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读后感都是一个让自己进步的机会,应该尽力发挥语言表达能力,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是对作者用心创作的肯定和赞美,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富兰克林自传的读后感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富兰克林自传的读后感篇1
“若想在尸骨已朽之时尚不被人忘记,要么写点值得一读的东西,要么做些值得一写的事情”这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富兰克林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人。他通过“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富兰克林七十八岁的时候一本《富兰克林自传》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读了这本书后,我更深一层地了解了富兰克林。
文中讲到在富兰克林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在家打打杂什么的,可富兰克林一心想到海上闯荡,由于他的父亲不允许,他最后只好到哥哥的印刷所去。当学徒空闲的时候,他就到图书馆看书。对富兰克林而言,“读书是我让自己享受的唯一乐趣。”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得许多的知识.文中还讲到他偶然看到了一卷零散的《旁观者》,便把它买回来读了好几遍,真是爱不释手,便试着自己写《旁观者》,然后把自己的《旁观者》与原文加以对比,发现一些错误,便予以纠正。经过无数次的改正,他对原文的章法或语言有所改进,鼓足了他的信心。
通过阅读富兰克林的自传,我想到了自己。在我小班的时候我就对古筝情有独钟,深深地爱上了它。于是在我的业余时间,我选择了古筝这个爱好。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的演奏水平也有了突飞猛涨的进步,在宜兴、南京等地的比赛中还得到了一等奖。我每天都勤奋的练着,每到晚上我都会让家人陪着我练习,时不时还把妈妈拉在身边听我弹。就这样,由于有了每天让妈妈陪在身边当听众的习惯,因此我胆子也壮大了几分.有一年,我接到要去北京比赛的通知,我就更加努力的去练习了,不管寒冬腊月、严寒酷暑我都坚持练习,并且寒假和暑假都去老师家练习,因为只有多练,才能在比赛的时候不紧张。有句谚语是“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吗!经过紧张的等待,终于到了比赛的那一天,我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进入了“华夏之星”的比赛场所。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张张充满自信的面孔,我的心里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信心也像伞兵跳伞——一落千丈。我紧张的脚直抖,看见评委那严肃的表情,听着别人那优美的琴声,真是把我“火上浇油”。在我身旁的大姐姐鼓励着我:“加油,不要紧张,你一定可以的!”我心想:我一定可以的,既然老师选我来参赛也是信任我,我可不能辜负了她呀!该到我了,我大步流星的走上前。就这样,每一根琴弦都被我弹成了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一只只可爱活泼的音乐小精灵就在我的手指下诞生了。弹完后我信心十足的走出了考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可等我过了十级,妈妈还是督促着我,让我继续练,可我没坚持。现在想想和富兰克林那坚持到底的精神,我很惭愧。“恒心+耐心”才能成就辉煌。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富兰克林的精神,做个有恒心的人。
富兰克林自传的读后感篇2
q:从文章中,富兰克林提到他的父亲虽然从未担任过任何公职,但镇上有头面的人物会经常拜访父亲,征求他对一些事物的意见,并且对父亲的判断和建议都高度重视;私人问题也会请教父亲;争执的双方也会选父亲做一个公断。我们可以看出来富兰克林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a:富兰克林的父亲,无论是公共事务还是家庭私事,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正确的判断。这通过盐沼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富兰克林自述“好几个小伙伴都收到了父亲的惩罚”、“父亲最终使我深信”,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盐沼事件,一是富兰克林没有受到父亲的惩罚;二是他的父亲是一个深明大义且以理服人的人,因此才会获得富兰克林对他的`认可。从这里,我的反思是,孩子出现问题不可怕,关键是父母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首先要允许孩子为自己辩解,然后再一同来分析问题的所在。要比一味的惩罚和说教来得好。
富兰克林自传的读后感篇3
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本来对于这方面的书没什么兴趣,只当作寒假的任务,但读后真的是受益匪浅,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这本书告戒了我们要远离陋习,远离平庸,提高生活品位,健全人格,要努力的自我完善。
富兰克林不仅个富于理想的人,而且同时也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他不仅为祖国的自由在设想,而且为他进行了战斗。他为自己的成就自豪,却又告诫自己应该谦虚谨慎。他的自传两百年来一直有力地吸引着读者。这本自传,几乎用世界各国文字出版过。时至今日,读起来仍然动人心弦。
