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中,多数人都是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的,我们不管写什么事情的心得体会都要认真对待,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书的心得体会15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的心得体会1500字篇1
?江城》是美国人何伟,对,何伟是他的中文名,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内陆小城涪陵,对,就是长江边,那时还属于四川的以涪陵榨菜闻名的城市,中的师专英语系当老师的两年中,对,只有两年,两年之前他就知道自己两年之后就会离开这座城市,对这个小城所看所闻所听所想的记录。
这些记录琐碎又细腻、平淡又温情,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真实的记录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发生在他身边或者他专门去走访了解到的那些故事,一幕幕像是一张张黑白照片,没有丰富的色彩,却依然清晰地定格了一段也许可以称为历史的画面,而《江城》就是一本照片集,打开她,目之所及的一张张照片,带给我一片片曾经的回忆……
想要了解一个城市以及生活在那个城市里的人,需要有一些特定的条件。比如,要在那个城市生活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会混淆一个城市和其他城市的记忆而遗忘了她独有的魅力;这段时间不能太短,太短会不足以深入的了解她的内涵而浮于城市的表面或者第一印象,这些又往往存在突发因素产生的理解偏差。所以,两年时间,似乎刚好。
又比如,不能是那个城市土生土长的人,本地人会因为耳濡目染或者风俗习惯等原因,或多或少的天然赞美自己的故乡,也有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或多或少的贬低轻视自己出生的地方;不能是来了之后就定居这个城市的人,这样的人会因为“以后时间还长”而疏于深入了解这个城市,又可能会因为“我就是因为这个城市什么什么好处才来的”而先入为主的自信于她的优点而忽视她的不足。所以,何伟在涪陵既是两年后就会离开的旁观者,又是两年间以老师的身份置身其中的角色,刚好可以亲疏结合的观察和了解这个城市。
其实《江城》是一部很平淡的书,平淡到,我一度以为这就是何伟在涪陵师专工作时,每一天日记的合集,似乎也确实如此。但这平淡中又带有一份新奇,新奇在于一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竟然让我这样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读出了自己曾经的回忆以及一些,因为习以为常而不曾注意的那些生活细节。这些细节细微到像阳光普照大地一般普通,这些细节又重要到像阳关滋润万物一般不可缺少。比如,酒桌上的文化,比如,人们对钱的看法。
在中国,酒桌上的学问绝对是一门学问,从如何落座,谁主谁从,到如何倒酒,如何开场,如何敬酒,敬酒词怎么说,到如何劝酒,甚至如何争酒,是一对一单挑,还是二对一多对一,或者是“群殴”,这里面的门道绝对可以写一篇硕士论文。而何伟作为普林斯顿和牛津毕业的高材生,真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学习能力和洞察力,不长时间就在涪陵师专工作期间的几次酒桌吃饭中,把其中的门道窥探了个十之_,写在书中,让人捧腹又格外真实。
如果说酒桌文化,只是何伟在中国生活的一个小插曲,那么关于人们对钱的看法,作者是用心去了解的,甚至专门把一个章节直接命名为“钱”。“涪陵的每一个人都在谈钱”,“在涪陵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在谈钱”,“提到钱几乎成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习惯得如同人们长久以来见面问候的方式:吃了没有?”,作者在书中这样描述道。因为他走到哪里,总会有人问他的收入状况。人们也经常互相询问收入或者某一件新买的东西花了多少钱等等。那时,人们的进步总是以钱为参照物:涨工资、分新房、买传呼机。然而何伟并不因此而烦恼,他反而喜欢这样的开诚布公,他也并不觉得喜欢谈论钱的人们有多贪婪,他在涪陵跟某个人一起吃饭,付钱的总是对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是外国人?
