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心心得7篇

时间:2024-07-22 作者:Animai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当我们参见完有趣的活动后,想必你的收获肯定有很多,赶紧写份心得吧,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懂孩子的心心得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懂孩子的心心得7篇

读懂孩子的心心得篇1

作为首席导师(班主任),一直觉得自己管理班级的能力还算可以,但是总是会心虚,因为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太少,处理一些班级的事情都是凭感觉和经验,有时候碰巧能够处理得当,但是这种巧合不是每每都能发生,有些时候明显能感觉到处理不好,孩子只是屈服于我的威严,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通过魏校长的介绍,我读了一本书,叫做《读懂孩子》。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雪中送炭,我读书的状态可是称得上是如饥似渴,短短几天的时间,我便读完了一遍,感悟颇深,故写此文来记录自己的体会。

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一句话: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作为班主任,恰好班里的学生都各具风格,家庭背景也都惊世骇俗,所以从接班到现在,我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不是在处理学生就是在处理学生的路上。因此,我也是算是身经百战,从某些方面来说还得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我提供这么好的成长机会。处理了无数次的矛盾和纠纷,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孩子的任何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而这个根源往往都和“爱”有关。

周鼎文老师在书中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包括“孩子的行为在说什么”、“孩子的情绪在说什么”、“孩子的人际关系在说什么”、“孩子的疾病在说什么”。在这里,我就每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基本上所有的问题孩子的行为都逃不出这几种“离家出走”、“厌学”、“说谎”、“偷窃”、“沉迷网络”、“攻击性很强”。“离家出走”是一种很典型的家庭问题,孩子离家出走就足以说明孩子在这个家里没有归属感。

比如,爸妈经常不在家,几乎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就算是仅有的那点可怜的交流也只是批评似的询问成绩问题。孩子想要的“爱”从父母那里总是得不到,就会使孩子对于家庭没有归属感,当发生矛盾时,孩子往往会选择逃避。“厌学”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父亲身上,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事情,需要爸爸给与鼓励和榜样的力量,如果父亲长期不在家,或者对于孩子关注不够可能会导致孩子厌学。说谎大多数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平衡引起的,孩子往往想通过对一个爸爸或者妈妈说谎来顺应夫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偷窃这种行为的原因比较多,但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缺爱,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往往就会求助于物质。

第二种是寻找归属感,当他的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可能会加入某种群体,如果这种群体里面有人偷窃,那么他为了融入团队,就像是送出“投名状”一样,也进行偷窃。沉迷网络或者是沉迷于一种事物说明孩子内心是空虚的,往往是父位缺失,孩子缺少来自于父亲的关爱,要么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要么父亲和孩子交流较少或者基本不交流,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孩子内心里非常空虚,为了弥补这种空虚,孩子往往会向外求,求助于虚拟网络,求助于外在的享受等等,比如疯狂购物等等。最后一种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攻击性很强,这种孩子往往是承受了家庭里某种潜在的压抑的愤怒或者委屈,再者就是家庭教育处理方式就是殴打,孩子从小就知道一个道理:简单粗暴,直接有效。所以,当孩子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求助于暴力。如果他尝到了暴力的“甜头”,那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谈完学生的行为,我们再来看看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大体分为几种:焦虑、忧郁、愤怒、敏感脆弱等。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问题。焦虑往往代表着对未来的一种担心,孩子思考的很多,但是却难有行动,这时候我们家长和老师就要学会引导孩子学会付诸行动,当一个人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事情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愤怒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合理的愤怒有利于表达一个人的不良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的。青春期是孩子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关键期,尤其是某些特殊家庭,孩子会对于一些事情格外敏感,这个时候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的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去体验自己的快乐与悲伤,得与失。正如周老师提到的那样:“一个在健康的、有界限的、有秩序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更容易找到适宜的分寸感。也就是说,他知道在一个特别的境地里,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他会建立起内在的力量。这样,他就会慢慢降低情绪上的敏感度。因为他知道,他是在一个有秩序的界限里面生活的。当他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他就可以更稳定地发展自己,并调适自己的情绪。”

