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养生茶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5-28 作者:Gourmand

心得主要撰写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心得体会是需要我们有真实的感受和想法的,弄虚作假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泡养生茶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泡养生茶心得体会6篇

泡养生茶心得体会篇1

对联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将养生的一些心得体会,寓于对联的创作之中,形成所谓的养生联,读起来还是颇有情趣的。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所谓养生之道,关键在于把握生活中的一个"度",遇到爽口的,不能过多饮食,否则必为"疾"。同样,为人处世不能大悲大喜,超过了个人所能承受的"度",则殃祸也就不远了。

"只消一盏能和气,切莫多杯自害身。"酒能养生,亦能害身,关键还在于一个"尺度"的问题,适量地饮一些,对身体不仅无害,而且有益,这是经过医学证明了的,希望饮者当自知。

"闲敲棋子心情乐,闷拨瑶琴兴趣赊。"养生的关键,在于人的心情是否舒畅,一个人如果长期心情压抑,哪怕摆在面前的是"瑶琴",也会兴趣全无,而缺少业余生活的人,又何谈养生之道呢?那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登峦未觉疾,泛水便忘忧。"这副对联阐明了养生的真谛在于运动,而登山、游水则是最好的活动方式了,忘情于自然山水之中,难道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吗?其它如:"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无愁自得仙翁术,多病能忘太史书"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得到养生的启迪,可谓一举两得。

泡养生茶心得体会篇2

因为方法多,加之对许多养生老师不了解,也有很多的朋友向我推荐养生方法,我不怎么相信了。今年9月一次偶然机会听朋友介绍,听说辟谷养生对调理身体有非常好的效果,我决定前往唐山考察。

我从秦皇岛青龙县祖山前往唐山考察自然辟谷之后,得知唐山辟谷丁志明老师是四川自然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公司的高级辟谷养生指导师,经他讲究和解释,直觉告诉我这就是我要学的养生方法。我是一位农村老妪,讲不出许多大道之理,但是我有一颗真诚的心,我坚信辟谷减肥法,会让我脱胎换骨。

两天下来,我慢慢地对辟谷养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我以前有很多病,想了许多方法都没有调理好,心里压力也大,通过丁志明的传授的辟谷方法3天,我感觉我的病就好了一大半,全身也有劲了,走路也精神了。在我们以前的观念中,不吃饭是反科学的,也是会饿死人的,所以不敢轻易尝试,通过自己切身感受,这一下让我相信辟谷养生是吸收自然的能量,补充能量,不是饿肚子。我终于理解了,辟谷养生对人体有特别的功效。

我的病一言难尽,可以说我不幸的,也是幸运的。3年前(就是我61岁的时候)出了一次车祸,31人,就剩下我一个。当时我用强烈的信念力,相信自己不会死,没事的,让自己幸存了下来,其余的30人不是死了就变成植物人了,当然我也受到严重的创伤,手术过好几次,可留下了症状,行动不便。

幸好这次参加了丁志明老师辟谷养生培训方法,辟谷期间,他教给我的用自然能量来修复自身的方法,奇迹的在3天之后,我能走路了, 多么高兴和激动。老师教给我的方法是多么的奇妙,我从内心非常的感谢他们。

二位老师为我用能量催眠和辟谷养生调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功效,让我对生活又充满信心。我能得到几位老师的调理,我特别高兴。在调理期间,由于我经济状况不好,他们就免费为我调理,还让我住在店里,多么让我激动,我感恩自然,同时感恩几位老师为我辛勤的付出。

虽然我在家也简单地走路,走得不长腿就会很痛,可能是我经络不通,淤积毒素过多,身上异味很重,老师除了能量催眠调理,同时让我辟谷来调理身心。辟谷4天之后,排除了毒素,成功减肥了8斤。

我是20xx 年9月18号我参加了自然辟谷养生调理,在老师的独特的指导下,通过信息能量点穴封穴、通经补能量、能量催眠,让我进入了良好的自然辟谷养生调理状态,当时体重是77.6公斤。

