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心得体会800字6篇

时间:2022-12-13 作者:Brave

把体会写好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一定进步,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清晰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课堂心得体会800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课堂心得体会800字6篇

课堂心得体会800字篇1

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精神丰碑。

红军长征,面临重重困难,兵力不足、武器落后、意见不一、情报困难等,给红军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特别是湘江一战,损失近5万人,余下仅有3万人左右,与国民党__月0万军队悬殊太大,如此条件下要寻找自己的出路,红军的命运着实让人担忧。但红军长征行进贵州境内后出现了重大转机,党内领导班子进行了补充调整,纠正了错误的行军作战思路,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四渡赤水”迂回作战,屡出奇招,有效牵制了强敌,特别是娄山关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__月个团,俘敌3000人,大大提振了红军的士气。接着巧渡金沙江,抢夺大渡河,连夜行军120公里,从而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创造的一大奇迹,是人类历史上的精神丰碑;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的胜利,感动了全世界人民。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写到,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红军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淳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熔炉。

二、理想信念是强大的战斗力。

长征时期,无论是兵力、武器,还是生存条件和环境等,与国民党军队相比,红军都处于劣势。国民党野心曾几度想彻底消灭红军,但妄想终究未能得逞。红军以弱胜强,开僻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其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千秋万代。是什么让红军如此执著?是什么给了红军如此大的力量?勿庸置疑,是理想信念。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心中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那就是“消灭压迫和剥削,向往自由和平等;推翻反动统治,人民当家作主;赶走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战斗”。在红军心中,革命理想高于天,只要理想信念不动摇,就一定会争取到胜利。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牺牲是最值得的,最光荣的事。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下,红军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作战精神,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三、关键时刻,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在苟坝会议会址参观时,沿着当年毛泽东走过的小道,一路步行,一路深思。苟坝会议期间,红军领导集体决定攻打打古新场,大家都同意了决定,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持反对意见,而且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不惜辞去领导职务,还深夜提着马灯步行两公里去找周恩来,说明了自己的分析和主张,终于得到了周恩来的支持,取消了作战计划。随后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决策是正确的,在关键时刻又一次挽救了党和红军。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得不说,毛泽东的坚强意志、卓越智慧和惊人胆识,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

四、用长征精神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长征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当我们在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发扬长征精神,积极利用这个法宝战胜困难。想一想先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撒热血的情景,我们理当热爱生活,珍惜拥有;想一想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自由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倘若工作没有做好,拿什么慰藉先烈灵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扬长征精神,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立足岗位认真履职,践行“好干部”标准,做新时期合格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堂心得体会800字篇2

?天宫课堂》终于和我们见面了,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这个振奋人心的节目,这次是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中的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航天员们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身处太空,面对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课,是中国太空老师的第一人,彰显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了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由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中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环境,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不停的跳动;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实验现象更加直接和直观。液体表面张力试验,使水在太空中变成一张水膜;继续注水后,形成水球;将气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还有宇航员在无重力状态下活动等现象,并实时与地面课堂进行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复杂多变的,宇宙中有许多奥秘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揽月”之宏图,不再是梦,中国航天人要把满天的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据悉,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驻留6个月,中国航天员们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航天员们来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更新、更大的“航天梦”,我们终将在星空中写下精彩的一笔,并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课堂心得体会800字篇3

“天哪!真神奇!”,一声声惊叹此起彼伏地从教室里传来。是什么让同学们如此兴奋?原来他们正在享受一堂来自太空的授课。

“太空是什么样的?”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疑问,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日益深入,太空神秘的面纱也逐渐被揭开。为了激发同学们探索宇宙的热情,让同学们感受太空的奥秘,“天宫课堂”开课了!

太空中怎样喝水?怎样走路?怎样睡觉?同学们的问题就像水中浮上的泡泡,一个接着一个,不过不用担心,讲解员老师一一耐心为大家解答。

太空中怎样喝水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太空中是没有水的,那在太空中要怎样用水呢?难道要在太空舱上载几吨水吗?当然不是啦!只需一小袋水和一套再生水装置就可以满足航天员一天的日常用水,而且这种再生水与原水并无区别,可谓节约又环保!而且在太空中,水可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根据日常经验,我们知道不是任何东西掉进水中都会沉下去的,这是因为水有浮力,这种力会托着物体,使其不会下沉。但是在太空中,水的浮力几乎不存在,这就造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东西掉入水中后会悬浮在水中静止不动!这是多么奇妙啊!

