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7-01 作者:couple

优秀的读后感能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读完有意义的书籍后,写好相关的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1

今年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触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系统不全面。拿到这本书,我便开始读起来,但自觉并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现让我深深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次早读,我照常来到班里上课,看到在座位上的两个学生桌子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烧,就立即呵斥了他们,让他们抓紧进入今日学习状态。那个男生切了一声很不情愿的掏出了书,这让我心中很疑虑,便悄声问了另一个女生,她说他们两个刚打扫完卫生区回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冻得冰凉,刚回到教室还没缓过来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里向他们承认了错误。回到办公室,手边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于是拿起来阅读,读到了他在1931年《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里的一段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放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到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这段话多么好呀,简直是对我无声的谴责,陶行知先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讲出了儿童的心声,也让我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作为一名老师,我总是着急的否认他们,而没有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爱学生,就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我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以后我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也将继续阅读、继续进行教育实践,在陶行知的引领下做坚定的自觉学习者,提高生命的自觉。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2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1、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

2、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

3、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

4、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

5、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3

近日,我读了《陶行知文集》后,对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提出了两大要素即思想和情操的论述感受颇深。

关于思想方面:他认为要改变那种用古人的方法去解决现在问题的办法,即使问题相同,但由于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就不能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也不能迷信外国,仿效外国,甚至于幻想。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探索精神,要学生提出问题,为设法解决问题选择最有效力的.方法,并通过试验去进行印证。这种科学的研究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要素是关于情操方面:他认为教师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教师来教书不是来抱个饭碗的,学生也不是交点学费来买个教师的。其实当今社会上,为了文凭而读书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仅为了生存而教书的人同样也不少。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应当发生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去做他们的学问。这二大要素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那种求真的态度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良好合作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陶行知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更多的具有求真创新科学态度的、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4

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陶行知先生,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是你会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当我第一眼翻看书本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本书都是陶行知以信件的形式跟其他友人探讨教育而留下的宝贵资料,有种重现当时陶先生为教育事业忧心忡忡的心,也让我们读者深切的感受到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和亲力亲为。

书里有设计到陶先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的看法、有对如何创办学校的建议、有对发展平民教育的肯定,在这里我主要谈谈书中的一些跟我自身教师发展有关的感想。

1919年2月,陶先生研究了当时的教育现状,把教师分为大致三种。第一种教师:只会教书。这种教师把学生当成了书架子、字纸蒌,书上的东西一锅儿往学习脑袋里装;第二种教师:教学生。这种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已从书本移到学生上,果然比第一种好,是一种进步,然而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第三种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对照每一位教师,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师呢?的确值得大家深思一番。而这一点学军中学的老师做的甚好,一个学生不知道原理他不肯就这么死记硬背,他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再者是老师也有一定要教学学生如何学习的冲劲,他们也不屑于只教学生知识点,他们课堂贯穿的更多的事知识学习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的掌握自然很快,要是以后我们的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那我们该如何操作?这个需要我们去好好深思。

陶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先生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而我们现今的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主要就是为了高考,无法做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所以我们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是高考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适当的划分几个行政部,让弱的学生接受慢进度的教学,课后完成更加基础的习题,而学习能力好的同学自然是进入快节奏的班级,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渴望了。在这里我们要跟家长沟通好,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放在快节奏的环境里只是越学越没乐趣,最后丧失学习兴趣,在慢节奏的班级里不代表孩子差,而只是一个过渡。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很值得我们教师反复斟酌,我想每次阅读都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感悟。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5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读好书更为重要。

假期我有意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在我的班级,我有计划地开启了爱的征程。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因为工作的不便,请我转告孩子中午的落脚点,我时刻记在心中;有时家长请我帮忙照顾生病坚持上课的孩子,我一会儿摸摸他的额头,一会儿询问一下,“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难受吗?难受一定要告诉老师啊!”一会儿又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蜂蜜水;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拜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课堂上,我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个皱眉,一个委屈的眼神,我就会心焦半天。下课第一时间就找他们谈天,了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们的.顾虑;课外时间,我还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弯着腰,不抬头,小眼睛滴溜溜乱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老师写一举一动。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怎么办?我不能让他在我的手下变成问题生。我的语文课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边,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显得更加羞涩了。我又轻轻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过不了一会儿,背又塌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不经意地走过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爱抚他的头颅,并投以鼓励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睁开了,第一次把目光,属于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给他示范汉字的书写,我帮他擦去错误的答案……他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努力,虽然比不上曹文奥的书写和成绩。相信,他会越来越棒。因为有爱的浇灌,小苗的成长会更加茁壮。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做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爱常驻我们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让爱伴随孩子们成长。 “精彩六年,幸福一生”, 我们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誓言。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6

陶行知常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而是对学习的伤害。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纪律,爱里有教育。作为现代的教师,在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能去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铁块,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

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自己的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