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心得体会是可以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的,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够写出全面的心得,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养小孩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养小孩心得体会篇1
20__年3月6日我们全校老师在电教室一起观看了小孩不笨的影片,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即时看完,剩下的内容各自找时间观看,现在我终于把小孩不笨看完了,看后真得有很大的感触,故事的内容丰富、精彩,每一个故事都打动人心,让人看了有时捧腹大笑,有时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如果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一齐观看就更好了,我相信看了这部影片后学生和家长们一定会收获不少。
想起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非常深刻,难忘。影片中讲到的父母不懂得好何教育自已的子女,有些父母的教育方法用得不当,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就如第一部讲到国彬这个小朋友的故事,从小国彬就是很爱画画,但是她的母亲就觉得他画画没有用,不准他画画,每天都逼着他学习,而且学得不好父母又打又骂,这样不但埋没了孩子画画的天份,而且也打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没有兴趣当然就学不好,但是也不能全怪父母,因为天底下哪一个父母不想自已的孩子成长呢?只是有些时候他们用的方法不当。只有掌握好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地教育孩子,找到适合孩子学习的学习方法,才能教育好孩子。
当然教育好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不能不管,管多了孩子会觉得你烦,他没有自已的活动空间,管少了孩子会觉得你对他不关心,所以该管的时候就要管,不该管的时候就不要管。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第二部影片里所说的故事。
一个是父母整天忙着做生意,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所以孩子进步还是退步也不知道,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孩子进步了没有及时的表扬,永远都说孩子做得不够好,当孩子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很好地教育,只是一味的责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又怎么会有进步呢?就如影片里所说的孩子需要称赞和鼓励,渐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会有信心学好。所以我们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表扬,影片有两句话让我很深刻,“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资料,放错地方就是垃圾,相反,垃圾放错地方,就是资料。”如果是好的孩子我们不懂得培养的话,他就会慢慢地落后,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更加懂得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去教育学生,如何与学习沟通。
养小孩心得体会篇2
前几天,在一个指导的园所和老师们交流,其中老师们谈到观察的话题时,大都反映做观察太难了。那么观察难,难在哪里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一层层的剖析才发现,原来大家普遍觉得观察不是难在看见,而是难在看不懂。为什么会看不懂呢?老师谈出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老师们普遍认为最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所以无法用足够的理论来支撑对观察到的孩子的言行举止解读和分析,更无法再进一步的进行支持策略的制定了。最后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来解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我想了一下回答到:我没有好的办法,但我有的是笨办法。虽然办法比较笨,但却很有效。
从观察的意义来讲,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的去理解幼儿为什么会在当下的环境或情境中呈现如此的言行举止,同时我们进行观察的目的一定不是仅仅止于了解或者理解儿童,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能够依据观察解读的信息给与幼儿适合的支持策略。所以看见看懂是前提,而看懂的基础就是我们除了需要具备观察的技术之外,还需要储备丰富的理论观点和知识,进而让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关联。只有建立关联,才能证明我们对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让我们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角度出发去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支持策略。