富兰克林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手中所得到的一点钱全都花在了买书上,有时一本书是在晚上借的,而必须在次日一早送还的,他经常振作精神读到深夜。他从十二岁到十六岁的全部生活就是工作和阅读学习,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周围世界强烈的认识愿望、对现实的感悟都促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且深深影响他以后的思想和道路。想想自己小时候虽然有一段时期特别喜欢看书,但终究因考试分数决定自己的'升学前程而放弃了课外书里的美好世界,转向了枯燥、令人生厌的教科书,压抑了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时间来感悟现实。现在想想,自己不会独立思考和不会写文章,也就不奇怪了。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亡羊补牢,只希望为时不晚。
富兰克林十分重视自己的美德。因此,他给自己提出了13个要求,分别是:节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决心、俭朴、勤勉、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贞洁和谦逊。他一直在尽力地做到这些,尽管他也很难完全满足要求,但他还是坚持不懈。我想能够做到那十三条的人们,已经都能称之为“圣人”了,事实上这样完美的人确实少见,但是能追求这样的完美的人也能在美德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我看来,青年时期就做出如此优秀的计划来当终身的信条,着实不易,若要整个人生都遵守,就更加难上加难了。我们应该学习并效仿他的这种终身道德圆满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不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有一点,必须提到,他自学了多种外语,比如,法语、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并且可以流利用外文谈话,阅读外文书。我们在佩服他的同时,也应该为自己敲响警钟,不是么?
此外,富兰克林还是一个非常愿意与人交往的人,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有浓厚的兴趣,竭力想理解和认识一切。他喜欢与聪明、有学识的人会见,同有趣的人交谈,这是他毕生最愉快和有益的消磨时间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他的公德心,他认为城里的巡夜制度缺乏规矩,就在报纸上写了一篇文章,提出要改变这些不合理制度的现象;他还组织了“联合救火会”,为居民提供了有效的防火方法。不得不说,他是一个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人,看到生活中不合理的、需要改进的,就想办法,并且付诸于实践。
历史赋予了本杰明·富兰克林不朽的声誉。富兰克林是一位真正的名垂千古的伟人。作为一名作家、发明家、幽默大师,他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献身于公益事业的榜样。他慷慨地献出了他的生命和精力。
富兰克林自传的读后感篇4
最近一直在读书,也一直在写读书笔记。虽然自己的读书笔记写得总是不满意,但好在读的书绝大部分都很不错,想想也就释然很多了。权当自己做个记录吧,证明自己曾经也读过不少书,因为读过的书总是会忘得很快,具体内容也慢慢就模糊了,不然就跟白读了一样。这可能也是好习惯,一读完之后可以总结总结,二也可以自己练练笔,训练一下自己的表达能力。
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读自传类的书籍,而之所以会读这本《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是因为查理·芒格曾说,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他崇拜的偶像,甚至于《穷查理宝典》的书名也是模仿富兰克林所写的《穷查理历书》。
不得不说,这本自传让我读得异常轻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沉闷和枯燥。富兰克林始终以一种理性、坦荡和风趣的态度,对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进行描述,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丝毫让人感觉不到任何修饰和美化。对于自己年轻时曾经犯过的各种,似乎在常人看有些难以启齿的错误,富兰克林也在书中一一写明。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一种品质,对于像富兰克林这样在当时已经具有很高历史地位的人说,能够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实属不易。
我想,查理·芒格之所以崇拜富兰克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正是因为他身上具有诸多查理·芒格所提倡的品质,比如,谦逊,勤奋,善良,正直,热心,节俭,自制,理性等等。由于最初这本自传原本是富兰克林写给自己儿子看的,目的是通过讲述自己一生的事迹,能够让儿子少走一些弯路,学会如何积累财富,避开陷阱,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这本自传写的非常写实。