我年纪大,又遭了车祸,身体病多,练习辟谷方法和五行能量采集调整五脏,同时老师为我加能量通脉补气调理,第一天状态很好。

9月19号 第2天,状态很好,中午的时候体重就下降到75.6公斤。

9月24日,体重到了72公斤,排了宿便,排除了病毒,颜色黑,感觉身体轻快了,腿不痛了,平时走路困难,只能走一点点,现在能走很远了,腿也不痛了,同时体会到的能量进入体内的感觉,感觉人和大自然合为一体了,同时进入了深度的催眠状态,看到了人体潜能内气,其景美不胜收,我也感觉到了老师能量调理在我身体走动。

我接受能量催眠,补气调理,身体一下轻松了,精力充沛了,精神焕发了。由于我是农村人文化不高,想说还很多,感觉也深,此次总减体重11斤左右,可是却无法表达出来,因此我非常感谢老师给了我健康的身体,所以我特别感谢老师,感谢各位朋友,在此分享我的养生减肥的真实体验,我的手机是,我可以用自身实际的事实来引导有缘分的朋友参加辟谷养生的学习!

泡养生茶心得体会篇3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俗话说,求医不如求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中医养生学习,并在生活上努力实行,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 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也是做好四季养生所必备的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是一个大学问,并且通过最近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也总结了不少自己体会到的中医养生之道,得出了一些养生的方法。首先,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故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说,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其次,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吃出那么多的疾病。现代营养学

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第三,大自然是人类的守护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如果不顺从这种规律,大自然和人就都会遭受灾害;顺从它,自然就和谐,人就不会生病,这样做的话,就是得到了"道",即养生的本质。

同时,"人的睡眠实际就是一种归根,一种复命,即恢复生命的活力,是人体阳气得到收藏、得以蓄养的过程,没有复命,生命就难以延续。"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调整好睡眠,是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此外,中医养生中提倡多做锻炼,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交往,多想积极开朗的事,这样心情才能畅达;而"养静"就是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通过自我调理或户外运动等方式把心中之抑郁燥热散发出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从而达到养生的最终目的。 在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适当正确的坚持对气功的练习对中医养生养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气功的锻炼可以对人体的强化锻炼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故我认为在我们加强对中医养生的学习和了解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气功的学习和锻炼。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他是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且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养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此期间需要我们的努力坚持,并且在生活,处事,心态等方面时时保持好的习惯。比如,在膳食营养方面,

我们不应该不注意国情,盲目崇洋媚外,太过沉溺于肯德基,麦当劳等一些垃圾食品,应该多食一些我们先人总结下来的有利于我们养生的绿色食品,那对我们进行中医养生起到一定的食疗作用,有利于我们的身体护理和保健,进而对健康长寿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中医养生,我发觉了自己在过去的许多不好的生活养生习惯,那些有利于身体健康和保健的恶习,但在今后的生活,我学以自己所学的中医养生知识,促进,监督自己改正,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目的,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更健康长寿。

泡养生茶心得体会篇4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也越来越重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一、养生的意义

“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与人为。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张景岳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因此,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二、养生的方法

(一),调摄情志。

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2、去忧悲。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3、节思虑。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

4、防惊恐。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二),运动形体。

中医认为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

(三),合理饮食。

饮食的质,是指饮食事物的素质、成份、营养价值等,不同的饮食无有不同的营养素,掌握好合理的饮食的质,对于健康长寿有很大的意义。“药食同源”不仅开中医养生保健之先河,且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独特的优势所在。

(四),起居保健。

环境与居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亦是人类保养天年(自然寿命),强壮正气,延年益寿的必备条件。

(五),乐娱养生。

乐娱养生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用娱乐这种人类普遍的行为来让人们情绪变好,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使人们健康长寿。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往往过于繁忙,而且生活单调,就更需要一些娱乐活动来调节。用娱乐活动来调节生活情绪和生理机能,往往能起到许多药物治疗所起不到的良好作用。

(六),睡眠养生。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首先,应提倡睡子午觉。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应注意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三、关于养生的体会

纵观中医养生的历史,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道德与涵养是养生的根本;

