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们的内心与书中的世界,每次的读后感写作,都是对我们认知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促进了综合素养的提高,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远大前程》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远大前程》的读后感篇1
今天终于看完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著作《远大前程》。
小说中的主人公皮普像坐在我旁边,围在火炉前,亲切地给我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皮普是个孤儿,由她姐姐和忠诚憨厚的好姐夫——乔一起带大。
自从去一次阔妇人家后,他的心态和命运都悄然发生了变化,然而意外的好运也让他梦想成真,在英国伦敦成为了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
后来才发现在幕后安排好这一切的尽然是皮普小时候救过的一个犯人,这个犯人后来被流放到国外,是他发财以后将钱寄回英国给皮普使用。
深爱皮普的他竟然偷偷跑回英国,然而危险也伴随而来。
皮普知道他的恩人身份后就知道自己的美梦终于破灭了,已经是经过良好教育的他是不会接受一个犯人的财产的。
随着皮普帮助犯人逃离英国的计划失败,恩人被判死刑。
而皮普也从云霄一下子落回了地上,此时的他已经是一无所有还负债累累。
从穷小子到成为上流社会的绅士,再到失去一切变回穷光蛋。
身边的人的态度大多都是唯利是图,变得非常快,唯有老实的乔始对他的爱从来没有变。
相信作者最要赞美的就是这种人性里真爱的光辉,与之相对就是对那些世俗之人的唾弃。
懂得感恩。
就是这本小说留给我的财富,每个年轻人应该都能从这本书里学到很多东西。
在为财富、社会地位奋斗,如果运气好,取得了一些成就。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要懂得对他们感恩。
也许,再失去一切回到远点的时候,能够给自己帮助和关怀的,也就只剩下他们了。
老天对每个人都挺公平的,皮普最后的'日子依靠勤恳的工作,还是过得不错的。
我在读到小说结尾部分的时候,还一再担心他会和《红与黑》里的主人公于连得到一个悲惨的结局,当知道最后是一个一个幸福圆满的的结局。
我合上书,感叹人生的奇妙。
最后,还是要感谢作者狄更斯给我们献上如此精彩而有启迪的精神盛宴。
《远大前程》的读后感篇2
最近在看另一本国外名著,《远大前程》。虽然刚开始看,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远大前程》,又名《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狄更斯晚年写的一部教育小说。主人公皮普以自传体的方式讲述了从七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这部小说贯彻了狄更斯的写作风格,通过书中孤儿匹普的跌宕起伏来表达他对生活和人性的看法。
我也读过狄更斯写的《雾都孤儿》。仔细对比,我发现两部小说不乏相似之处,描写了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生物”的悲惨经历,深刻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由此可见,狄更斯确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开始于1812年的平安夜。皮普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孤儿,由严厉而凶狠的妹妹带大。他和他老实的铁匠姐夫乔经常被她姐姐打。一天,皮普在父母的墓前遇到了一个逃犯。逃犯威胁他,要求皮普给他食物和文件。善良而恐惧的皮普照做了,但不久,这名逃犯在与另一名逃犯搏斗的过程中再次被警方逮捕。
虽然故事似乎才刚刚开始,但是社会的黑暗,阶级的不平等,皮普的悲惨经历,恐惧心理都已经在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皮普的妹妹霸道不讲理,但在外人面前很高傲;村里的人见风使舵,瞧不起皮普;逃犯在欺负人.只有乔和皮普心地善良,互相关心,为别人着想。但是想想,大家都穷,谁不是为世态所迫,生活所逼呢?
?远大前程》中还有许多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等待我去探索,我会继续读下去,从中得到更多启发!
