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心得体会是会给人带去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动力的,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条理清晰是必须要做到的,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利剑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读利剑心得体会篇1
要有静气、不刮风,持之以恒抓好纪律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番表态,无疑是在向世人宣示:反腐还要接着干、誓要跟腐败分子死磕到底。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真理。就当下来讲,最不得民心的,莫过于干部的贪污腐败。因此,持之以恒抓好纪律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正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举。
自以来,打虎拍蝇已渐成常态。但是,社会上也冒出了一些不适时宜的声音。有的领导觉得,反腐打击过多,该停一停了;有的干部认为,反腐影响经济,该松一松了。在这些杂音的干扰下,甚至群众也在观望,担心反腐会不会真的变成一阵风。
必须得承认,官员的上述论调也许是别有用心,但群众的上述顾虑确是直陈时弊。毕竟,在反腐问题上,部分地方的党委头头和纪委干部,普遍存在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心理。他们或碍于情面或怕牵连自己,对腐败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或迫于压力或怕得罪他人,办案不行抹案在行。
欣慰的是,在这场反腐风暴中, 中央不仅在说给各级听,而且在做给各地看。不论是常规巡视不留死角还是专项巡视重点突破,不论是65名省部级官员被查还是30位军级老虎被打,都以大快人心的实际行动表明,誓要跟腐败分子死磕到底。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这是新一届中央亮明的反腐态度。跟上中央的反腐节拍,各级地方党委和纪委一定要明白:若想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就应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要顾忌牵扯多,只有清除这些变节失色之流,才能永葆我党的纯洁性;不要害怕得罪人,只有严惩这些腐化堕落之徒,才能得到人民的真拥护。
反腐永远在路上,必须一级压着一级干;反腐只有进行时,必须一届接着一届反。否则,反腐如果动摇了决心,那输掉的可决不止一场战斗。
读利剑心得体会篇2
2019年5月是第二十个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径河红色物业组织我们观看了《重整行装利剑反腐》警示教育片,该警示教育片以李红云、蒋远华、汪志怀、贺盛有、李恒等5名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例,揭示了他们疏于学习,忽视党建,沉醉于权利,并把权力当做谋私利的工具,逐渐丧失理想信念,从党的领导干部一步步堕落为腐败分子的过程和原因。触目惊心的案例,为全体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上了一堂鲜活的警示教育课。
分析蒋远华的犯罪轨迹,剖析其犯罪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动摇,法纪观念淡薄。能否保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蒋远华曾经说我只想当老板不愿当党委书记,说明他从内心深处厌恶党建工作。所以说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小事细节方面才能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案件提醒我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任何时候都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并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并化为自觉行为。
2、贪图名利,不注重细节小事,蒋远华个人2002年起开始每年举办个人生日宴,特别是十八后,对中央的三令五申置若罔闻,说明他个人心理膨胀到何种程度,所以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荣誉,要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良好心态,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不能严于律己,不能带头遵纪守法。作为一名物业项目部负责人,理应对党的纪律、各项法规了然于心,带头执行,而不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所欲为,从这个方面讲,更加说明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做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深刻反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利观,要防微杜渐,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认真学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也就达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的目的了。
读利剑心得体会篇3
近日,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正在央视热播,观众好评如潮。该片拍摄了近20名因巡视发现问题线索被查处的官员,王珉、黄兴国、王三运、苏树林、卢恩光、武长顺、虞海燕等现身说法,发人深省、令人警醒,凸显了巡视的利剑作用。
观看该片,让人了解到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呈现出隐蔽性、群发态势,反腐败斗争复杂而艰巨,需要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
一些人误以为金钱和利益是实现权力欲望的有力支撑和最佳载体,通过权力寻租在短时间积累大量不义之财,看似花团锦簇、无限风光,殊不知只是行贿者处心积虑、精心编织的温柔陷阱罢了。《巡视利剑》中,甚至有腐败分子精心制定反“巡视”、防“落马”的预案和措施,苦心研究脸厚心黑的“官场秘籍”、多方寻觅升官发财的捷径,让人震惊、嗟叹不已。看到曾经无限风光,心存侥幸的腐败官员身陷囹圄、悔不当初时,又令人感慨、发人深思。
透过《巡视利剑》,我们看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利剑高悬,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通过巡视监督弥补常规监督中的缺点,增强了巡视监督的威慑性。宝剑出鞘,无坚不摧,打“老虎”、拍“苍蝇”,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政治巡视,起底问题线索,发挥政治“显微镜”、政治“探照灯”作用。巡视全覆盖,使反腐工作不仅是“风暴似反腐”,更是“制度反腐”, 推动反腐工作向纵深发展。使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不想腐。
