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文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倾听内心,促使我们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找到平衡,写作文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加自信,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汉服热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汉服热作文篇1
“民族服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五十五种民族服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想起维吾尔族少女的绮丽衣裙,想起藏族独特的藏袍,想起回族标志性的白帽,想起苗族华丽的银饰。
可是,汉族的服饰呢?这个占中华民族人口百分之九十还多的名字的服饰呢?
有人说,旗袍。
我承认,这种将女性柔美曼妙身姿展示得一览无遗的服饰很美。但是结合了满族与西方服饰特点的旗袍,绝不足以代表汉民族。诞生不过一百年的旗袍身上,承受不起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气度!
有人说,西装什么的就好。
对,我不只一次看到过在民族大联欢中,少数民族的同胞们穿着民族服饰欢声笑语,而汉族代表却突兀地穿着西装站在那里。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平常穿着一样,和美利坚、英格兰一样。
汉服呢?汉服哪去了?剃发易服三百年,汉族的子孙们当真把你忘了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汉服是一首绝美的诗。汉的大气,晋的飘逸,唐的开放,宋的端庄,无论哪一种,都好。而现在,汉服男儿的潇洒俊朗,汉服女儿的巧笑盼兮,难道都只能去历史书中找了么?
我艳羡地看着从汉服演化而去的和服、韩服在各地登台亮相。从平安奈良到江户镰仓,和服改变了很多:浴袍、振袖、十二单衣……和服的种类也很多,但是,即使是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在今天仍可以再大街小巷看见和服的影子。和服是日本的代表。
我更痛心地看到在我们国内,为汉服复兴而努力的人只有少数的同胞。甚至在他们宣传时,还遭到了无数的反对与冷眼。有被媒体说成作秀与无聊的,有被人认为是拍戏的,更有人把汉服当成和服或韩服的。
当今天的我们把在民族聚会上穿上西装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谁还记得在数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穿过那样飘逸而大气的服装?
我的心在哭泣,为汉服,为汉族,更为了那同时被丢弃的阿萨民族记忆与文化。
世有中国,却已无华夏!
汉服热作文篇2
每当我看到电视上的人穿着精致漂亮的汉服,我都羡慕不已。我多么想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汉服啊!
这天,我对妈妈说:“妈妈您可以给我买件汉服吗?”妈妈笑着说:“可以呀,但是你得听话哟!”我爽快地答应了。
过了几天,妈妈在网上给我定了汉服,既便宜又好看。我开心得像是考了100分一样。妈妈对我说要过三天才能到货。这几天,等待着汉服的到来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呀。
终于,我心心念念的汉服到了,妈妈让我自己去快递站拿,我屁颠屁颠地跑出去,像个小火箭似的。到了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仿佛袋里装满了金子。
汉服的颜色十分好看,是我最喜欢的蓝色。上半部分是和天一样的淡蓝色,下半部分是和海一样的深蓝色。胸口还有两条帅气的龙,上衣里面有两根带子,是用来固定在身体上的。外面也有两根带子,只是比里面的带子粗一点,长一点,这根带子其实只是装饰品。袖子特别长,特别宽也是深蓝色的,真古典又现代。
我小心翼翼、兴奋不已地穿上汉服,摆了几个pose,妈妈拍了几张照片。我穿着它还背了一首《游子吟》。当我穿上汉服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一位诗人。
我喜欢汉服,是因为我认为古代的人非常有文化,有大智慧。因为古代出现了许多大诗人,如诗仙一李白,诗圣一杜甫,他们写的诗朗朗上口,荡气回肠。还有许多作家,如诸葛亮,他写的《出师表》一直流传至今。
我太爱我的汉服了,我要穿上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汉服热作文篇3
经过了前面那么多个体验项目,我们又来体验穿汉服了。汉朝时,人们穿衣服很讲究,这让我长了不少知识。
我们来到了呈坎八卦村的广场。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两位穿着一黑一白的衣服的老爷爷。我不禁自问起来:嗯?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汉服吗?后来,经过他们的介绍,果真是汉服。现在由两位老先生来教我们怎样去穿汉服。
“穿汉服很讲究的哦。”一位老爷爷说。老爷爷先教我们穿汉服时要讲究男左女右。男生需要先从左边穿,而女生要先从右边穿。我拿到汉服,发现汉服的衣襟,左边大而长,右边小而短。
老爷爷说左边那个大的衣襟要盖在右边小的衣襟上。还教了我们怎样系腰带。系腰带时一定要平整,不能皱起来。男的打结要在左边,女的打结要在右边,一定要系得紧一点,整套汉服都是由这个腰带绑住的。不然会出丑的哦。
随后,老爷爷又教这我们行礼的礼节。这时,老爷爷又说起了男左女右。男生就要把右手放在左手的后面,然后大拇指往里面扣住,女生就是相反。反正,什么事都是男左女右,搞得我头都昏了。你还要掌握45°弯腰90°弯腰和180°弯腰。古时候怎么有这么多礼节嘞?这时候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心中——为什么老是要男左女右呢?这又是什么道理呀?
