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9-28 作者:Trick

优质的读后感,让人对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细致的读后感,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分析能力,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诗词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诗词的读后感6篇

诗词的读后感篇1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诗词中的科学》。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古诗里也有科学知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什么会春眠不觉晓呢?原来这是季节变化的生理反应,和冬天相比,春天天气暖和了,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开始扩张,更多的血液流进毛细血管、流进大脑的血液就少了,血液供不够,所以就容易打瞌睡。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树叶的颜色和它含有的色素有关系。叶绿素比别的色素骄气,到了秋天就受不住低温的影响,常常被破坏消失了。这时候树叶里留下了比较稳定的其它色素,树叶就渐渐变成了别的颜色。如类胡萝卜素多,就变成了黄色。如果树叶里有大量红色花青素,就变成美丽的红叶了。除了枫叶外,还有叶子是红色的树,如槭树、乌桕、黄栌、漆树和别的一些树木,在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生成美丽的红叶。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为什么山下四月的桃花已经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原来高度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下降0.6℃,这是垂直递减率。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这样产生的。

原来语文和科学学习可以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把一个学科和另一个学科联系起来想想,也许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诗词的读后感篇2

在一次诗文与修养选修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看了之后深受启发。查阅相关资料后才知道《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其中有一个7岁的叫做李尚荣的`小姑娘让我佩服不已!小李尚荣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很好的诠释了“天才”和“神通”两个词,未来无可限量,自古英雄出少年,小小尚荣不简单。从诗经到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中华古诗词的的确确是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其诗词语言之美、音韵之妙、意境之深远,真的是美不胜收。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

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熟读古诗词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多读古诗词可以无形间影响一个人的谈吐与气质,令你在工作与生活中获益匪浅。

诗词的读后感篇3

无聊之时,翻开了你,便被你那优美,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很久以前便已购下了你,却从未发现你的美丽,我开始了我有诗意的人生。古诗词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美感。学习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许多……

记得一次心情苦闷,无意间瞥见了你,你告诉我“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告诉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告诉我“李白一生爱酒,爱剑,但在他心中,他希望别人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却一生都没有实现做官的心愿,直至近代,我们才发现李白的才华。”这样的好汉都是历经挫折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经历挫折就成功呢?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好汉。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考试失利,无意间又瞥见了你,你告诉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告诉我“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你告诉我“生活中必然有着艰险、坎坷,但是,我们更要学习古人,学习他们那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他们那不怕一切,勇敢向前的坚定不移的希望。”,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你告诉我的这些不同的话。古人遭受挫折,一次次站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站起呢?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英雄。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擅长比赛输了,你已静静躺在我桌上,我想,大概是妈妈放的吧,再次翻开你,希望你给我一些建议,却意外发现,我已看到最后几页,你这次并没有告诉我之前那样的多,你只说了两句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起拿起一本古诗词,开始阅读吧,相信你会得到更多,会领会到更多,更会感受到更多,开始阅读古诗词,背会它们吧……”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只有重新站起来才能成功。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不愿意站起的人,就好比“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历经挫折,也要站起,我们不要做一个被生活淘汰的人,努力去做一个生活的成功者,因为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起点,积极面对生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让我们的人生,因挫折,而变得更加出彩。

曾经的你,封面布满灰尘,被尘封在书桌的角落,现在的你,已有一个书皮,被风抚在卧室的床头,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你告诉我的道理,大概,大概永远也写不完吧。

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人生富有诗意,诗意最美就在你。让我们一起再次翻开它,学习到更多更多的道理,学习中华文化,开始阅读《重温最美古诗词》。

诗词的读后感篇4

在最近的这些天里,我学习了许多古诗词,其中有婉转动人的《洛神赋》,有雄浑壮阔的《离骚》;由毛泽东震撼人心的《满江红·与郭沫若同志》,也有范仲淹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古诗词读后感。

然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屈原的《离骚》了。在一千多字的长篇史诗中,屈原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受尽屈辱,流离失所,却依彭咸之遗则,为了使国君醒悟,屈原不顾谗言咒骂,毅然站在了皇帝的面前。

在充满变诈与残酷的仕途生涯中,屈原坚决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为了国家存亡,虽身处高位,却不畏生死,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怀着“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崇高思想,坚持到了最后。

?离骚》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也写出了屈原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体现出了屈原深深的人格魅力,读后感《古诗词读后感》。同时《离骚》也是中国诗词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离骚》只是屈原诗词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类似《天问》,《九歌》都是诗中经典,这不仅是对诗词巧妙的体现,更是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诗词不但是对个人修养的体现,同时也能陶冶人的情操,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古诗词,细细品味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诗词的读后感篇5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当自己为人师母并渐渐老去,那些年曾烂熟于心的古诗词也觉得无比生硬。退去了当年的无知,经历了人生百态,再次品味诗词,体会诗人的心境,不觉会有另一种相知与相识,多了一份当年所没有的感动。

在当今形形色色,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内心的确是缺少了一种宁静,一种去真正品味生活的静。我们总是在喧嚣中渴望功名利禄,不断攀升并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奋斗一生,却鲜有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或是观察下旁边的景物,来抚慰我们心灵的深处。利用休息时间,真正平下心来去看那一首首诗词,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穿越千年的物,感受同样的情,也才真正打心底有一种对诗歌美的新认知,并感谢诗歌,或者说是千年前的诗人所带给自己的感动。

通过一首首用心灵刻画的诗歌,有拼死沙场的雄壮;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有单身游子的孤独;也有壮志难酬的悲壮。而对自己感受最深的,无疑是那汪如流水的`岁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看着儿子一步步长大,感到欣慰快乐的同时,不免会有丝丝感叹。是的,当自己的那种感受无法用最合适的词来表达,这时你读到一首正合你心境的诗词,自己内心是多么开阔豁达呀。闲时总是抱怨没有心灵倾诉的对象,这时发现原来千年之前,有人和自己一样同感的诗人,何不快哉?三毛一句诗说得好:“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是啊,其实生活无论是快乐亦或是痛苦的,都是限量版,我们都该好好珍惜,这有限的时光,在旅行中,不忘观赏沿途的别味风景!

