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桥》教案7篇

时间:2024-01-19 作者:Cold-blooded

优秀的教案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优秀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语文《桥》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桥》教案7篇

小学语文《桥》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小学语文《桥》教案篇2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我"的心情变化中,感悟那些农民的友善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农民的家那么远",我"会去上门服务吗?"我"又是怎样找到那个求诊人家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来探讨吧!

二、探究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6自然段。

(1)农民是用怎样的方法让"我"顺利地到达他家的?

(让沿途的农家开亮电灯,顺着灯光开车,找到他家)

(2)那些沿途的农家是怎样做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沿途农家全都把灯开亮了,一路的灯光指引"我",顺利到达求医的人家)

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虽然他们平时很节约,可有人相托,他们还是很守信)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

(1)讨论:

①"我"回家时,那些农家又是怎样做的?从中你有怎样的体会?

②"我发觉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我"有怎样的"恐惧"和"忧虑,.?结果怎样?

③"但是,我绝不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望见灯塔一样.我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我"什么不孤独?是谁给了"我"温暖和力量?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课件出示)

①"我"回家时,沿途的灯都依然开着,等"我"开过后才熄灭。这些农民都十分守信、友善。

②因为"我"一个人在寒夜回家,心里肯定感到害怕。"我"担心自己在回家的.骂上会遇到麻烦,或不认得回家的路。

③因为有那么多的农家为"我"开灯引路,所以"我"感到不孤独,他们时支善、证信给了深夜回家的"我"许的力量与温暖。

3.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谁能够较快地背诵这一自然段。

三、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说这"寒夜的灯光"有怎样的深意。

3.教师全文。

课文讲的是为了让"我"在寒夜顺利地到达求医的人家和安全地回家,沿途农家都开灯给"我"照路和温暖的故事,颂扬了那些农家人友善、守信的美好品质。

4.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课堂

学生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方法。

小学语文《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小学语文《桥》教案篇4

课时建议: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卡通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

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男孩沉香为救出母亲,同邪恶的舅舅二郎神不屈斗争的故事。

活动一:

1、通过观看卡通片《宝莲灯》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卡通表现方法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卡通形象的直观感受。

2、观察分析宝莲灯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征,选择不同绘画的表现方法加以表现。

3、引导学生集体创作《宝莲灯》连环画(每人完成一个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4、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随着音乐哼唱主题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神话故事《宝莲灯》。

活动二:

1、播放卡通片《宝莲灯》的主题音乐或歌曲,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请学生讲述一个《宝莲灯》的小故事,谈一谈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人,为什么?

2、播放肢体歌曲爱就一个字,学生运用听觉器官,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律动练习,并伴随着音乐进行哼唱练习。

3、结合已有的形象认识和记忆,自行选择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一个《宝莲灯》,平面、立体均可。

4、师生以制作完成的《宝莲灯》道具创编小话剧《陈香与妈妈》。

活动三:

教师展示准备的中国卡通经典图片,让学生说出它都属于哪部作品。教师最后将图片定格在《宝莲灯》作品上来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机介绍神话故事《宝莲灯》。

1、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和歌曲。如果让你来演《宝莲灯》,你最喜欢那个角色?学生自由谈。

2、学做《宝莲灯》相关的道具,为演出做准备。

3、表演歌舞童话剧《小小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教学思路拓展:

1、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2、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宝莲灯》并学唱主题歌、画《宝莲灯》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宝莲灯》中卡通形象的欣赏,了解卡通艺术的基本特点。借助绘画、表演、学唱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古典神话故事《宝莲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课型:欣赏课

教学准备:

1、卡通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有关卡通的歌曲。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卡通片和卡通形象,那么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的最快。

3、新授:

听一听 讲一讲:

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随着音乐哼唱主题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神话故事《宝莲灯》。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男孩沉香为救出母亲,同邪恶的舅舅二郎神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一看 画一画:

1、通过观看卡通片《宝莲灯》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卡通表现方法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卡通形象的直观感受。

2、引导学生集体创作《宝莲灯》连环画(每人完成一个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观察分析宝莲灯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征,选择不同绘画的表现方法加以表现。

演一演: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和教师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话剧《小小宝莲灯》。

2、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3、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陈香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主线,创编《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制作宝莲灯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宝莲灯》中卡通形象的欣赏,了解卡通艺术的基本特点。借助绘画、表演、学唱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古典神话故事《宝莲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1、动画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课型:手工制作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今天,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歌曲。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卡通片,对于卡通形象也知道的很多。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形象都是进行过夸张的,你们能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吗?

