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航天观后感参考7篇

时间:2024-06-11 作者:Trick

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电影带给我们的震撼,观后感是对影片内容的回顾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航天观后感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航天观后感参考7篇

看航天观后感篇1

听说桂林要办航天展,我特别兴奋。以前都是在电视上见过,这次终于可以近距离观看它的模样了,所以很开心。

星期一早上8点,母亲用柔和的语言把我从梦中叫醒:“儿子,走,我们去展览馆。”

一进航天展馆,呀,人山人海!来观看的人有:老人、大人、小孩,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小学生。在展馆中,最抢眼的是49.7米长的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火箭在其一级外部捆绑有四个直径为2.25米,高为15米的助推器。长二捆火箭的近轨道运载能力达9.5吨,全箭净重460吨,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2米;全箭由箭体结构、动力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分离系统以及辅助系统等组成。从火箭的整流罩开始,一直到末端的一级推进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发出感叹:“哇噻,好大呀!”“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我看见的!”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第四个发动机——喷火点,它有四个喷火口,旁边还有四个燃料罐。

吸引不少学生眼球的还有神舟飞船返回舱降落伞,伞很大很大,打开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宽。伞是由红白伞布用手工缝制而成的,虽然很薄,但它还是经过特殊处理,可以耐高温、高压。一根细线能承受300公斤重力,能让太空舱安全地降落地面。展出的还有“嫦娥一号”的排气管、返回式卫星、火箭残骸、太空食品、太空育种植物等等。

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已经看了四个小时。我特别佩服这些科学家,他们真棒,他们能够发明这么神奇的东西。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将来也像这些科学家们一样能够上天,制造出更加神奇的产品,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呀!

走出展厅,我还不停回头看看,依依不舍,心情难以平静。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将来争当科学家打好基础。

……

看航天观后感篇2

十几年的光阴,有过几次的记忆都是轰隆隆的喷火声和激奋人心的倒数。小的时候,自然不懂这是什么大事,只觉得热闹,单纯的想挤在大人的怀中痴痴的笑;现在大了一些,也是自然知道了这是中国的航天梦。看过英姿飒爽的女航天员,更是对渺渺浩瀚的宇宙产生了好奇与探知。我的航天梦,是关于求知探索,也是关于内心渴望。

在宇宙中间,我们只是一粒小小的沙粒。而对于我们来说,宇宙的秘密有太多,是我们可以奋不顾身去研究,去探索的新世界。多年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技术人员,都积极的投入到这项困难而艰巨的任务中。当然,航天员在这项任务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们经过了超乎常人的训练,为的就是有一天能站在中国的航天飞船上,带着中国人的满满希望与憧憬,飞向月球,飞向太空,给所有蔑视中国的人迎头痛击!

第一次关于航天的记忆,是隐隐约约记得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我八岁,一家人聚在沙发上,也不说什么,瞪着电视,凝聚在空气中一种令人期待和窒息的感觉:既期待着飞船能快点到达太空,一展中国雄姿,又害怕着出现什么意外。当火箭真正飞上天空的那一瞬间,我才感觉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如释重负。这种感觉,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所感触。

航天梦,也是我的梦。谁不梦想飞上天空?谁不梦想为国争光?看见刘洋和王亚平的出色表现,我的心也蠢蠢欲动。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踏上飞船,只有具备勇敢,坚韧,毅力的品质,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去帮助每一个有航天梦的人,完成他们对于祖国的爱,对于大家的爱。

关于太空,我了解不多,却有着无比的热爱:爱它的飘渺,爱它的虚无,爱它的神秘。它永远都带着一层像雾一般的面纱,而这层雾,却需要我们的智慧来揭开。我的航天梦,既然不能用身体去实现,那么,就让我用对于国家的热爱,对于这个大家庭的热爱,以及我的努力向上和奋斗来帮助祖国实现!

