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经过了实践之后都是需要进行心得体会的写作的,写心得体会要把领悟到的主旨观点写清楚,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藏地密码读书心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藏地密码读书心得篇1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习,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
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
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习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习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习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习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习”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习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习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藏地密码读书心得篇2
看完《课堂密码》总觉得也应该说些什么。既然是“密码”,那就不一定人人都可以“解密”。自知愚笨,悟性不高,无法解开所有密码。所以,看不懂的、解不了的也就不勉强自己了。因为现在的教师,即使他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他的“课外功”不够,还是算不了一个“好”教师,仅仅因为他教的学生的成绩没有那些“课外功”十足的教师教的学生的成绩来得好。呜乎,悲哉!人人都清楚,这十足的“课外功”要耗去一个教师的多少精力和时间,他哪会有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学生和教材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更不用说通过阅读来提升教学理念来。
回想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业余时间里,自己有足够的精力看些教育和教学书籍及杂志,当然还有不少的专业杂志。在上班时间里,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我总是能找到时间找学生谈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从容,有条不紊,也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累”,因为那个时候,真不觉得苦和累。自己真是把教书这个职业当作自己“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的事业了。至于学生,他们有时间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做好事”“文艺汇演”“参观工厂”“学农”等等,而这些活动表面上看是占了学习时间,实际上却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所有这些让他们懂得: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学习时学习,娱乐时娱乐。那个时候我们学生的英语课本没有现在这样厚,学生要记要背的单词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可是,他们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却要比现在的学生好得多。学习的兴趣也是自然的而不是逼出来的。
然而,现在的教师,早上6:30到校,“督促”学生早读或称作“早辅导”白天上课、备课、做课件、改作业、教育学生充斥了他们的每一天。说实在的,连备课也不可能做到每次认认真真了,更不用说有时间好好地研究学生和教材了。即使想找学生谈谈心,也不忍心占用他们的时间了。早自习?要早读,不忍心打断他们;课间?一天至少8节课,总不至于课间可怜的10分钟也去占用,而且很多的时候是不到10分钟的,老师有拖堂的或提前上课的,自己累点没有关系,但真不忍心;午间?一大堆的作业放学前要上交,又不忍心占用他们做作业的时间。所以,除了不得不处理的问题,随时随地解决,能省的“谈心”就省了,不能省的就“硬着心肠”占用他们的早自习、课间或午间时间了。傍晚5:30回家,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脚步?灌铅似的!记得一年青教师的妈妈问她女儿的一句话:“你们老师都有没有‘家’,他们烧不烧饭,吃不吃饭?都这么早上班,这么晚下班。”是的,要不是老公工作轻松,我可能很多的时候会饿肚子。因为很多的时候“累”超过了“饿”。可想而知,一个“累”超过“饿”的人当他回到家里时会作出什么选择。弄吃的还是“睡一会儿再说”?往往这“睡一会儿再说”,即使醒来也不想再起来了。有过不少这样的经历。这样一种状态,怎么可能会有精力看书?即使有心看书,不一会儿就会睡着。至于现在的学生,学校里上课,做作业,到了家里继续做作业。正像我儿子说过的:“反正我做好了作业也不能玩,那就慢慢做了。”所以,很多的学生混着时间做作业。哪来以前学生“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学习时学习,娱乐时娱乐”的境界?学生和老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真的好怀念以前的日子,可能真的是老了,也许是精神上的富足没有心情去追究物质上的贫乏,那时候,没有现在吃得好也没有现在穿得好。而现在物质上的富足却掩盖不了精神上的缺失。吃好,穿好,却总觉得心里面少了些什么。前几天散步时碰到以前学校的一个同事,他今年已经退休。我们摇着头谈现在的教育,感慨颇多!
