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长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5-18 作者:Anonyme

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的思考和感受,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成长和自我认知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完整的成长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7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1

到现在为止,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只是浅浅的了解了一下,可是,到第二边读的时候,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也深刻的影响了我的内心思想。

读《完整的成长》,“完整”两个字首先触动了我的心弦,在书的背面,对“完整”做了件的解释。何为“完整”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一个人完整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一、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 然后有精神升华。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儿童总是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这是儿童成长的开始,也贯穿幼儿发展的始终。因此,在幼儿自己创造自己的同时,我们成人要给于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自己找到创造自己的方法。

二、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要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之前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而唤醒自己身体的前提便是对儿童的“爱和自由”。

爱可以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在儿童自己家中,大多数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他依靠身体来探索外界以此

上升到头脑,这是发展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因此,身体的自由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是儿童的第一个自由,这一阶段四肢的活动就是快乐就是成长就是一切。

三、隐藏在儿童身体内的生命力

儿童体内天生就隐藏着生命力,我们不被儿童发现,是因为我们缺少生命力。然而,我们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让儿童发现自己,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我们体内的生命力”来吸引孩子的眼球。幼儿天生对“生命力”有着敏感的嗅觉。孩子的生命力指引着孩子身体的自由,如果身体被他人支配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更加都懂尊重孩子的身体自由,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

四、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哭,然后告诉孩子:“宝贝,你很安全,老师时刻陪着你,保护你!”这时候,孩子可能还会哭,但是,他的心会慢慢的趋于平静。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这里的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的流淌,这时候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就是理解。

儿童除了哭得情绪还会经常出现愤怒的情绪,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拿着一个红薯,艰难而笨拙的剥着皮,父亲毫无察觉的想:“按孩子这样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于是,爸爸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愤怒的大声哭了起来,父亲慈爱的说:“别哭别哭,真是太心急了!”父亲以为是孩子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的把剥完的一半放在了孩子手里,可是,孩子却将红薯愤怒的扔到了地上。这一仍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个矛盾的产生是因为父亲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自己吃的秩序,儿童成长的需要没被满足才使他愤怒。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心理的感觉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用心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

带着对生命的思考,对幼儿的尊重,我还要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味,我相信,每读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收获。我将这一份收获珍藏在心里,用实践来实现幼儿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2

我今天交流学习的内容是孙瑞雪老师《完整的成长》第九章第四节《自我的力量》。

读完这一节后,让我感受到:儿童期是一个丰富多彩,蕴藏着巨大力量的重要生命阶段,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要尊重儿童,给儿童自由的权利,也要相信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每个细节,并给予合适的爱与教育,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个奇迹,自我成长贯穿着人的整个一生,经过着一个由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复杂过程,同时也发挥着人的自我认识,主动地去感知真实环境下所带给人的体验和反思。

自我对人意味着自主、自我价值感、意志、自律、独自、自爱、力量和完整的、统一的内在管理系统,意味着创造的天赋,意味着与真善美同行。婴儿的自我还未产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共同体。当儿童的“自我”一旦产生,自我创造就持续不断的进行,除非环境威胁到他的生存,“自我”就是“我”,“我”就是力量,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力量就回到了自己的内在,界限就清晰起来,就知道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们要创造爱与自由的环境,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能给予孩子尊严感。例如:一天,我家的大宝不做作业而在手机上完游戏,让我家的小宝看见了,小宝理直气壮的跑到我跟前说:“爸爸,哥哥不做作业在玩游戏”,大宝听见了当时拉下了脸偷偷的踢了小宝一脚,小宝当时举起了拳头,一边说着“你犯了错误还不承认”,一边进行了还击,小宝这么小面对着哥哥,坚定不移的坚持真理维护自己的尊严,讨回了‘公道’。

儿童拥有了自我,就开始有了责任感,例如:一天,我家小宝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他一边用毛巾擦着弄脏的床单,一边他愁眉苦脸的给我说:“爸爸,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我对着孩子说:“没关系,知道错了以后改正就可以了”,小宝马上开心了起来,孩子这么小就有了责任担当意识。自我就是力量,就是界限,就是系统本身,就是公正,就是价值,就是威严,就是尊严,就是王者。当孩子的成长创造了自我后,就会产生彼此的平等、尊重、尊严感、高贵感和独立意识。

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我们常常盲目追求知识的传递,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照自己的想法恣意孤行,为儿童规划路线,把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的一个任务来完成。我们只要为孩子筹建一个‘自由’的环境,孩子就能够在这种自由环境中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学到自己的'知识。一天,小宝看见哥哥在写作业,自己也拿着本子和笔坐在哥哥的旁边,对着看图识字图片聚精会神的自己写了起来。