看航天观后感篇3

梦想是风,吹拂着千万人的心田;梦想是火,锤炼我们的意志;梦想是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童年虽然已经悄然离去,但是那时的飞天梦我还记忆犹新。渐渐地,我了解的科普知识多了起来。人类的智慧和努力实现了航天梦想。600多年前明朝的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之后,前苏联的尤里。加加林成为了登陆太空的第一人。1969年7月美国的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首次登上了月球,实现了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也成功登陆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我也常梦想着自己哪一天也能成为宇航员,登陆太空,探索一回飞天之感,神秘之游。

每当我仰望夜空,那漫天星斗使我感到无比的震撼,还有宇宙的深奥和变化莫测都让我对它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我想探索宇宙中那些未知的奥秘,就必须好好学习,将来造出一艘功能最齐全的宇宙飞船。它有着“流线体”一样的坚固船身,可以抵御任何宇宙射线。船内设有重力系统,生活设施一一俱全,携带一颗通讯卫星可以随时和家人、朋友联系。最重要的是它能把所有可利用的元素转变成能源,让飞船在太空中自由邀翔,并在飞船内过滤出氧气和水。以致所有人都可以坐上飞船在宇宙间自由穿梭,共同探索这“黑洞”的奥秘,“行星”的变化轨迹……

我国著名宇航员刘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深深地影响着我,也让我更加坚信,我一定会像她一样为祖国争光添彩!她说:“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我大约有两年没有逛过街了”。对于每个女孩来说,逛街是美好的事情,而刘洋却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而牺牲自己的青春。所以,对于这些困难、失意、嘲讽、不屑和挫折,我已经准备好去面对。站直。迎接风雨的犀利,笑对永不放弃梦想的执着、追求与拼搏。只有这样,我才能成功,才能使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前进一大步!

有梦想才会有追求的动力,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像万户一样勇于为梦想而奋斗,像杨利伟一样勇于飞向太空,向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一样勇于探索和发现……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无数个科学家用智慧架起了宇宙的天梯,用生命铸造了航天的宫殿。我们要踏着先辈的脚印,去实现更伟大的航空梦想!

看航天观后感篇4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未来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首飞意义重大,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面对新冠疫情不利影响,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打赢了这场硬仗、关键仗,增添了完成后续任务的强大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不惧风险挑战、勇于突破、敢于登攀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中国航天展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时间提前公布,最终火箭一秒不差地实现“零窗口”发射。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几次任务都将发射时间提前宣布并精准到分,充分显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气来自于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以来载人航天的16战16捷,也源自于在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的载人航天工程中,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始终得到贯彻和坚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若渴。发射成功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厅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奋斗是对奋斗者的奖励,中国航天剑指浩瀚苍穹,“长征”永远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__年前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太空时代,到今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徐徐展开,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空间站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获也将无可比拟,能够加快中国乃至人类探索、开发、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飞跃,也能推动航天成果更广更深地造福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作为近地空间的一个创举,空间站的建造将为进一步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铺下基石,成为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创新实践。

____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必能跨越星辰大海,实现更非凡的成就。

看航天观后感篇5

刻苦学习,生活俭朴,这是杨利伟从小就有的优秀品质。杨利伟上学时肯学习,很有韧性,小时候深得爸妈的喜欢,邻居们也常常夸他。在杨利伟的书桌上的那些解答难题的课外书,里面都是圈圈点点划满了记号,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杨利伟在每道题旁都留下了该题已做过几遍的标记。上初三那年,一天放学回家,杨利伟手里拿着几张卷子,一声不吭地径直进了自己的小屋。姐姐杨丽君见了,觉得弟弟不对劲,便追进屋里问其原因。原来杨利伟数学考试一道几何难题没做出来,丢了12分,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杨丽君劝道:“不就一道题嘛,下次认真就行了,先吃饭吧。”杨利伟却说:“这次难题没做出来,下次再有难题咋办呢?”说完,饭也不吃,就伏在桌上埋头演算起来。杨丽君知道弟弟决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再劝也没用,只好笑着退出了屋里。1个多小时后,杨利伟终于把这道几何题解了出来,仿佛打了一场胜仗,脸上一扫刚才的愁容,露出了笑意。姐姐看到,杨利伟在纸上写下一句话:“攻克难题是我最大的快乐。”

