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观后感7篇

时间:2023-08-29 作者:Surplus

我们在看完电影后应该会有很多感慨,此时可以写篇观后感来记录,大家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可以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甲午海战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甲午海战观后感7篇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1

今天在网上了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其实早在小时候就看了电视版的《北洋水师》,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清清楚楚地了解那段历史。

电影观后,甲午战争给我带来的不再仅仅是铭心的国耻,清政府的腐败,将士的英勇和悲壮这些盖棺的定论。更多的而是反思发生这一切的为什么,更多的是在百年后的今日越来越热的钓鱼岛争夺背景下,假如中日再有一次海战,中国能取胜吗?

正如电影台词所讲:一场大海战能够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一场甲午海战,日本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获得了日本三年国民生产总值加上台湾澎湖列岛,清朝附属国朝鲜为代价的战争红利。而中国在输了西洋之后再输东洋,在当时败给西洋尚可接受,居然还输给洋务运动比中国还晚的东瀛倭国,中国举国上下的民族自信心荡然无存,也成为日后五十年中日本全面超越并逐步蚕食中国转折点。其实又何止五十年,至今近一百二十年间,中国从未超越日本。

我们常说堂堂中华,领先世界数千年,我们更多比较的是文明,经济,科技这些指标性的东西,而忽略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缘使其远离其他文明的冲突。其实从先秦开始一直到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浓缩为一部被游牧民族侵略的历史。整整数千年间,文明领先世界,却一直被侵略,这不能不说可悲。假如侵略的不是游牧民族,假如中国地处地中海的中亚地区,面对同样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军事侵略,中国还会存在至今吗?我觉得不会。

大航海时代之后,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文明之间的碰撞变得越来越频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早以不再被地理所保护,近代的侵略几乎都来自海上。正如严复的《天演论》所讲:竞争之后适者生存,民族同样如此。在充满奴性和自我贬低的当下中国,保全自有文明变得如此艰难,又何来发扬中华文明,并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与西方文明一争高下的雄心呢?古人即使战败,尚且拥有对自有文明的无限自豪。晚清政府虽无能,虽昏庸,但仍视西方为蛮夷未开化之邦。虽自欺欺人,但尚存那一份骨气。而今人连那仅存的骨气都没有,岂敢奢望在战争中有获胜的自信呢?

中华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文明,大部分人会说就是儒家的文明。当下有少部分人已经反思在西方文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护中华文明,他们简单的觉得读读《论语》,包包水饺,听听京剧就是了。我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但我一直认为儒家思想在对内的国民教育上是必须的,教导人民礼义仁智信。但在国与国的竞争上绝对不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要等到别人开了第一枪,然后再振振有词的说:是你先打我的,所以我现在还击就是代表正义。竞争也好,战争也罢,从来都不是道义取胜,而是实力加计谋。世界本无秩序,强权才能建立秩序维护秩序。纵观整个中国史,汉族政权里除了秦汉隋唐明其他都是被动挨打,或者说也只有上述朝代的部分帝王执政才不是被动挨打,同样奠定当今中国版图最大贡献的四个朝代,汉唐元清,有两个是汉族政权。无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没有一个是惟儒学论者,他们有基本的共同点:崇尚主动进攻,依靠武力解决争端。我也不是惟武论者,太古老的中国辉煌历史不为人所熟悉,近三百年来的中国落后史总不该忘记吧!东西方列强:英法俄日美,又有哪一个是不用拳头而获得统治世界或者地区的权力呢?没有强权的内敛绝对是弱者的自我安慰,我们习惯地把侵略方称为非正义的,是注定要失败的,殊不知道每次战胜侵略方的不是抽象的正义,而是比侵略方更强大的实实在在的力量。德国纳粹是被苏英美联合打败的,日本不是被中国人赶出去的,而是美国人在太平洋和日本本土结结实实给了重击。大国不是靠嘴巴来立威的,日本被美国苏联打败,而日本人最尊敬的是美国人,最看不起的却是中国人。美国人在朝鲜战争被中国人打平,中国一句如果美国越过北纬十七度线中国就参战,硬是让美国人直到撤军都没敢越过十七度线。这就是国与国竞争最基本的事实,你强大,别人才尊重你的所说,而强大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该出手的时候敢不敢出手。