相信同学们都知道,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所以如果要在太空舱中行走,必须得借助特制的钉鞋和太空舱中的把手,在教学中,叶光富老师在太空舱中不断挥舞左手,竟使身体悬浮了起来,这也是失重的原因。根据这个特性,讲解员做出了一个特殊的水球,水球晶莹剔透,里面的水还在不停流动,真是令人惊叹!

我们知道人在太空舱中会悬浮起来,那么在太空中应该怎样睡觉呢?宇航员为了不被“原地升空”,需要睡在特殊的睡袋里,并且把自己绑起来,防止飘来飘去。本次太空授课还让我惊奇的是宇航员们一天会看到十六次日出,真是太神奇了!

太空神奇而美妙绝伦,希望航天员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地球,期望未来有一天我们能够了解到更多太空的奇妙之处,最后祝愿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

课堂心得体会800字篇4

“天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座空间站。你还别说,“天宫”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定的,那里面如一座宫殿,样样俱全。

空间站是一个可供宇航员短期住宿,并可以做各种太空研究和实验的“太空酒店式实验室”。那为什么要修建空间站呢?空间站可以测试未来可能用于太空飞行的各种技术设备。还能获得“失重”环境——这种在地面上难以长时间获得的特别环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当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时间,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样一个功能全面,又能让宇航员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诞生了。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我们“宫殿”的规划。

天和核心舱就是宫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员们居住。货运和载人飞船就如地上的车辆一般,用来运送货物和人员。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目前还暂未完工,它们就是“宫殿”中的研发实验室,用于各种太空实验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会面临各种可想而知的危险,其中的威胁来自于我们熟知的太阳。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绝的各种能量,滋养万物生长。但是它释放的射线和伽马射线都是非常致命的,这两种射线能轻易穿透你的皮肤,破坏身体所有细胞。那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可以天天晒太阳呢?那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把它们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间站架设的位置必须考虑这个安全因素。国际上一般选择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们的“天宫”,为了程度的安全,架设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这样既能获得地球磁场的保护,也能获得大气层的保护,一举两得。

古时的天宫,据说在云端,那里住着各路神仙,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今时的“天宫”住着许多宇航员和科学家,他们在高高的天上为中国的太空科技进步,不断努力,让我们不再依赖国外技术,在俯瞰地球的同时也能真正放眼整个宇宙,对太空的了解不断深入。

所以,我们的“天宫”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宫殿啊!或许这就是“天宫”之名的由来和美好寓意吧。

“天宫”之门已经打开,腾云驾雾,遨游太空,未来可期!

课堂心得体会800字篇5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根据安排,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

课堂心得体会800字篇6

突如其来的疫情,正赶上大批人员返乡的春节,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农村成为眼下防疫战最薄弱的一环,但是有一批人他们在广袤的乡村,在这场硬仗中夜以继日地工作,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名字,叫“村医”。魏海涛就是这些默默付出者中的一员。

“现在广播,如东县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的公告——”在这关键时候,大家都不敢出门,本该窝在家中,自保安全,但丰利镇光荣村卫生室的驻村医生,中共党员魏海涛,每天都会开着宣传车,让这样的声音,在村里的每个角落不断响彻,他将一些防控举措和相关疫情防护知识告知家家户户,引导老百姓增强防护意识,自觉不串门,不请客,多通风、勤洗手、不传谣,因为他知道,农村疫情防控至关重要。此时,他就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他说:“是党员的使命,是医生的职责支撑着我必须每天行走在路上,虽然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也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坚决守住农村一线最薄弱一环”。

当排查出村里8组的村民徐书泉,1月18日曾搭乘飞机经停武汉,他第一时间和村干部们上门了解情况,拉上警戒线,告知徐书泉及家人自觉在家隔离14天,他每天上下午到户为居家隔离的人员测量体温,告知他们不要恐慌焦虑,并询问他们的接触史,协助村里一起进行登记排查!周边的邻居看到他直接与他们接触,都为他担心,他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当我穿上白大褂的时候,我就觉得压力小了很多”目前徐书泉及家人已经连续12天体温检测正常,魏医生每天往返于他们家中,宣传疫情防控专业知识,还自掏腰包为其提供相关的物资,正是他的每天坚持,才能坚决把好疫情防控的第一关口。

总有一些人,面对危险,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地选择逆行,不是因为他不会受伤,而是他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农村地区在疫情防范的过程中才不会被漏掉,我们才能在这场疫情考验中平安过关。也正是因为他们,我们完全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