而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无完人,没有人生下就是完美或者伟大的,即使像富兰克林这样被认为是最伟大美国人之一的人,本质上也是很平凡的,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但是,从富兰克林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自己有意的培养,很多品质和习惯都是可以在后天形成的。富兰克林就是采用了一种计分卡的办法,写上自己最希望养成的美德,定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核对,提醒自己按照正确的方式去生活。这样,久而久之,人的行为就慢慢改变了。这个方法我自己也有借鉴,效果还不错。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富兰克林的人生似乎有点太过于理性,用情不深,让人难以理解。无论是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与自己爱人之间,都没有体现出特别的关爱或者情感。在谈及他的妻子时,他最看重的似乎是她在事业上对他的支持和帮助,最高的评价仅仅为"是个贤内助"更糟糕的是,在婚前还曾经一度离开妻子跟朋友远去英国,甚至不打算回。从很多的细节可以看出,富兰克林不是一个特别注重感情的人。
当然,最终每个人的人生都还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想要什么,就追求什么,关键是要确定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多看看别人的自传倒也不是坏事,特别是哪些我们各自认可的人。
富兰克林自传的读后感篇5
这本书介绍了franklin的家庭背景,青少年时期在印刷行业学习的经历,在交友方面的故事,为社会公众所作出的贡献:包括创办优秀的印刷公司,成立图书馆,办大学,赞助教堂,发明开炉和避雷针,发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成立消防部门,在美国协助成立军队等等,书中还摘述了大量穷查理语录和年鉴的内容。由于franklin写自传时年事已高,写了不到一半就撒手人寰了,关于他如何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等伟大事迹也都没有来得及讲述。
似乎大部分人对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事情总是记忆犹新,而之后很多日子都是重复的度过着,也并不觉得很新奇和值得纪念。franklin的书中很多内容也是在写自己十几岁二十出头的事情。franklin只读过三年书相当于小学没毕业,可以说是自学成才的人当中最典型的人物之一了。他从小对学习的天赋展露无疑,很早就能识字,也酷爱读书。
franklin的父亲有17个孩子,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franklin非常博学,各方面知识也广泛涉猎,他自学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文,在科学方面也很有造诣。
我想franklin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和他小时候父亲的一个决策有着决定性的关系。franklin的家族里经营着各种小生意,父亲认为他擅长读书,所以决定让他和哥哥一起去学习印刷。加上他的刻苦努力和出色才能,他将来的事业才有可能接触到更多政府人员和学者。所以一个人最初入的行业和积累的手艺,至少对他前十年左右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阅读和写作让他受益一生,他自学辩论方法,也大大提升了他的谈判能力。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增强了个人影响力和观点的输出,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我想franklin一定是一位情商很高的人,他朋友很多,他得到了很多达官贵人的赏识和帮助,他也很欣赏有才华,道德高尚的人。令我有一些疑惑的是,franklin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在他刚十几岁二十出头的时候,是怎样有机会认识到那么多富人和政府官员呢?并且还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他们的赏识。是因为当时一个州的人口很少的缘故吗?
franklin在书中不断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吃素,吃得太饱容易变蠢,花钱没节制是存不到钱的,他也排斥超前消费。在穷查理语录中,也无处不在的体现了这种观念。和steven jobs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不谋而合。我相信简朴的生活方式,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franklin非常勤奋,而且有非常强的自己管理能力,和自己提升意识。书中提到他和朋友组织阅读俱乐部,能感受到franklin是一个组织管理能力很强的人,许多人也通过他的俱乐部增长了智慧。franklin在书中和穷查理语录中不断提醒读者们,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现在大部分的百姓,都过着把自己的小家照顾好,就是不给社会增加负担的好公民了。而franklin热心公益事业,看到城市中有一些小缺陷,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就能改善整个城市环境的,他总是不遗余力去推进。比如城市道路灰尘很多,比如道路的路灯亮度不够,比如没有救火的消防。他都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城市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改善。而且还创建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我认为这一点热情公益事业和慈善,是我们普通人都很缺乏的。
读完franklin的自传,有助于让自己的思想层次得到一定的提升。曾经有位经验丰富的大姐姐就建议说,多读名人自传,对自己的发展会有好处的。读完这本franklin的自传,恰好印证了她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