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要求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提高教学效率,教案的设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游戏设计的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游戏设计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通过听觉判断方向的能力,提高前庭功能,发展平衡能力和灵敏性。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积极尝试利用布袋开展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态度和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的布置。
2、了解“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蛾”的过程。
3、布袋人手一只。
4、打击乐器4件,《我爱洗澡》伴奏带,轻音乐磁带一盘。
5、桑叶若干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播放《我爱洗澡》伴奏带)
2、玩布袋(布袋分散在四周)
3、“蚕宝宝”游戏
模仿“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蛾”
4、“盲人听音走路”游戏
5、放松游戏:布袋魔术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引导幼儿利用布袋探索各种玩法,组织幼儿进行一系列的跳、走、滚、爬等活动,充发挥了布袋这一运动器械的多功能性和可变性。幼儿不仅从中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发展了身体动作及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了合作意识。
从组织形式来说,有自由探索活动、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这三种组织形式既符合活动内容的需要,又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从而合理科学的调节了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了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游戏设计的教案篇2
设计背景
运动游戏对儿童来说是成长的粮食,在培养与锻炼儿童社会的能力、认知的能力及运动能力的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任务。王纯贞(1997)指出,运动游戏可以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并培养幼儿的体力以备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健康有活力。
活动目标
1、对于幼儿而言,体能活动不只是游戏,也是获得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幼儿若是缺乏体能活动,不只是在体力上退步,对其将来健康发展、社会学习、生活学习的影响更为深远。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重点难点
让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
活动准备
宣布游戏规则、安全问题等。
活动过程
猜领头人
1.游戏方法:点一猜领头人的学生到室外,教师指这一学生为领头人,在轻音乐或学生的唱歌声中全班学生在领头人不断变化动作中,由猜领头人的学生开始猜领头人,可猜三次,如猜中,领头人则表演一个节目或唱一支歌,三次未猜中则由猜领头人的学生来表演。
2.游戏要求:领头人可做刷牙、洗耳恭听、洗手、吹喇叭、拉二胡等动作,不断变换,全班学生立即跟着变,全班学生要遵守游戏规则,不得暗示或指点告诉猜领头人的学生,领头人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
教学反思
乐意与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而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此同时也为孩子提供分享创造机会,培养了孩子分享意识。又如个别小班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不是很好,显得拘束,出现了不肯动手等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打算通过个别谈话加哥哥姐姐主动出击,老师在旁给予其安全感等手段解决其问题。从他们灿烂的笑脸里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
游戏设计的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l、帮助幼儿区别并练习发出n、、l两个音。
2、要求幼儿听倾并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初步学会用礼貌用语称呼"您"与"您好"。
3、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游戏中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拐杖,围裙,头巾。