我禁不住好奇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经过老爷爷的解说,我才知道,男左女右的原因了:在汉朝时代,左为尊为尚而右为卑。所以,男左女右是一种权利,高贵的象征。还有一种说法。是左边为阳,右边为阴,而男生为阳,女生为阴,所以有男左女右这种说法。我想,这就是古时候的重男轻女吧。
我们还是穿越回来吧。古时候的礼仪实在是太多了,搞得我一个头有两个大。幸好我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呼吁了男女平等。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暗暗为自己庆幸。
汉服热作文篇4
曾几何时,西方文化的大肆传播逐渐覆盖国人思想,令其遗忘自己本名炎黄;曾几何时,满洲政权的耀武扬威迅速侵蚀国人意志,令其褪去自己汉家衣裳;曾几何时,国际舞台的各界人士着着自国特色服饰,却唯有中国偏爱西服。
西装革履固然绅士风度满怀,晚礼裙装自是柔情万种尽现。面对国际,面对世界,莫非中国当真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传统服饰么。细数历史,细数中华,安得将那飘摇千年华服隐于浩荡史册。
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自黄帝即位至清初,汉民族的传统服装配饰。列宁说过,“中国人都忘记了历史,中国人都背叛了中国。”那么,若我说,“忘记汉服之华人皆为不孝中华之徒”亦为之不过吧。相比于闻名世界的和服、韩服,恐怕汉服的光辉犹如较月之星,暗淡得不值一提,知其之异国人更是凤毛麟角。国人赞叹于和服的精致细腻,喜好于韩服的宽松艳美,殊不知那是出自汉服的绝代风华。当所有人都迷醉于异国流光溢彩的特色民族装扮而懊恼为何中国没有拿得出场、撑得起台面的服饰时,又有谁人注意到躲在角落里受到冷落与不屑而悄然抹泪的汉服?那是育你千年涨你国威的衣钵啊!如今你风光了,如今你强大了,如今你,却又将她遗忘了。当你,你们,彷徨在异国服饰中流连忘返之时,便也背叛了那穿着千年的衣裳。你不知道她的伤心,你不知道她的落寞。你口口声声说着爱国,孝国,却心甘情愿将汉服抛却。那些真爱着汉服尊重着历史的“孝儿”着着汉服试图让更多人记起她,却引来旁人质疑的询问。汉服不是和服,汉服不是韩服,汉服不是旗袍马褂。那些取自于汉服的翻版产物,哪里比得上中华民族的汉服呢。
至今,我仍在揣测,若不曾有满洲政权的建立,是不是至今亦能常见汉服的璀璨光华。若历史重新上演,会不会仍将重蹈覆辙,不见汉服,但见和服韩服。而那些孝敬汉服不忘汉服之人,及那风光千年的华服,又将何去何从。
我并不指望还有更多人孝敬汉服,但求,若哪天再将汉服重现于世,不会有更多人询问诸如“你是哪国人”或“你是穿越来的么”之话,便足矣。
汉服热作文篇5
想要的东西,你要说出来,不然就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没有,这种感觉我学有体会。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乡下,因为我的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很忙,经常顾不上我。于是我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和爷爷奶奶一起住。
爷爷奶奶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听戏、唱戏,可以说是戏曲的忠实粉丝。我们那每年夏天都会有人来搭戏台子,来唱戏,爷爷奶奶也总是闲的没事,就带上我去看戏,而我从小也在这样戏曲的熏陶下,也慢慢的喜欢上了戏曲,戏曲里的大部分词,我耳熟能详了,有时还能哼上几句。每当我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的戏子唱戏时,看着他们头上戴着簪子,身上穿的戏服,水袖长舞,是那样好看,特别是花旦打扮的那样漂亮,有时我羡慕极了,我心想我要是也能穿上汉服就好了。从那时候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想穿汉服的小种子,这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但是我性格比较内向,不会轻易吐露自己的想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都可以在手机上网购了。我也有时偷偷用妈妈的手机上网逛逛,有没有好看的汉服,过过眼瘾。刷视频的时候也经常看到一些穿汉服的小姐姐,我也就有些眼红了。