《远大前程》的读后感篇3
如果说谁能把众多人物在一部毫不冗长的小说里连一个有机整体,当推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他精妙的构思已在此部小说里到达极致。这是一部结合悬疑,感情,哲理于一体的小说,打破了狄更斯现实主义的创作束缚。
大多数人对贾斯薇小姐印象深刻,那个把自我囚禁在阴暗房间里的老女人,自我得不到真爱还报复其他无辜的男人。她的衣服是结婚当天的礼服,钟表停留在结婚时的时间,连发霉的结婚蛋糕都还保留着。作者设计他自焚的死亡方式顺其自然的,陈腐的东西必定要死亡,何况是有如此毒害如此危险的东西。狄更斯斯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明显受哥特式小说的影响,阴暗,抑郁的气氛占据了环境和人物内心。作者敢于表现和挖掘,恰当处理了主人公和这个人物的关系。
主人公匹普没有任何光彩夺目的地方,他的`魅力来源于真实。一部小说要结合多重形象的人物,就要有足够的亲和力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两点作者都游刃有余,于是就让读者能够尽情陶醉其中,既探寻他的重重悬念,又在情节中感叹人物命运多舛,周游期间,至终才发觉“远大前程”的无奈,它可是是一个欲望的幻影,在匹普和我们的心间渐渐胀大,掩盖住最终一丝现实的景象。
我们不能说这是部杯具,飞黄腾达的幻想谁都应当有,可狄更斯所说的远大前程却是在讽刺虚有幻想的人。至于虚与实,幻想与现实,两百年后我们不是又生出截然不一样的看法么作者竭尽才华为我们讲述道理,可是两百年间,谁又能真正摆脱幻想,完完全全地创造出自我的远大前程呢
挣扎中的人在沉醉,清醒的人又不爱功名利禄,唯有平平凡凡甚至庸俗的人们,偷偷的幻想着,也许,有人也会给我一大笔钱,成就我的远大前程,谁管给钱的是逃犯还是什么。
发黄的书页里,我以一种敬畏的心境阅读狄更斯。我能看到他忧愁又苦笑的神情,太过沉重,我只能敷衍过去。这是罪过,好在从他朴实的语言里,我还能得到他和蔼的微笑,在他设计的完美故事链条中,我甘心沦落。
《远大前程》的读后感篇4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神态各异,憎恶分明,生动感人,呼之欲出。
在《远大前程》中,人物性格特色的具体表现有:1.人物本质的确定化。如小说中勾画的郝薇香小姐就应当属于坏女人的典型。她从小娇生惯养,在结婚当天被新郎欺骗以后,就再也没有迈出家门,从此“向天下的男人复仇”似乎成了她生命的全部,自我也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老怪物;2.人物的明晰性。在狄更斯的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了某一类人,反映了某一类人的共性。如贾格斯的形象就充分反映了当时伦敦社会的律师形象;3.深厚的人性内涵。狄更斯十分善于挖掘人物身上隐含的人性因素,并经过它们来反映人性中某些普遍性的'倾向和规律的东西。乔大嫂在遭受歹徒袭击、瘫痪在床以后性情变得温和,临死前还依恋地拉着乔并请求他的原谅;对于郝薇香小姐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她刚才一向没有正视我,此刻才第一次转过面孔来望着我;使我大为吃惊的是她这时跪在了我面前,对着我举起合着的双手,这简直使我惊骇万分。…眼看这一位生满白发、面孔枯瘦的老人竟然跪在我的脚下,这使我全身颤抖起来。我请求她站起来,伸开双臂去扶她;可是她只是抓住我的一只她能够抓得着的手,并且把她的头倚在我的手腕上,悲伤地哭了起来。从前我从来没有见她流过一滴眼泪;此刻我无言地俯身看着她,心中暗想,让她痛哭,哭去她深藏在心中的痛苦,也许对她倒有益处。她此刻已不跪在地上,而是跌坐在地上。“哦!”她绝望地叫道,“我竟做出这种事来了!我怎样做出这种事来了!”