东有中日钓鱼岛,中韩苏岩礁,南有中越菲马诸国的南沙争端,虽然这些国家挟美自重,真欺负到中国头上了,中国敢出手吗?彼得大帝说的好,一个君主只有陆军,只是有一只手,同时有陆军和海军才有双手。今日中国不仅要有陆军,空军,海军,还要有天军,中国的未来在深蓝,海之深蓝,天之深蓝,只有这样才能御敌与国门之外,战场设在别人家门口,才能未战而先胜。战争不是一个单一的事务,关系到政治,经济,技术,民心和国民素质。我不奢望人人都是邓世昌,林泰曾,但愿举国体制完善,一旦需要运行,这部庞大机器能低故障顺利运转,使前方英勇的将士死得其所。五百年前的郑和空有一支无敌舰队,五百年后留给世界的只是中国人的自我意淫,历史的机遇如同大海战一样,抓住了就能决定一个国家数百年的命运。失去了,或许意味着下一轮的被动挨打。没有国家一直处于发展的巅峰期,在国力上升的时候需要适时的扩张,为日后的衰退谋得缓冲的空间,而不至于伤筋动骨。今日英国法国比较十九世纪都衰败了,然而今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仍有他们的附属国,仍有驻军,仍有商贸航线必须的补给点。中国的经济早已经超过英法,可又有哪个国家认为中国真正强于英法呢?

甲午硝烟已散,可是甲午海战压在中国人头上的阴云至今未散。中国该为自己的真正崛起而准备另一场大海战了,用另一场大海战去洗刷一百六十年来来自海上的种.种耻辱。战争中从来没有道义,只有胜负,因为如果存在道义就不会爆发战争。我们不好战,但要清楚认识到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国家民族的发展。陌刀为节,玄甲为裳,丈夫蓄志,女儿英傥,马蹄踏处,即为大唐。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2

学校组织我们看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故事讲述了1877年,一批学生去往英国学习,并在学习结束后,返回祖国。紫禁城中,光绪皇帝立志要强国,但慈禧太后掌握着大权,是中国越来越腐败。中国海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强大的舰队。

日本舰长们阴沉的目光迎来了到访的中国舰队,日本民众与中国水兵发生冲突,两国关系越来越差。

英国愿将一艘最新式的军舰卖给中国,但朝庭因修颐和园早已无钱购舰,当日本知道这一情况后,天皇带头捐款,购下了这艘新舰。

日本发动了战争,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队形,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致远”号爆炸沉没!邓世昌与“致远”号、他的爱犬同沉。而此时的北京颐和园里却是一片欢歌,进行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

1895年,中国被迫将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银二亿五千万两。五十年后,日本在二战中无条件投降,台湾及附属岛屿才回归祖国。又过了六十七年,一艘海轮驶过平静的海面,一幅那群少年学子的照片飘落大海,在那深蓝色的海底,静卧着致远号的残骸。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强大。希望我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中国变得繁荣昌盛。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3

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知道了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现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明了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以我的资格,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但是多重线索的交织,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爱国的信仰是它的大脑,不降的坚守是它的心脏,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这些便构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国人或许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感性,历史不是你在学校不学习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中华祖先的血液。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为了祖国牺牲了自己。我们就有责任去了解我们的国家的每一段历史,更有义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反差很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信仰与理念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整日灯红酒绿的官员并没有明白: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但是像邓世昌这样的人意识到了这些,并且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英勇无畏。