因为我在慢慢地长大,开始变得懂事,我的顾虑也就多了,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有了汉服,我穿着汉服出门,别人会怎么看我?可是我转念一想,嗯,算了,不管别人怎么看我,那也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有一次我小小声,试探性地向坐在旁边的妈妈问了一句:“妈妈,我可以买一套汉服穿吗?”我用哀求的眼神看着妈妈,等待着她的回复。妈妈笑了笑道:“那你可要穿出门哟!”“好啊好啊!那你会给我买吗?”我期待地看着妈妈。妈妈回答道:“真拿你没办法,好!买。”“哦耶!”我开心得一蹦三尺高。“不过你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我对你的期望啊!”妈妈又说。我竖起三根手指,笑道:“我对天发誓,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妈妈见我这副样子,也被我逗笑了。
我第一次收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如愿穿上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件汉服,淡绿色的长裙,白色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胸前是宽片淡黄色锦缎。身子轻轻转动,长裙散开,镜子中的我翩翩起舞,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飘飘然的戏子。不过愿望的达成,必须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辜负妈妈的期望。
汉服热作文篇6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的悠久历史。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孕育出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而华夏汉服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四早上,许多身着汉服的少男少女,步态从容地走进校园。不用慌张,不用惊叹,那是我们学校在举行首届“汉服文化节”。当下许多人对汉服很陌生,也很排斥。这个节日就是让我们认识汉服、了解汉服文化,体验古人的服饰,走进古人的生活。
下午第三节课,在阶梯教室里,“汉服文化节”正式拉开了序幕。首先我们进行了猜字谜环节,如:“一人腰上挂把弓——夷”;“一口吃掉牛尾巴——告”等等。我们真正认识到了汉字绝妙的结构、美轮美奂的字形,以及汉字的博大精深。
朗朗上口的《千字文》是一部杰出的文化经典,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等。听,历史春秋社团的同学们,在优美音乐的伴随下齐诵《千字文》,那清越的声音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文的音韵美,更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激发我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
突然,台上的彩灯亮了起来,节目的高潮来了,“集英汉服秀”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的模特鱼贯上台。通过这场古装秀我们认识了端庄典雅的曲裾;舒适宽松的常服;俏丽修长的襦裙;淡雅瑰美的对襟;庄重严肃的深衣等等。各不相同的款式,绚烂繁多的颜色,美妙绝伦的花纹和做工,让我们对汉服的认识又增添了许多。
汉服文化节不仅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汉服,更感受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了解了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应时时刻刻有礼,谦逊,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华夏美德!
汉服热作文篇7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其中的汉仅代表汉民族,不是汉朝哦!