读懂孩子的心心得篇2

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获。(幼儿教育)

读懂孩子的心心得篇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举止;反过来,孩子则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言行反射中父母的教养与气度。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父母和谐,家教良好的家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少年,而他们的父母也会异常苦恼,却不知如何找出问题所在。国际知名导师的周鼎文先生和他的伙伴们,联合创办了结合现代心理学、系统排列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应用心理教育培训机构——道石教育,秉持着“为生命服务”的宗旨,提供最具专业性的家庭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咨询与系统排列等成长课程服务,协助人们在个人成长、家庭关系与企业组织等方面突破瓶颈,迈向成功幸福。

也许我们无缘加入周先生的现场课程,但这本《读懂孩子——周鼎文家庭教育智慧》却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帮助。我相信每对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与家庭,孩子是家庭忠心的.守护者。很多时候,我们眼里的孩子的问题,其实只是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的方式。而如何解读问题孩子们的深层心理,从而让我们看到孩子爱的方式,从而激发孩子们持续的内趋力,也让每一个家庭源源不断地产生前进的力量,这就是周鼎文写作本书的目的。

?读懂孩子》一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孩子如何爱自己的家,孩子是家庭最好的镜子,孩子的行为在说什么,孩子的情绪在说什么,孩子的人际关系在说什么,孩子们的疾病在说什么以及我之教育观。而每章之后,都附有周鼎文亲自设计或者国际知名亲子专家设计的练习课程,供读者灵活运用。

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并针对自家的问题对号入座,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做错事本身错不在孩子,一定要认真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共同努力,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自己。问题孩子不是不爱自己,不是想成为坏孩子,他们只是想要找到归属感,用错了爱的方式而已。

离异的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也是困扰许多家庭的问题,方法得当,孩子异常优秀;方法不对,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知道,不管夫妻是否在一起,孩子都是无罪的,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他的父母是否在一起,他都是他们共同的宝贝,是他们曾经相爱时最美丽的结晶。

还是那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希望孩子养成什么习惯,自己就先要养成;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清楚地明白“爱与归属感”,察觉自己如何在爱,自己的爱是“盲目的爱”还是“成熟的爱”,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读这本书?作者如是忠告读者:一个核心就是要敞开心胸,反观自己,然后亲身去探索与实践,相信你和你的孩子都会有所收获。

读懂孩子的心心得篇4

在《读懂孩子》中的“自我同一性”里面,我了解道了学生青春期的迷茫,他们常常在想自己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不想整天的只知道学习,他们觉得爸妈的观点太狭隘,老师的说法太大众化,书本里面的观点千差万别,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前方将是什么样?

在《读懂孩子》中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拥有一个自我同一性,这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即自我的确认和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将来将是怎么样?所以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好好的引导他们,不要让他们误入歧途。

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变现为:弥散、早闭、延缓、同一性达成等。弥散是刚开始的一种状态,他们还没有去努力,还没有去探索,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前方究竟是什么,所以他们感到迷茫,他们喜欢逃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遇见的各种问题,他们开始找不到一种安全感,所在在这时我们千万要防止他们叛逆、自私和享乐,要多和他们进行沟通,多让他们看一些关于成长的书籍,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未来的出路。

书中所说“早闭”也是这一时期孩子的一个特征,所以在这时我们不能够让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应该让他们走出去,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方便他们探索自己的出路,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主见,这一时期他们因为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所以往往喜欢听从别人的意见,这是我们应该要训练他们的自我独立性,让他们得到真正的成长,不要害怕他们多走弯路而给他们做任何的决定,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只要从中引导即可。