2、南瓜教具若干,篮子3—5个。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游戏情境。
教师扮作老奶奶,头上扎着头巾,腰间系着围裙,手中拿着拐杖,面向全体幼儿,采用集体和个别练习的方式与幼儿相互问好。如:老奶奶说:"小朋友们好!"幼儿答"奶奶好!""××小朋友好!"个别幼儿答:"奶奶好!"帮助幼儿练习发准"奶奶"的字音,并会跟年长的人打招呼"您好"。
接着继续以老奶奶的口吻说:"我年纪大了,做事不灵活了,我想请小朋友把种在地里的南瓜送到我家,好吗?"激发幼儿产生帮助老奶奶的愿望。
2、交代游戏的玩法及简单的规则、
教师用语言交待或配以动作示范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过程,要求幼儿手拿篮子,边念儿歌边走。儿歌念完后必须站在某一个幼儿的面前,然后将篮子交给他。交换位置后、游戏继续进行。听到"老奶奶来了"的声音后,幼儿应将篮子里的南瓜送给老奶奶,井大声地说:"老奶奶您好!这是您的南瓜、"
3、教师参与并引导幼儿游戏。
(1)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游戏儿歌,重点帮助幼儿发准"奶奶、南瓜和篮子"等字音。
(2)教师装扮小朋友。边念儿歌边送南瓜,将篮子送给一位能力较强的幼儿。开展游戏2—3轮后,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听到指令后将南瓜送给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游戏的整个过程。
4、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请3—5位幼儿给奶奶送南瓜,请一位幼儿扮作老奶奶。小朋友手提篮子,边念儿歌边送篮子、交换位置后坐下,游戏继续进行。轮换几个幼儿后,教师说:"奶奶来了!"扮奶奶的幼儿走上台来。小朋友们说:"老奶奶,您好!这是您的南瓜、"并将篮子中的南瓜拿到奶奶的桌前、老奶奶说"谢谢你"、然后,在篮子里再装进南瓜,另请3—5名幼儿上来,游戏重新开始、
5、活动延伸
教师可启发幼儿互相交换送的东西,如:辣椒、梨子、牛奶等、当送的东西变换时。儿歌也应做相应的变动、从而丰富游戏的内容,进一步进行发音练习。
游戏儿歌送南瓜
小篮子,
手中拿。
我给奶奶送南瓜,
奶奶乐得笑哈哈。
游戏设计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尝试在游戏中理解歌词内容。
2、愿意大胆的表现歌曲内容,了解保护牙齿的基本方法。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熟悉歌曲旋律,在玩玩唱唱中理解歌词的内容。活动难点:大胆的用肢体表现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歌曲《爱干净的小牙齿》、图片、牙齿外衣、牙刷、音乐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入场,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简单导入歌词。
师:早上起床啦,河马妈妈今天要教小河马刷刷牙、漱漱嘴。河马妈妈说:
“拿起小茶杯,装上满满的清水;咕噜咕噜漱漱嘴。洗干净了吗?张开嘴巴,看一看。洗洗洗洗真干净!”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讲述,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音乐中的角色及游戏的情景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二、完整欣赏音乐,引导幼儿进入音乐情境。
1、师:听…(播放完整漱口歌)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仔细听歌词。
师: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茶杯、清水)
2、师:我们再仔细的来听一听,然后再告诉我!(清唱)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仔细听歌词,了解音乐的基本歌词内容。)
三、出示图谱,带领幼儿熟悉歌词
1、(依次出示图谱)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
2、师:还有什么呀?没关系,我们再来听一次!(引导幼儿重点倾听空白图谱的地方)(清唱)
3、师:这是不是河马妈妈刷牙的好办法呀?听一听就知道了!(播放完整漱口歌)
4、师:河马妈妈的方法简直太棒啦,我们来试试可不可以把牙齿刷干净吧!(播放完整漱口歌)引导幼儿倾听歌词,刷刷牙。
5、师:(面对镜子)我们面对镜子,自己来看一看牙齿刷干净了没有!(播放完整漱口歌)(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谱,加强幼儿对歌词的理解,熟悉歌词内容。)
四、变身为小牙齿,师幼随音乐做游戏。
师:我现在要用魔法把我们都变成一排排整齐的小牙齿,让我们站成一排排,我要开始变魔法了。仔细看一看屠屠老师是怎样变成牙齿的!魔法魔法变!变!变!我是谁呀?
师:好啦,小朋友快变成可爱的牙齿吧!幼儿人手一支牙刷。(教师帮助幼儿戴好牙齿(播放入场音乐))
师:哇,好整齐的牙齿呀,可是牙齿宝宝不知道它有没有刷干净,我们用好听的歌声告诉它吧!(播放完整漱口歌)
师:刚刚我发现有一些牙齿宝宝没有认真刷牙,因为我没有听到好听的声音,我现在一些牙膏来帮助我们清洁牙齿,不然牙齿会被蛀牙虫蛀掉的,我们要用好听的声音告诉蛀牙虫,我们在认真的刷牙哦!(播放音乐)(设计意图:引领幼儿参与游戏游戏,初步感受蛀牙虫与小牙齿的游戏情景进一步感受音乐内容和游戏规则。)
五、幼儿通过游戏大胆的表演歌曲,教师退位。
师:刚刚有些小朋友的牙齿差点被蛀牙虫蛀掉了,因为蛀牙虫没有听到他们好听的歌声,但是在牙膏的帮助下,蛀牙也变得干干净净的了!