3、复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并利用已经了解的资料,进行手工制作。播放歌曲《爱就一个字》,学生运用听觉器官,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律动练习,并伴随着音乐进行哼唱练习。

4、新授:

看一看:

教师展示准备的中国卡通经典图片,让学生说出它都属于哪部作品。教师最后将图片定格在《宝莲灯》作品上来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机介绍神话故事《宝莲灯》。

谈一谈:

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和歌曲。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请学生讲述一个《宝莲灯》的小故事。如果让你来演《宝莲灯》,你最喜欢那个角色?为什么?学生自由谈。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宝莲灯”的形状、色彩和结构,特别是立体的制作中更加需要研究它的制作工序和方法。

做一做 :

结合已有的形象认识和记忆,自行选择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一个“宝莲灯”道具,平面、立体均可,为演出做准备。

手工制作过程当中,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们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互相帮忙,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作品完成,体会到手工制作中的快乐、成就感。

演一演:

师生以制作完成的“宝莲灯”道具创编小话剧《陈香与妈妈》。

课后拓展:用制作的“宝莲灯”道具表演给家人《陈香与妈妈》。

此环节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表演激情,让整堂课更加活跃,给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大展示: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特别是一些制作精美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不易和作品完成时的欢喜。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和教师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话剧。

2、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3、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陈香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主线,创编《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小学语文《桥》教案篇5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

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3、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1)重点:

①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3)德育点:

①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4)创新点:

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5)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三年级# 导语: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1、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①设计问题:

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露的土地。

②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③指导朗读。

④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⑤小结。

2、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1)课件出示: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2)理解“不断砍树”:

(板书:不断砍树)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此处作者省略意味深长,说明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在这设置空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过度采伐是如何形成的。)(空白点、德育点)

(3)句子训练:

应有尽有家具和各种各样的工具都会是什么呢?排比句子练习。

(空白点、创新点)

(4)理解“柴烟”:

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柴烟是指木柴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涵──环境保护。)(德育点)

(5)指导朗读。

3、学习第4节: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我们虽然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1)理解“不错”。

(2)出示句子:

引读第四节。

(3)情境再现。(课件)

(4)谈感受。

(5)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4、学习第五节:

(1)出示句子:

引读最后一节(板书:什么都没有了)

(2)指导朗读。

三、巩固与创新运用

1、小结:

板书:保护环境

2、情境再现:

出示98年洪水的图片和各种污染环境的图片。

3、谈感受:

任选其一,想一想,先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1)我想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2)所有地球村的村民们,我奉劝你们─??

(3)让我放飞想象的翅膀将美丽的村庄、咆哮的洪水细细描述给你听!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多种形式,任选其一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的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立足于刚掌握的知识,在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勇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创新点、德育点)

延伸作业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作业请各小组任选其一来完成。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2、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简单的汇报材料,与同学交流

小学语文《桥》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地探索。

教学重点:

1.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

2.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发愤学习、不断探索的。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师生收集各种船的图片。

2.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教学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或走亲戚时,都坐过什么样的船呢?介绍一下吧!

