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2024-06-08 作者:Fallinlove

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同学们交流文学观点和评论的纽带,读后感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生”读后感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生”读后感优秀7篇

“人生”读后感篇1

看完路遥的《人生》,让我的心无法平静,一直深思领悟着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有人说人生如五彩泡沫,所有的追求最后都会是一场幻灭;有人说人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要去品尝;而我想人生是一盘棋,每个人只能下一盘,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全盘运筹帷幄,步步为赢,但是我们依然是人生的主宰者,我们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五彩幻想的破灭,更不要被动地品尝命运强加的各种滋味。

我想故事的结局一定像我们每天所走的路一样,一样的实在。路,可能有花俏的,像满地遍花的羊肠小道,像铺满鹅卵石的小桥,可能还有的设计让水漫上去,等等。可这些终是旅游式的消遣,就像我们偶然通宵达旦的与朋友狂欢,真正称得上路的还是那些结结实实的水泥大道。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人生是我们没法迈过的槛,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

“人生”读后感篇2

读了《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我明白了从小树立理想的重要性。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有了人生目标,就有了努力方向和动力,就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习,为谁而学习。

书中的人物为了实现理想,拥有拼搏而坚持的精神,就是这样为了理想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定意志让我深受感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拥有远的理想的人:比如杨利伟,通过辛苦磨炼,他克服了恐高症,又经过不懈努力与坚定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理想;还有数学家华罗庚,因为他心怀远大理想,在失学后抓紧一切时间自学。一年四季每天一边在店里干活一边刻苦自学10个小时以上,寒冬酷暑也要坚持,最终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实现了他的理想。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拥有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所以,我们应该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应该加倍努力。

书中人物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心怀远大的理想,凭着他坚定的信念与不怕吃苦的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

所以现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儿童,要担负起世界给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以坚定的意志,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一步一步的将理想变为现实,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生”读后感篇3

我这两天在看的书是《人生不设限》,作者是[澳大利亚]力克.胡哲,工作不忙,我上班偷懒刚刚看完,趁现在脑子思路还清晰,就写篇读后感吧。

这书是上周六从我同事小闵借来的,他三月十五号买的自己没看,倒先借给我看了,很谢谢他,嘿嘿。

力克.胡哲他出生时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曾经三次尝试自.杀。但他却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活着不受限的生命奇迹!书的封面图像就是他本人,我刚看到他图片时,心就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天生没有手没脚,我会怎样的活着,我又能活下去吗?我根本就不敢想像这样的事要发生在我身上,我是不是早就死掉了,我能活出他那样不设限的人生吗?

我们有时候总在悲观的反问自己活着为什么?在今天我才觉得这个问题有多么愚蠢,我们活着能干的事多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要充满信心与希望的。

力克写这本书的目的如他在书中最后说的是为了点燃你内在的信心与希望,让你也能活出不限的人生。

不得不说我今天看完这本书,对我是有影响的。它是励志/成功书,但要比以往我看过的其他励志书要印象深刻得多,所有近期我的悲观情绪都因看了这本书而一扫而空。

我无法用更多的文字去概述这本书的读后感,但我记住了一些书中力克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还有经历,以及书中提到更多的一本书是《圣经》,《圣经》这书早在零五年我刚出来工作时就想买了,那时我在深圳公明的友谊书城没有,没能买到,在龙华的友谊书城也没有和深圳市的中心书城也没有,我都问过,只有《圣经的故事》但不是我想要的,我很纠结,可在零九年我却看到过我一同事销售部的同事曾小姐有《圣经》那本书,封面是皮革的黑色,上面就两个字《圣经》可是后来她离职了,没能借到看。今天看了力克的这书,我更相信耶稣了,也更想要《圣经》这本书了,呵呵,我也相信上帝,阿门!

以下是力克在《人生不设限》这本书中引用的名人名言,我把我喜欢的几句摘下了:

爱迪生:“每个错误的尝试,都能让你往前迈进一步。”

丁尼生的诗句:“爱过而失去,胜于从未爱过。”

丘吉尔对失败的精辟见解:“成功是从一个失败前进到另一个失败,其间却热情不减的能力。”《圣经》上说:“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两个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效果。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爱因斯坦说过:“每个难题之中都存在着机会。”

葛蕾妮丝最爱的一节《圣经》经文:“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最后力克最喜欢的名言之一:“不完美是美,疯狂是天才,绝对的可笑胜过绝对的无聊。”

力克的语录,我喜欢的:

紧紧抓着旧伤痛不放,你就只是给那些伤害你的人力量,让他们控制你。可是当你原谅他们,你就切断了跟这些人的联结,他们就再也不能打击你。千万不要以为宽恕他们是放他们一马,你这样做不为别的,是为了你自己。

如果你还心里忧伤难过,力克还有一句话说:在悲伤的另一边,有一条不同的出路。会让你更坚强、更坚定,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会为你点出这条路。

“人生”读后感篇4

没有一本书,比力克的故事,更能带给你希望!如果你怀疑自己的能力,力克说:当你怀疑自己能否实现人生的目标时,请信任那些愿意助你一臂之力,以及能够指引你的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糟,力克说:当我的父母看到我出生时那没手没脚的模样,他们也不禁怀疑上帝到底在想什么。然而,今天我过着完全超乎我们想象的生活。我只能说:“我的受造奇迹可畏。”你也一样。

如果你正面对人生的变化,力克说:在掌控你不想要或突然发生的变化时,第一步就是保持警觉,迅速认知到你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无论是好是坏。觉察到变化可以减轻压力。