关于理论储备,我也是在不断的努力积累之中,而且也是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理论储备严重不足。而关于方法方面,的确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所谓的“笨办法”,那就是多看书,多阅读,常想常看常用。这几年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买书,当然买书也是有目的的进行,围绕最近关注的焦点或热点去寻找一些专业的书籍,而且同类书籍至少购买两到三本。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始终觉得我们不可以仅用唯一的一种理论来支撑我们的实践,而是需要本着“兼听则明”的原则,尝试去阅读理解不同的理论观点,通过比较性的阅读,我们往往会发现不同的理论之间似乎还会有些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地方,于是我们不得不让自己来做个思考或判断“你认同谁的观点呢?”当然,我从不用所谓的“对错”来进行评判,而更多的是考虑适合不适合的问题,有时这些往往会让我觉得读书的乐趣也在于此。
除了多看多想之外,多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记得当年申报课程游戏基地时,一位现场主持的同志说凡事我们需要“想清楚、写清楚、说清楚、做清楚”。理论学习也是如此,很多理论观点只有在实践中被我们反复的去印证、去尝试,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关于环境,假使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记忆的层面,而看不到现实的环境中,幼儿因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切,或者仅仅只是看到行为,却不能够用我们学习记忆的理论来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或理解,那么理论就只是理论,与现实毫无意义。
昨天晚上,在我的幼儿体育研讨的微信群里,一位同行发了一个的拉票评比的信息,想了一会还是在群里给他回复了一下,原话是这样讲的“这种活动,基本都是打着公益的商业推广或公众号吸粉活动,意义不大。靠这个获取的荣誉也基本没什么含金量。有这个功夫,建议还是多看看书,提高一下自己哈!”也许话讲的有些直白了,但心一定是真诚的。这些年,教育已经被这些喧嚣的声音和形式折腾的够累的了,与其花时间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面,不如把时间花在提高自己的内在价值。
想到几年前接触的一家企业,名叫德胜,他们的企业文化是这样的“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成长就是如此,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养小孩心得体会篇3
中学时代的某个晚上,被《绿色奇迹》所打动,一种找不到源头的伤心缠绕了我整个晚上。今日重温故事,当年莫名的伤心如今能清晰地感受,清晰地描摹。
影片开场不久,两个无辜的小女孩血肉模糊躺在约翰两腿旁的镜头中,约翰仰头嚎啕大哭,坚实的臂膀颤抖着,不停击打他倚靠的枯树干。我听到他用压抑悲伤的声调喊“我试着想要挽回,但太晚了”。人的痛苦,往往不是来源于本身,而是对事物不可控制的无奈。约翰感受着失孩子的父母的痛苦,感受着两个小女孩的痛苦,他的超自然能力能让他切身体会他人的感受,并赋予他在有需要时解除他人痛苦的能力,却不曾让他有机会,清空他对痛苦的记忆。约翰没有选择辩解,而是随同自以为公正的判决书走进“绿色旅程”,e区死囚牢狱。
身材魁梧的约翰怕黑,爱哭。当被约翰的魁梧惊吓到的狱管问其所需时,满脸忧虑的约翰回答“这里晚上会不会熄灯?我怕黑,特别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我就想到约翰出现的镜头:好像被庞然大物压着后车厢的囚犯车,宽大脚掌上带着镣铐的脚踝,庞大的身躯。这些与杀人凶犯的形象极为符合。镜头打向约翰的脸的时候,出乎意外而又意料之中。黝黑的皮肤上刻印着旁人无法理解的忧郁,眼睛里蓄着一汪水,答话时战战兢兢。没有观众能在此点给予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模糊地感受着,猜测着他忧郁双眼下的种种。
我所生活的世界,每天上演着各色人种的各式各样的喜怒哀乐,总有那么一些地方的人们看不到阳光,受着苦难的煎熬。我以为黑暗中的灵魂偏爱于撒旦的权利,他们在苦痛中盘亘,没有光明的指引,没有虔诚的信仰,所以对天使的灵魂心生嫉妒,想尽一切办法毁灭幸福。但事实上,人之所以能够向善,往往因为一种由衷的悲伤感。所以,善良温和的约翰选择惩罚两个罪恶的撒旦的附身,用一种极为残酷的方式。佩西讽刺地成为一名精神病人,而更为讽刺的是,他所居住的精神病院本是他的新领地,他本可以在此将他天生的邪恶发挥到极致,但善良的灵魂打救世人,约翰心里刻印上了戴尔的痛苦,为了报复这种痛苦,选择此种方式何尝不是一种善行?我情不自禁想到《汤姆大伯的小屋》里的伊娃,出身于种植园主家庭,有最纯正的白人血统,天使的肤色和脸孔,亦有天使般的心灵。她的成长与黑人奴隶相伴相随,对事物天生敏感的她感受着黑人奴隶们的痛苦,因了此种怜悯而心生善意,她拥抱调皮的黑人小孩,她愿意倾听汤姆大伯的诗颂,她怜悯一切被冷眼对待的灵魂,身处等级观念和种族观念强烈的世界,却从不沾染任何有关这方面的坏习气。往天堂的伊娃应是快乐的吧,因为怜悯能使人感受最善良的灵魂,这种超能力与生俱来,并相随你进入天堂。
约翰抚摸着两个小女孩头的颤抖的手,在无声地诉说他的悲伤,黑暗和哭泣没能接触他内心的苦痛,于是他又一次伸出他厚实的手掌,把属于他痛苦记忆的一部分传给了金格先生,传给了保罗。调皮、聪明的金格先生也害怕了,似乎体会到了戴尔死时的巨大痛苦,它也无力抵挡这种悲伤,于是选择逃避,从门缝中,一眨眼不见了踪影,它的“绿色旅程”提前以另一种方式结束了。我心疼约翰,这种内心的疼痛感在他说“他利用她们对彼此的爱,杀害了她们”时进一步膨胀。我以为约翰的痛苦仅是因为他无力挽救两个小女孩的死亡,但这句话从他口中弹出时,我领悟到另一种痛苦的境界。与痛苦相伴的还有爱。爱是灵魂最高贵的品质,但却常常被恶魔所利用。可恶的刽子手利用两位小女孩对彼此的爱杀害了她们,约翰感受的不仅仅是小女孩被杀害的痛苦,他还感受着爱被无情利用的痛苦,于此之中,深受煎熬。我终于明白他会在黑暗中哭泣的原因,那是柔软的心脏被狠狠绞痛的一种感受,他以为的所向披靡的爱,在邪恶的灵魂下被摧毁,他想不到竟有人会伤害灵魂最高贵的东西。约翰的眼里总是噙着泪水,他在仰头看漫天繁星的时候,憨憨咧开的嘴像一抹阳光射入世人的眼睛,他笑着,像小孩子一 样无邪,若是他没有体会他人苦痛的超自然能力,是不是可以这样一直简单快乐?但我想,每个人都应有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因为由衷的悲伤可以使人向善,心疼可以控制一个人的邪念,从而抵挡灾难的发生。这样,世界上的黑暗会少一些,快乐会多一些。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以为我会因为约翰绿色旅程的结束而哭泣,但那给我却是一种释放的感受。他终于可以摆脱排山倒海的苦痛了,见上帝时,他可以双眼泛着笑意对上帝说:谢谢你将我召回来。