孩子们在面对自己人生的一种选择时,他们的行动往往表现为迟缓,他们不知道自己所走的下一步究竟是对还是错,因此此时,我们不要催促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大胆的接受自己的选择和挑战,让他们知道自己选择的路,不管前方怎样,我们都要完成,不可以半途而废,也许在这中间他们会遇见很多困难,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所以我们要对他们对关心,多鼓励,多说一些成功人的示例,这一阶段过后,孩子们都会有自己的一个选择,这时候统一性达成,他们就会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他们也知道了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该怎么努力。

所以,不管在孩子的那一个阶段,我们都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性,不要害怕他们受到任何的困难和打击,我们只需要默默的支持和鼓励,在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

读懂孩子的心心得篇5

假期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孩子》,感想颇多,收获颇丰。“读懂孩子”是教师成长的标志。钟老师在引言中提纲挈领地提出了这个中心思想,包含着对中国教育和教师向上发展的无限期望。

在这里,我想围绕读懂孩子进而读懂孩子谈一点粗浅体会。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课堂是知识学习的主阵地,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我们的课堂正逐步完成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从独角戏向师生互动的转变,从填压、灌输的教育方式向学生自主探究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中,如何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益,实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作为课堂的实施者,就必须思考怎样倾听,倾听什么内容的问题了。

至于如何倾听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想重点谈一下如何倾听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以孩子为友,突出平等性。其次,要以孩子为师,突出主体性。这样孩子独立自主的愿望就能得到释放,让孩子教自己,既能检验孩子对已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已有事情的认识程度,又能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巩固、深化。最后要讲究教育方法,突出科学性。好的教育方法对成功实施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能体现出“三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

只有学会倾听,教者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课堂的实施才有针对性;只有学会倾听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才能培养出有用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学会倾听制度的声音,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堂好课,怎样才能算是读懂孩子呢?用关爱回应学生的声音;用科学回应教育内容的声音;用公平回应制度的声音。想必,这才是读懂孩子的应有之义。

读懂孩子的心心得篇6

为响应党和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号召,我利用暑假时间阅读了《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这本书。这书记录了兰海教育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一段段生动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兰海透彻而全面地阐释了她专业的教育理念,并展示出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实施技巧和丰富经验,为我们带来观察儿童的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兰海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硕士学位后,回国创办上濒教育机构。兰海的上濒教育机构,这是一家私营课外教育机构,虽然也有自己的课程,可是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补习班,是一种模仿西方教育的教育中心。兰海在德国学的是教育学,上濒这个词就是从德国引进来的。上濒致力于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孩子。

六年来,在上濒的课堂以及活动训练营里,发生了太多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成长故事。在兰海面前,内向孤独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叛逆期的孩子愿意顺从,撒谎的孩子变得诚实,早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爱打架的孩子成为了弱者的保护神,不爱学习的孩子渴望知识,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始胆大自信,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创造力惊人……而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孩子的心理、言行、个性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所以兰海总是对家长说:"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在上濒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的孩子和西方的儿童一样,享受那种快乐的教育,培养各种能力,使得他们的天性得到发挥,潜能得以开发。上濒真是教育的梦想!

兰海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平时五天兰海做咨询,周六周日上濒就开始上课了,上什么课呢?有两种,一个是世界通识,一个是活书课程,在世界通识课程中,孩子们在一起分享一起查找一起讨论,研究巴以问题的解决方法,了解埃及,了解宗教,了解商业等等内容,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观点,通过体验学会了很多东西。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能力。

在上濒,最有趣的还是假期的夏令营和冬令营,分成两种,一种是驻地营,一种是游走营,内容丰富多彩,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各个小组展开竞赛,比如模拟人生中,孩子们要找工作,设计自己的认识,组建自己的家庭,评比的分数是用钱来计算的。还有领袖兵工厂,模拟的是军营,在这里从一个小兵开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军队的领袖。还有拍电视,组成团队,完成一个微电视的拍摄过程。书里面介绍最详细的是去西安,孩子们分成三组,第一个任务是,不带钱,不带通讯工具,去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书院一条街最后下午三点在清真寺前集合。老师们只负责安全,在后面跟着,不提供意见和建议。

