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6-16 作者:Trick

读后感是对书中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思考和理解,写读后感能够促使我们思考书中的主题和观点,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青山处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青山处处读后感6篇

青山处处读后感篇1

我学了一篇课文,颇有感触。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时不幸牺牲,毛主席无比悲痛。朱总司令希望把毛岸英的遗体送回国内,而朝鲜人民则表示岸英是为朝鲜而牺牲,也是朝鲜的儿子,希望在朝鲜安葬。毛主席再三犹豫后,决定在朝鲜安葬,并留下了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我读到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时,我体会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不舍和想见儿子,哪怕是儿子的遗骨,我不禁流下了泪水。我又读到“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我不仅感到毛主席是一个普通平凡的父亲,还是为人民考虑,顾全大局的伟大主席。还有一个果断决定不让岸英的遗体回国,这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父亲,他为了不搞特殊,宁愿不见儿子的遗骨,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我读到一则资料,毛主席去世了,在替他收拾遗物时,找到了毛主席亲手珍藏的.岸英的一些衣服,从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将悲痛和寂寞记在了这些衣服上,一个老父亲对离去的孩子的思念,默默的压在衣柜底下,将近半个世纪!

这些信件和衣物何其不幸,它们承载着绵绵亲情,再也没有机会被它们的主人细细品读;这些信件和衣物有何其有幸,它们让我们有机会去感受一代伟人撕心裂肺的挚爱,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做出一个最最温柔的触觉!

青山处处读后感篇2

最近我们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我深有感悟。课文主要讲述了毛主席得到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消息后,内心无比痛苦煎熬,最终决定将岸英的遗体葬于朝鲜的事。

毛主席是国家的领袖,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无法接受失去孩子的现实,他一整天没有吃一口饭,也没有说一句话,他内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他回忆着和儿子在一起的聚少离多的日子,是那么美好。但在痛苦和矛盾的挣扎之后,毛主席没有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是为大局考虑,不搞特殊,以身作则。

作为一个父亲,在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这一决定,非常人所能。作为一个伟人,他同意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而又伟大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一种表现,更是毛主席宽广胸怀的.见证。

每个人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却不同,古代曾有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自私自利而死的人,就轻于鸿毛。岸英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死,比泰山还重。他们的遗骨虽然留在了异国他乡,但是他们是祖国和人们的好儿女,毛主席为他们引以为豪。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他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永远铭记在中国人的心中。

青山处处读后感篇3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而此时的毛主席心里十分悲痛,如果换作其他父亲,肯定会号啕大哭,但毛主席没有哭,他强忍着悲痛,一支又一支地抽着烟,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之后,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又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朝鲜。此时,毛主席很难作出选择。

毛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见面,那就让我看看遗体吧。可是这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他设身处地地想到了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最后,毛主席按照朝鲜首相说的,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了朝鲜。老年失子失多么悲痛啊!可是他却深明大义,把儿子葬身朝鲜,这又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坚强的品质!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的一身坎坷。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他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创作的曲子不计其数:c大调第一交响曲,b大调第三交响曲……世界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可他给人类带来了欢乐!

贝多芬这些伟人在悲痛面前选择了勇于面对。老年丧子;贝多芬双耳失聪,他们化悲痛为力量,终于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青山处处读后感篇4

写字台上那封电报,是从朝鲜前线发央的,毛泽东不敢再看,那封电报就是一把刀,直入毛泽东的心窝。上面写着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殉职了。

收到这封电报,毛泽东只是一支又一支地抽烟,茶不思饭不想。岸英是他心爱的长子,是当年地下党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来的。他曾一次次把岸英送过去锻炼,岸英每次都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可这次岸英为什么就发生意外呢?他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

当他正沉思的时彭老总有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而朝鲜首相今日则来电要求将岸英在朝鲜。他再次陷入沉思。秘书将电报记录稿给他签字,他则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写字台上。

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走出去了,电文稿放在枕头上,上面写着一行醒目的打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一个父亲面对失字之痛,他心如刀割,而他又是一位伟人,是一位主席,他完全可以吧自己孩子的`遗体送回国。他也曾这样想过,可是他一想到我们那么多中华儿女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的父母就不想再见一见自己的儿女吗?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可是他也是一位父亲,而且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这是他仅剩是儿子呀!

面对失子之痛他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伟人也有感情,面对亲情抉择,不为私自的伟人,他们也会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的心痛,但他们为了做好榜样,强忍着心中的痛。

青山处处读后感篇5

很小的时候,便从爷爷奶奶口中听说过毛泽东,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也记得爷爷奶奶提起毛泽东时眼中流露出的崇拜和怀念,我当时还觉得好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毛泽东,感受了毛泽东真真切切的凡人情怀和不同凡响的伟人胸怀。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中南海毛泽东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封说了毛泽东的爱子在战争中光荣殉职,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着烟,要知道,自己最爱的人去世了,谁都会受到打击,哇哇大哭,甚至没有了理智,而毛泽东不一样,同样是悲伤,却不希望别人一起悲伤,秘书这时走来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对,就应该运回国,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应该运回国厚葬,朝鲜就不同了,那边正在打仗,兵荒马乱的,顶多埋到土里,这怎么行?可毛泽东却和我想法不同,主席认为儿子已经死了,自己当然很悲痛,可是在朝鲜战场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读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毛主席身上同时具有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在极度的悲伤时竞能想到别人的感受,是我们平常人所不及的。在主席签字的瞬间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是啊,这字一签上,就意味着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让人难以忍受多么那决定呀。

第二天早上,电文稿上写着一行让我热泪盈眶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我被里面所写的内容感动了,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大。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毛岸英在取作战图的途中被美军的汽油弹击中,不幸壮烈牺牲。远在祖国的毛主席收到爱子牺牲的那封电报起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一支接一支的不停地吸烟。

大家都应该知道,自己的家人去世了谁都会悲伤欲绝痛声哭泣都想见见亲人的遗容。而毛主席却没有大哭,就连见一见儿子毛岸英遗容的想法也打消了。而是遵照朝鲜人民的心愿将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

因为毛主席想,朝鲜那边正在打仗,战场上有多少的中华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他们的父母谁不想见一见他们儿女的`遗容。我的儿子也应该像其他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华儿女一样安葬于朝鲜。但是主席也是很矛盾的,如果把儿子葬在朝鲜,岂不是再也见不到他了么?最后主席还是决定将自己最心爱的长子毛岸英安葬在了朝鲜战场。

第二天早上。电文稿上写着一行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这一句诗里可以看出,毛主席非常的伤心,他也想再见一下毛岸英,但是他却把岸英永远的留在朝鲜。但如果换做别人,可能就会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把自己的儿子运回国了。可见毛主席的胸襟是多么的宽广,毛主席也是一名伟大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