松掌握。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被学生爱戴,结合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那么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呈现精彩的示范朗读,学生就会更加喜爱老师。因为学生喜欢老师,那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会油然而生,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调动,教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地加入动作、表情,甚至根据学生的反映适时停顿、留给孩子“回味”的时间,这也是多媒体不能达到的效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4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同样困在扰着我。每次拿到教材我总想着自己如何教好他,却忽略了学生该学到些什么。因此,虽然每次备课前,我都充分查阅了一些背景资料,并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然而,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
其间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如此尽力却没有取得意想的效果?正好手边有一本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随手翻阅,忽然注意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一直认为,我是教师,我要尽我的知识和才能来教导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我为他们精心设计的美妙世界。然而我错了,大大的错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是教师的事!老师不应越俎代庖。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各自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是让他们主动地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既不情愿,又没有积极性。我想这也就是我上课失败的根本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让我深深地理解了“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这句话。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主观思想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跟在教师后面;导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教师只是帮助引导他们展开学习而已。
例,今天在学习《燕子》第一自然段时,我总觉得不能光停留在燕子的活泼机灵上,似乎还应以此教材为契机,让学生了解如何介绍小动物外形的一些常识。因此,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翠鸟图半分钟,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印象,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找到了爪子、羽毛、嘴巴这几处。紧接着,我再让学生读读文中的话,学生又明白了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写。整个过程,我没做任何暗示,但学生似乎早已知晓。在此基础上,我出示课题《燕子》,直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没想到,这时,我的学生们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学得是那么投入,这正是我所求!
课后,我让学生选一小动物说说他的外形特点,并以比赛的形式评出优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我想,这也许比直接分析从哪几方面介绍燕子的外形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吧。
因此我觉得,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教什么和怎么教转变为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引导他们展开学习,从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5
?最佳路径》讲了迪斯尼乐园临近对外开放之际,格罗培斯大师为路径设计大伤脑筋、焦躁不安。汽车路过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时,他从法国当地农民卖葡萄的做法中获取了有益的启示,采用“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的方法,完成了世界最佳设计。这件事显示了格罗培斯严肃认问题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善于从现实生活获取启示的品质,也提示人们,成功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诱导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要“逐步培养
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文从题目到内容,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
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对课题进行一番探究:“路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最佳路径”? “最佳路径”是谁设计的`?为什么被称为“最佳路径”?探究了题目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探究。
2、倡导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对于本课重点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是最佳设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抓词句,抓重点段深入体会等多种途径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学生都感受到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之所以被评为最佳路径,是因为格罗培斯尊重了游人,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他的这种设计打破了常规,与众不同。其实,还应当包括着这样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格罗培斯善于从他人成功中获得启示,具有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品质,让设计符合众多人的意愿,具有艺术性等等。
3、引导联系实际
格罗培斯是世界建筑大师?从设计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一事可见一斑。它启示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因素。在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了人物的品格之后,有必要鼓励他们从格罗培斯身上汲取力量,努力向最佳迈进.
当然,本堂课也有许多不足:
我发现课堂上有不少与学生的对话,看似在启发点拨,实则是在代替学生思考。有点零碎,既然已经构建了大的话题,那就要放开手脚,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读自悟,而不能变成课堂上的一问一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建立在多读书的基础之上,学生与学生的碰撞,要建立在学生自我体悟的基础之上。必要的点拨是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懂得取舍,懂得进退,该装傻时还是要装傻的。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6
:admin 这次联教课,我们组选了第五单元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长城》。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将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长城》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
2、学习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了解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于是我设置的步骤是: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长城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了解了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充分的读书后发挥想象,“你站在长城上,想说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对文本的拓展,我选取了一首诗歌让学生吟诵,旨在让学生的激情再一次砰发。但是没来得及,使整节课不是很完整。
通过这次联教课,通过黄校长和老师们的评课、议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如果我们教师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也许就是古人所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另外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有形的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外强,保卫国家主权。课文中长城的知识点学生也许能掌握得很好了,但长城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象征,我们国歌中就有这个新的长城,但是我没有利用这个契机,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更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感教育,从而进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层次主题──在我们心里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捍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才能将课堂提了一个高度,学生胸中回荡的熊熊爱国豪情才根深蒂固,长城的精神才会世代传唱,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