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3-24 作者:Lonesome

只有将心得体会写好,我们才能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得到的感悟,心得体会是可以把学习或者生活中获得的启发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表达,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8篇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1

宇宙海瀚无穷。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会眨眼睛了,而是散发着耀目的光辉”……一切的一切洗革着我的认识,让我的心里也装满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动呢?宇航员在天上如何转身呢?他们怎样休息?有怎样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诱导着我看完了他们的介绍。那是属于中国的空间站,是祖国的天和核心舱,是泱泱华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从神舟一号返回舱诞生,中国的科技发展之路就在滚滚向前。

舱内宇航员为对抗失重效应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由此诞生,企鹅服用来对抗肌肉委缩。所以他们做了细胞生长发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细胞一跳一缩,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无引力环境下水的浮力会消失,水的表面张力大到可以制作一个水球,在水球内注入一个气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产生的气泡也只在水球内产生。大空上既无法像地面一样行走,也无法像地面一样转身……多么神奇啊!这是从未听闻的宝藏,蕴含着无限的探索。当听到他们90分钟绕地球一周,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时,我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无一为不之惊叹,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着惊天骇浪的意义。

核心舱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背后无数航天技术人员的奋斗;他们能够登上太空离不开背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苦训练的汗水;一项项实验的结论突破离不开三位航天员背后半年的辛苦研究。你问我,为什么连接前技术员那么胸有成竹?你看见背后的满腔热血了吗?成功绝不是偶然。

始于青春年华,满腔热血;醉于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长在清风中,与光同在。国之栋梁唯少年,青春你我正当时!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2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3

今天下午,我们在学校观看了天宫一号的直播视频。以前在新闻中看到过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短暂的片段讲解,今天亲眼目睹这当时的情景,真的很激动。

视频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航天员们做的小实验。其中有乒乓球实验,先准备一杯水和一个乒乓球,如果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水里,球自然就会浮起来,然而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在水里,再用木棍压一下这个球,他就会沉到水底。还有一个水膜实验,首先用一个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的时候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的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球上,用一只水管插进水球里,可想而知,水球必然爆开。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它却毫发未伤,真的很奇迹。但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它让我们了解到失重的环境里,物体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理。

通过这一次的观看视频,激发了我对太空生活的好奇,想去了解这个神秘诡异的太空,想去研究这个神奇的太空,它勾起了我的兴趣,让我充满了对太空的幻想。所以作为初中生的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勤奋努力的去学习,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许我们还会在那里代代繁衍下去,开启不一样的生活。太空生活让我充满了无线憧憬,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实验空间站让我们去探索。

也是通过这堂课,我了解到我国的航天技术,我为之而感到骄傲。也要向航天员们的不怕吃苦,做事认真、扎实,永不放弃的精神学习,让自己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为祖国做一份贡献!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4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干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外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些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焊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中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5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休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大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爆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干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第三是对航天科技改变生活的影响。航天科技中蕴含了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温度表、干吃面、尿不湿、心脏泵和补充液体等等无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经广泛栽培,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没。

第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相信看了这一堂“太空授课”,即使很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这样生动,这样实际,从水滴到失重的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心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等,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从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业,更会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这是“天空课堂”第三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6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音乐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一号课堂的直播视频,三位航天员为我们上了一堂有趣又奇妙的科学课。

航天员为我们展示了几个神奇的实验,实验有“减轻失重的实验”“浮力消失的实验,”“泡腾片实验”“水膜实验”“水光球实验,”让我记忆深刻的三项实验是:泡腾片实验,水膜实验和水光球实验。需要准备的工具是:圆铁环,红色的纸花,水袋,吸水管,泡腾片,蓝色的颜料,针筒。

实验开始,先将水袋里的水滴到圆形环里面,水在铁环上形成一个薄薄的水膜,接着向水膜里注入水,刚才的水膜变成了一个小水滴,用针筒将水膜里的气泡吸出,再将一朵红色的纸花放进水膜里,纸花开始慢慢绽放,我惊讶的张大嘴巴看着这实验,哇!好太神奇了!紧接宇航员又向水膜里继续注水,再用针筒往水膜里弄了一个大大的气泡,从透过水膜看宇航员的脸是正着的从水球里看宇航员的脸是反着的,我们不禁又发出赞叹!

宇航员又不断的往水球里注水,慢慢的水膜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宇航员又把蓝色的颜料滴进水球里,水球立马变成了一个蓝色的水晶球,再把一片泡腾片放进水晶球里面,泡腾片遇见水后开始产生气泡,随着泡腾片的溶化水晶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地球。

我看到这些实验时惊讶地直呼,这些实验太有趣太神奇了。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7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随着屈原的这首《天问》,人类,就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它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领域,上个世纪,它仍然是知识的荒原。可在如今,它已然成为了“三尺讲台”。

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由天核心舱中的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看完了这仅五十分钟时长的太空授课,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授课,更是一种点燃人们对太空探索激情的火种。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壮举,这堂课给人们对太空的热情带来的星星火种,引发的火势却可以燎原。

“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么啊……”这些儿时的问题,我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还有太空的存在。于是从此,便对太空有着丝丝的好奇。

但是,随着不断的成长,儿时的好奇心似乎已经被时间长河所磨灭,已有多久没想起太空来了呢。

随着神州飞天,心中的好奇终于又被引发了出来,直到看了这节太空授课,才明白,原来心中对太空的向往,一直存在。

生动的课堂如夜中的明灯,引我们走近太空,帮助我们明晓了知识,同时又点发了我对太空的热情。那么,太阳系之外有什么呢?宇宙还未形成前,天地又是什么样子?

不由得,对太空充满了好奇,想以热情来探索太空,探索那么未知的领域。仍记得有一首诗中诗人写道,宁愿变成一根树根深扎地底,也不愿在星空中飘浮。我却想说,我愿意在星空中漂浮、探索,来满足自己的好奇、愿景。

用热情探索太空,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就是我的感悟。

天宫课堂第三课心得体会篇8

每个人都对神秘的太空充满了向往与期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对太空的一次次探索。迄今为止,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宇航员都已成功出舱。人们对太空的了解也更多了。

学校组织观看了天宫直播课,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与宇航员们连线时间。首先是王亚平老师讲解了他们平时的运动方式、生活、住食等。接着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在地球上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而到了太空中,乒乓球浮力消失就可以沉到水下。我当时是瞪大了眼睛的。不止如此,还有更神奇的!在太空中水的张力很大,可以像球一样,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泡腾片放入水中气泡就会溅出杯外,而到了太空中,将泡腾片放进那个水球里,水球竟然将那些泡泡给“驯服”了!

为了便于观察,王亚平老师给水球里边加了蓝色色素,水球里面有泡泡,漂亮极了,就像地球一样!我不禁感叹人们的浪漫,通过这个水球人们竟能联想到养育我们的地球,这难道算不上浪漫吗?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实验是有关像的。实验中,水球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它的中心注入些空气,就成了空气球外面包裹着一层水球,这样就会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在地球上,这种像并不常见。我对这个实验感兴趣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最近物理刚学完有关像的知识,哈哈。学校的老师们最后也解释了原因,能学到新知识,我感到很开心。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天河漫漫,纵使太空遥不可及,但是浩瀚星空永远是地球无可取代的邻居,探索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