第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

第三,思想意识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

第四,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的保证;

第五,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学地对身心进行自我保健,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然而现实中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学会忍耐才能放下的。

泡养生茶心得体会篇5

我今年八十四岁,去年被评为北京市健康老人,很多同志要我说说长寿的秘诀。秘诀实在是说不上,只能将自己的生活和锻炼情况总结一下,谈点体会。

没有一个愁字,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我大半生都是在艰苦环境中度过的,但我从不畏惧,从不发愁。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奋斗,其乐无穷。苦尽甘来,终获胜利。我坐了四次牢,但处之泰然,认为是非总会大白,真理终会战胜邪恶。

对人一本忠诚。"处事不求人谅解,为学但问己心安",是我的座右铭。见到不合理的事情我就说,不藏于心中,所以心地平安。别人给我提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不考虑别人对我有无恶意,所以无怨无恶。

我练的养气功,既不是硬气功碎石折铁,也不是发气给别人治病,而是靠养气修身之道培养元气。让元气充实起来,强健身心,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各个脏器的活动机能旺盛起来,祛除自己身上的疾病。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动力",内气运行于经络隧道中。气在哪一个地方受到阻碍,哪一个地方就产生病灶。倘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内气畅通,身体就健康。不论肿瘤疾病,还是风寒之侵,都可以运用充盈的正气将病邪驱走。

我的处世哲学就是"善养浩然之气"。做人要正直无私,尽力做好事才能养成浩然之气。一个人做事要合乎真理,合乎道德。有一件事做得心里不自在,就应反复自省,否则正气就消失了。我在做任何事时都力争做到"求放心"/"不动心"/"勿助邪"。这就是说,做事情力求放心,做到心中无愧;淡泊明志,对富贵荣华不动心;清心寡欲不助长邪念。这是养生的大道,也是处事为人的规范。

我认为炼丹成仙,参禅成佛纯属传奇,从不追求。我练武术大半生,只求身体健康,能自卫防身。本此宗旨,我曾在三十年代就组织过健康与技击实验学社,提倡为救国而锻炼身体。卢沟桥炮响,我们的许多社员都奔赴战场。

通常我是凌晨三点半起床,练功一个半小时,然后乘头班汽车到各辅导站查功教功。九点回家吃早饭,饭后处理群众来信。中午休息一小时,接着便是看材料/会客,酉时也出诊。晚上常有些上门求医的患者待我治疗。就寝基本要在十一点半,就寝前再练上一遍功,结束一天的工作。

来基本上是素食,以蔬菜为主,主食少量。早晨喝碗麦皮粥,吃些豆制品,大约在一两半左右;中午米面不等,吃三两;晚上喝粥吃小菜。

泡养生茶心得体会篇6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如红枣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阴润肺,荞麦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糯米、黑米性味甘温,具有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滋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虚乏力的病人。中医还根据疾病辨证和食物性味,采取以动物的内脏来补养人体的脏腑,如贫血目疾夜盲症。肝虚可用猪肝,肾病用猪腰,遗尿用猪膀胱,肾病用猪肚等。在辨证施膳时要遵循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进行食性的选择配膳。寒凉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绿豆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热证的调护。热性温性的食物,如糯米、黄米等,甘温食物,具有温中、补阳、祛寒之功效,可用于寒证病人的调护。辛散类食物,如葱、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于风寒感冒患者的调护。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的调护。

人体是一个整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知其内脏、皮肤、毛发、指甲等的改变,必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衰减而致。机体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赖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建运脾胃正常运转的重要之处在于饮食有节度、按时适量、不过饥、过饱、过热、过冷、不择食、偏嗜、注意饮食平衡,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饮食调护中,注意为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避免单调饮食品种,不仅要有鸡、鱼、肉、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及特制的营养液等。患病之体,脏腑功能紊乱,脾胃多受累,使运化功能减退,给予清淡食品,不仅易于消化吸收,亦可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但是单纯素食、蛋白质含量较低,维生素和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减少,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础上搭配适量的荤腥之品,才能满足病体之需注意切忌过量。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辩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如何指导病人进行食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