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反思参考5篇

时间:2024-06-07 作者:pUssy

每上完一节课,要学会对自己进行教学反思,只有将教学反思写得全面具体,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美术教学反思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美术教学反思参考5篇

美术教学反思篇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营造生动有趣的美术课堂,是我一直在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发现,只要学生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对你的课感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感受艺术的美,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假设学生对你上的美术课提不起半点兴趣,也就不会配合老师的教学,也很难开展美术教育,老师上课自然也变成了苦差事,这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些教学体会。

为了让学生提高兴趣,给学生展示更直观的影象,我查找很多漫画网站,通过大量的筛选图片,提炼出学生熟悉和典型的人物肖像,制作成有趣视频录像。在这过程中很庆幸让我找到了一些我认为比较精彩的漫画像跟人物表情比较相似的照片,在欣赏环节能让学生看得更明白,也更容易归纳人物脸型的特征。我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法——示范的教学方法,以漫画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课件,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到积极思维中和动手的创作实践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漫画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这节课利用大量漫画作品和视频,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上黑板进行画画,学生上黑板改画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不断的巩固重点、难点,进而达到学生自我探究的教学目的,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总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与学生真诚互动交流,坚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至始至终参与其中。通过直观的、多样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探索和希望尝试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畅想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从大量的优秀作品中领略肖像人物漫画的魅力。同时我还注重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通过欣赏—探究—实践,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在这节课准备上,从收集资料、筛选图片、制作视频、课件制作、教学环节设计等过程,应该说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知道这节课一定也有很多的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比如作品评价时,对作业效果不够好的学生关注还不够,示范环节和欣赏环节的顺序是否应该还得再推敲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课后好好反思和修改的,从而使得这节课更加完善。

总之,美术课程改革对广大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我们美术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营造趣味的课堂,长期的潜移默化,美育才能得以生根发芽。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但是一堂课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感到所做的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还会不断进行探索,不断提高美术学科的教学效率。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孩子们创新的摇篮!

美术教学反思篇2

布艺在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它柔化了室内空间生硬的线条,给人以视觉上的温馨感、触觉上的舒适感、趣味上的个性感,彰显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布艺还是一种变废为美的工艺活动。布艺中的“布”,是各种纤维品的总称,可收集的材料有:裁剪衣服时剩余的边角余料,旧衣服、袜子、手套、毛巾等。根据材料的质地、花色、品类因材施艺,运用捆扎、填充、剪切、缝纫、装饰等方法制作布艺作品,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其个性,发展其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等。

本课围绕“布艺”这一主题安排了两个相关学习活动:利用各种旧布料展开联想,制作一件布艺小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小挂袋。活动一更多涉及到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注重自由性。活动二则更多涉及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注重功能性。

我在教学过程的安排,设立如下程序:创设情境——欣赏激趣——感受材质——学习指导——创造表现——交流评析。

“创设情境”时利用精美图片展示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布艺制品,让学生重新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欣赏激趣”环节利用实物欣赏民间布艺制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从民间工艺品的造型、色彩和装饰方面汲取营养。

“感受材质”时让学生把布和其他的材质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触摸、挤压、拉扯、拆开等方法对布料的特点进行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指导”在造型和制作方法上加以指导。可通过对原材料方向的变换、原材料局部造型的改变等,设置几个小游戏,激发学生展开联想。

“创造表现”环节中我加强个别辅导和经验提示。

“交流评析”时大胆的表扬学生的想法,肯定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有完成的比较好,有些想法很新颖,很独特。

美术教学反思篇3

?花手帕》是湘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本课的设计吸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缬一方手帕。活动一的设置是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介,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四方连续纹样的一方纸手帕。

教学环节及设计思路:

一、教学第一个环节:欣赏作品─→打开思路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漂亮的染纸作品,让同学们思考制作方法。

学生发言,说出他们理解的制作方法,老师加以补充小结。

二、教学第二个环节:学生尝试─→学会方法

在本环节中,老师放手让他们去自己尝试制作一张花手帕,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老师点拨,小结,教会学生制作方法。

第一步:学习折法。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折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折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等会儿同学们在制作花手帕时,请同学们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法,不同的折法会制作出不同的染纸效果。

第二步:学习染法。

染法的种类很多,根据教材,我们今天着重介绍两种,一种是浸染,一种为点染。

1我先为同学们介绍浸染。浸染就是把折好的纸放入调好的颜料中浸一下,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看课件。(课件展示)

2、点染就是把水彩颜料直接滴在折好的纸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看课件。(课件展示)

3、老师小结并提出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花手帕的制作,但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一些事。

第一、画面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变化。

第二、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越长则纸帕吸收的颜料越多,面积越大。反之则少,面积越小。

第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纸在吸收水分后会十分的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接破前功尽弃,希望同学们尽量控制水分的吸收和展开时小心一些。

三、教学第三个环节:自主表现─→开拓创新

1、学生制作花手帕,将作业纸采用不同的的方法折叠,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2---4张美丽奇特的花手帕。

