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人都会用尽心思写好演讲稿,大家在写演讲稿之前一定要先理清自己的思路,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王有德事迹的演讲稿5篇,供大家参考。
王有德事迹的演讲稿篇1
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大家都说,苦了一辈子,荣誉和成绩都有了,该好好享享清福了。可看到白芨滩仍有60多万亩荒漠尚未得到治理,王有德觉得自己能做的事还有很多。他在河东机场的东边承包了荒滩区继续防沙治沙,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5年多来,他又发动社会力量开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换土,在马鞍山一带的荒漠上植树100多万株。他以高于常规治沙造林成本几倍的投入,治理修复面积6000余亩,建设生态防护林3000余亩,在银川市东大门构筑起一道千余亩的绿色屏障,为建设美丽宁夏、美丽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9年9月17号,当_亲自将国家荣誉奖章授予他时,王有德说:“与黄沙斗了几十年,我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我希望自己就像胡杨树一样,深深扎根在祖国需要我的地方。”
人人都说王有德有根“点沙成林”的“绿手指”,能让种子发芽、枯木逢春、绿树成荫。王有德却说,自己有的只是一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初心。他“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信念书写的不仅是敬业奉献,更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多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多治理一片土地,荒山变成绿洲就是我的价值;让当地老百姓找到致富之路,就是我的价值。”王有德用最朴实的话语、最执着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王有德事迹的演讲稿篇2
王有德的老家在灵武市马家滩镇,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从小,他就眼睁睁看着风沙一次又一次灌满窑洞,而黄沙常常一夜间就把大半个窑洞埋起来。十几年里,20多个村子、3万多人被迫离开家乡。“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首在当地口口相传的歌谣,唱尽了沙漠化带给当地百姓的苦楚,也是20世纪50年代白芨滩的真实写照。
从那时起,治服沙漠的念头就深深种进了王有德的心里,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9年后,32岁的他调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副场长,开始带领职工与沙漠抗争,与黄沙争夺生存发展空间。在治理北沙窝林场500多亩流动沙丘时,王有德带领工人砌水渠,头顶炎炎烈日、脚踩滚烫的黄沙,身上还背着25公斤重的水泥板。职工1次背1块,他就背2块,身上被压得一道一道的深印,有的地方都磨烂了……初冬时节,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他和全场职工日夜吃住在水渠边。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春回大地,北沙窝林场出现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治沙,王有德和职工们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的西南边缘筑起了一道南北长60多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绿色屏障。这片绵延的绿洲,成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王有德事迹的演讲稿篇3
1986年7月,王有德打响了上任后的第一场大型攻坚战。在北沙窝流动沙丘地带,他要开发500亩果园。此时,多年来的粗放管理,使得白芨滩林场徘徊不前,职工一盘散沙,大家对场里没有信心,对北沙窝的开发也是将信将疑。
摆在王有德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怎样才能调动大伙的积极性。当时林场的经济条件不好,职工一年收入才几百元。王有德觉得只能用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来感召大伙,只有凭领导干部的意志来聚合工人们。白天,他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树苗,夜晚点着煤油灯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离家仅3公里的王有德和职工住在工地的帐篷里,最长一次竟50多天没回家,他和职工一样,吃的是工地上刮进沙子的饭,早上一起来头发上、脸上、被子上都是一层细沙。
作为一个领导,他带头苦干,在白芨滩,王有德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的事情说也说不完,每个职工都能不假思索地讲出一大堆。在建北沙窝林场果园的泵房时,王有德和职工一道往房顶上运送空心板。1992年10月,灵武市政府将大泉乡东边的8700亩沙荒地划拨给白芨滩林场,要求到年底初步开发1000亩,接到任务后,王有德立即带领林场的几十名职工向茫茫大漠挺进。时值初冬,大泉乡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寒风呼啸,沙子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他和工人干在一起,睡在一起,没处做饭,他们干粮就水;他们将麦草往沙地上一铺和衣而睡。王有德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尽管到晚上脚肿得连鞋也脱不掉,可他还是坚持在几公里的渠拜上跑十几个来回。其间,他完全可以坐车回家,但他从不搞特殊,在这里一住就是3个月。堪比“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称为“现代大禹”。
王有德事迹的演讲稿篇4