师:这一次我们面向客人老师刷刷牙,漱漱口,让客人老师看一看我们是怎样赶走蛀牙虫的!(播放音乐蛀牙虫)(设计意图:从示范—提示----幼儿自主,逐步引导幼儿自主游戏。将音乐表现力及游戏空间还给幼儿,让体验幼儿合作游戏的快乐。)
六、结束部分师:只要认真刷牙,蛀牙虫就不会来伤害我们的牙齿啦!我们一起去把刷牙齿的方法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吧!歌词:“小茶杯呀,装清水。咕噜咕噜漱漱嘴。张开嘴巴,看一看。洗洗洗洗真干净。”
活动反思与评价:
一、活动选材。
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对小牙齿通过刷牙打败蛀牙虫的情景非常感兴趣,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整个活动孩子们是快乐的、积极的,而且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经验,以此看出我们的选材是适宜的。现在我将从以下几部分做我的活动反思。
二、从活动目标进行反思。
优势:通过故事情景和倾听音乐,幼儿直观的感受了音乐的基本旋律;并通过针对性提问的方式,和图谱的出示,帮助幼儿清晰的理解了歌词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表演,帮助了幼儿分辨乐曲;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互动游戏,让幼儿体验到了在游戏中唱歌的快乐,让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达成了目标。
不足:通过动作体验,及教师情绪、语言激发等,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游戏,但是幼儿对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受不够。在这个环节教师应给予幼儿提供适宜的倾听条件,可以将播放器放音乐改为钢琴伴奏,尽可能的给幼儿倾听的时间和空间。
三、活动重难点的突破。
活动重点:即是目标一,通过以上的方式幼儿达成比较好。
活动难点:在活动中,当听到音乐的变化,“小牙齿们”要通过刷牙的方式来赶走蛀牙虫,大部分幼儿能够将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创编上刷刷、下刷刷等方式刷牙。我想放手让孩子聆听音乐自主游戏,但也许是小班幼儿的特点,需要老师的带领才能调动起表演的情绪,但是当我有动作提示的时候,有些幼儿就开始模仿我的动作了,这也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既要尊重幼儿的创造,又要调动幼儿的情绪,这两者怎样在活动中平衡。
四、关于师幼互动。
1、利用自身的情感、语言、肢体激发幼儿参与活动。a、教师在过程中,以游戏化的口吻,贯穿始终,激发幼儿参与兴趣;以形象的故事情节和分段音乐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b、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追问、示范、反馈信息等形式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感受音乐和节奏。
2、能借助有限媒介与幼儿沟通。为幼儿创设刷牙的场景,面对大大的镜子,既能增加幼儿对自己是一个‘小牙齿’的了解,又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
3、关注幼儿作为学习者的需要,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空间。a、幼儿游戏形式的变化,延续幼儿游戏兴趣。幼儿先是在坐在椅子上游戏,再过渡到利用背景的大镜子进行游戏,能保持幼儿游戏兴趣,从而让孩子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b、与教师互动的“赶走蛀牙虫”的游戏,将活动推向高潮。
游戏设计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学习的必要性正面描写
劝现身说法学习的可能性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鲁肃的言行侧面烘托
游戏设计的教案篇6
一、设计思路: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总是嚷着要吹泡泡,看着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泡泡在空中慢慢飘落,孩子们都会追着泡泡跑,用小手去抓住,然后大声叫着:“老师,我抓到泡泡啦!”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象是一只只回归到大自然的小鸟,此次活动就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玩游戏的快乐吧!