这样的描述对于人性的揭示给读者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远大前程》的读后感篇5
大家都听说过英国的作家狄更斯吧!他可是一位著名的大作家啊!我十分佩服他,所以读过他的好几本书。前不久我又买了一本《远大前程》,我读了之后,非常有感触。
?远大前程》主要讲了:孤儿皮普被姐姐和姐夫抚养长大,过着贫穷却温暖的生活。为了赢得美丽、傲慢的富家女埃丝苔娜的`爱情,他决定做有钱的上流社会绅士。机缘巧合,他曾经帮助过的一个逃犯发财后,暗中资助他到伦敦读书,并进入了上层社会。
皮普的面前似乎已经是展开了一条康庄大道,他的“远大前程”在前方等着他了。于是他开始鄙视自己的出身,鄙视生活困难的亲人。向埃丝苔娜求爱被拒绝后,资助他的逃犯被抓,财产全部被没收。皮普重新被上流社会抛弃。他痛定思痛,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终于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过了很多年,自食其力的皮普重新回到家乡,得到了自己来之不易的亲情和爱情。
整部小说写得真实深刻,情节大起大落,富于感染力,尤其是满目“锦绣前程”转眼不见的一段,以及其后历经人情冷暖的中年皮普的形象,让我难以忘怀。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在我们人生得志的时候,千万不能骄傲,也许哪天你就像皮普一样,满目“锦绣前程”刷地一下就不见了。而从皮普身上我还看到了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前程才是真正的“远大前程”。我们的生活中也一样,你一定要记住喔!
?远大前程》是本好书,你也去看一下吧!
《远大前程》的读后感篇6
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英文原著里(牛氓、苔丝、傲慢与偏见、小镇畸人等),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是最棒的一部。
从语言上看,有着生动的排比、倒装句式;细致入微心理描写,非常到位而又漂亮的形容词...
情节上由于篇幅的限制(450页),自然不能做到百转千回,柳暗花明的,但关于保护人的身份和joe的婚姻还着实吓了我一跳。
另外人物性格的刻画真是栩栩如生:pip的少年老成,多愁善感;herbert的热心真诚;joe的.憨厚商量;wemmick的家里工作两面作派、mr.jaggers的精明干练甚至一点点冷血;misshavisham的阴暗过去带来的神经质以及estella的冷漠高傲...
从感情上说,pip对estella的情感,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从一开始的鄙视侮辱到后来的骄傲不屑再到最后的放下一切成为朋友,这应该是文章里最主要的一条感情线。还有关于“前程”的理解,是否成为受过教育成为绅士出入上流社会就意味着快乐和锦绣未来?到头来一场空,仍得靠着"workhard"to"dowell".
如果你要选一部英文小说阅读,那“greatexpectations”真的不容错过。
《远大前程》的读后感篇7
北大高材生写的那份控诉父母的万字长书,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与父母决裂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可是北大高材生,海归博士,高素质人才啊!什么使得他这样绝情,与生他养他爱他,把他培养成人的父母决裂呢?
他说,因父母对他过度的关心,过度的操控,从小到大,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从来没有自主权,从来没有得到过正常的爱,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亲情,是情感上的“父母双亡”者。
我不否认他极端,可是,这是否也反映出我们社会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呢?
作为刚出生的婴儿,我们就是一张待渲染的白纸,还没有本事做出选择,而用爱和教育去构图,是父母的职责与义务。
可是,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啊!他们探索着,把自我认为最好的都给孩子。他们吃过没读过书的亏,就期望孩子能上学,取得好成绩;他们经历了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的年代,于是便拼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他们那时候受过许多罪,便不想让孩子受罪,宁愿自我再多吃点苦,也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
就这样,他们用自我的经验三观,肆意地去描画孩子这张白纸。他们认为,这就是爱,是他能带给孩子的,世上最好的东西。却唯独忘记去问,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有什么想法。
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话是:你是小孩子,你懂什么呢?外边世界那么复杂,此刻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做苦力打工,做苦力都不必须有人要。你选这个专业干嘛,将来不好就业,你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干嘛,人生地不熟,被欺负出点事我们也不能立即赶去……你不应当怎样,应当怎样,这是父母长辈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式。
这难道不是爱吗?是爱,可是有些怪!
