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读毕,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问题,不管写什么书籍的读后感都要注意保持真实和客观,不要夸大其词,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茅盾传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茅盾传读后感篇1
茅盾先生的《子夜》写出了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们生存的困境。外有连连的战事,内有帝国主义所豢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们的打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像吴荪甫一类想以工业振兴中华的宏伟梦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样,飞得再高,也终究逃不过破碎的命运。
吴荪甫是民族工业资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机智果断,抱负远大,在上海那个灯红酒绿拜金的大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强干,为自己的梦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气吞并了八个小厂,想成为工业界领袖;他与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等人创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也曾在公债市场上狠赚一笔。但他生不逢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才略。双桥镇的农民反抗当时的统治制度。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在公债市场上又饱受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但当他想放弃时,他仍对自己说:“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提犹大!——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这是《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吴荪甫最后终因为在公债市场与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他的这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了无数的感动与钦佩。
但在欣赏吴荪甫的同时也得承认他的短处。
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不振,想吸尽工人的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这些都是他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他自尊心太强,太死要面子,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心中承载了太多,以至于当他破产时,他想到了自杀。直至小说结尾,他身边所剩之人已寥寥无几了。他的自私,贪念,利欲使他“身边的人”渐渐离开了他。他的悲剧结局也许是从开始就已注定,也许吴老太爷的死就是他命运的伏笔。
此外,《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环境的描写。例如它用“天空张着一望无际的灰色的幕,只有西边的天空像是破了一个洞,露出小小的一块紫云。太阳仓皇的面孔在这紫云后面向下没落。”这种平淡的环境描写,以及其他一些恶劣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茅盾先生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鲜明显示人物性格。“他绝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为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读完全书,不仅感慨与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也了解了主人公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身不由己。个人欲望,梦想都得顺应社会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茅盾传读后感篇2
子夜,原意是已到半夜,即将迎来黎明,暗指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就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迎接黎明的坚定信念。而这本书就是讲述在黑夜中的民族资本家吴荪蒲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较量和斗争。而最后的胜利者是有美国资本势力做后背的赵伯韬大获全胜。
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源源不断地洋货从海外运来,物美价廉的优势使它们很快地占有了中国市场,又因为中国缺乏专业人才,在有雄厚实力的外国企业的压迫下,被打得节节败退。而吴荪蒲的裕华丝厂也没逃过这劫难——物价上涨、原料不足、存货卖不出去……种种的不利因素逼迫着他不得不削减工人们的工资来维持工厂那奄奄一息的生命,决心与外企干到底。可矛盾就在老板与工人之间展开——吴荪蒲老板:我们的成本太重,就要破产了。减成本,就要减工钱,为了民族的利益,你们只好忍痛一时,少拿点儿工钱。工人们:物价上涨,本来就吃不饱,再减工资,那是要我们的命,你们有钱不愁温饱,你们也要顾全民族的利益,忍痛一时,少赚一点。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碰撞在一起,复杂的阶级矛盾就这样在不断地冲突、斗争中升级,一切都显得恐怖又纷杂,百姓整天都生活在恐慌、压迫的环境中,与战争无异。那些有着民族正义感的资本家们在与外企的斗争中也伤痕累累,波及到那些无辜可怜的工人们奋起反抗,恶性循环般持续到“子夜”。
随着斗争的持续,工人们终于爆发出积蓄已久的愤怒,纷纷用游行和冲厂来发泄内心抑制的愤懑,想干掉那些资本家,而资本家们也渐渐陷入了钱的泥潭,为了赚钱,他们不惜镇压、围剿、枪击这些被剥削、被欺压、被践踏的工人百姓,露出了资本家们剥削工人的獠牙,工人的反抗、资本家的镇压、外国的经济封锁……在这混沌的黑暗之中,工人们排山倒海的反抗,正是这冲出黑暗的一束希望之光,代价虽大,却能迎来苦难后的温暖灿烂的黎明。