二、活动目标:
①、通过活动,引导幼儿热爱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
②、培养幼儿与同伴团结合作、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能力;
③、引导幼儿学会踮脚、下蹲、后跳。
三、活动准备:
①、泡泡水
②、幼儿已有牵圆圈进行游戏的经验。
四、活动流程:
①、开始部分
开始部分带幼儿整队走到户外花园,提醒幼儿户外的常规要求。
教师吹泡泡,让幼儿自由抓泡泡,比比谁抓的多,提醒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安全。
②、基础部分
引导幼儿学习踮脚、下蹲、后跳的动作,注意幼儿动作的准确性。
教幼儿游戏的儿歌。
吹泡泡,吹泡泡,一吹吹个大泡泡,一吹吹个小泡泡,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泡泡破了。
讲解游戏规则。
当儿歌念到吹成大泡泡时,幼儿拉成一个大圆圈;念到吹成小泡泡时,幼儿向中靠拢;念到批泡泡飞高了,幼儿踮脚;念到泡泡飞低了,幼儿蹲下;念到泡泡破了,幼儿向后跳。
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玩游戏。
③、结束部分:
引导幼儿课后放松活动,带幼儿一起观察地上的小草,说说小草的特征;感受一下在草地上走是什么感觉?
游戏设计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通过体育游戏与球类运动相结合,提高运、传、投抢等篮球技术动作的衔接、连贯和应用能力,发展的灵敏、速度、力量等体能。
课的内容:
一、二球一赛
(一)游戏目标:提高灵敏性和应变能力。
(二)准备工作:篮球场地一块,篮球两个(球要有明显的区别,或一个标准篮球,另一个是橡皮球)。
(三)游戏的进行:首先选出两名裁判员,两名助理裁判员,然后以5—6人为一队,把学生分成若干队。游戏时,两个队上场比赛,其他队准备替换负队。进行两球一赛游戏时,双方各有一名队员手持球站在自己半场的端线外准备发球。当裁判员鸣笛后,各自发球开始比赛。
比赛时,两队同时在场上传递、运球,突破,力求将本队的球投入对方篮内得分,同时又要设法阻截和防止对方的球被攻进自己的篮内,并积极抢断对方的球,力争将其攻入对方篮内。比赛中若有一方将球投中,比赛即可结束,胜队留在场内继续游戏,负队则被替换下场。比赛中,如一方将球碰出界,则由助理裁判员视情况令对方在前半场或后半场发球。如由于犯规造成“死球”时,也由助理裁判员执行规则,令对方在犯规队员的本半场发球。
(四)游戏规则:
1、比赛中出现犯规、违例、传球出界等情况时,均按篮球比赛规则判其在犯规、违例、失误一方的半场发球,而不执行罚球的条款。
2、两球一赛,除两个球同时出界时才能停止全场比赛,比赛始终不得间断,直至一方得分为止。
(五)教法建议:
1、两球一赛游戏的运动量、密度较大,比赛时间不易过长,胜负队可同时下场,待各队决出胜负后,胜队与胜队再重新组合比赛,避免连续获胜队负荷过大。
2、有关比赛规则,可视实际情况根据正式篮球比赛的规则进行调整。
二、换球投篮接力
(一)游戏目标:提高运球、投篮技术动作的衔接、连贯和应用能力,发展灵敏和速度等体能。
(二)准备工作:
1、篮球场地一块,在篮球场罚球圈顶和中线靠边线处,各画两个直径为50厘米的圆圈。
2、篮球6个,每个圆圈各放一个篮球。
(三)游戏的进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纵队分别站在球场两个端线外的两侧,排头手持篮球。游戏开始,教师发令后,排头运球至本场罚球圈顶处的圆圈,将手中球放至圆圈内,拿起圈内的球运球至中线处的圆圈处,将手中球放至圆圈内,再拿起圈内的球运球上篮,投中后迅速运球返回本队,将球交给第2人后站到队尾。第2人按同样方法进行,直至全队做完为止,以先完成的队为胜。