这些小学生们,有的五六年级,还有的才一二年级,出门问路都问不明白,人家告诉他们路,可是他们却走反了,简直就是南辕北辙,走了二十分钟才想起来继续问路,这回知道了,问路要勤快,可是要靠走,走完这些地方,实在是太困难了,都中午了,才找到一个景点,到了地方还有问关于景点的各种知识,晚上还有比赛呢。这一上午给老师们都累坏了,孩子们却兴致勃勃的,可是时间不够了,孩子们逼得去找出租车,问能不能免费拉他们去,结果还真找到了肯拉他们的叔叔,还要了两辆车,拉着他们和老师去,当他们离开的时候,看到另外一个小组赶过来了,他们激动得打招呼,可是马上就后悔了,这不是教会了他们搭便车吗。学会了这一招,这两个小组都按时完成了任务,到达目的地了。接下来的任务也很艰巨,那就是去学一段地方戏,孩子们纷纷猜想到哪里才能够找到这样的老师呢?有个小组找到了一个戏剧社,而另两个小组就很不走运,在一所大学中转了四十分钟也没找到戏剧系,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戏剧系的。这样的任务一个接着一个,连我都想要去参加了,真的很棒。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认识认识兰海,甚至加入到她的团队当中,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平时的教育,只是在教孩子们如何考试罢了。

本书记录了兰海教育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一段段生动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兰海透彻而全面地阐释了她专业的教育理念,并展示出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实施技巧和丰富经验,为我们带来观察儿童的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读懂孩子的心心得篇7

对于我们来说,已有了小孩,但要把小孩教育成为一位正常成长的、有上进心的、有自信心的的小孩,这是一个学问。对于我来说,看到过许多人教育小孩的方式方法不对,这样对小孩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作为小孩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孩子们是一本本有趣的书。要读懂孩子这本书可不容易,因为每个孩子在遗传、环境、教育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不同的特点,对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被誉为“手执金钥匙的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意味着教师是打开人类心扉的智者。我们必须站到孩子的位置上,才能全面地去观察孩子,只有钻到孩子的肺腑中去,深入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孩子。我知道,他们也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也需要得到别人特别是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抚。他们渴望着与老师交流情感,只不过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由于老师对他们的疏忽,使他们不易表露自己的需要和感情罢了。而这也就更加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像关心爱抚其他孩子一样地去真挚地关心他们,爱抚他们,温暖他们,开启他们的心扉,让他们也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认可和爱抚。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而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这是教师的严重失职。爱孩子就必须尊重孩子,而尊重孩子,不仅仅表现在“蹲下来”与他们说话这样的形式上,还更需要教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地去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朋友,满足他们正当的情感需要,他们的人格与情感世界才能得到最好的最健全的发展!

孩子的错误在成长过程中随处可见,这需要我们包容,安抚,鼓励,切忌指责孩子。对于一个有自尊的孩子来说,如果他知道自己错了,心中已经充满了后悔和内疚,这时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让他心存感激,他会主动反思自己。如果此时父母横加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会觉得羞辱,难堪,甚至会吞噬掉孩子心中的愧疚,使其对错误变得心安理得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实,面对孩子的屡屡犯错,除了宽容以外,更多的是接纳,不怕孩子犯错,但是每次犯错后要想办法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把这个观念植入到教育中,抓住每一次孩子无心犯错的机会教给他道理,并且以探讨尝试的方法而不是盲目的说教去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我相信孩子会在一次次的无心之失中迅速成长。最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一个思维方式,犯错了不怕,要找到犯错的原因,并且找到避免再次犯错的方法,我觉得这对于培养日后孩子学业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呢。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很多真实的教育实例让我过目难忘,爱不释手。作者饱含着对于教育事业全部真情的倾心写作深深的感染了我。相信我一定会读很多遍并且记在心间,还会根据这部教育实用宝典做出自己的教育方案,我为阅读了这部好书而纠正了自己很多关于教育的误区而感到庆幸,也对未来孩子的教育之路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