“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需要“心如冰、剑如雪”,始终保持信仰坚定、为民奉献的价值底色,以吃苦耐劳为乐、以清平奉献为甘,找准自身定位,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才能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走好廉洁的从政之路,收获有价值的人生。
读利剑心得体会篇4
9月7日,《巡视利剑》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引发关注热潮,片中首次披露的一些细节也引人唏嘘。“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巡视不只是剑指个人的贪腐,也不留情面地揭开一些地方政治生态严重恶化的问题。”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倒逼改革、促进发展,巡视既是党之利器、国之利器,也是治标之举、治本之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更是着眼长远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从巡视突破,始终高悬巡视利剑,坚定不移改进作风、惩治腐败,以雷霆万钧之势,掀起了一场场惩贪去恶的“反腐风暴”和激浊扬清的政治生态“保卫战”。
从擅长“边抹平边违纪”的苏树林,到有着丰富反侦查经验的武长顺;从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到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和辽宁拉票贿选案;从开始探索实行的“三个不固定”,到“回头看”、“机动式”的全覆盖。巡视利剑精准挖出痼疾、挑破脓疮,坚持与时俱、不断出新,有效发挥着发现问题的尖兵作用、纪律审查的前哨作用。
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风起云涌的反腐历程,每一轮巡视的开始,都会引发高度关注、密集解读。正是因为如此,巡视的每一项制度创新,都对应着体制积弊、现实痛点,这使巡视的范围更大、聚焦更准、方式更灵活。从第一轮巡视聚焦作风、贪腐、政治纪律和选人用人等问题的“四个着力”,到第三轮巡视增加对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两个责任”和组织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到第九轮巡视后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巡视监督内容不断扩展……巡视利剑在不断的实践和发展中,释放出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4年多来的精心打磨、十二轮的持续创新,巡视利剑既让巡视制度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巡视组所到之处,有的群众凌晨3点出发,不辞辛苦赶往驻地;有的群众排队等候一夜,就为领到一张《来访登记表》。这些细节说明,巡视既是反腐斗争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扫光害人虫,中央巡视组好样的”,“巡视不能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中央巡视背后的故事赢得了许多网友的点赞,背后所折射的正是“谁跟人民对立,谁必然大厦倾颓;谁投身人民的海洋,谁必然获得最强大的力量”。实践证明,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坚决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就要继续发挥好巡视利剑作用,始终坚持让党心和民意同频共振。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巡视工作也永远在路上。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让铁规发力、利剑生威,就应继续密切联系实际,真正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以巡视工作实际成效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读利剑心得体会篇5
“现在想想,确实当时做的选择都是愚蠢的选择。还是有侥幸心理,觉得能躲过去,不是也挺好的吗。”在《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中,甘肃省委原党委、副省长虞海燕如是说。
什么是“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指偶然地,意外地获得利益,或躲过不幸,引申为人们贪求不止,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的心理活动,如侥幸过关,心存侥幸等。
虞海燕为何会有侥幸心理?仔细思考之下,无非以下几点:一是自己的事情做得很隐秘,无人知晓;二是自己作为“高官”,即使有人举报也可以“摆平”;三是自己搭上了中纪委第九纪检监察室的原副主任明玉清这条线,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第一手消息,并且有些时候还可以帮助自己“莫抹平”问题;四是认为第一轮巡视已经过了,自己没有“出问题”,算是“安全着陆”;五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自己不仅手中有权,更是和妻子找到一个自称在中纪委工作过的人,一起演练如何对抗审查,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六是低估了党中央的反腐决心,认为自己“位高权重”,反腐的潮流不会波及自己。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做得再隐秘,自己的“能量”再大,搭上了了中纪委人员的“线”,演练“对抗审查”,也终究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
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识,这种心理反映在人们的各种思维活动中,通常情况下,侥幸心理只是一种潜意识,不足以支配人的行为活动,但是当一个人自控能力不强,这种潜意识得到孕育膨胀以后,就会引发冲动。正是因为虞海燕的自控能力不强,侥幸心理这种潜意识不断膨胀,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的违规违纪,最终无法自拔,走向堕落的深渊。
谁到底,侥幸心理是一种信念的迷失。随着“官”越做越大,“位置”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理想信念动摇了,原则底线失守了。因为信念迷失,坠入欲望的沟壑里难以自拔,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因为信念迷失,因为自己能“摆平”有些问题,逐步变得变本加厉,侥幸心理慢慢变成了明目张胆目无法纪!