从演员的角度看,影片中的演员将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海军是一个绅士的军种,讲求知识、坚毅与风度。而陆毅扮演的邓世昌恰是一名极优秀的海军将领,据说是“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因此,一个长相清秀,又略带书生意气的演员可以很好地刻画这位海军英华的风采。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陆毅对邓世昌的形象塑造是极成功的。这也使我们明白:英雄不应该只为历史记,更要为天下人记。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在情节线中详尽地说明了日本对钓鱼岛觊觎的由来,并让邓世昌率舰队巡游钓鱼岛、台湾及南海诸岛。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些情节并不相去史实太远,它记录了我们的先辈对于疆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同样体现在1945年民国海军南海宣示主权,同样体现在1974年人民海军西沙海战和1988年南沙海战,以及此后许多次的保钓、护渔、对峙事件中。无论到什么时候,这种责任感在真正的华夏子孙的身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绝不退让,这是我们的海洋!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4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上升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中中华儿女磨练出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在这段历史中,出了许多爱国爱民的真英雄。这段历史也为将来的欣欣向荣打好了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英勇的民族,从来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势力的侵略,,林则徐、邓世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今天,人们为了让自己牢记这些人物,便把他们弄得英雄事迹拍成了电影。而我也看了其中额一部讲邓世昌事迹的——《甲午风云》,它讲得是: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极力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极力主战,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工作,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之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在追赶敌舰的时候,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可是,却没有人后悔过。这部与失败告终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史诗电影还时时刻刻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电影中,邓世昌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精神已深深感动了我!那胆小懦弱的卖国贼和恃强凌弱的侵略者真是可耻!这帮可恶的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真是丧心病狂!侵略者的贪婪、自私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备份,这要是我们中国人在日本土地上欺凌他们自己的人民,那他们会有什么感受?一定也是非常愤怒,非常伤心。可这也是因为清政府腐败,要是国家强大,那还会有别的国家欺负我们吗?邓世昌的勇敢无畏、坚强不屈、为人着想的美好品质都是因为他爱国!而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国耻,好好读书,振兴中华,并学习邓世昌的美好品质,将来报答这些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

走过世纪的风雨,万里长城像巨龙在云中穿梭;跨过岁月的长河,珠穆朗玛峰像雄鹰傲立在世界最高坡。我们的共和国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我们的人民没有像今天这样斗志昂扬!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5

晚上看了《甲午海战》的预告片,还有关于甲午战争的《军情解码》,重温了那段中华民族的滔天奇耻、旷烁大辱。

想到那场悲惨的战争,两眼不时地泛着泪花,为牺牲的英雄而感动,为中华的浩劫而伤痛。

真的很害怕甲午的惨剧会再次上演,虽然如今和平是主流,大街小巷都在看着温馨的家庭剧、爱情剧,但战争阴云却一直未散去。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丁汝昌战术指挥的重大失误,保守而一沉不变的战术在面对与时俱进的日本舰队时,是那么不堪一击。根本原因则是政府的腐朽以及战略思想的落后。

政府的腐朽自不必提,战略思想的落后却很致命。中国一直信奉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处处摆着礼仪之邦的谦恭姿态,害怕邻居们哪怕一点点的误解。我认为这种思想是极其可悲且愚蠢的,完全是沽名钓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话搁在几百年前的冷兵器时代,那是没有错的。你想先犯我,带领着大军前来攻打,我大关城门坚壁清野,你不一定能奈何我,我则可以从容的组织反击。

但在热兵器时代,情况就变了。法西斯德国行那不义之举,有几个国家在师出有名后成功反击的?日本的胜利更是源于他们一直信奉着先下手为强的思想。可悲那清政府,在组建北洋海军之后,本可以轻松拿下日本,腐朽的王朝却从未考虑过,以至于养虎为患,终成大祸。而日本,将海军当做谋利的'工具,扩张速度何其壮观。

在21世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就是亡国的催命符!

因为21世纪的海战比之甲午海战更要残酷血腥一万倍!这是个攻击手段远远超过防御手段的年代,一枚导弹就能报废一条军舰,胜负就在于谁准备充分,谁率先发动。战争的结果是其中一方片甲不留,另一方却毫发无损。老美四处撒播战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相比之,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被偷袭还能有一半的军舰得以返港是何等的幸运,而这种状况不可能出现在21世纪。

真希望天朝能硬一把啊,把那个阻碍中国发展的绊脚石狠狠的砸碎,小日本得以自傲的不就是联合舰队那四十几条驱逐舰吗?咱们百枚导弹过去,爱国者能拦截几颗?