汉服种类有很多,有齐腰衫裙、齐胸衫裙、大袖汉服、圆领袍,我就有一件刚买的汉服。
我的那件汉服我用三个词来形容,就是美炸了仙爆了太漂亮了。这件汉服它的颜色可谓五彩缤纷,主要有四种颜色,它们是白色,橙色,粉色和蓝色,以橙色和蓝色为主色调。
我的上衣内衬是橙色的,这种橙并不是那种娇艳的橙色,而是一种感觉很大气的,处于白与橙色之间的那种淡淡的橙色,使人眼前一亮。
内衬外还有一层薄薄的白纱衣,肩膀那块儿还绣着两只凤凰,甚是精致美丽。白纱衣看起来十分轻薄,穿上后仿佛是把一朵云彩披在了身上。肩上的凤凰是用橙色,蓝色和粉红色的丝线缝制的,仿佛这凤凰会飞走了似的,还用白线在旁勾勒一圈。
裙子仙气的更是没话说,粉色的一层雪纺布打底,然后外加一层由深蓝到浅蓝再到白的渐变色的雪纺布,最后又在最外边加上一层深紫色的薄纱,薄纱上居然还有一些星星点点的银色亮片,在灯光下仿佛夜空中的小星星一样闪亮。
汉服在今天,仍然是抢手货,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着装风俗之美,是现代的服装不能与之相媲美的!
我有一件绝美的汉服,你有吗?
汉服热作文篇8
世有中国,却无华夏。——题记
(一)旗袍
我记得我曾街上询问过一位女孩儿:“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服饰,为什么范围最大的汉族却没有呢?”那个女孩儿“噗哧”笑了,回答我道:“我们汉人怎么没有?你看那些优雅的旗袍,不就是咱们的传统服饰吗?多漂亮啊!”说着,还朝我指了指不远处橱窗里——一件做工考究的大红色旗袍。大片的牡丹燃烧着热烈的红,可我却如坠千年冰窖。难道三百载,就可以改变这么多么?!就可以扭曲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承么?那惊艳世界的霓裳,难道真的只能成为历史了么?
(二)离去
这个延续了三千七百年的民族传统,这种影响了亚洲各国的服饰体系,为何当初会在血腥中无奈离去?这还源于三百载前的“剃发易服”。
那是一段与汉族而言堪称灾难的历史。清朝统治者入关后颁发“剃发令”,不从者斩。有人脱下了汉服,冠上不孝之名,剃去长发,奴役在满人的统治之下。也有不知多少血性男儿,誓死不从,却挣脱残暴的皇权枷锁。
于是,汉服失落了。失落在这历史的尘埃之中,以至于今天,我们再也看不见它的剪影,看不见它随风扬起的飘飘衣袂……
(三)遗忘
时至今日,尽管民间“十从十不从”的条例让汉服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但让人悲凉的是,一代代的努力保护的东西,在现代汉人的眼里,却是怪异的。他们,已沉醉在了西装革履、红灯绿酒的生活里,却忘记了这无价的瑰宝!
我记得早年间,成都有一位女生着汉家衣裳,在闹市街吃东西,却被一群自以为爱过的大学生吵着说是:“和服!”“日本人!”被大学生和群众逼着脱下衣裳,扔进火盆。最后,还是一位好心的男士将买给女友的衣服赠予了这位女生,才得以脱离。
这是怎样的忘却啊?!才能有这样的无知和愚昧?难道我汉家衣冠,从此只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滚滚而去了么?!
(四)逝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汉服是一首绝美的诗。汗的大气,晋的飘逸,唐的锦绣,宋的端庄,无论哪一种,都动人心魄的美。可如今,汉服男儿的俊朗潇洒,汉家女儿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难道,只能去书里找,画里找了么?!
和服是源于汉服,韩服,也源于韩服,可为什么它们能够在自己的民族受人尊崇,而汉服,却受万人嫌弃?!旗袍和唐装尽管有着中国之雅,却实实在在承受不住这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气度!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记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座牌坊;我们穿着西装革履,却忘了自家衣裳!
为什么我穿起美丽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衣冠,你却说它属于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