又扯远了,大概又是一种老了的表现吧!今天食堂老板说的一句“你太老了”又一次提醒我真不该是还有理想和追求的年纪了。那是年轻人的事,记得80年代有一首歌里有句歌词:“有人喜欢你,只是因为你年轻”。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很少有东西可以左右我们的了,为了对得起自己就多做些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吧!我非常认同这种说法:“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虽然我已经走不了多远了,但总可以走下去。那就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走到哪就算哪!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也为了自己教得轻松还是得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课堂密码》封底周彬说了下面这些话:“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
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藏地密码读书心得篇3
我看了一本书,叫《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伟大的安徒生所著的。
啪啦!啪啦!过年的爆竹声震耳欲聋。天空是这样美丽,红的、黄的、绿的,各种各样的烟花绽放着。此时,我想到的却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她赤着脚在大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时还是穿着鞋的,但也被一个小男孩抢走了。她拿出一根火柴在墙上檫燃,想让手暖和一下,又想让脚暖和一下,可是当她放到脚上时,火柴已经灭了。于是,她再点燃一根火柴,仿佛看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走,她点燃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最后,她被发现冻死在街头。
小女孩赤着脚去卖火柴,我就想,她在这么冷的天去卖火柴,却一根也卖不出去,她肯定非常悲伤。又不能回家,即使回到家,也和外面一样寒冷。如果我能变成小仙女,我要送她一双鞋子、一件外套、一些食物和一个温暖的家,我不会让她受寒冷,挨饥饿。和这个小女孩相比,我的生活比她好太多了。如果我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我早就冻死饿死了,不像她那么坚持。我能在学校里读书、写字,能在操场上运动,能在小区里快乐玩耍,能有一个美好温暖的家,能和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而她却在这么美好的日子冻死在街头。想到这儿,我的眼泪就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我多么希望她能来到我的身边,与我一起快乐成长啊!
看到五彩缤纷的烟花徐徐升起,我如同看到那个小女孩和她的奶奶对着世界上的每个人在笑,祝愿大家平安快乐!
藏地密码读书心得篇4
当我翻开《藏地密码》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就被里面惊险不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叫卓木强巴,藏族,一米八七的大个头,真正的虎背熊腰,大块头,倒披发,四十二岁。天狮名犬驯养基地公司总裁,复旦大学生物系客座教授,主讲世界名犬。在一次世界级獒犬大赛的开幕式的演讲中,一个神秘的小个子男孩将两张照片交给卓术强巴,竟使他放弃了这次在美国的演讲,开始苦苦追寻这条叫“紫麒麟”的藏獒。照片上它每一处肌肉都勾勒出一种近乎完美的轮廓,像一支随时都能离弦而出的利箭。它屹立在那里,充满了王者的霸气,那种与生俱来的野性令它逼视天空,威风凛凛地奔驰在蓝天白云之下。
促使卓木强巴和他的导师方新加入了国家考察队,穿越全国生死禁地,发现紫麒麟和一座被战火纷飞,彻底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帕巴拉神庙。卓木强巴和他的队员几次死里逃生,只是为了一个信念:找到神庙,找到紫麒麟!卓木强巴的公司破产又中了大青莲蛊毒。他曾低沉过,但又振作起来,只是为了找到紫麒麟!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在冥河漂了几个月,原本19个人,到达香巴拉的只有6人活着。他们强大的对手本·海因茨·莫金也暗中到达香巴拉。卓木强巴被莫金驱逐,与灰狼三兄弟同居一段时间后,大狼老死,他和二狼、小狼在雪雾中找到了光明的出口。在另一个庞大的狼王国中,他们见到了躺在金字塔上的王者—紫麒麟!它统治着上万头狼,那如利刃的目光穿透了时空,金字塔上的一切生物,都选择了臣服。卓木强巴在月明之日与狼族契约,带领狼群与莫金一伙人周旋、追杀。当莫金一伙人和卓木强巴同时抵达帕马拉神庙时,因狼群不能进去,而实力不敌被捉。
佣兵的头目柯夫和莫金的管家马索背叛了莫金,将他和卓木强巴扔进井里。汤姆先生是背后的主使,在井里原本是敌人的两人先打了一阵后,被汤姆ko的马索的尸体和武器都被扔进了井中。他们才停手,联合打出通道,一路充满了惊险:各种各样恐怖的生物,神秘莫测的一座座房间,令人失去理性的堆积如山的珠宝,致命的机关,令人精神失常的九宫变等等,都靠敏捷的身手和智慧,有惊无险的来到神庙,神庙需要使者才能打开大门。同时汤姆先生他们也到了这里,捉住了他们。汤姆先生原来是有名的独行侠唐涛,莫金小组的组长一决策者鼬!
