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记录引人关注的心得体会,就必须反复思考自己的实践过程,想要写出一篇受人赞赏的心得是不容易的,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先进榜样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先进榜样心得体会篇1
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激励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确保这次主题教育扎扎实实的取得成效。通过观看《榜样》4让我感触很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通过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集中彰显优秀共产党员坚定信仰、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既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更是新时代开展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
“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是党培养的,我要跟紧党走,做一名好战士。”这是张富清对总书记激动地说。他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张富清深藏功名、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甘于奉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以张富清为榜样,做到带头在平凡岗位上苦干实干,争创业绩;带头保持共产党员崇高信仰,永远听党话;带头勇挑重担,关键时刻冲得出、顶得上;带头保持共产党员政治本色,干净做人做事。
李连成是西辛庄党支部书记,乡村振兴,不仅是让农业发展、农村富裕的过程,更是帮助农民实现梦想的途径曾经的西辛庄一穷二白。改革开放以来,他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搞大棚蔬菜种植、招商引资兴办股份制企业、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园区等,使西辛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学习他替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怕吃亏、以身作则、实事求是的担当精神。
黄文秀同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以黄文秀为镜,植根人民、心系人民、服务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时不我待的奋斗状态,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
唐真亚,一名普通的邮递员。他在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真心为民、极端负责,用自己的淳朴、善良、执著、责任,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岗位中绽放了崇高精神的光彩。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把平凡的工作干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不论岗位多么平凡,工作多么普通,只要把本职工作当作崇高的事业来追求,脚踏实地,才能把本职工作在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闪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些英雄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付出了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也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段传奇的佳话。一座座丰碑。他们是共产党员的榜样,今后工作中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榜样,从他们身上吸取力量,实现为中华民族复兴而汇聚的强大的能量,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先进榜样心得体会篇2
去年10月,仁遵高速团结特大桥引桥双幅贯通,这座位于团结村、与“大发渠”相交的世界级大桥建成通车后,从遵义市区到团结村的车程将从目前的两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同时,一条从团结村村委会至仁遵高速团结村下道口的硬化路已破土开工。这与黄大发的努力争取分不开。
这几年来团结村的游客很多,黄大发常常给游客讲课。已经86岁的黄大发,一边当好“大发渠”的解说员,一边为村里的发展不断奔忙。作为老支书,在他的号召下,团结村已经顺利成立了两个合作社,为发展集体经济打好了基础。
据多彩贵州网报道,如今的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水稻产量已突破80万斤,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辣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村民再也不愁吃;以前的穷山沟变成了旅游景点,不少村民把闲置的房屋打造成乡村旅馆、农家乐。
谈到扶贫工作,黄大发在一次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道,基层干部与扶贫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是干部要带头,要能吃苦,不要放弃。小康主要靠干部来领导,群众在扶贫攻坚这上面不能放松。
“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这个机遇如果放过了,我们老百姓以后就可能掉队,干部要敢于担当,要甘于奉献。干部不要怕苦怕累,要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我们要取得胜利,就要我们干部舍得流血、流汗,光嘴上吼不行,发展是苦干来的,不是敲锣迎来的。”
先进榜样心得体会篇3
“真正实干的好干部!”