时至今日,我仍然感觉,人们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依旧围绕着“钱”来展开。买的房子涨了多少钱、房子装修省了多少钱、股票亏了多少钱、大卡的工资比某某单位又少了多少钱……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之间无论是否相识、无论年龄差距、无论兴趣爱好,只要谈到关于钱的这些话题,似乎一下子就拉近了不少距离,人与人之间还是谈钱最不伤感情啊。
读罢《江城》,我会回想起与自己有过联系的那些城市:有些城市,我出生过、成长过、学习过、工作过;有些城市,我走过、路过、看过;有些城市,我去过,却走马观花;有些城市,我没去过,却神思已久。我想以后,应该把一些城市写下来,趁着记忆还未曾消退……
读书的心得体会1500字篇2
“江城”指的是四川的涪陵,作者通过它教书和生活的经历以及在假期或外出的时候所看到的中国,做的笔记和调研。他关注着中国的农民、流动人口、和小创业者等一些群体,通过学生的日记、和自己的经历(即作者在中国游行的过程中接触的人和他所看到的事)来描写涪陵。文章中很多地方借用了小品文的形式来反应当地的景观以及那里的人们,及其他们的文化中所含有的复杂性。
江城这本书是以生活中的经历为题材来描写涪陵的,其中有一些地方作者采用了中美对比来看待中美在不同制度、不同经济模式下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不同。而我看来本书后对其中作者提到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做了解。
第一个就是作者认为中国的女孩大多优雅、清纯、善良,而西方的女孩则是开放的。并且在他看到他的学生写的日记关于对中国的描述是说到“他们在描述中国的时候,夹杂着冷静的准确和盲目的乐观,这让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是何等美妙,又何等艰难。他还说到中国每一代人都有他们各自的悲欢,对年轻一代人来说,重要的是去理解而不是批评责备。作者提到了中国的政治和他来涪陵的时候学生、老师们对共产党的态度和立场,其中有了太多的不言而喻。
第二是学生们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很具有中国的特色,其中包含了政治的意味,或许还包含了中国的内敛。作者在涪陵生活事发生的几件事让人很感兴趣,一件是作者和同伴刚刚来中国时,时不时的要参加宴会和喝酒,而且还时不时的为他们买一些必需品,但是完全不采取他们的意见,而是直接做决定。以至于后来他由于喝酒问题而要帮助别人写一篇论文,这导致了作者慢慢的发现其实中国是一个礼俗化的社会。
二件是作者在参加篮球赛的时候,由于他是外国人参加,本应该是简单的比赛,却要冠上政治的色彩,牵扯到爱国主义色彩,所以裁判吹了黑哨。第三件是做着和同伴亚当学习汉语时的两位老师即廖老师和孔老师,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一种很冷淡的、应付差事的态度。但是在逐渐的学习中,当作者和廖老师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发生争执,作者会对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更多的不解和迷惑。往往在后来作者真是会提及中国的_和大跃进,甚至还提到了毛泽东的问题,他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对于一些问题真是避重就轻。就比如在毛泽东和江青认识居住的地方只有毛泽东的照片而没有江青的。作者还提到了在_期间周恩来和邓小平对这件事的态度,作者发表了看法。其实在作者看来或许有我们所不了解的内幕吧,而在其中含有太多的中国政治所需求的成分。
而且在中国历史中尤其是毛泽东晚期所犯下的错误,在作者看来折现错误给当时的很多人造成了伤害,更甚至是造成多数人被批斗、被审查、被监闭,甚至是死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无论是在物资、人才、教育、还是在今后的发展中都形成了一种最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对中国人对毛泽东同志对新中国的贡献给予很大的肯定恰恰对他所犯的错误简而言之,给作者欲盖弥彰的感觉。第四件事是作者在他所教的学生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人是聪明的、严谨的,但是却让作者感觉到中国人很没有自我的思想,他认为他应该教的是拥有几十种不同的思想,而不是只有一种思想的集体。这就凸显出了中国人的思想在政治方面控制的很严谨的,并且政治色彩很浓重,尤其是关于党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敏感的话题,无论哪个阶层都很少谈论这个问题。当作者问到别人关于中国选举的问题,怎么看是,很多人都谈到为了温饱问题,有多少人是真的关心这个问题的,比如言论自由、公平公正等一些问题来说,他首先要合法即满足党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之后,他才能成为合法的。第五件事是关于涪陵的文物保护的事,其中魏延峥在1996年接受的《纽约时报》中针对文物保护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中说到“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那么低,那里欣赏得来这些文物古迹,恐怕只有这些专家自己才会去参观这些博物馆”。这说明了中国的教育文化水平很低,这就会让人想起_时期的知青下乡和取消高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教育落后了至少十几年的光景。
这就是其中让我看到的几个问题和我对这些的看法,并且随着作者在中国的生活和了解,这也让作者越来越了解和适应中国的生活的模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了中国人的某些品行。就像鱼一样在适应新的环境之后就会如
鱼得水的在水中畅游了,作者在中国的经历让他对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比别人有了深度和广度的了解。
读书的心得体会1500字篇3
看了很多名著,一直都不敢妄加评论,并不完全因为怯懦,更多的是一种尊敬的心理;因为作为名著其实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书写里,透出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传世名著以散文和小说居多的原因,诗歌和评论就因为其鲜明地个性和观点,使其成为时势英雄,最后或者被利用成工具,或者因为时间的推移成为花瓶式的摆设。 看榕树下作者 “ 远处飘来一朵云 ” 的评论, “ 一朵云 ” 的年轻(我只是说思想),使她 / 他看到 “ 冰山在海上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 , “ 一朵云 ” 看到的也只是海明威所写的,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水下的呢,还有它的八分之七的根基呢;老人桑提亚哥出海挑战大海的时候,那是人类都会引为自豪的象征,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一条船,一个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鲨鱼出现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鲨鱼出现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来的小小的鲨鱼,老人是人类的代表,老人眼里是条真正的鲨鱼;于是,老人抖擞精神,和鲨鱼进行着殊死搏斗,一场征服和反征服的搏斗, “ 大块的鱼肉 ” 和后来的争夺,局部的胜利之后,当老人感觉胜利在握的时候, “ 鲨鱼忽然 ……” ,老人最后是空着双手,幸运地 “ 凯旋 ” 。
我最初看 “ 老人与海 ” 之后,只感叹了一句,人最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了什么;依然还是这样的感叹,在 9.11 之后和之前,布什也许从来没看过他故乡的老人,给他的忠告;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过,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饶的制造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他,到底这世界最后谁征服谁,征服了之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 …… 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在与亲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参加过美国人的英雄思维,就是强调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后的他,开始思考征服的意义,所以才有老人和海。人类的生存意识是海,如果盲目的强调一个生命对另个生命的征服和占有,即使进行着不屈不饶的过程,结果只有海明威所写的,老人空着手回航: “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 ” , 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不过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说。他,一个坚强、不畏困难不怕失败的人。他虽然屡受打击,却从未放弃过寻找希望的念头。他虽然屡遭失败,却从未有灰心失望的时候。他虽然险些丧命却在无畏中又一次点燃胜利的怒火。他就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桑提亚哥。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61年7月2日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世界震惊。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此后分别获普策利奖及诺贝尔文学奖。他所塑造的硬汉形象也影响了欧美文学。
