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心得体会更具启发性,可以加入一些哲学思考,大家经过某件事情有了不少想法后,需要认真写好体会,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4节气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24节气的心得体会篇1
俗话说,“惊蛰至,雷声起”。今天是周日,恰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虽然没有盼到第一声春雷的打响,前一阵子淅淅沥沥的春雨倒是停了,久违的阳光开始抛头露面。雨酥酥的,悄然滋润着世间万物。
惊蛰这一天意味着春雷将惊醒冬眠的小动物。清晨,我便怀着这份好奇,将信将疑地去寻找。到了外面,尽管有着阳光的沐浴,我却仍然抵挡不住一阵阵寒意的'侵袭,不禁觉得全身都冷嗖嗖的。“冷惊蛰,暖春分”,今年的春天一定是温暖的。
我踩在湿湿的草地上,落叶和层层叠叠的小草发出“滋啦滋啦”的声响,听起来很有趣。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草地把葱绿、墨绿、和茶绿色包揽其中,让人神清气爽。
在阳光的照耀下,玉兰花也铆足了劲儿纷纷冒出了小小的花骨朵儿,鲜嫩的剪影在风雨中若隐若现。
漫步在林荫道间,耳边不时传来小鸟的清脆叫声。它们呼朋引伴,隐匿在树林中,找寻不见。只有那婉转的歌声流泻出来,听的你流连忘返。
我仔仔细细的寻觅每一个角落,湖面上,灌木丛里,柳枝头,山茶花间……只看到了料峭的春意,却没有见到预期中小动物们的影子。心中有了些许的失落,但是我转念一想,也许是因为今天没有了“春雷”的闹铃,它们都没未苏醒吧?
想着想着,我踢到了一小堆泥土,定睛一看,竟然是一只冻僵的蚯蚓。虽然它奄奄一息,但是新的生命应该正在土壤下面蠢蠢欲动吧?生命就是这样不断的交替往返。
古话说,“惊蛰不耕地,好像蒸馍跑了气。”转眼到了春耕的季节,农民伯伯们还正等着蚯蚓来松土呢。乡下的外婆应该也要开始忙着春耕了吧?早春的土壤水分比较充足,土地尚未解冻。在这一天,哪怕是春雨阵阵,也要保证春播顺利进行呢。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回去的路上,湖边一位正钓鱼的老翁,神色安凝地注视着远方,一根细细的鱼线飘在水面上,不紧不慢。看着他神情自若的样子,仿佛不是在钓鱼,而是像我一样在‘钓’寻春天……
24节气的心得体会篇2
1、小寒的由来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2、小寒生活习俗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3、什么是小寒三候
小寒,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因此民间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而小寒一过,马上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而这也是为什么小寒比起大寒,天气却更为寒冷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喜鹊在这个节气也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了;到了三候,野鸡也感到阳气的滋长而鸣叫。
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数九计数,书法描红,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里一种不错的消遣冶情的养生方法。
24节气的心得体会篇3
喜鹊伸着懒腰细细的想着这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最爱的当属秋分,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也是喜鹊美食最丰盛的时机,想想都是美滋滋的。最讨厌的那肯定立冬后那几个节气,大地都像关进了冰箱里,连吃的都找不到!天气寒冷的刺骨,连朋友都没有几个可以玩的,可讨厌了。想着刚熬过来的冬季就一脸嫌弃,转念一想,最最喜欢的就要来了,那就是惊蛰了,你问它为什么啊?因为它的好朋友们都要醒过来了!想想都开心!
想着想着,天空闪了闪通天亮,紧接着“轰隆隆”雷声阵阵惊天动地!喜鹊一下蹦起来!“来了,来了,终于来了!”飞上飞下来回蹦哒“我的伙伴们终于要醒了,哈哈哈哈……”喜鹊开心的手舞足蹈,心里焦急的想着要不要去看看小刺猬、小松鼠,小乌龟,小青蛙它们醒来了没。
三月的森林,万物苏醒了,生机勃勃。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们惊起活动。喜鹊终于按耐不住心里的喜悦,展翅飞出小窝,飞向森林深处。
小松鼠已经活蹦乱跳的从这棵树爬上那棵树,熟悉的气息让它雀跃不已。看到老远喜鹊飞来了,开心的挥舞着小爪子“第一时间总能看到老朋友!”喜鹊飞停到松鼠旁,激动的说不上话。“先歇歇,我们一起去找小刺猬吧,估计它还睡着呢!”它们的又一起来到了刺猬洞旁看了下没动静,看来真的还没醒过来呢,每次它都是最后一个醒来,今年也不例外呀!它们又去见了青蛙小兄弟,它已经醒来咯,一醒来就练起了男高音。小动物们开心的围在一起聊了好久好久……
夜晚很快来临了,喜鹊趴在窝里,美美的闭上了眼睛。嘴里念着“惊蛰真好,把朋友们都叫醒了…”
24节气的心得体会篇4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惊蛰"节气升高3℃或以上。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24节气的心得体会篇5
今年的冬天好像特别的漫长从春节那时候到现在就一直是阴雨绵绵的,让我非常盼望春天的到来。于是我去翻了一下日历,发现今年的3月6日就已经是惊蜇了,按理说惊蛰到了,阵阵雷声就会把正在冬眠的.小动物们叫醒,可是今年怎么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呢?春雷婆婆去哪儿了呀?
惊蛰是二十四个节气里面的第三个,它是排在立春,雨水的后面。陶渊明曾写“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我觉得惊蛰和其他的节气相比起来更生动,惊是指惊醒,蜇是只冬眠的动物,有句话是说“惊蛰地门开,冬眠动物全出来”。以前古人认为小动物们都是雷声叫醒的,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春天到了,地面的气温逐渐升高,小动物们肚子饿了,所以要出来觅食。怪不得今年小动物们都没有什么动静,是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还裹着大棉袄。
二十四节气都有三候,惊蜇三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是桃花开了,二候是指惊蛰后再过5日,黄鹂鸟开始鸣叫了;三候是指惊蛰后10日,鹰看不见身影而珠颈斑鸠出来活动了。
老祖宗还在惊蜇节气上留了一些习俗呢,如:惊蛰耙地松土、惊蛰吃梨。耙地松土就是说惊蛰的时候要耕地,因为“惊蜇不耙地,好像蒸馍跑了气”。这个时候土壤的水分很多,是耙地的最好时候。惊蛰吃梨是因为这时候天气很干燥,喉咙不舒服,吃点梨可以止咳化痰,润喉咙。怪不得这几天我的喉咙也不舒服,知道了这些知识后,我马上让我外婆买点梨给我吃。
我还知道根据惊蛰这一天的天气,还可以预测以后的天气,比如:“冷惊蛰,暖春分。”今年的惊蛰是个阴雨天,冷冷的。按照这个规律,希望我们能盼来一个温暖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