杨利伟有一个弟弟要杨俊伟,32岁的杨俊伟显得比哥哥杨利伟瘦弱。说起哥哥,杨俊伟有一份难以平静的激动。他说哥哥是他生活中的老师,总是以行动教育自己,他很敬佩哥哥。其中,儿时的两件小事,杨俊伟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杨俊伟上小学一年级,他刚刚加入少先队不久,崭新的红领巾系在脖子上。一天,正在操场玩耍的杨俊伟不慎摔倒,膝盖上立刻流出很多血来。俊伟也不知怎样才好,随手扯下红领巾包扎住伤口。晚上放学回家,红领巾仍然绑在小俊伟的腿上。杨利伟看见了,忙帮弟弟把红领巾解开,拿出土霉素敷在伤口上,一边敷一边对弟弟说:“你能系上红领巾多光荣啊!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应该爱护它才对啊!”随后又和杨俊伟一起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 还有一件事,杨俊伟也感受很深。那时候杨利伟已经参军了。有一年探亲回家,俊伟推着自行车刚进家门口,只见哥哥从屋里走出来,冲着自己大喊一声“ 立正”。俊伟当时一愣,条件反射似地站住了。杨利伟以军人特有的步伐,非常正规地走到俊伟面前,把他歪斜地挂在运动服拉锁扣上的校徽摘下来,端端正正地别在了弟弟的左衣襟上方。杨利伟当时没有多说什么,但俊伟却感到哥哥的行为似乎比千言万语更让自己懂得了尊重的涵义。从此,他的校徽总是端正地别在衣襟上方。

在杨利伟的小伙伴的印象中,杨利伟一直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他们到邻近的农村看电影《林则徐》。回来的时候,已是黑黝黝的深夜。别的小伙伴当时很害怕,紧紧拉着杨利伟的手。然而杨利伟却一点儿也看不出害怕,依然有说有笑。在路上聊未来的志向的时候,杨利伟坚决地说道:“我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军人,保卫祖国,要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 杨利伟简短的一段话,在黑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格外有力

少年时期的杨利伟有着远大的志愿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为他将来成为一名航天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大家都知道,挑选航天员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当初前苏联宇航员在一年时间内,要骑自行车1000公里,滑雪3000公里,越野跑步200多公里。美国选拨登月宇航员,每天要穿着几十公斤重的宇航服在炎热的佛罗里达沙漠中行走20到30公里。类似高强度训练并没有成为杨利伟和其他航天员们开始时的障碍,只有当教练把第一本书《载人航天》递到杨利伟手上时,他才真正体会到当一名航天员的艰难。当初离开飞行团去参选航天员时,师长对杨利伟说:“你的身体,你的训练,我没什么担心的,但是你可能要面临学习许多新东西。”果真,来到训练中心不久,杨利伟就给师长打了一个电话:“师长,让你说中了,现在我就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 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这些新知识,杨利伟感到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坐不住,从不喝茶的他,拼命地喝茶,好让自己不犯困。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这些新知识,杨利伟感到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坐不住,从不喝茶的他,拼命地喝茶,好让自己不犯困。第一个阶段结束后,杨利伟被告知他的阶段总评全优。打基础的前两年,晚上12点以前睡觉的时候很少。正规的理论学习让他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太空环境十分艰苦恶劣,人在航天过程中要经受巨大的加速度、噪音、振动、失重、宇宙射线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且宇航员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要完成复杂的驾驶、操纵、实验和观测任务。正因如此,对航天员的训练非常严格。飞船遨游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尤其是飞船在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要承受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容易造成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此时,离心机抗负荷训练是提高航天员超重耐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杨利伟说,在8个 g负荷的旋转中,人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整个脸只见高高突出的前额。头盆方向超重时,血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向超重时,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做一次训练,善于动脑的杨利伟都及时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他达到了8个g以上,“越做越轻松”。做大载荷他最高心率才达到每分钟110下,跟平时基础心率没什么区别,成为同伴中抗负荷成绩的佼佼者。而在做转椅训练时,教练则干脆跟杨利伟说:“你可以免试了。”在每分钟转速24圈的转椅上,不仅要18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快速运转,而且上下前后摆动。但“杨利伟的身体太棒了,转15分钟,如果不是要他不停摆头的话,他简直可以在转椅上睡着了”。 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充分进入轨道,到调姿返回地球,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飞船舱内的仪表盘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杨利伟是个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拟器训练的时候,他用一个小摄像机拍了很多坐舱图片。回来以后,输入电脑,自己刻了一个小vcd,随时播放,尽快地熟悉里面的各种设备———现在已经熟得一闭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飞船上天之前,杨利伟他们做了十几次强化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杨利伟第一个做。做完以后,给教员提供信息:哪个地方不合适,哪个程序不到位,哪个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后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弯路。载人飞船联合测试,杨利伟去的次数最多。在测试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然后马上切换到返回舱的动力系统这个动作的时候,按规定10秒钟必须完成动作,研制人员最快6秒种可以做完,杨利伟只用了5秒。

