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书写时能让教师深入思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优秀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桥》第二课时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桥》第二课时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小蜻蜓”“小鱼儿”“小青蛙”的头饰、透明塑料做的“翅膀”一幅,音乐磁带、录音机、投影片、教学挂图。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上堂课已经认识了几位好朋友,今天它们又来了,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开火车认读词语:笑嘻嘻、蹲、翅膀、摇头、停)
2、在我们大家根据这些词语做一做动作好吗?
(笑嘻嘻、蹲、翅膀、摇头、停)
二、初读课文
1、师: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今天我请来的4位小客人不见了,谁愿帮老师找一找?
(学生纷纷举手)
2、师:好,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到第14课自己读一读课文帮老师找一找这四位小客人。
生:四位小客人是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3、师:这几位小客人都在哪儿?咱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教学挂图)
4、师:你来告诉老师,小客人们在……?
生:小客人们在荷叶上。
5、师:小客人们在都在荷叶上吗?谁在荷叶上,谁在荷叶下面呢?
生: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在荷叶上,小鱼儿在荷叶下。
6、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7、师:请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五位同学分别带领大家读完全篇课文,老师在旁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8、师:同学们表现都很好,老师呀想来带大家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出示幻灯片:“是”)(“是”)这句话藏在书里,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生:荷叶是我的摇篮。
生: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生:荷叶是我的凉伞。
生:荷叶是我的歌台。
(跟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这四句话)
9、师:好,第1关同学们已经顺利闯过去了,但第2个问题又出了:这四个“我”分别指的是谁?同座位相互说说。
生:“荷叶是我的摇篮。”中的“我”是“小水珠”。
生:“荷叶是我的停机坪。”中的“我”是“小蜻蜓”。
生:“荷叶是我的歌台。”中的“我”是“小青蛙”。
生:“荷叶是我的凉伞。”中的“我”是“小鱼儿”。
三、朗读理解
1、第二段:
⑴ 师:小水珠长的什么样呀?
生:小水珠亮晶晶的。
⑵ 师:请同学把这段话读给同座位同学听听,要读得对,读得好听。
⑶ 指名读。
⑷ 齐读。
⑸ 男女生赛读。
2、第三段:
⑴ 真棒,听了你们的朗读咱们的老朋友小蜻蜓也飞来了,想读一读这一段吗?
⑵ 指名读。
⑶ 齐读。
⑷ 指名表演读(给学生带上“小蜻蜓”的头饰,披上透明塑料袋做成的“翅膀”)。
⑸ 全班表演读。
3、第四段:
⑴ 同学们表演的真不错。哎呀!你们看小青蛙也来凑热闹了。瞧!它把荷叶当成了铺着绿绿地毯的歌台正在大声唱歌呢!谁想读?
⑵ 指名读。
⑶ (教师带上“小青蛙”的头饰)现在我就是一只“小青蛙”了,听好。
(教师范读)
⑷ 指名读。
⑸ 齐读。
⑹ 同学们读得真好,连小青蛙也想给大家献上一支歌,听!(放音乐《一只小青蛙》)好听吗?咱们一起边做动作边唱一唱,好吗?
4、第五段:
⑴ (师出示“小金鱼”的头饰)你们看这是什么?喜欢吗?现在我想请同学分小组读一读最后一段。过会儿谁读的好就能得到小金鱼的礼物。
⑵ 指名读。
⑶ 齐读。
5、整篇课文朗读:
⑴ 全班齐读整篇课文。
⑵ 全班加动作齐读整篇课文。
四、拓展活动
1、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分小组进行一场比赛吗?荷叶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金鱼的凉伞,那在你的眼里荷叶是谁的什么呢?在一分钟内哪一小组说的最多,哪一组就获胜。
2、进行比赛:
生:荷叶是我的阳光碗。
生:荷叶是小青蛙的桥。
生:荷叶是……
3、进行评比、表扬。
《桥》第二课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好“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等一些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听过掌声吗?什么时候?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掌声的故事,出示课题:掌声(齐读)
3、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小朋友一定知道《掌声》讲的是(英子)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打开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课文,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边读边用横线划出课文中写掌声的句子。
3、检查预习:
残疾姿势调动情况犹豫镇定情绪
讲述忧郁歧视文静愿意注视热烈
持久平息动听骤然鼓励普通话慢吞吞
句子: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4、解决问题:
读好了字词句,相信同学们一定也找到了课文中写掌声的句子。
三、品读朗读,领悟情感
1、出示句子: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齐读句子。)
2、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热烈而持久)
3、是啊,同学们为什么要送给英子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呢?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2小节,找出有关的词句说一说。要求:先用括号画出句子,再从句子中找出重点词,并用一两个词概括说一说你感受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交流:
⑴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文静)
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英子的文静呢?