儿童是自己的教育者,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儿童教育更要注重儿童是一个是独立的、自然生长的个体,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饿的时候就哭,舒服的时候就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怎样做,我们要依着他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精神的本质来教育,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生长规律来作为标准和依据,我们要遵循着这些标准和依据,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学习儿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是儿童所追寻的最好教材,如千变万化的云彩,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千奇百怪的虫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日夜变换的日月星辰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知识的宝藏。

每个儿童都是小小的思想家和探索家,儿童远比我们有好奇心,求知欲,对一切是那么的有勇气,儿童成长的历程就是创造自我的历程,历经内在的、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里的、认知的、彼此的共同历程,点点滴滴地将自我创造出来,只有拥有了自我,才拥有爱的真正能力,从没有自我到拥有自我,从拥有自我到穿越自我,这是人意识的进化,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有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3

我对孩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怜悯。对孩子的喜爱源于我是一名妈妈和老师,而怜悯则是因为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为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导陷入迷茫和苦恼。

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了。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

孙瑞雪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成人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无法了解儿童,无法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儿童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必需与儿童一起成长。

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觉得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密码,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丽小路。

她用温和的笔法向大家呼喊: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如果想做到这些,就用“爱与自由”去浇灌。

书中举了大量的实例,甚至包括作者的迷惘与解惑,用最真实的感受传达了她的一份担忧,一份责任。

虽然写的是0—6岁孩子的成长,但是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借鉴的意义,让我们知道因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所教孩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现在想来我们班的一个典型特征的孩子,就是缺少了早期的体验学习过程,父母是非常利落能干的人,帮助孩子解决了一切可以动手的机会。刚入学时,孩子虽然活泼,可是手部及身体肌肉的协调感差,造成了不自信的状态,更不必说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了。这些方面慢慢在学习上表现出不愿意思考,遇到稍有一点难度的题就放弃,不愿意写作业。于是我就对症下药,增加他的动手机会,并把他的任务难度系数降低,先解决自信心的问题。又经过长期的体验训练,帮助他进行内部的自我建构。终于有一天,迎来了他自豪地跟我说:“我现在的躲避球水平很好噢!”再后来,开始耐心而专注的作业。孩子,你终于完了一部分的自我建构,开始认识自己了,变成自己的主人啦!

我的女儿只有三岁两个月,美丽可爱,活泼伶俐,我也尝试着这样和她这样交往。

暑假里,我把她带到姥姥家,因为姥姥家里有年龄相仿的好几个小朋友,女儿可喜欢他们了。她的大姨喜欢她,独独邀请她做客,她不肯,声嘶力竭地哭,完全失掉了乖巧的形象,勉强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去了。后来,大家就常常拿这件事逗她玩,只要说:“送你到大姨家。”她就大哭,屡试不爽。女儿不是太爱哭,再因同样的原因又哭了一次后,我试着询问:“你喜欢大姨吗?”她含泪点头。“你不想去是因为舍不得戚珩哥哥吧?”女儿大眼晴里珠子就断了线啦,小嘴儿一撇,又要哭,看来这就是她的伤心处了吧。我接着说:“你看,妈妈就是你肚肚里的虫虫,什么都知道,那么,我们就暂时不去大姨家了,要是去的话,妈妈和你商量,好吗?”她破涕为笑:“我以后再上大姨家。”好像,类似的哭就少了呢。

女儿暑假后就要开始她的集体生活了。孙瑞雪的幼儿园的理论是蒙特梭利,注意体验和经历,注重孩子的内部自我建构。体验就是学习!因为对“体验学习”的关注与重视,才进行了游戏课程的研究。如今,又见“体验”是那么的熟悉,却略带陌生。因为体验也需要“有向”,凡事皆体验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体验要到个体,给孩子机会,不有意无意的替代。这也算是所说的上位吧!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和体悟,才能将它更好的应用在我的教育孩子当中。

这本书还得再读,因为真的很好。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4

孩子的成长会经历很多,每一段经历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我们的职业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免不了遇到这样那样的孩子。最让我们揪心的就是心理不太稳定的孩子,不知道哪一个时刻,哪一句话会刺激到他,然后发生我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承受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一般多是原生家庭或者童年时候有特殊经历的',可能这些特殊经历在小学阶段没有显现出来,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步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逐渐成型,再加上中学的学业压力明显比小学大,家长已经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和习惯维持之前的平衡,于是,有些问题开始爆发出来。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想帮助他们,首先就得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了解他这样的形成原因;其次,和家长沟通,虽然我们学习过儿童心理的相关知识,也在阅读,但是我们终究不是专业人士,有些情况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能遇到健康的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5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第一节:什么是主人。