这个时代,当是“人欲犯我,我先犯人,且致其于死地”!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6

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一时间好像穿越了百余年时光,回顾一番中国人被鞭打的历史,颇有感触。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直至一年后《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辽东半岛被无情地割让,三千万两白银交付给了日本,中华民族面临着史上最严峻的危机。

中国历来地理位置就相对封闭,北部西伯利亚是荒芜地区,西边沙漠和高原阻隔着欧洲大陆的礼貌,南部的海峡难以穿越。中国因此不受干扰地享受着自己礼貌的发展,但也圈住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认知。清朝甚至“闭关锁国”,不接纳外来的先进的事物,却固守着迂腐的观念。封闭是可怕的,他盘踞在统治者的心里,落后的只会更加落后。

那么,中国人想过要改吗?是的,以前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北洋水师的成立是标志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迹斑斑,那时的中国早就杂草丛生。科学技术的更新只是件华丽的衣裳,而中国的制度不改,又怎样面向世界?官僚腐败的现象不杜绝,又怎样迎接外来侵略者的挑战?慈禧愚昧至极,挪用海军军费只为建自己的颐和园,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灭亡相比,究竟哪个更重要?北洋海军战败,天降大雪,颐和园里的那艘石头做的精致的船真是个极大的讽刺。

海上的战争是一扇门,败了,就推开了中国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关上了统治者做的关于天朝的梦。

中国的梦早该醒了。敲碎梦境的,是日本这个极富野心的民族,他们用接近残忍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们谴责日本人的罪行,同时也悔恨当时中国的落后。历史证明,落后,是要挨打的!

钓鱼岛问题曾一度被搁置,此刻却被日本再度抛出。无论这是国家利益的抢夺,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坏,还是丑陋的党派政治斗争,甲午海战中日本窃据的钓鱼岛,21世纪的中国绝对不会有半步退让!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崛起,是庞大的经济增长数字,是中国能够与世界首脑平起平坐,是美国在称霸道路上意识到了“中国威胁”。

如果说以前的中国不够强大,对抗外来侵略时失败了,而此刻日本再次显现出这种占有的野心的时候,中国用最坚决的语气说不!因为我们有实力应对肆意的侵犯,也丝毫不畏惧!

“每一场大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1894年,威海,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18年后,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已成历史。如今,人们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渐渐遗忘了百余年前的奇耻大辱。此刻,《甲午大海战》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正如片中多次引用的《天演论》中的句子:“世间万物,优胜者生存,民族国家也如此,今中华民族若不奋起,必将为人类历史所淘汰。”虽然早已在历史书上了解过这段历史,但当坐在电影院中直观地感受那个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看着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我的心无疑是沉重的——在课本上正正经经的方块字背后,没有人明白那是多少鲜血、多少生命,也没有人明白这些鲜血是怎样流的、是为何而流的。

影片从一群怀揣强国之梦的少年讲起,我的心也随之起伏澎拜:

当他们在去英国的船上应对即将远离的故土齐齐一跪时,我的心中不禁有一股暖流涌上,为他们的爱国赤诚而肃然起敬;当他们开着新式铁甲船驶入中国领海时,那一刻,尽管我明知结局,却依然像他们一样的满怀激动与兴奋,仿佛看到了中国在大海上所向披靡的豪迈气势……

然而,好景不长,正如片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所言“中国这个巨人又是突然跳起,伸个懒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过了一阵子,只见他坐了下来,喝口茶,吸口烟,打个哈欠又睡着了。”北洋水师这支当时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舰队,七年未添一舰、炮弹严重不足。李鸿章增添舰队装备的多次奏请,被慈禧太后一一驳回,而她用以修葺颐和园庆六十大寿的费用可购买足足20艘军舰!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却是省吃俭用、捐出俸禄购买快速舰。更有甚者,北洋水师与日军打得如火如荼之时,北京颐和园内却是一片歌舞升平;堂堂大清的军舰,竟成了为慈禧太后运送水果的私家货船!命中日军“松岛”号弹药库的炮弹竟是臭弹!我愤懑于清政府的腐败之风、人们的醉生梦死。