2、教师巡视指导,即使发现问题及纠正。染得好的叫学生适可而止。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活动,尝试各种纸材的折叠染色效果,我发现生宣纸在染色干透后色彩会变淡,而皱纹纸吸水性较差,纸面不平整的缺点,就想到了用餐巾纸试试,不料效果非常好,干后色彩丝毫没有变淡,再说餐巾纸在学生身边随处可取,失败了还能反复尝试,所以我让学生多带点质量好的餐巾纸。第二是让他们准备一盒水彩笔墨水、手套和旧报纸。每个班我都在课前通知学生带齐工具,为了让他们记住要求,我还特地和班主任老师联系,用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学生买齐材料,督促他们带工具来上课。结果从5个班的情况来看,几乎没有不带工具来上课的同学。从课堂上学生的作品展示来看,这节制作纸手帕是成功的。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出乎我的意料。

在让学生了解纸手帕的步骤有哪些时,我采用了与学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随意的拿出一张纸巾折叠了几下,请一位学生上台随意用彩色墨水染制。通过明显的分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先折后染。纸手帕的制作步骤教师并没有讲解,而是通过与学生合作演示,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到

示,很轻松地就了解了制作纸手帕的制作方法。为了启发学生有哪些折法时,问学生除了老师折的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折的方法吗,学生分组讨论折的方法并试着折叠。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说:老师,不用折可以吗?我直接把餐巾纸的当中和两端用手捏紧,这样也可以染出很好看的花纹的。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很开心的制作起来并且做的很认真。其实这学生已经把后面一部分的扎染、夹染的制作方法在制作纸手帕中很好的运用了。

学生创作出来的方法新颖、巧妙,为后面的活动二:扎染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最后学生的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很漂亮,老师为他们打了最高分a+,还让班主任老师把优秀的作业展示在教室里面,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认为在美术课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这样的效果我想应该会更好一些,也符合新的课程理念。

美术教学反思篇4

一年级的学生对手工课特别的热衷。他们特别的喜欢动手制作。我带着满腔的.热情和精心的准备去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课。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很快安静的坐好,等待着我开口讲话:“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喜欢穿新衣服吗?”一句话,把小同学们说的立即兴奋了起来。一个说:“老师,过年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一个说:“我生日的时候,我妈妈也给我买新衣服”“说的真好啊,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小花衣》。好好学习我们也能为自己做衣服,自己设计新颖的衣服”天天有新衣服穿。……同学们好多设计衣服的想法都出现了,他们有了积极性。我马上对他们说,“你们能在这节课为自己设计新颖的服装吗?”“能”“小学生很兴奋,回答的很响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制作新颖的小花衣,制作好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展示我们的小花衣了!你们一定要认真学,仔细看,这样做的衣服才会漂亮,更有创意!”他们一听就安静了,急切的眼神在看着我。我一步一步的教,他们认认真真的学,甭提多仔细了。20分钟过去了,他们每个人都制作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小花衣,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格。我逐一表扬了他们,给予了肯定。最后,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创意,“这是我给老师设计的新衣服”“我要把陆老师变成更漂亮!”“我妈妈快过生日了,我要设计一件漂亮的衣服送给妈妈。”啊,多么纯真的话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一节课就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的一种重要心理,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表象、直观阶段。他们有着天真浪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对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有“好玩”的思想倾向。这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造,因而学生的画构图饱满、装饰性强、造型稚拙、构思奇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反思篇5

?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春天到了,很多幼儿在晨间谈话中提到小蝌蚪,还把小蝌蚪带到了幼儿园。对小蝌蚪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之前就让孩子们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以及在水中游泳的形态,为活动课作铺垫。通过美术活动把幼儿眼中的蝌蚪用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了解蝌蚪。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我为美术活动设定了活动目标,让幼儿能用手指蘸上黑色的颜料点画小蝌蚪的身体,在欣赏了动态的小蝌蚪视频的基础上,再尝试用直线添画蝌蚪的尾巴。是本活动的难点。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活动的激情。我在活动中创设了情景,由愉快的情景引入主题。儿歌:“小蝌蚪游啊游,摇摇尾巴点点头。这游游,那游游,找到朋友握握手。”

一些幼儿对活动中布置的情景是非常感兴趣的,先由儿歌游戏进入活动,情景的池塘背景画抓住了幼儿们的眼球,甚至有的幼儿去触摸背景图,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兴趣。

我对幼儿创作画有着不一样的方法,从科学的角度去分解蝌蚪的形成。首先是卵的形成:手指点画,交代了卵的画法:用食指轻轻地蘸上黑色的颜料,点在纸上,停一停。这一个,那也一个,再蘸蘸,再点点。就连擦去手上的颜料也要花心思从情境中找出亮点:“手上的卵宝宝快快藏到荷叶里面去。”就连一块擦手抹布也装饰的像真正的荷叶,让幼儿一直沉浸在情景中。

在点画卵的基础上,观看小蝌蚪的视频,在自己的作品上自由添画尾巴,是活动中的难点。先通过引导让幼儿主动描述尾巴的特点(细、短尾巴)。再进行用水彩笔添画。

活动反思:

本堂课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活动的形式,尝试以情景游戏和幼儿一起发现、观察、表现卵、蝌蚪的外形特征。幼儿在前期也对蝌蚪进行了观察,有一定的基础,但卵的形态没有经验,需要为幼儿在活动前做铺垫。

设计的这节《小蝌蚪游来啦》的活动,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