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见解的读后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共鸣与思考,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故事新编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故事新编的读后感篇1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我相信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话吧,而且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陈寿说的。是啊!读书是多么重要!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本书,书名叫《故事新编》。我一看这本书就入迷了,爱不释手,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书中有许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它叫《理水》。这篇文章与众不同,写得栩栩如生,好像这个人就在你身边。这个故事很感人,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理水》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贴近生活很值得我们学习。如“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个,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王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这篇文章用了许多比喻句和拟人句,使得文章更生动形象,让人读了以后,眼前脑中就出现了当时的情景。如“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式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同时,把官员和乞丐作对比,突出官员的丑陋。拟人句如“终于太平了,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飞来凑热闹了。”写出了人们高兴的心情。
故事新编的读后感篇2
?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这些故事里面,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是《铸剑》。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眉间尺的人,当时的皇上给了他父亲一块铁,那种铁很不一般。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是最好的铸剑师,所以皇上叫他来做剑。
眉间尺的父亲用自己的汗水,经过多年才把剑做出来。一共有两把剑:一把是雄剑。一把是雌剑。而他的父亲拿着雌剑给皇上,他知道如果交给了皇上必定会把他杀死,因为这样皇上就没人能再造一把一模一样厉害的剑了。
当天他的父亲走了,走之前父亲告诉眉间尺,你要拿这把青剑来给我报仇。他父亲说的这把青剑就是雄剑。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准备去报仇。
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说你是打不过皇上的,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帮你报仇,但是有两样东西必须要,那就是你的头和青剑。
他信任了这个人,就把自己的头和青剑给了他。之后那个人把头给皇上看还说他要用煮尸,皇上同了。
第二天,那个人就把眉间尺的头丢进去煮后,又叫皇上来看。在看的时候,那个人趁皇上不注意把皇上的头也砍到了锅里。眉间尺和楚王两颗头在鼎中进行殊死搏斗。
眉间尺年幼,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头咬得无声无息。
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无法分出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故事新编的读后感篇3
这种堪称“古今杂糅”的手法将中国传统中的圣人、英雄彻底“人化”,通俗地说,就是将伟人生活化。它已抛弃了对英雄作无尽讴歌的传统,转而揭露起高贵的人物被世俗牵绊的事实。在和传统逆向的思考中,描绘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戏说衣冠楚楚者,一语道破作者所要表达的荒诞。比方说《奔月》中曾经的射日英雄对妻子百般听从,不顾劳累,只为满足时常无理取闹的嫦娥对于肉食的渴望。从一个英雄式后羿,到俱内的丈夫,最后在被视如己出的徒弟背叛,往日疼爱有加的妻子的离弃后,又重新消逝在琐屑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半半想象的刻意安排,在荒诞中对现实中的种种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像是诉说着昔日的“战士”失去对手后的无可着落与逐渐没落的趋势。相信,“骨子里仍藏着先生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是对于先生历时13年的最后的创作的'最恰当的评价。虽然先生自己在《序言》中说到对《补天》后半段油滑的写作表示否定,但不得不指出作为试验性的创作,这种误区是很容易踏入的,因为对于“丑角”的插科打诨,“度”的把握实在重要的很,毕竟多一份则腻,少一份则无味。可惜在先生意识到时,上天却决绝地带走了一代文学巨豪,将这份永远无法填补的遗憾作为为了忘却先生的纪念。
其次,虽然知道先生极力否定中国传统文学,认为那是戕害心灵的玩意,但若是没有被先生视为污垢的传统文学,像《故事新编》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该也只是化于天地之无形了。所以当今国学的兴起,看来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存在即合理”,或糟粕,或精华,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只需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可以站稳脚跟的,不至于像鲁迅先生担心的那样被“黑洞”所吞噬,但这种能力的形成,可谓有待磨练,而像先生那样将其活用,更是任重而道远。
故事新编的读后感篇4
因为读《穆斯林的葬礼》时书中多次提到楚雁潮和新月在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所以得暇就找到《故事新编》来读(其实我读的好多书都是这样子开始的,读这本书时书中提到了什么书就找来读)。
故事都比较短,找到稍微长一点的空闲时间就能读一篇,到现在共读了四篇:《起死》、《奔月》、《铸剑》、《补天》。为鲁迅先生幽默诙谐的文笔所折服(以前做学生时没感觉到,对鲁迅的文章有点抵触,大概是因为要考试、要分析文章思想的缘故吧)。