?这位当代“愚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比神话传说更震撼!》,4月19日,来自中国日报网的双语新闻,早早突破10万+的阅读量。网页的下面,好评如潮,点赞无数。
“感动!看得我眼睛都湿润了,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能叫苦吗?”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发凿渠。”
“感动中国就应该是这样普通而伟大的平凡人。”
4月18日起,中国的主流媒体把目光都放到了贵州遵义,聚焦到老共产党员黄大发同志身上,和他带领村民历时36年悬崖绝壁上凿出的生命水渠上。
18日,新华社发布长篇通讯《为了乡亲,他在峭壁凿出万米“天渠”》;19日,人民日报以《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为题对黄大发事迹进行报道;2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为题,作了长达4分50秒的新闻报道。
几天来,国家级的报纸、网站、电视台,都陆续对黄大发老支书的事迹进行各具特色的报道。
“大发渠”的新闻报道在播州区引起强烈反响。全区党员干部和80多万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了向老支书学习、向老支书看齐的热潮。
“党员干部必须装着人民,那才是人民的好干部,才能走到人民的心中,才能把事办到人民的心坎上。”和平(鸭溪)经济开发区的干部鲁迅雷,在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后,由衷地感慨道:黄大发一生只为一道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
“再学习,再宣传,全区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中央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火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强精神动力,也正在播州区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先进榜样心得体会篇4
通过学习,参会党员们纷纷发言:表示从黄大发老支书身上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克难攻坚”一心为民谋福利大公无私的坚定决心。作为社区党员,要以他为镜,从他身上汲取自力更生的正能量,不能局限于“等、靠、要”的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社区居民办好事、做实事。
看完了“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楷模。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落实在工作上。共产党员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胸怀大局、立足本职、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乐于奉献。要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融会贯通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之中。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处处表露先进性,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机时刻豁得出”,各项工作跑在前、干在先,自觉为群众作好表率。
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新世纪伟大实践的需要。今天艰苦奋斗,明天的事业就会更美好;世世代代艰苦奋斗不断前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且坚持不懈的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激励、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振奋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先进榜样心得体会篇5
1935年出生于贵州遵义播州区原草王坝村的黄大发,自幼父母双亡,四处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饭,住的是滚草窝。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草王坝村地处深山腹地,严重缺水,最近的水源地来回就要两个小时。因为缺水地里种不出水稻,人们过着穷困的日子。黄大发立下誓言,一定要让大家通上水,种出水稻,家家吃上白米饭。他想把水引到村里来,经过多次实地探勘,他发现几公里外螺蛳河是理想的水源地。困难是,虽然只有几公里的距离,但是中间却阻隔了三座大山。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黄大发便带领村民开凿水渠。由当地公社牵头,草王坝大队、健康大队、胜利大队共同开建“红旗大沟”,黄大发任指挥长。
中间一条116米的隧道,技术难度很大,黄大发用农村最土的方法,竖起竹竿测量,人眼两边“校瞄”。洞口越打越深的时候,黄大发用耳朵贴着山听,指挥群众往声音一致的方向打,耳朵都磨起了老茧。最终,隧道打通了。
1976年黄大发决定再次修水渠,他还被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学习。为了资金的问题,他一次次步行往县城跑。1991年,在县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黄大发终于向政府争取到了6万元现金、38万斤玉米折抵为工程款以及水利局的技术指导。为了凑齐水利局要求的1万元押金,黄大发家家户户地劝,钱终于凑齐。1992年春,水渠正式动工。
黄大发带着200多人的队伍进山,为了抢进度,他们不分昼夜寒暑,每天坚持苦干到天黑后,才打着火把回家。终于在1995年端午节,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大渠竣工。草王坝人创造了绝壁引水的奇迹。
一泓清水终于流进草王坝村,庆功大会上,山村沸腾了。原本指挥部写了四页的总结报告需要黄大发宣读,可黄大发激动得一个字也读不出来。水渠通了以后,村里的坡地被改为梯田,稻田从240亩增加到720亩,人均粮食增产到千斤。
先进榜样心得体会篇6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扬芬港镇二街优秀青年李洪亮时刻不忘自己共产党员和政协委员的双重责任,关心群众、情系疫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镇村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
李洪亮积极参加村街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行动,肩负起村街繁重走访排查、疫情检查站执勤等工作,用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对党和国家的诺言,充分发挥一名基层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口罩、体温计等防护用品成了防疫最难得、最需要的物资,也是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党员干部以及志愿者们最不可缺少的装备,在一线执勤的李洪亮心里想,疫情检查点工作人员经常与外来人员接触,他们的工作潜在风险比起群众危险多了,他们是村街群众最后一道防线,一定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和问题。于是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得保护好志愿者兄弟们!”于是李洪亮竭尽所能,找遍了所有生意伙伴和朋友,多次向镇村防疫一线捐献防疫物资。截至目前,他捐献n95口罩500个、一次性口罩10000个、护目镜40个、电子体温计2个等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为家乡抗击疫情志愿者们的生命健康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作为优秀的企业家李洪亮还热心公益,常年坚持远赴偏远山区扶贫助教,帮助许多贫困家庭渡过难关,多次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爱心志愿者”称号,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