当慈禧下达“能够开战,但不可先开炮”的荒.唐懿旨并导致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之时,当清政府应对侵略者的不平等条约一味求和之时,当看着海军为守所谓的“礼”而错失一次次战机之时,我胸中恨铁不成钢之气久久难以平复……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邓世昌驾驶着“致远”号义无反顾地撞向日本“吉野”号时,当爱犬“太阳”咬着他的披风随他一同沉入大海时,当刘步蟾等人拒绝投降、亲手炸沉军舰并自刎殉国时,我的心不可扼制地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自己的牺牲坚守了中国人的爱国信仰,扞卫了中国人的尊严,警醒国人“国难兴邦”。

走出电影院,在观影时迸发而出的情感已渐渐退去,但很多烙在心里的画面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不禁反思:那场艰苦的、耻辱的、悲惨的,壮烈的战役所传承的民族信仰与坚持,我们身上还剩下多少?当我们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受到侵犯时,我们就应做些什么?“致远”——“到达远方”,是期望我们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又能走多远?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7

战争曾使无数国家的版图发生改变,是无数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战争也使最新的科学技术得以充分的展现。战争改变了一些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一些文明因战争而消亡,另一些文明则因战争而发展,战争对文明的演进起着特殊的作用。战争不仅仅给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带来无法修复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启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只有深刻的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与危害,才能有更加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而甲午大海战正是描绘了人类战争的一个粗略轮廓。

甲午大海战不仅是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大角逐,更是经济力量的竞赛和科技能力的竞赛。甲午大海战是中国人跨入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讲述了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海战。中国北洋海军军舰共10艘,而日本军舰共12艘。北洋海军提督总查汉纳根及右翼总兵刘步蟾指挥“定远号”,日本的“吉野号”是由海军少将平井船三指挥,伊东桔亭以“松岛号”为旗舰指挥作战。期间,伊东命令游击队首先进攻北洋舰队的右翼两舰,双方舰队展开激烈的战斗,炮火猛烈。海战结束,北洋舰队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1895年1月20日,日本部分兵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领荣成后,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攻,30日,南帮炮台沦陷。日军后来占领威海卫。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后来,威海卫海军基地沦陷,北洋舰队覆灭。刘步蟾没脸再见国人,就与狗以身殉国。然而,日本人却不肯罢休,继续攻占辽东半岛。清政府便开始利用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立刻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求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大海战就此结束。

战争犹如一面镜子,既照亮了人类的过去,也映现了世界的未来。我觉得甲午大海战中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虽然好赌,但是他却在最后关头帮了惩罚他的刘步蟾,说明丁汝昌也是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当没人来烧煤,她努力的在煤房里忙进忙出。虽然好赌,但是这次却弥补了他的过失。让它成为为国付出的人,最后丁汝昌自杀殉国,以报答对中国的情谊。我认为北洋海军总查汉纳根及右翼总兵刘步蟾都是一个为国为民的殉国英雄。因为他们在这场战斗中贡献巨大,不惜牺牲生命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在这场海战中,丁汝昌指挥军舰,几次躲避对方鱼雷的袭击,得以让一船的人保住性命,并把日本旗舰“松岛”号打得落花流水。可最后结果并不如人意,日本“松岛”号扭转局面,让“定远”号上的人落水,纷纷自救。刘步蟾在此做出了一个有关自己人格与尊严的决定,他觉得自己没有完成任务,对不起死去的战友,更对不起江东父老,于是与他的战狗一起殉身在大海中,以报答中国对他的养育之恩。

撇开甲午大海战带来的影响,单就甲午大海战本身来说,我们不禁要问:甲午大海战代表着什么?它代表着流血的统治。统治规定着甲午大海战的性质,影响着甲午大海战力量的来源与士气,对甲午大海战的前途和结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甲午大海战又反作用于政治,甲午大海战的结局可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甲午大海战的进程和结局首先依赖于一定的军事力量,即武器装备水平和武装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而军事力量是以经济条件为物质基础的,因此,甲午大海战的进程和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清政府的经济条件。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有两方面:一方面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破坏,阻碍经济的发展,吞噬无数的生命,耗费巨大的财富,成为人类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的空前浩劫;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刺激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甲午大海战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