先生将古人古事写得风趣幽默,能够弯弓射九日的后羿因为没有打到嫦娥爱吃的野味而在妻子面前怯怯的,陪着笑脸;庄子行路途中非要弄清楚路边骷髅是怎么死的,叫司命大神为骷髅“复形、还肉、活转来”,结果是已经死了五百年的了,搞得自己不得脱身,也不知让那活转来的骷髅该怎么办……
先生又将耳熟能详的传说写得活灵活现,又匪夷所思。读了先生的叙述才知女娲娘娘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女子,累了就将头靠在高山上头发搭在山顶上;因补天(被共工撞不周山而裂的)耗尽所有精气神而死,整支队伍在其肚皮上扎寨;为了点燃芦柴堆(用来融化补天用的石头的)随手从昆仑山上燃烧的森林大火中取了一株大树做火种。
而脱离了身体几日的头仍能做出表情,会唱歌,在沸水中还会舞蹈,会攻击自己仇敌的头,让人读来感觉奇特荒诞,但又感觉有那么点可信,就应该那样。
在《铸剑》中还写了古时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信任,所谓的一诺千金。眉间尺未能为父(干将)报仇即遭国王防备捉拿,一从未谋面的黑色人说“我能替你报仇”,眉间尺就将自己的头颅亲自割下和锋利的雄剑一起交给了黑色人。可见当时的人之间的信任是超出我们今天的人的理解能力的,令今人汗颜。
故事新编的读后感篇5
鲁迅先生写的《故事新编》是被我一口气看完,刚看完我就无法抑制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奇怪里面情节的光怪陆离、天马行空及对人物的刻画,在读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被先生书中的幽默及洒脱所感动。
?故事新编》作为一本是在之前的神话故事,及史实记载的基础上创造而来的,其创新性定是难以突破的。但先生却成功的将《故事新编》转型了,并还拥有了自己的固有形象。无论是《铸剑》还是《理水》,其中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写作文笔上都是完美的,最主要的是,先生还把它变成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记得里面有一篇《铸剑》,原先神话里面讲的是眉间尺听母讲杀父之仇,并牺牲自己为父报仇的故事。从他几次在没有任何的准备下,就敢刺杀楚王,就可以知道他是个有勇无谋之人。但还好有侠士宴之敖的帮助,在最后三头厮杀的结果下,眉间尺终于要了楚王的命为父报仇。结局看似完美,但是里面的宴之敖又是谁,他又为什么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帮助眉间尺。如果没有宴之敖的帮助,在几次刺杀为果的情况下眉间尺会不会就会“没坚持”了……
事实上,每次看完先生的书,都需要慢慢回味,甚至还要多次返回去多看几遍,因为先生书中的用词犀利、精到。文中内容晦暗难解,总是让人忍不住再回头看看。就像上文提到的《铸剑》,一开始是被它的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所吸引,接下来就是为看后产生的无数疑问……
故事新编的读后感篇6
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我对八篇《故事新编》情有独钟。觉得它们很耐读,在欣赏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笔的幽默与犀利,读到后来,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树底下给我讲述着不仅仅是“故事”的故事。
在这以前,我不否认我是绝对内容主义的倡导者。因为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唯一的,它所传递的'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见地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闪光点。同时,文学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无非就是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除去古老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文学几乎可以清一色的归纳进前者所举的题材中去。而与此同时,至今被我们争相传阅的文学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这才是我们“为伊消得独憔悴”的部分。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剖析中,渐渐地就将它与作品内容彻底隔离,甚至时常将其在思考中忘却。
是先生的《故事新编》将我从意识误区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辩证的思考。是的,正是这八篇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以拾取古代传说为基础,新构人物经历以表达情感的杂文化引发我对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肯定。这种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杂文为基础的写作手法,对于作品的意义,明显已不再局限于类似散文体裁使文章诗化,倒叙使作品充满神秘感等类似的作用。应该说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表达,展现着全新的思考。它产生的作用就像是通过对未来天气的假设性预报来表达当下环保的重要性一样,放大了说,是一种新的视角。
故事新编的读后感篇7
世界上的故事有很多,它可能是天真快乐,也可能是悲伤、痛苦。
鲁迅先生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了很多作品。《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为题材的短篇小说。
?起死》这篇文章就像一枚印章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庄子正悠然自得地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了一具白骨。心生怜悯,心一软,找来了司命,复活了那堆白骨,那白骨一根接一根连起来,拼成了一个人,长出了肉,渐渐有了润色。转眼间神奇的变成了一个裸身的汉子,那汉子有点儿不知所措,看到此时狼狈的自己,又看到边上的`庄子,把矛头指向了庄子身上,误会了庄子。而庄子呢,运筹帷幄,好像早有准备,吹起警笛唤来了巡警,上了马扬长而去......
文中的汉子赤身露体向衣冠整齐的庄子要衣服遮盖时,遭到庄子拒绝,并对他大讲“相对主义”哲学:“衣服是可有可无的……”汉子扭住他不放,他摸出警笛吹响唤来巡士驱赶汉子。
他以自己的前后自相矛盾的言行,揭出了他的“唯无是非观”的相对主义哲学的内在矛盾和欺骗性。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人看问题不能太片面了,不要仅仅相信眼睛看到的,还要用心去体会,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事情。人不能心胸狭小,要心胸开阔,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包容别人。即使别人做错了,我们也要耐心地去告诉他,这便是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