读书的心得体会1500字篇4
我拜读了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读完后回味悠长,感慨颇深。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先生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所撰写出来的,在书中李开复先生不仅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理论,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当书到手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读完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评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他不仅提出了浅显易懂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很值得我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走向成功之路。
李开复先生作为少数几位在大洋两岸都取得过杰出成就的华人科学家之一,他提出的“成功同心圆”理论,就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面的一层。
确实,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而态度是行动的前提,态度受价值观的指导,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价值观不正确,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都会像南辕北辙的赶车人那样离成功越来越远。有了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就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只有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每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做最好的自己,真正取得多元化的成功。
同时,李开复先生还提到成功的几个要素: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其实就是一个人高尚品质和修为的表现。“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我们应当宽容地对待所有人和所有事。努力做事,诚恳待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助人为乐,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快乐的工作,开心的生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的心,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或许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现在看了李老师的“成功”学后,体会到: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与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不是每个登山者都能到达顶峰,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努力,放弃奋斗。人生苦短,我们何不敞开胸怀去面对一切,享受快乐的人生呢!做最好的自己并不是做最完美的自己。但只要选择做真正的自己,坚守自己的信念,选择坚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即为成功。
相信自己,作最好的自己。
读书的心得体会1500字篇5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之后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方我们就透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好处,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读书的心得体会1500字篇6
暑假中,我计划读5本以上的好书,其中我读的第一本世界名着就是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以前也曾看过翻拍的动画片,当时就被老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所折服。这次读《老人与海》的一原着,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读书的心得体会1500字篇7
轻轻翻开《道德经》的扉页,我彷如梦回春秋……
函谷忽见骑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无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几多尽浑沌?
那令人惊叹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结晶;是一位隐士对后世的嘱托;亦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哲学的成果!
说到《道德经》,中外很多人都曾给其写过书评。譬如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卢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而作为读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经》,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以说,它是一部旷世奇书!
它森罗万象,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但是,其中给我思考最多的,还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了水的意境、善与德的境界。
的确,“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谓“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却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她,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事事计。人进我退,彼挤我溢,能屈能伸。她,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尽管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过头来,品味老子对于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顺自然,处卑下而不亢,始终如一而勇往直前。
老子以水喻道;以水喻德;以水喻政。以水喻道,说的是道的雄浑而不张扬;以水喻德,说的是侯王的虚怀若谷心怀天下;以水喻政,说的是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不得不说,老子思想的哲学体系是严密的。因为侯王心中有道,就会有德,而后就能依照心中的道与德为政,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高境界了。道,德,政,此三者,是统一的,特点也是相似的,老子找了个最为贴近的喻体,那便是水了。
道如水,德如水,政如水,一国便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最高境界。水,纯净、透明、如此简单。其实,往往,最简单的东西却是最好的。它以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写老子所倡导的无为,是顺应民心的无所作为,是一种简单的为政之道,也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治世之道。
老子说水,他说恒道像水,玄德像水,圣王治国也应当像水。我说,纯净如水,会收获一份纯美的结果;穿过世俗的纷繁,会回到最初的纯净。我想,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在如今的现实意义吧!
“上善若水”堪称我们的座右铭!
一句“上善若水”,使《道德经》更多了几分玄妙外的灵动。水映《道德经》,万古英灵智慧开。俯览人间多少事,至今思圣人,函谷关口,一片紫气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