如果你正打算放弃梦想,力克说: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令人惊讶。只有拒绝再试一次的人才会被打败。

如果你心里忧伤难过,力克说:在悲伤的另一边,有一条不同的出路。会让你更坚强、更坚定,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会为你点出这条路。

如果你曾有轻生的念头,力克说:10岁那一次,如果我让自己的脸再往水下沉个10多公分,或许我是能结束短暂的痛苦,但代价是什么?我将看不到在夏威夷海边与海龟一同游泳、在加州冲浪、在哥伦比亚潜水的`开心男子。不要去犯我几乎犯下的过错。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什么也做不来,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想拥有或欠缺的东西,而不去珍惜所拥有的,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人生”读后感篇5

酷暑难耐,家属院内一片寂静,只有远处树上的知了传来几声鸣叫。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遇到了林清玄所著的《人生最美是清欢》这本书。它清雅的封页已将我深深迷住,“清欢”二字更是将我牢牢地套住了,我知道这个暑假我将不再孤单。它让疲累的心享受一份安宁、一份恬适,它给予我酷暑中一份透心的清凉。

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以清净的心看世界,以欢喜的心过生活,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地过好这一生。于旖旎繁华、面目可疑的尘间世俗,诗意的栖居似乎已是奢侈的梦想。林清玄这简短的几行文字,让浮躁的心慢慢地静下来,沉下去。一本书、一则诗文可为现代人抵达超尘脱俗的人生意境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

“清欢”是什么呢?它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在如今这个加速前进的时代,大多数人的心都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清欢”之人愈来愈少。看着那些为追名逐利拼命奔波,却错过身边太多美好幸福的人,不免为之叹惋。“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求心灵的品味。不管何人,不论何地,要保持快乐的心情对待生活,对待工作,这样即使再平淡的生活和工作,它的点点滴滴都会是美好的。

读着读着,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和我一样坚守在农村三尺讲台上的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唯有“清欢”之心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经得起偏远,耐得住孤寂,守得住快乐。坚守在农村的我们有欢乐,有困苦,有所思,有所想。生活的好与坏并非和富贵有关,而是你用何种心态去体会你所拥有的生活;你快乐与否,在于你是否守得住自己内心的小小天地,能否洗涤心灵,不浮不躁。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疑惑困顿时,遵从内心找到平衡点,这个极为重要。

人生就是一次旅程,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地思考也是旅行,旅途中有所得必有所失,唯随愿取舍。

每天都睡去,是旅程的一个终点。每天都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体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人生”读后感篇6

?人生》是我高二唯一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是路遥的一部小说,像路遥的很多悲剧小说一样看完总会让人难受很久,但是悲剧的结局比美好的结局更让人记忆深刻,读完以后深深反思。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巧珍这个人物。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敢爱,热情,大方,为了她喜欢的加林,她不在乎村里人的目光,为了让加林不再苦恼,她愿意放手让加林高飞,即使高加林抛弃了她,她也没有怨恨他,“她曾想过死。但当她一看见生活和劳动过二十多年的大地山川,看见土地上她用汗水浇绿的禾苗,这种念头就顿时消散得一干二净。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郎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瞧,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姑娘,她的生命充满的活力,她爱这个世界,“她觉得大地的胸怀是无比宽阔的,它能容纳了人世间的'所有痛苦。”与大地相比,自己的痛快何其微小。她还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姑娘,“经过这样一次感情生活的大动荡,她才似乎明白了,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亲爱的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她现在只能接受现实对她的这个宣判,老老实实按自己的条件来生活。”于是,她嫁给了马栓!在结婚那天,妹妹巧玲曾对巧珍说了一段话“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这一段话点醒了巧珍,也点醒了看这本书的每一个人。 是啊,“现实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对于书中的巧珍如此,对于加林、亚萍、克南等所有人都是如此,当生活没有给予我们想要的东西,反而给予我们磨难,生活的道路也出现的岔口,我们该怎么走,怎样选择?

“人生”读后感篇7

对叔本华的哲学了解不多,不敢妄加评论。这本书告诉你怎样能活得更幸福,是本比较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南。

人们被自己的意欲支配,追求外在的快乐,金钱财富地位荣耀。这些外在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取得了人们才得到满足。但是,这满足不会长久,内心的意欲又会叫嚣着想要得到更多。

于是,人们就深陷在这样奔波忙碌中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得不到实现就痛苦,没有欲望实现时就迷茫无聊。叔本华告诉你,要摆脱这种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的过程,就要去寻求自己的内心与精神世界。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就会悲观看待,有的则是乐观面对。这是出于每个人个性的不同,而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得到内心的幸福。一个人在精神思想上越是丰富多彩,越有可能得到快乐,沉迷于感官上的满足只会陷入欲望陷阱。

感官的满足简单举个例就是现在的碎片化阅读,获取短时的快乐,最终却只剩空虚与无聊。叔本华总结了三类人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值得参考与学习。一是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例如运动、舞蹈等体育活动。三是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阅读、创作、演奏音乐等。

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发展第二第三类乐趣会给人们带了更大的幸福。叔本华在书中还阐释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值得学习,我的叙述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有人认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觉得他认为人们不是在痛苦就是在无聊中转换是悲观认识,这本书却是在教人们在认清自己后在这样的人生中也能得到自己的乐趣。

和叔本华一样不喜社交,选择独处思考自己人生哲学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有着思想乐趣的人会在他这里找到共鸣。

叔本华说过:“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在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庸俗的人,但我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