终于,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两个99分、3个100分,名列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名,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人选。出征时刻,杨利伟心情坦然地走向发射架。那一刻,数亿人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背负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去迎接挑战。“当然,从最坏的角度考虑,这毕竟是一次冒险,但冒这个风险值得。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我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而来的。”

火箭呼啸而上,杨利伟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从此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看航天观后感篇6

从小我就有一个远大的梦想,那就是有一天可以登上巨大的航天飞船,做一次宇航员到太空遨游,看看我们的“邻居”月球,金星,木星,海王星……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位乘坐飞船上天的人。在后来当我从电视上看到“神舟六号”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叔叔在太空遨游,是他们满载全国人民的希望与自豪满载归来时,人们为他欢呼,为他自豪。虽然他们很了不起,可是这一切似乎离我很遥远。当我得知而表哥就是哪些专做杨利伟叔叔背后哪些研究数据的人,我才知道航天梦离我并不遥远,我以他们为榜样,我那想当一名航天员的梦想也更加强烈了。

今年春节有幸见到表哥,听他谈到飞入太空前期是那么的不容易。飞入太空不但需要结实的身体,丰富的经验,长期不停顿地训练,而且未来的宇航员还要有广博的知识。艰苦的训练,是为了适应宇宙上失去重力的生活;吃东西时,要像牙膏一样挤出来;睡觉时,要睡在挂在墙上的睡袋里;广博的知识,是为了在太空中不停地配合地面科学家做各种试验、进行各种科学探索……

晚上,我梦到我乘坐的ufo号来到了“神秘主义者”海王星上寻找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只见海王星上到处是一片蔚蓝。到处都是松软的土地,远远看去就像一个蓝色的望不到边际的圆球。我急忙拿出空气检测仪。奥----空气超好,适合人类居住。于是我拿出一个皮包抛了出去,瞬间它就变成了了个巨大的实验基地,我快速的检测个各种环境因数,一切都适合人类居住。忽然我的面前出现了一个脑袋大大的,细长胳膊,短腿的外星人,他竟然会说汉语,原来他也是从别的星球上来到海王星上做研究的。他告诉我:“要不是我亲眼所见,我是绝对不会相信,前几年才登上月球的中国,今天竟让有能力登上海王星……”突然,外星人不见了,怎么回事?

“欣欣,别睡了!”原来是妈妈叫我起床了。虽然这只是个梦,但我已经懂得了要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不但要靠实力,还要靠机遇,无论以后我能否飞上天空,这个梦想必将永远激励我不停的前进。

看航天观后感篇7

我的航天梦我们的祖国富源辽阔、地大物博、川流不息的江河、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可要数最强的还是那航天技术。

我们中国的航天技术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开始的,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

东方红一号是我们祖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进入了辽阔无垠的宇宙;紧接着2003年10月15日,我们祖国成功研发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并且成功发射,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里的杨利伟叔叔也一举成名;然后2008年我们的祖国再一次研发出啦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并且成功载着3名航空飞行员飞入太空,更让人激动的是崔志刚叔叔还在太空生行走,在茫茫的宇宙中留下啦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还有我们祖国刚刚研发出来的:天宫一号、嫦娥一号等多个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不都代表拉我们祖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吗?随着这些航空飞船的一次次发射成功我们的祖国已经让世界为之震惊!

自从我懂事的那天起我就想上那美丽而又辽阔无垠的宇宙,瞧一瞧宇宙的英姿。

如果我是一名宇航员我首先要坐着我制作的超先进的宇宙飞船【名字是宇宙天龙】飞到地球的上空用一种可以和臭氧层融合的特殊材料将臭氧层补好,让地球穿件好“外衣”。然后用一种特殊的射线将太空垃圾变得像灰尘一样,这样宇宙飞船就不会碰上它们而坠机了!我还要在宇宙飞船上装一个吸污机,将地球上的垃圾、脏空气吸收并转换为飞船能源不管,这样人们站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能看见一片晴朗的天空。

如果我是一名宇航员,我还要到十二星座的家里参观一下听听他们的传奇故事。然后去寻找去发现那些外星人并和他们交朋友。告诉他们地球上的山川河流和地球上的故事。最后我会个他们一张邀请函,邀请他们到中国做客!

等这一切结束后我要将这些经历写成一本书让人们对宇宙有新的了解。

虽然这是个梦,但是,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现在我还是个小学生,学习是我的主要任务,我要学好每一种的文化知识,将来我长大了我也一定也要当一名航空飞行员飞到宇宙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