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4-05-29 作者:dopmitopy

写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的深度解读和诠释,想要写好读后感,我们要善于捕捉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5篇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

暑假期间,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开始,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感觉跟我们此刻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令我难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愤慨着,我又回过头来仔细的品读起来。

呼兰河让我感到温暖而冷淡:比如这个街中大坑,车夫和马陷了进去,有一种穿长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帮忙车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温暖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帮互助的,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完美;而我与老祖父这篇文章,讲述着祖孙深情,仅有祖父喜欢“我”,祖母不喜欢“我”还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关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我”的童年留下了完美的回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花一般的年纪,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成了胡家的童养媳,在照“规矩”被婆婆“调教”之后,日渐病倒。他们无视她为什么会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为了一个“黄瘦的病人”?此时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选择去看医生,而选择了“跳大神”。

当众强行脱光了小团圆媳妇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热水,是滚烫的热水,往她的头上浇,到最终,头发都烫掉了,还说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我们想想看,别说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这种折磨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更让我气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没有所以而难过,还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亏本了。想想我们同她一样的年纪,享受着父母百般宠爱,无忧无虑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兰河传》读完了,这个暑假中,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2

我读过许多人物传记,比如《乔丹传》、《勒布朗詹姆斯传》、《莫奈和他的眼睛》、《伦勃朗1842》等。我发现人物传记都是为大人物而写的,例如超级明星和杰出艺术家。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主要记录和叙述伟人的生平事迹,往往根据口述、回忆和史料等加工而成,一般不虚构。虚构的传记并不是没有,例如查尔斯?狄更斯写的《匹克威克外传》,还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国最著名的人物传记应该是《史记》吧,例如《高祖本纪》和《廉颇?蔺相如传》都记载了赫赫有名的历史故事。

我在寒假读的《呼兰河传》却很特别。作者萧红并不是为某个人作传,而是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呼兰河城作传。她笔下的人物既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一群生活在小城的普通百姓。

整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描写了小城的大致风貌。文中写道:“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东二街,一条叫西二街。这两条街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可见呼兰河城的安静和荒凉,没有生机。

第二章深入到了小城的精神生活。呼兰河畔的人们虽然对生活本身毫无热情,却对神鬼保持着极大的兴趣。脚步迟滞面容麻木的他们把跳大神和放河灯演绎成了地方盛事。“先说大神。大神是会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变样了。开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了一阵之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里咕噜的。每一打颤,就装出来要倒的样子,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作者此处的描写始终围绕着“哆嗦”“打颤”,仿佛在冷眼旁观看客们的无知和荒谬。

第三章作者细致回忆了她在自家后院度过的那些时光。“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些有颜色、有声音、有动感的文字已经抛下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灰色调,把她的后院变成了一个让人行动和心灵都无比自由的国度。

可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四章从这一句开始又转回到沉重的基调——欢乐童年转瞬即逝。“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比方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边的潮虫,猪槽子上的蘑菇等等。”作者意识到了万事万物之间某种特定的关系,意识到旧生命死去,新生命到来。

作者在第五六七章逐一回忆了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悲惨故事。“周三奶奶则主张给她(团圆媳妇)吃一个全毛的鸡,连毛带腿地吃下去,选一个星星出全的夜,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来,让她出一身大汗。蒙到第二天早晨鸡叫,再把她从被子放出来。她吃了鸡,她又出了汗,她的魂灵里边因此就永远有一个鸡存在着,神鬼和胡仙黄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传说鬼是怕鸡的。”团圆媳妇最终死在桥底下,杀死她的是亘古不变的愚昧。

“有一回父亲打了有二伯。父亲三十多岁,有二伯快六十岁了。他站起来就被父亲打倒下去,他再站起来,又被父亲打倒下去。最后他起不来了,他躺在院子里边了,而他的鼻子也许是嘴还流了一些血。”“……过了不久,有二伯又跳井了。”难道佣人就该被主人蹂躏?是什么让父亲随意处置另一条“低等生命”?