存有侥幸心理,虞海燕最终未能“幸免”。翻看落马贪官的忏悔录,虽然每个人腐败的原因都有其具体因素,但几乎每个人在自我分析时都提到了侥幸心理。因为侥幸心理,众多官员走上了腐化堕落,但没有能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
“侥幸”必然带来“不幸”!
读利剑心得体会篇6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巡视办、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正在央视播出。专题片共4集:《利剑高悬》《政治巡视》《震慑常在》《巡视全覆盖》。
据报道,有网友看后评价:“揪出这么多大老虎,中央巡视组好样的!”“王珉悔了,苏树林哭了,武长顺白头了”“痴迷当官的卢恩光,迷信风水的黄兴国,奢靡腐化的司献民”“醋泡手机虞海燕,疯狂敛财王三运,安徽股神陈树隆”……《巡视利剑》展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极富张力。
发现问题,才能不辱使命;形成震慑,更能彰显“存在感”。从2013年5月十八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启动,到2017年6月第十二轮巡视收官,巡视组所到之处,问题导向贯穿始终,没有一次空手而归。据统计,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正是因为每次都大有斩获,巡视组发现并移交了大量问题线索,一批腐败分子才能应声落马。
面对巡视组的到来,被巡视的官员可谓想尽办法。甘肃省委原常委、原副省长虞海燕把家里跟相关老板的合影都剪碎了之后往马桶里冲,把马桶都给堵了。据其妻子交代,在巡视期间,他家桌子上摆了一排手机,一个老板一个专号。和老板们商定口径后,虞海燕把这些手机用醋浸泡后扔进黄河。这也从侧面反衬出腐败分子十分忌惮巡视。越是如此,巡视越应该制度化。
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这几年,巡视模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元,从深化政治巡视——发挥政治“显微镜”、政治“探照灯”作用,到巡视回头看,经常杀回马枪,巡视成效更显著,威力也陡增。
在为巡视成效欣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些官员的问题长期存在,为何等到巡视组核查时才暴露?比如“五假干部”卢恩光,年龄造假、学历造假、入党材料造假、工作经历造假、家庭情况造假,是改革开放以来一起罕见的个人情况全面造假,金钱开道、投机钻营、跑官买官,从一名私营企业主一步步变身为副部级领导干部的典型案件。其问题得以浮出水面,源于中央巡视组巡视司法部时,核查他入党材料时的一个发现——他1990年填报的入党志愿书,居然有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的内容。如此造假,却迟迟未被发现,值得追问。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在反腐纵深化推进的现实面前,把巡视利剑磨砺得更有锋芒,是众望所归。只要强化巡视工作,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不仅能够推动管党治党迈向标本兼治,还能更稳妥地形成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从而营造出更清明的政治生态。
读利剑心得体会篇7
安徽省原副省长陈树隆担任安徽国债服务中心主任期间,利用职权为私营企业主施永炒作期货、拆借资金提供帮助,为对方带来了巨大利益,然后向对方索取回报。施永交待说:“他就说准备让他弟弟炒股,能不能借点钱过去,借个一千多万这样。我就说干脆送你算了,就是这样。”(据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报道)
官员准备借一千多万,老板大方地表态“干脆送你算了”!对这等好事,稍微动脑思考一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事。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向我们披露了安徽省原副省长陈树隆向老板借钱炒股等违法乱纪案情。
遇到“一千多万干脆送你算了”不是好事。归根到底,老板舍得大方地花钱“投资”在官员身上,是看中了官员手中的权力能够给予他丰厚的“回馈”,这时候,“一千万”的眼前利润置换成日后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利润。有这种丰厚回报的“投资”,老板们怎能不出手大方?