后来以吴荪蒲为首和孙吉人、王和甫联合成立了一种信托公司想打造自己的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的走狗赵伯韬大干一场,投身于公债之中,而狡猾奸诈又资本雄厚的赵伯韬暗中掌握着公债的走势,后因杜竹斋的临时叛变让吴荪蒲等人破产。书中展现了一位经验丰富、果断老练但对工人残暴的资本家,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计谋去打造一个资产阶级王国,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法则。
民族资本家吴荪蒲等人虽然竭尽全力发展和振兴中国的民族工业,但是,他的“竭尽全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没有了工人的支持,无论你多么足智多谋,就如同只有矛,没有盾的战士,无论攻击力多么强大,终究会被敌人看出破绽,一击致命。我觉得吴荪蒲们只是靠压榨和剥削工人来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无论在哪个国家,有怎样的政府,没有了工人们凝聚成的坚实保护盾,都无法建立起自己强大、稳固的资本王国。
?子夜》向我讲述了在中国旧社会最黑暗的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和民族企业的挣扎,说明了旧中国不能走资本道路的历史法则,只有通过工人们的觉醒、反抗、革命,才能带来冲破这子夜黑暗的新生力量,吴荪蒲们才能和人民一起建立真正强大的民族工业。
茅盾传读后感篇3
写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子夜》,诗作家矛盾对己所处时代城市内部的变动与新生所展开的全方位描绘,它“包罗万象的任务和事件之大之广,乃近代中国小说少见的”。这其中,内外交迫的民族资产阶级与依仗外权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较量,农民的破产和工人的抗争,工商业的若内强食,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迷惘,都在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这一条主线上展开。
小说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多质的,处在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他呈现出各种矛盾和反逆的情态。不同于没落地主阶层的吴老太爷,他是现代社会中刚毅、果敢、有胆略、有魄力的民族资产阶级新人。他抵制外国资本的侵袭,在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要挟利诱面前不失胆色,机缘到来的时候,他不择手段地侵浊弱小资本家的产业,对付工人,他软硬兼施,竭尽所能的剥削工人,镇压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专断和狂躁的。吴荪甫是诗强悍的,也是虚弱的,在他刚愎自用的气概下掩盖的是那纷乱惶惑,躁动不安的灵魂,积贫积弱并不断受到外来资本挤压的中国民族工业的生长环境,使吴荪的才能够无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是吴荪甫潜在的个人性格的弱点,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所致。
在《子夜》这部书中,很多事态情节平行共识,多线纷呈。交易商公债的起落消长,诗贯通始终的一条主线,还有知识分子和女性群体的线索、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线索。尽管对农运的描绘在全书中有些游离,但这些不同的叙述脉络无意使整体布局张弛有致,错落有序。
就语言风格来看,《子夜》长于对人物和场面的工笔描画,客观细致的情状抒写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来,起伏跌宕,舒缓有节,独居才情。
茅盾传读后感篇4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子夜》不仅从吴荪甫同赵伯韬在益中信托公司和公债投机市场上的矛盾和斗争来描写他的性格和命运,它还写出了吴荪甫同农村封建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他对农民武装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而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更显露了他拚命压榨工人、仇视革命的反动面貌。
茅盾传读后感篇5
最近阅读了茅盾先生的小说《子夜》,得到了一些感受,感悟可能不深,在此作个分享。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1930年代的商界故事,小说内容充斥着资本家的利益考量、帝国主义的入侵与干涉、平民工人生活的艰辛等内容。茅盾先生用了巧妙且丰富的语言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性格并且为我们较为清晰得阐述了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困境。
由这篇小说我明显可以感悟总结出一点道理:在一个完全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势力控制的国度里,想要发展本国强健民族工业体系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一头被铁链栓着的猛虎永远也无法成为森林之王一样。但是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工业还没有获得足够优质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当时外国资本势力对我国的控制影响很强。外国势力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肯定会千方百计阻挠我国民族工业的实质提升。一头猛虎想挣断铁链是需要痛苦挣扎过程的,小说恰是在描写当时的一个民族资本家在探索摸索发展过程当中历经的挣扎而最终失败的故事。
因此,读完这篇小说我们当代青少年们应该从小就收获丰富经济知识。要明白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曾经是经历过怎么样的困境,取得如今的成绩是多么不易。我们这一代青年一定要继承先辈的业绩,要以清醒的头脑注重发展健全民族工业,秉承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拓新与发展,为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