诗词的读后感篇6

宋振吉先生的诗词,仅仅见过五十来首,这是他全部的百分之一还是百分之零点一,我不知道。但每读到一首,总是想起“美产生诗,诗给人美”之类的话。古、顺、达、厚的特点明显,书写着他的多彩人生。

古。是那点淡淡古味,来自于遣词造句的文言化。所谓文言,即语言的凝缩和用语的凝固。宋先生诗中单字成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暮羽”,傍晚时的小鸟;“疏林”,稀疏的村林;“留稚”,留守的儿童,等等。这样一个字代表一个词,两个字组成了名词性偏正词组,比纯名词包含的信息量要大的多。这是宋先生语言的凝缩,凝炼。用语的凝固,是说用语的固化,讲究无一字无来历。都是老祖先用过的。如“恁人买醉不知还”,“羲和故步临冬至,未尽轻寒雪已柔”。这其中的“故步”、“凭人”、“买醉”、“未尽”,都在古诗中有出处。这样就酝酿了那些古味道。

顺。随园诗话是不主张用顺字赞扬诗句的,那是从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语序的非白话要求角度来说的。我是个连说话都结巴的人,对顺字有种天生的敬仰,非常崇拜宋先生诗句的顺畅,率性。像小河流水,像骏马奔腾,发出的.声音让人舒服。反之,半文半白,点缀生僻字,自造怪词,凑韵凑律,不恰当的比喻,生硬的通感,都会造成诗句的别扭、卡顿、艰涩。这些毛病,宋都没有。他已经早跨越了像我这样的调字凑韵阶段,也越过了小心翼翼、循规蹈矩阶段,已經是句随意来、意随心走的境界。他可能心生感触,七步成诗已是常事。你大声读“南望春风无晓信,撩人频看柳梢头”,“冬至时节飞冷雨,耽搁四序怨天君”,“蜗居小院种瓜菜,高处焉知低处悠”,不由得让你摇头晃脑。宋先生诗句的顺畅,已经有了魔性。

达。即意达,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不泥古套古。有人把自己写成了李清照,把自己写成了陶渊明,写的诗放在古诗集中,別人分不清真伪。这种诗词,毫无真意,没有出路。你看他“檐角迷离染晚晖”写法尊寺,“惊看北岸现新藜”写太平沟,“近岁偏逢农货贱”写农民,“翁妪孤娃苦打撑”写留守,都能看到他的乡土信息和时代信息。能让人知道这是个与农业农村农民有血肉联系的。能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看似简单,实则没那么容易。看一些所谓的诗,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大有人在。

厚。即立意厚重,诗味醇厚,生活气息浓厚。宋先生的立意,厚重到能让人看到他身上有“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的烙印。比如写三农,和老一辈农民一样,眼光深沉。对城镇化有些不甚理解,疑问很多。用“壤地粮园棘早生”拷问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哪;用“阶台茅顶堪谁扫”质疑父母在不远游的母慈子孝在哪;用“粜尽因赊市里房”讨论领袖的农业是基础还算不算;甚至用“多少醇浓年味去,春联冷寂映灯红”在提醒,农耕衰败,社会的韧性,承担灾难的汪洋大海在哪,和平年代城市繁华,战争停水停电呢?

诗味醇,没有金玉其外的华丽词句,却有天资聪慧的美丽端庄。诗化的语言,魅力无穷。有赋的铺陈,“卅载屋旁立耸楼,仰看危阁说还休。蜗居小院种瓜菜,高处焉知低处悠。”没一点直白,没一句口号,就是婉婉道来。有比的技巧,“几番拿捏盼谁怜,暑热凄寒早惘然。已是浑身多褶皱,此时哪惧滚油煎。”拿饺子说事,比喻暗示的什么,你懂得。有兴的手法,“酒望霓虹香曲暖,恁人买醉不知还。往来多是官商客,那见农夫有此闲。”前两句的描写,为后两句的感慨做了舒服的铺垫。赋、比、兴,是宋先生的拿手好戏。

生活气息浓厚。宋先生心地善良,所以看到的世界也善良;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观察到的都是美的事物。所以他的文笔,涉及面广。“羲和故步临冬至”写时令,“语低声,嘱低声”写送別,“也余灿烂满天红”写夕阳,“闲吟假赋七八句,拼凑歪诗四五篇”写诗心。写得最多的还是他那恬淡的心态和欢乐潇洒生活。宋先生已经到了“一生精力尽于诗”的地步,像这个水平,应该语不惊人誓不休,向千古名句冲击才是。

期待宋先生创造自己的经典。作者:孙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