什么是主人?我个人观点认为“主人”就是主宰人的“人”。第一个人我们都了解她,就是我们自己,有着肝心脾肺肾、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爪面唇毛发、泪汗涎涕唾,有着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尝尽了人间酸苦甘辛咸的五味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融入自然环境,融入社会环境,那么“人”是人最为关键的部位“心”,心是神明之主,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最为高尚的总指挥,是安住在你我内心的“人”即是“主人”。

主人,意味着不被掌控。不只不被他人掌控,也指不被自己内在的非主人部分所掌控。那么,非常弱小的幼儿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首先,我们要给幼儿相对的自由,正确的爱和无比的尊重,让幼儿的精神胚胎茁壮成长,自我创造一个主人。例如有一次我爬梯子换灯泡,女儿也要爬这时爷爷奶奶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阻止她,但我相信她能做到女儿爬到最高一层欢呼着“我做到了,我现在是一个大巨人了!”并且重复爬了好多次,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听从自己内心指引的机会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章显自我!

其次,我们要有意的对幼儿进行性格的培养,因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1)克制孩子的任性,就是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的说“不”,让幼儿意识到爱不是无限的,不要利用父母的爱来索取一切,不要用父母的爱来威胁父母。

(2)防止自私,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照顾好自己同时还需照顾好身边的人,培养孩子家庭观念家庭意识。

(3)经历挫折,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并非一路坦途,经历挫折不仅能培养孩子忍受挫折的耐力和吃苦的能力,还能使孩子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挣扎成长,奋力向上而不是坠落。这几年来大学生跳楼事件屡见不鲜,这类的问题孩子是自私的,没有家庭观念,不能容身于社会环境。

再次,培养孩子知人、晓事、修心、笃行的能力。我们成年人知道人生并非坦途,有陷阱和危机,可是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难免有些不法分子把魔爪伸向弱小的孩子。让孩子知道社会环境是有污染的,提前化危机于萌芽状态使自己不陷入困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我们常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说是非着便是是非人;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总之,主人是不会被内外界的一切障碍所掌控。我们家长无需为孩子搬到障碍也无需刻意打造一个自认为是好的孩子,否则只会毁了主人。主人是一个强大的内核系统,她会对身体、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当下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6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7

读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长,要靠每一个人自己去完成,没有任何人或方法可以替代。

作者认为,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情绪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认知的主人、精神的主人。

凡是想替代儿童成长、人为地把儿童急于“塑造”为成人理想中的样子的做法,一定会破坏儿童成长的节奏。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地把手放在嘴里,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地用手到处抓摸或者四处漫步,练习自己走和跳。”的确,很多家长会制止婴儿吃手,禁止幼儿接触沙土,杜绝孩子光脚走路,不让孩子淋雨……看似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机会。

“教育不是教师给予学生什么东西,教育乃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活动过程。受教育并不是听讲,而是从环境中汲取经验。”

孩子调动各种感官、各种情绪,与世界在一起,与自己的心在一起,学习就发生了,教育就发生了,成长也发生了。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运用多种感官来写春天,是经典的美文,而现在很多孩子却不理解、不喜欢。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们并未真正地感受过春天。作为一个小时候在田野里任意奔跑的人,我阅读此文的时候总会把自己代入其中,去聆听“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去脑补“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仰起脸体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轻柔,深呼吸嗅那“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的清新,揉揉眼去看“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真的处处是风景,时时心欢喜。

而现实中往往是这样:“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

如今,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仍然不时可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像吃了蜜一样甜”之类的表达。我曾当面问过学生,是否见过“热锅上的蚂蚁”,学生摇摇头;我也问过学生,“像吃了蜜一样甜”是不是人生的巅峰体验,学生依然摇摇头。可见,孩子“了解”去如何表达着急、表达喜悦,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着急、表达喜悦。

蒙氏教育中有一句话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儿童必须靠自己去成长的观点。

前几天看到一段小视频:《3岁宝宝摔倒果汁洒一地,淡定地清扫:生活就是如此》。视频中,小男孩刚倒好了两杯果汁,不小心掉了一杯,洒了一地。他马上拿纸清理地面,接着又倒了一杯(倒的过程中还洒出来一点点)。正当他兴冲冲地重新拿着两杯果汁走向餐桌的时候,脚底一滑,仰面摔倒地板上,手里的两杯果汁全部洒掉了。接下来应该是哇哇大哭了吧?不,小男孩自己爬了起来,自言自语:“滑滑的,我要再清理一下了。”清理完毕,他说了一句:生活就是如此。的确,生活就是如此,成长亦是如此,视频中的孩子不受干扰地自我体验了,成长了。

今天的家长和老师出于良好的动机,常常一厢情愿地“教”孩子成长,甚至替孩子成长,而这往往会导致教育行为变了形,变了味。读《完整的成长》,我再次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