当我读完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才明白,这些爱怪在哪里,什么叫适宜的爱。
皮普是一个由姐姐带大的小男孩,姐姐脾气暴躁,爱打他骂他,而姐夫乔,很爱他,总是护着他。他交了好运,为了自我的前程,离开乔,乔没阻拦,也从未抱怨,他欠下巨债,又是乔,默默替他打理好一切。
而那个资助他的贵人,虽爱着他,但这爱的背后,有目的-把皮谱培养成一个上流社会绅士。他自我是个从小到大缺爱、混迹于街头与监狱,与一切完美事物绝缘的人,是皮谱唤醒了他心中埋藏的爱的种子。他开始资助皮谱,让皮谱学上流社会的礼仪,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又有身份的人。
那时的皮谱,一心都想成为上流社会的人,有了这机会,当然不愿错过。可自从过上那种生活,他再也不像在乔身边那样欢乐。走着走着,他就成了别人的梦想,或者说是成为一个为别人实现梦想的工具。
同样悲惨的'还有他深爱的埃斯特拉小姐,她被哈维莎姆小姐收养,被培养成一个没有心的尤物,成为复仇工具。据哈维莎姆说,刚开始,只是想单纯的给她疼爱,可渐渐地,她发现,这个孩子能够为自我去做些事,去报复那些自以为是的男人。
埃斯特拉如愿长成她期望的样貌,可是,她却发现自我做错了,埃斯特拉连收养她给她爱的人都不爱。她控诉道:我明明是爱她的啊!
可是,这种爱,难道本身不是一种伤害吗自我做不到的,得有人来替自我做,皮谱的贵人,他一心认为,如果当初自我有皮谱这样的好运,他必须不会与世界上的肮脏与黑暗为伍,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被人认可的绅士。他寄期望于皮谱,他说:我不是一个绅士,可我培养出一个绅士,比你们都优秀的绅士。
哈维莎姆小姐被男人欺骗,受到伤害,她便想去报复,她做不到,就让美丽的埃斯特拉去做,先让男人动心,又去伤害男人的心。
你不能说他们付出的感情中没有真挚,可白纸一样的孩子,眼中非黑即白,对人的认识还停留在非好即坏的阶段,怎样去体会那细若游丝的真挚呢?
适宜的爱,像乔那样,我给你指引,但选择权在你,你追求前程,我绝不阻拦,你落魄了,还有我在你身边。
皮谱很厌恶贵人,他剥夺了皮谱简单欢乐的生活。埃斯特拉,用冷漠的心,对待爱她疼她的“养母”。
所以,北大高材生与父母决裂,是有理由的,不能说父母不爱他,可是,父母爱的方式不对,让他体会的仅有压抑与愤怒,而父母那份苦心,也许,等到他当爸爸时才能发现吧。
看《安妮日记》时,安妮对妈妈也是这样,妈妈经常责备她,不理解她的感受,她疏远妈妈,妈妈悲痛地说:你什么时候才能爱我呢?
安妮生日时,爸爸送给她一首诗:
我们中间数你最小,而你不再年幼无知
你生活的很吃力,每个人都指指点点
抢着做你的教师,你被大家烦的要死
“我们有经验,听我们说!”
“这些我们早就做过,你明白什么!”
“我们饱经世故,远比你懂得多。”
从古至今,生活总如此
自我的缺点轻如鸿毛,别人的错误放大得受不了
挑刺很容易,若我们刻意去挑
尽管你父母竭力想做到,对你严厉又温柔,严肃又和蔼,吹毛求疵的习惯却多么难改。
好在安妮明白了,妈妈的爱,从来都在,只是与她期待的方式不一样,她最终选择投桃报李。
生活中,总有来自各方的力量,想控制并改变我们,我们也在不住的努力,想去摆脱这种状态。
我想,北大高材生,只是反抗地太过用力。有些事,不能冲动地去下定义,人生总会有藏着善良的幸运,时间会告诉你。
我喜欢《无声告白》里的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望,找到真正的自我。
期望大家,找到自我的同时,别丢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