王有德是宁夏灵武人,1953年9月出生,1976年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出任白芨滩林场场长。多年来,他带领职工大力开展防沙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探索形成“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目标。
“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让沙漠变绿洲,另一件是让职工变富。”这两件事,串起了王有德的一生。
王有德的老家在灵武市马家滩,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幼年的王有德眼睁睁看着风沙一次又一次灌满窑洞,黄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台,最后逼着全村人搬离故土。从那时起,制服沙魔的念头就深深种在了王有德心里。
1985年,王有德担任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场长。彼时的白芨滩林场,风沙肆虐,沙逼人退。
王有德开始了和沙漠的斗争。夏天,他带领职工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沙窝上搭建的帐篷里。冬天,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全场职工日夜吃住在水渠边。
凭着这股“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干劲,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将治沙造林速度由过去的每年3000亩提高到每年2万-3万亩,累计治沙造林60多万亩,是前40年的总和,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
2003年,王有德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提出对沙源地林区、天然草原实施禁牧的建议,当年就在宁夏全境得以实施,植被在几年内得到迅速恢复,在全国引发广泛影响。2005年,他提出在禁牧的同时,解决沙区群众生活能源和圈养牲畜问题的建议,为破解生态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之间的矛盾探寻办法。2007年,他提出把宁夏建成国家防沙治沙示范区,获得国家项目和资金的支持。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宁夏建设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沙漠一点点绿起来了,林场职工的生活却依然困难。王有德下定了和治沙一样的决心:让职工富起来。
针对林场经营单一、人心涣散、发展陷入困境的局面,王有德精简管理人员,压缩管理开支,制定了一套造林效果与工资挂钩的核算办法,动员、引导、扶持职工利用林闲季节种草养畜,发展柳编、运输等第三产业。他推行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招标承包,号召全体职工平均一人一年扎设1万个草方格、栽植1万株树苗、治沙面积100亩、从治沙中实现收入1万元。家庭目标和集体目标衔接,职工把沙漠当成了自己的口粮田,治沙造林积极性不断提高。
“我们的职工收入连续5年保持12%以上的增幅,2011年职工年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王有德说。
在实践中,王有德带领职工探索建立了“五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发展模式,即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围绕干渠、公路等建设大型骨干林带,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培育经果林和苗圃,在田间空地形成种草和养畜
两项循环产业。“五位一体”模式实现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创造了实现沙区经济循环发展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推广模式。
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但他割舍不了已经从事40年的防沙治沙事业。他将银川河东机场以东的万亩荒滩作为新的“战场”,以高于常规治沙造林成本几倍的投入,治理修复面积6000余亩,建设生态防护林3000余亩,在银川市东大门构筑起一道千余亩的绿色屏障。
生命不息,防沙不止。这是王有德给自己定下的人生信条。“我想退下来以后继续发挥作用,多栽一棵树,多治理一片土地,当地老百姓能找到幸福之术,就是我的价值。”
王有德事迹的演讲稿篇5
王有德的老家在灵武市马家滩镇,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从小,他就眼睁睁看着风沙一次又一次灌满窑洞,而黄沙常常一夜间就把大半个窑洞埋起来。十几年里,20多个村子、3万多人被迫离开家乡。“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首在当地口口相传的歌谣,唱尽了沙漠化带给当地百姓的苦楚,也是20世纪50年代白芨滩的真实写照。
从那时起,治服沙漠的念头就深深种进了王有德的心里,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9年后,32岁的他调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副场长,开始带领职工与沙漠抗争,与黄沙争夺生存发展空间。在治理北沙窝林场500多亩流动沙丘时,王有德带领工人砌水渠,头顶炎炎烈日、脚踩滚烫的黄沙,身上还背着25公斤重的水泥板。职工1次背1块,他就背2块,身上被压得一道一道的深印,有的地方都磨烂了……初冬时节,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他和全场职工日夜吃住在水渠边。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春回大地,北沙窝林场出现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治沙,王有德和职工们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的西南边缘筑起了一道南北长60多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绿色屏障。这片绵延的绿洲,成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