原来,所有人都只是他手中的棋子,照他的安排,一步步走下去而以。这个唐涛不认父母,吃了他的亲妹妹,自掘祖坟,丧尽天狂,自称为神,口口声声说全人类该死,却偏偏孔武有力,像谦谦君子一般彬彬有礼,彻头彻尾是一个疯子,他的目的是毁灭全世界。在帕巴拉神庙的核心中,唐涛取走了能让全世界毁灭的黑匣子,却不小心触动了机关,所有人都慌慌张张地逃走了,这座神庙就要塌了。唐涛把剩下的佣兵全部咔嚓了,与莫金、卓木强巴展开生死决斗。就当莫金和卓木强巴快不行的时候,紫麒麟带领着所有子民来帮助他们了!紫麒麟只凭听觉和视觉,就把唐涛的右手活生生地扯了下来。它站在唐涛背上,让他无法起身,仰天发出了王者的吼声,再次宣言它才是这片土地上的`唯一的、忠诚的守护者,每一匹狼各叼起唐涛一块肉到旁边享受去了。卓木强巴和莫金养好伤,是否能活着翻越大雪山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虽然我们诞生在永恒的黑暗中,光明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正是这短暂一瞬的光芒,诞生了生命和希望。因此,虽然我们都自黑暗中来,却注定了要用此生追随光明。这就是人存在的原因。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希望。我们的祖先一生追随生命和希望。从此,地球上到处都是人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生命是因何存在?人类因何存在?做为一个人,又为什么活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藏地密码读书心得篇5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寻找鱼王》,他是作家张炜的新作,我看了之后很有感触,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男孩生命之初的奇幻旅程。男孩的爸爸在年轻时想当渔夫,可是当渔夫必须要找到“鱼王”,“鱼王”是会抓鱼的人,可是鱼王并不好找。大山里有两个鱼王,一种是“旱手”,一种是“水手”。旱手能在陆地上挖出新鲜的鱼,而水手能在水中自由的游来游去,可以在水中捉鱼。那时候鱼十分不好找,旱手就发挥了作用。男孩也想捉大鱼,他爸爸带他去见了年轻时不肯接受爸爸的老师,老师最终同意男孩留下来。老头是个“旱手”,是他爸爸传给他的,只有想吃鱼时才去抓鱼。男孩在那里呆了几年,学到了一点东西,老头这才放心,安然离世,他离世前让男孩寻找他年轻时那个女孩,现在也是老太太了,她爸爸是老头的杀父仇人。女孩的爸爸是个水手,他把本领也交给了女孩,男孩最后找到了老太太,男孩知道了水也是有根的,真正的鱼王并不是人,而是保护着水根的一条大鱼。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师傅会抓鱼,而不多捉鱼:世上万物须以大自然的平衡为主,不然的话所有的世间万物都会遭致毁灭。从这本书中还学到了:要追求自己的真理,不断努力,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这本书中还讲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民俗场景,这对于我来说相当陌生和遥远。而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是:在网络时代,我们要多想一些大自然的正是感受,这些正是现在所稀缺的东西。
藏地密码读书心得篇6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平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习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习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习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习,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习。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平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