2.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图片,体会船的多样与作用。

4.: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国防、经济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船最初是什么样?它又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简单概括课文内容或说己的感受。)

3.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在字词句和课文内容方面,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4.交流朗读收获,互相质疑解疑。

读准字音:树干(ɡàn) 扁(biǎn)平 潜(qián)水艇

理解意思:(出示相应的教学投影片)

蒸汽机: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

军舰:列入海军编制,用于完成战斗任务和保障任务的战斗舰艇和特种舰艇。现代军舰一般装有导弹,火炮,鱼雷,水雷,反潜武器和其他兵器。有的还载有作战飞机和直升机。

油轮:专门用来运送石油的轮船。

潜水艇:利用水容器装水排水,随着水的装和排,潜水艇也随之沉和浮。

庞大:巨大。

豪华:特别华丽堂皇。

同桌互读课文,说说船的发展演变过程:

树干——筏子——独木舟——帆船——汽船——军舰、油轮、潜水艇……

三、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写的字:稳、歪、扁、棍、喷、舰。

2.读一读,给生字组词或说话。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稳:左右结构,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急”字。

歪:会意字,“不正”为“歪”。

扁:“遍”字去掉走之儿。

棍:形声字,形旁为“木”,指“棍”是“木”做成的;声旁为“昆”,与“棍”韵母相同。

舰:形声字,形旁为“舟”,指船;声旁为“见”,与“舰”同音。

喷:与“愤”比较,“有心真气愤,有口能喷水”。

4.试在田字格中练写两个。指名板写、、再写。

5.出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庞大。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用表格或者图画的形式把船的演变过程表现出来。

2.读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随文识字的情况。

2.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大面积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生字:稳、歪、扁、棍、喷、舰。

词语: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

3.对照自己设计的表格或图画说说船的演变过程。

二、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思考:船在各个不同阶段,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人们为什么要改进它?

2.交流讨论:

树干:简便易行,但不平稳。

筏子:不容易翻,但走得慢。

独木舟:快、安全、还可以放东西。

装上船桨:使船走得更快,但要用手划,比较费力。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更快。

轮船:把桨装在船上的大轮子上,不需要风也能走。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现代的轮船: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军舰、油轮、潜水艇……

3.分角色表演:分别请几个学生演不同阶段的船。

4.如果你是一艘豪华客轮,见到最初作为船的那段树干,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船?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船?根据你的需要想一想,动手设计并画下来,再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和作用。

2.从船的发展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船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

四、巩固练习。

1.你注意过身边的事物吗,它们也像船一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请你举例说明一下。如:书包、文具盒、自来水、电铃等等。

2.选择你喜欢并且熟悉的一种事物,想想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然后写下来。

五、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为什么。

小学语文《桥》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12个,会写2个。了解课文内容。

2、练习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朗读时能做到逗句分明,停顿自然。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本课的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唱一首歌曲,好吗?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

2.师板书课题生跟写

3.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春天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教师范背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二、自主读文,认读生字词。

学生利用“四读法”自己完成生字词的自学认读及课文的练读。

三、熟读课文。

(一)学生独立读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同桌对读。

(三)小组分段读文。

(四)指名分段读文。

四、充分诵读,感悟解疑。

(一)学生再次诵读课文,将自己读懂的内容与小伙伴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例如:学生会说“我知道春天来了,柳树绿了,阳光非常温暖;“秋天的风很柔和,很舒服”;“春雨又轻又细又长”;“我还知道春天花开了,燕子飞回来了……”

学生在自己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图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并就读懂的内容能与同学进行交流,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二)学生将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看看其他同学能不能帮忙解答,如果解答不出来,可以一会儿提出来。

(三)小组长总结汇报小组读懂的课文内容,并将刚才学生提出来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教师相机板书。例如,字词方面,有的学生会问:什么是“吐绿、甘美、兴奋、稚嫩等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句子理解或者查字典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也许会提出:“小草为什么说春天是醒目、稚嫩的绿色?桃花为什么说春天是希望、热情的'红色?油菜花又说春天是兴奋、活泼的金色?”重点体会这几个重点词句,多朗读、注重在读中感悟。

五、整体回味,熟练诵读。

学生在了解了课文内容后,弄懂了不明白的问题后再次进行朗读,整体把握,达到熟练诵读,从而又进一步巩固课文的生字词。

六、学写五个字。

(一)学生认读“奋”、“泼”、“流”、“柔”、“皱”。

(二)学生交流这几个字的记法及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三)师板书师范,生仿写。

七、作业:

必做:熟读课文。

选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画出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