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7篇

时间:2024-05-19 作者:Youaremine

教师的教学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写教学反思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我们只有认真对待教学反思的书写,才可以让自己得到进步,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o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o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7篇

o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掌握了100 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单元,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应用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关系。乘法源于加法,而加法分为相同加数和不同加法相加两种情况。让学生体会到相同加数用乘法算式表示更简便,从而产生乘法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其意义。

上课时,首先给出3 幅图:(1 )每组2 个圆片,有5 组;(2 )每袋有5 颗星,有3 带;(3 )每盘3 个苹果,有4 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数数有几个几,求一共有

多少个?列出连加算式并进行计算后,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3 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体会这些加法算式的加数都相同,老师引导说出都是加数相同可以说成是相同加数,这些算式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当加数相同时,可以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介绍方法:先找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再数有几个相同加数,中间写乘号。也可以先写有几个相同加数,再写相同加数。改写几道算式后。老师说明:当加数相同时可以写加法算式,也可以写乘法算式。那要是100 个2 相加的和是多少?你写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呢?为什么不写加法算式呢?看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使学生体会到乘法的必要性。

本节课首先出现了大量的同数连加,接着让学生体会同数连加的特点,为认识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做准备,使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相同加数求和的计算,遇到100 个2 相加是多少的问题,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到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琐碎性和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唯一的不足是,这节课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再后面的教学中,还要多用小奖品刺激、鼓励,让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更集中。

o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说角——比划角——创作角——画角”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

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来。学生已有的对角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事实上学生所认识的只是角的顶点,却不知角还有两条边。要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我认为首先要打破学生的错误观念,有破才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学生指给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时,我顺势利导把那点印在黑板上。学生看到那一点才意识到,其实他们刚才指的不是角,只是一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

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时,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物体上的角的样子,然后让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样子画出来,通过让学生想角,在脑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中对学生备得不够,在让学生摸角的两条边时,我问她感觉怎样,她回答感觉很舒服,痒痒的。他的回答让我当时无所适从,但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而是接着问她,为什么会感觉很舒服?他回答因为它很平、很直。还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指导得还不够细致和到位。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达到了最后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提醒自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o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1、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做风车的手工活动中,先让学生思考:风车应该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纸的形状每一步都会发生什么变化?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带着大家一起研究书中风车的制作步骤,并按要求动手折一折,有的则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作,当风车一个个在他们的手中诞生时,他们兴奋异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平面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体验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通过学生自由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学生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2个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2个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又出示4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角与角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面对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及时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但是在课堂教学教学中也存在这这样的不足之处:在设计这些课时,我是以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活动,心想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时,少数同学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大部分学生不会动手,有的学生干脆在折叠其他的东西,学生完全没有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课堂纪律混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反思了良久……细想一下,我认为主要是新课程标准教材这部分内容及课后习题,对本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太难,一下子难以理解掌握。此外,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动手操作方面训练太少。学生没有通过叠纸活动获得知识的体验,只觉得好玩体会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习惯。所以,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想上好一节课,除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吸引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处理课堂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体会到学习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事。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o的认识教学反思篇4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习。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在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o的认识教学反思篇5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4月1号,我上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下面,我结合这节课,谈谈一些感受。

这节课,在引入环节,我采用数数的形式导入,先数一数20以内的数,再出现100以内的数,也让学生数一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接着,在课的新知教学环节,用教材提供的百羊图导入,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只羊,老师圈出10只羊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摆一摆21,在这里强化10根一捆,接着在21的基础上数出100根,适时追问,“29贴1是多少,是由几个十组成的”,“35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39贴1是多少”,“49后面的数是多少”,“79后面的数是多少”,“99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了进一步感受100,让学生将2个10根一捆的小棒困在一起,动手操作体会100里面有几个20。再动手操作体会不用数一数的'办法,体会100里面有几个50。最后,在练习巩固环节,多种形式巩固十在计数中的作用。出示练习1,我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下子看出是多少,再让学生以圈一圈的形式找出十,练习2,则是直接在苹果箱子上标出数字10。在练习3,当学生答出已经搬了多少块砖的时候,追问,“还差多少块就够100块了?”,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教学新知环节,如何让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十在计数的作用;数数环节需不需要和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出100;从100里面拿出大约50,让问题更加问得更加明确。

总之,一节好的课,在于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改进。相信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会越来越好的。

o的认识教学反思篇6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实际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确定了以下几个待解决问题:哪个量是一份数?怎么确定的?如何确定另一个数是几份?有几个几份如何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怎么思考?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比、画、说、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倍的认识充分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在习题中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

4、课后反思,体会缺失

在课后习题中,反映出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学生太依赖画的环节,对倍的意识不强烈,需要进一步充实巩固。

o的认识教学反思篇7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结合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认识直角,使学生感受直角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中探索创新,通过体验来认识直角。在课件的设计上,我尽可能多的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与使用交流中,建立直角的表象,从而丰富对直角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时,我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认识直角。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对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在三角板上感觉直角,为判断直角做好铺垫,在判断直角前,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出示的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吗?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寻找判断直角的更好的方法——用三角板去量,最后是画直角,学生画直角也学得很好,就是在画好后要标上直角的符号,有些小朋友总忘记标。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我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不够,教师引得比较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还是有困难的。不知道怎样放置三角板。课下需要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