(四)游戏规则:
1、交接球换人时,必须站在端线外。
2、运球至圆圈时,必须换球,并将手中的球在圆圈内放稳方能继续运球前进。
3、运球人不得持球跑。运球失误,则应从失误处重新运球前进。
4、投篮必须投中方能返回。
(五)教法建议:
1、可要求运球人在换球后改为换手运球,以增加游戏的难度。
2、在投篮命中后,可允许运传球给本队第2人,但接球人在接到球之前不得过线进入场内。
三、“30”投篮
(一)游戏目标:巩固和提高跳投、抢篮板球和补篮的技术,发展快速反应能力。
(二)准备工作:篮球场地两块,篮球4个。
(三)游戏的进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个队,各成纵队分别站在4个半场的罚球线后,排头手持篮球。游戏开始,教师发令后,排头做原地跳起投篮,投中计得2分。无论投中与否,只要在球未落地之前接到球,可补篮一次,投中则得1分,然后,把球传给第2人,自己站到队尾处,第2人按同样方法进行,以此类推,全队依次轮换投篮,直至篮积30分为止,以先完成的队为胜。
(四)游戏规则:
1、跳投时,必须站在罚球线后起跳投篮。
2、跳投后,如球落地则不能再补篮,投中也无效。
(五)教法建议:
1、根据游戏者的水平,可改投篮点、投篮的角度等条件。
2、此游戏可改跳投为原地投篮,然后冲抢篮板球补篮,以减少游戏的难度。
四、圆圈追传球
(一)游戏目标:发展视觉观察和反应能力,提高传球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准备工作:
1、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大小根据学生人数而定)。
2、篮球两个。
(三)游戏的进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且为奇数的甲、乙两队,并让两队学生交错站在圆圈上。两个篮球分别交给对称站立的甲、乙队各一名队员手中。游戏开始,持球的两队队员,根据教师伸出左手或右手,向该方向同队下一名同学依次传球,教师不断变换方向,最后以一个队的球追上另一队的球为止,追上的队为胜。
(四)游戏规则:
1、传球时,必须依次传递,不得间隔传球。
2、传球失误时,必须由失误人将球拾起跑回原位置后,方能继续往下传球。
3、传球中,两队队员不得干扰对方的传球。
(五)教法建议:
1、此游戏可先规定向某一个方向传球。
2、也可规定某一种传球的方法进行传球。可采用不分队,全班站成一个圈,根据教师指定的方向传球,直至两个球集中到一人手的里时,游戏即可结束。
游戏设计的教案篇8
一、游戏目标
1.通过游戏,训练幼儿联想能力和表达的流畅性。
2.引导幼儿学习仿编诗歌,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游戏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学会一些物体、动物的手影方法,同时已熟悉诗歌《手影游戏》。
(二)物质准备投影仪。
三、游戏方法
1.提出游戏主题,幼儿自由分组。
2.幼儿在投影仪前表演手影,并仿编句子。例如:变蝴蝶穿花衣,变松鼠大尾巴,变小熊真可爱……幼儿轮流往下接,所接的句子不能重复,小组成员如果有人1分钟接不上就结束。手影句子最多的一组为优胜组并奖励大红花。
3.按程序开展游戏。
4.从中选出恰当的句子,并整理成诗歌,如:
我在墙壁前,我在墙壁前,
表演一双手。表演一双手。
变灰狼,诡计多。变鸭子,呷呷呷。
变蜗牛,到处走。变青蛙,呱呱呱。
变剪刀,本领大。变小人,哈哈哈。
变太阳,红彤彤。变小狗,汪汪汪。
太阳公公真高兴,太阳公公回家去,
夸我有双灵巧的手。要是喜欢全抱走。
四、游戏评价
项目:
目标实现程度:
内容适合程度:
活动设计趣味程度:
幼儿的“三性”表现:
存在问题:
等级:好、中、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