冯歪嘴子死了老婆,“第二天早晨,正过着乌鸦的时候,就给冯歪嘴子的女人送殡了。”冯歪嘴子要自己照顾两个孩子,“……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照常”是说他的麻木,还是说他的坚强呢?在这个时刻,或许两者都有。“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死亡缓步离开,藤啊蔓啊花啊又光临人间。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小城和她的后院,看到了她的亲人和她的邻居,看到了麻木的、迷信的、愚昧的人,看到了活泼泼的小生灵,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被压迫,也看到了最晦暗的人生里头的一线光明。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3

大家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看的书吧,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的是一座小城,它的名字叫呼兰河。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生活着各样的人:“我”的祖父、邻居们……及它的年中盛事。

在作者的笔下,呼兰河这座小城并不繁华,但却蕴含着生机,也有着一丝丝的悲凉。在那儿有东二街的“大泥坑”、有卖麻花、粉坊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有勤垦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我”跟着祖父学古诗快乐而寂寞的童年,有因呼兰河人太迷信而造成的悲剧人生……

在呼兰河生活着一个不幸的人,她就是小团圆媳妇。她本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嫁到了老胡家后,受到了百般折磨后生病了。生病本来就应该找医生,可是老胡家却对她使用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医疗方法”,她最后被折磨致死。在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生病就应该找医生治疗,迷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呼兰河还有一些年中盛事,野台子戏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重要的年中盛事里,唱戏的人一唱就是三天,所以一到了唱戏的时候,可并不是简单的看戏,而是呼朋唤友,热闹的很。

呼兰河的人们生活平凡、不幸,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而是顽强地生活着。他们顽强、坚持,不放弃自己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4

花了半天时间把萧红的《呼兰河传》读完,竟觉意犹未尽,把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看了一遍,对萧红这一抗战时期的女作家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主要谈谈对小说的一些感受。

?呼兰河传》更像是一部散文小说,有纪实的内容以回忆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小城镇,更确切地说,是家里的小花园为基调,缓缓铺开,带领我们走进小女孩的世界,仿佛一次爱丽丝梦游仙境。

读这部小说,第一感觉是文笔真实流畅,其中有一段关于火烧云的描写,生动形象,就是我们小学课文里那篇,今天才知道出自萧红之手。不得不佩服选课老师的慧眼。整部小说读下来,荡气回肠,又充满怜悯之心,有一些很荒诞的事情,被作者平静无情地写出来,给人的冲击力还是很大的。挑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当做一次读书笔记了。

小说第一部分,作者详细回忆了呼兰河城街道上的每一家店铺,药铺、油铺、盐铺、布铺等,这些店铺如同国内小镇大多数店铺,不需要响当当的名字,周围的居民都知道是谁开的,做什么的,就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花重点笔墨写了街道上的一个泥坑,掉过人,也掉过动物,小镇居民还吃过里面淹死的猪肉。一个泥坑,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为小镇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许热闹。毕竟,有人/动物掉进去的时候,居民们都会热心帮助的。从侧面来看,泥坑一直没有得到修复,也是有着合理的理由。

我们都知道东北冷,到底有多冷,没去过的人想必是体会不到。小说一开头,作者就描述了东北冷的程度,手上冻开裂口,耳朵冻掉(在后面有涉及),土地冻裂口,写得很真实,像我这种没去过东北的人,也仿佛体会到了那种冷。

讲完小镇街道的店铺和泥坑,笔锋一转,就来到了作者家里,说是有30多间房,还有一个小花园,第一感觉是家里好大。后来查阅资料,原来萧红出自地主之家,有这么多房子也就不足为奇了。自家人常住5间,剩余的都租出去了。是的,在那个年代,已经有人租房了。租房的人,看描述大多都是穷人,其中有一间草房子歪歪斜斜,硬生生从正方形被吹成了菱形,在这样将塌的房子里,住的也有人。这其实也定下了全篇的基调,讲的是小人物,抑或者,穷人的故事。

萧红和祖父的关系应该很好,她出生时,祖父60多岁;她四五岁时,祖父年近70;等她十几岁离开家,祖父80岁;后来在祖父80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作者小时候就和祖父在花园里,祖父做一些农活,她就在旁边帮忙,当然很多时候都是帮倒忙。比如给谷物除草,结果把谷物除掉。祖父干活时,她会摘玫瑰花给祖父做花环戴在草帽上,让祖父误以为是春天雨水太好玫瑰花开得旺香气飘得远。这种老人和儿孙之间怡然的生活,很有画面感,让人忍俊不禁。