⑵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忧郁)
怕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怕人知道她的残疾。
⑶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自卑,很难过,很痛苦)读出她此时的心情。
⑷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自卑、忧郁)
⑸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看出英子很不愿意上台,她很自卑,忧郁。)
体会“犹豫”:英子在犹豫什么呢?
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5、体验第一次掌声:
⑴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导致腿脚落下残疾而产生自卑、忧郁的英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现在,她,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我们该怎么做?
⑵我想采访同学们,你为什么送给英子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呢?生说
⑶师小结:
所以,你们的掌声代表对英子的一种鼓励与信任。
板书:
鼓励、信任
让我们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表现在朗读上吧!
⑷全班齐读: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6、过渡:
在那包含鼓励与信任的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这场面多么令人感动啊!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7、教师出示句子: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⑴此时,同学们用掌声来表达对她什么样的'情感呢?(赞赏肯定)
⑵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情感吧!(小组赛读)
⑶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用上“如果没有……就……”“因为……所以……”
⑷教师小结: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之情齐读这句话:“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8、教师出示句子:
⑴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自卑、忧郁)
⑵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高兴、激动)
课文两次写到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或走下了讲台,英子内心感受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9、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掌声)
10、故事读到了这里,你想说些什么?
掌声驱走了英子的……给了英子……。
11、是啊,掌声使英子鼓起了勇气,掌声是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正是这掌声改变了英子的性格。
12、齐读第四小节。你们觉得英子的性格变得怎样?(活泼开朗乐观……)
13、齐读3、4两小节。
四、学习第5小节
1、上中学后,英子来信了,快来读一读吧!从英子的来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是啊,掌声是鼓励,是赞赏,是尊重。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处处需要掌声,需要爱。(播放《掌声响起来》)
【板书】
文静活泼
英子:自卑掌声开朗
忧郁乐观
《桥》第二课时教案篇3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1、口 算 除 法
第一课时 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 60÷2(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桥》第二课时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质朴自然的语言,感受文中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方法
1、朱自清的亲情散文贮满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学习本文,一定要进行品读,小声或不出声地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细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思想情感。
2、文中有一些生词,需要辨别其形、音、义。
三、预习指导
1、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写父亲,好在哪里?你从文中父亲的“背影”联想到什么?
提示:研究课文精巧的构思。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2、请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揣摩这些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提示:有一些语句,或者标志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
3、辨别下列词语的形、音、义。
晶莹狼藉踌躇蹒跚颓唐栅栏差使琐屑奔丧
四、课文重点
1、重点语句理解:
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⑶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⑷“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⑸“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⑹“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⑺“进去吧,里边没人。”
2、问题研究:
⑴文章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
⑵“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请进行比较分析。
⑶文中写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⑷天下写父爱的文章数不胜数,为什么本文能成为经典?请列举几点原因。
五、巩固练习
1、必做题:《同步课课练》基础练习、联系拓展部分。
2、写作:父(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读完《背影》,你一定想对父(母)亲说些什么,请写一封信,并念给父(母)亲听,爱要说出口。
3、课外阅读:
?朱自清精选集》《背影匆匆》《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等
《桥》第二课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两株爬山虎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新课教学( )分钟
二、研读第2自然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 颜色 样子)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
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
叶子的样子: 。
(教师板书: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爬山虎脚的美。】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板书内容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隙( ) 嫩( ) 舒( ) 茎( )
占( ) 瞧( ) 柄( ) 叠( )
二、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我会仿写:
微风中柳树正在向人们展示那美丽的腰肢。
我会仿写:
三、我会填。
嫩绿的 嫩红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
?答案】
一、空隙 占有 嫩绿 瞧见 舒展 叶柄 茎叶 重叠
二、 比喻句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拟人句 鸟儿们在欢快地歌唱。
三、嫩红的;嫩绿的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xx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与学生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