养小孩心得体会篇4
上周在校大队的倡议下,我和儿子看了一部正宗的新加坡电影—— 《小孩不笨2》,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其实故事很简单,描述了两个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从“因为忙而没有交流”,到“孩子的心智逐渐退化”,再到“偶然事件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杨家,他们的父母非常强大,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忘记了在当代社会不可能缺乏精神生活。也许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两代人的代沟。在另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坐过牢,儿子也喜欢打架(甚至十几个)。父亲希望儿子不要步自己的后尘,反而拳打脚踢,让儿子更加不服气,学会更加暴力。老板娘把父亲的人生预期总结的淋漓尽致,“他太爱你了,但他太爱你了”。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他父亲的话也总结了他的一生。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父母。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看完之后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孩子偷大人的钱,不是为了当初买卡的目的,而是为了给爸爸买一个小时。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剧中最让我震惊的是下面这句话:“烂苹果切掉,好的可以吃,扔了就丢了”,“资源错的地方是垃圾,垃圾对的地方是资源”。正是因为父母在孩子进步的时候没有及时表扬,在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孩子很好的教育。他们只是责备他们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
除了家庭教育带给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通过电影反思自己的教学。“世界上没有不会教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是父亲临死前意识到的,这句话用在教育上:“没有教不了的孩子,只有教不了的老师。”这篇文章里的傅老师很严厉,说严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这个严老师的指导下,所有的学生都是不听话的,都是互相作对的。你说这个老师不好,他也尽职尽责,还自己掏钱帮学生买字典。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老师?但他一开始带来的是一个学生被开除,另一个学生在礼堂被当众鞭打,这是失败的。开除就是把烂苹果扔掉,再捡回来就是奇迹,又有多少人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当众鞭笞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管学生表面上有没有改变。这两种惩罚无疑毁了这两个学生的未来,也毁了他们本该有的未来。把这样的学生交给老师是失败的。
所以,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从影片中得到启发,关注班上的每一个孩子,用爱和耐心去爱和包容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而不去关注他自己的赞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只要找对了路,多挖掘,每个孩子都会是一个小天使,每个孩子都会绽放出他(她)独有的美丽和精彩!
养小孩心得体会篇5
这个寒假看了一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主要讲的是三个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被分到全年最差的班级。这个班可以说是无望班。在别人眼里,那些孩子是愚蠢的,被别人看不起的。但是,没有人体能看到。他们已经尽力了。只有新班主任意识到这些孩子的困难,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三个孩子也很懂事,互相帮助,有困难的时候给别人帮助。最后,经过他们的努力,成绩达标了,才知道尝到了甜甜的、幸福的“果实”。
看完这部电影,没有回味的欲望,感动,开心,难过,甜蜜。虽然片中的三个孩子都不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愿意努力工作,给予和帮助。有一个孩子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如果他没考到90分,他妈妈会打他,但他从不抱怨。突然,他妈妈变成了可怕的病,需要别人的骨髓。他很难过,宁愿他妈妈站起来狠狠地打他。最后是他同学救了他妈妈。所以他特别珍惜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每次考试,他都认真备考,希望考得好,不要惹妈妈生气。最后她班主任把他报了绘画比赛,选择去美国专攻。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孩子不傻,不要成绩差。孩子傻。其实他们也付出了,也尽力了。大人也要理解孩子的难处,不要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他们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