只要官员敢于拿手中的权力来谋取利益,敢于向老板们开口,老板们必然趋之若鹜。因为在生意场上摸滚爬打的他们,知道权力一旦打开了缺口,官员就将成为他们的“仆人”,他们就可以在幕后随意在操纵权力,让权力为他们在各个项目建设以及各种事项上打开方便之门,谋取他们想要得到的利润。在这种必然下,老板们岂会错失良机?可惜的是,官员以为老板送上的是“蛋糕”,送上的是“好处”,而没有提前意识到,收受老板送来的巨额好处,这是让自己身败名裂甚至是玩火焚身的“炸弹”。
遇到“一千多万干脆送你算了”不是好事,杨振超和陈树隆的反面案例也提醒党员领导干部,商品交换原则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是行不通的。据报道,杨振超和陈树隆都曾同为安徽省原副省长,也曾经长年担任企业一把手,此后虽然从企业到了党政机关,但逐利至上的价值取向却从未改变,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将商品交换原则带入党内政治生活,严重破坏政治生态。这条亦官亦商的道路,最终通向的是毁灭——无视国纪党法,不守纪律和规矩,玩权钱交易的手段,落入毁灭的深渊,那是必然的下场。
“前车可鉴。”忏悔者的话,应当令我们深思。落马后,陈树隆说:“我要想告诉党政领导干部的一个教训就是,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从政就好好地从政,经商就好好地经商。否则的话必然是像我这样人财两空,后悔莫及。”——如果,从进入党政机关后,就保持清醒的认识,及时消除“发大财”和逐利至上的念头,始终以纪律和规矩严格律己,会至于在官商勾结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吗?
全面从严治党,利剑震慑让我们的政治生态更加明朗、向好,更加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多一些。诚然,如专题片指出,巡视利剑作用的发挥、全覆盖的实现、“回头看”成为常态,都离不开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创新巡视形式,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巡视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落实全覆盖要求,形成更大震慑力——在“利剑”之下,期待,“一千多万干脆送你算了”的“天大笑话”失去市场,坚守政治生态的朗朗晴空成为每一个从政者的必然遵循。
读利剑心得体会篇8
“侥幸心理,有的时候还有一点自以为是,违规违法这些事情,心想也能蒙混过关。”在专题片第三集《震慑常在》里,安徽省原副省长杨振超面对镜头,回顾自己当初面对中央巡视组时的心理。
这种心理,是许多违纪者的共性。侥幸的背后,是花样的违纪手段,是一个个如意算盘。“谋取私利的方式非常隐蔽,采用了大量手段防范调查。”不仅杨振超有着自己的“七十二变”,许多违纪者也把自己藏得很深:把与老板的合影剪碎了冲进马桶,拉拢工作人员……但机关算尽,都是毫无意义。伪装得再深,也逃不过巡视组的火眼金睛;花招再多,也敌不过巡视组“道高一丈”。利剑一出,锋芒毕显。巡视所到之处,一张张假面具被撕下,一个个招数被戳穿,贪官纷纷落马,真正体现了巡视强大的震慑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巡视是“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利器之利,在于如老鹰般敏锐而精准地发现问题。在巡视的“探照灯”和“显微镜”下,再小的细节、再隐蔽的腐败“癌细胞”都一一暴露,不留死角。数据显示,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那些心存侥幸者、自以为是者最终美梦破灭,那些百般抵赖者、妄图掩饰者只会无处遁形。
利器之利,在于巡视不是“一阵风”,不是巡视一回就完事,而是出其不意,再杀“回马枪”,对各类问题揪住不放。有的贪官抱着过关心态对待巡视,觉得“能躲过去”。巡视组来了,想尽办法掩饰问题,巡视组一走,就以为平安着陆,违纪行为变本加厉。有的巡视整改不坚决、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消极应对,问题依旧。通过巡视“回头看”,让搞“假把式”、妄想“闯关者”纷纷败露,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始终保持震慑氛围。
利器之利,更在于在过程中不断创新,锋芒愈显,拔剑更快,出击更准。从“一次一授权”到“三个不固定”,从开展专项巡视,到探索机动式巡视。应对狡猾的贪腐者,巡视组有各种“独门绝技”。用广泛谈话、核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发现蛛丝马迹,用下沉一级了解情况,全面搜集线索……巡视不断创新方式,纵深推进,提炼出多项有效管用的制度和方法。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将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行之有效的巡视工作方针和经验做法,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让震慑的效应进一步发挥,遏制腐败的作用进一步突显。
“诛一恶则众恶惧。”震慑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震慑,更在于拉响警钟,促人清醒,让那些心存侥幸者、心存幻想者知畏知止。一桩桩案例,一项项措施,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利剑始终悬在头顶,唯有遵规守纪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