小孩子总喜欢探险,家里有两间储物间,小作者经常过去翻箱倒柜,把里面的旧物什找出来玩。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大概全世界的小孩子都一样吧。

关于父母和祖母,作者写得很少。父亲在祖母去世的时候误踢了作者一脚,祖母则是用针扎过小作者,根据后来查阅的资料,萧红自小就不受家人喜爱,认为她的出生(端午节)不吉利,和她交好的只有祖父。

和祖父的快乐时光中,有几个悲剧人物让人唏嘘。

其一就是团圆媳妇,是一家租户的孙媳妇,最终没看明白是否以童养媳的身份到男方家的。总之这个小媳妇年仅12岁,因长得高大,活泼伶俐,对外宣称是14岁。才几十岁的姑娘,就成了别人家媳妇,这里真心感谢新时代,让我们十几岁的时候还能求学。婆婆为了给她下马威,打骂姑娘,绑起来用皮带抽,还用烧红的烙铁给姑娘酷刑,看到这里真很气愤,愚昧无知的封建社会不知残害了多少人!最终几番折腾下来,姑娘发高烧,大病一场。家人还不放过她,跳大神,用热水烫,还来回三次,最后硬生生把姑娘折磨死了。这个事件中,看似热心的邻居,最后都成了杀人的帮凶,只有祖父还保留理智,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如何和时代抗争呢?再次鞭挞万恶的旧社会!

还有最后篇章写的冯歪嘴,是个苦命却正直的人。他本是给雇主磨面的,每天和毛驴为伴,间或制作米糕来卖,增加收入。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个人相貌应该不好看,有一天小作者去磨坊,发现里面躺着一个孩子。后来就是冯歪嘴找到祖父,说他成家了,需要一间住处,善良的祖父就给了一间。冯歪嘴的雇主知道这件事后,过去破口大骂,极尽侮辱之词,冯歪嘴没有还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妻子的关心。更加卖力工作,挣钱给妻子买鸡蛋补充营养;不让妻子干重活,搬柴禾的活他都承包了。我想,这个冯歪嘴应该和《巴黎圣母院》的守塔人一样,外表虽然丑陋,内心却是善良的。不幸的是,妻子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后撒手人寰,当大家都以为冯歪嘴会一蹶不振的时候,他没有向生活妥协,而是一边工作一边抚养两个孩子。特别是小孩子,没吃过奶,他就用汤匙一口一口喂饭,看得人泪目。小儿子可能有病,因为书中写到,孩子一直长不大,小手小脚,没有写最终的解决。冯歪嘴却一直很乐观,孩子会笑了,会招手了,他都开心。真希望是个happy ending。

在团圆媳妇和冯歪嘴中间,有个篇章是专门讲有二伯的,一个有点老学究的人物,喜欢和物件聊天,自尊心极强,还爱偷东西,总之是孔乙己和阿q的合体,不是很喜欢这个人物,就不赘述了。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5

小说开篇介绍了呼兰河的人文风貌,介绍了东北地区独有的气候,从裂了大口子,这些词语中,让人身临其境,深有所感,让人一下子进入书中,接着介绍了呼兰河的习俗,以及各种人们自认为的“盛举”,在中国三四十年代,封建思想迫害着人们,封建迷信压制着人们。

小团圆媳妇刚刚十二岁出头,正值花季,性格开朗,就因为长得比同龄人高,非要说自己是十四岁,而她不像别的女人一样低声下气,走路抬着头,被胡家认为是应该要管教管教她,对她又打又骂,小团圆媳妇被打得生了病,胡家又听信了假道士的谗言,白白花了一千多吊钱,没有起色,又说让她出马,又让她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众人的面用滚烫的开水洗澡,经过三次折磨,小团圆媳妇闭上了眼睛……有二伯,因为家世特殊被人差别对待,导致他的性情极为古怪,而冯嘴歪子,会拉磨做豆腐,会做年糕,与王大姐有了一双儿女,因为两人皆是二婚,因此各种流言蜚语,谣言层出不穷……小栓,一个苦命的.孩子,出生身体就不好,本该早早去世,但是他的父亲不愿意,听信谗言,跟人交换了人血馒头给小栓吃,小栓吃了并没有用,殊不知……那是革命者的鲜血!

在呼兰河这个地方,人性和人心交织在一起,少女和老人交织在一起,愚昧和无知迫害着人们,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