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昆虫的家教案5篇

时间:2024-04-15 作者:betray

一份优质的教案能够提供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使学生明确知道课堂的学习重点和方向,教案的有条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班昆虫的家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昆虫的家教案5篇

中班昆虫的家教案篇1

活动目标:

了解不同昆虫的食物。

了解昆虫的动作姿态。

在活动中锻炼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几种常见昆虫的食物图卡数张,如花(蜜、粉)、小虫或食物碎屑灯。

活动过程:

一一拿出昆虫图卡,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这些昆虫的动作姿态是怎么样的呢?

--鼓励幼儿模仿其动作。

--这些昆虫平时吃的食物是什么?(如蜜蜂和蝴蝶吃花蜜、蚂蚁吃食物碎屑、蚱蜢吃小虫等)若幼儿不知道,教师可以加以提示玩游戏"昆虫运动会"--昆虫王国将邀请小朋友参加昆虫运动会。

--介绍游戏的玩法:教室(运动场)的两端分别是起点和终点,在终点放置昆虫食物图卡。

--将幼儿分成数队,如蜜蜂队、蚱蜢队、蚂蚁队,请幼儿戴上头套。

--哨音开始,各队第一位幼儿模仿所扮演的昆虫动作,走到终点,并找到该昆虫所吃的食物图卡带回起点,然后下一为幼儿戴上头套出发。

--按照此方式活动直到所有幼儿都轮完,最先轮完的一组获得优胜。若幼儿有兴趣,该游戏可多次重复。

教学反思:

多元整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活动的内容我们也把学习活动的内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有机整合,把孩子对昆虫积累的经验和对体育运动有那些等方面经验的收集进行有机整合,使孩子对两个不同的内容出发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以体现。活动目标也是有机整合,在活动中,把对昆虫特征的感知与不同运动的操作的方式进行有机的整合,孩子在思索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观察昆虫的特征,还要寻求不同运动的玩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更能适合这个昆虫参加比赛。还有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活动中通过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的有效运动,使得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积极表现得欲望,使得孩子的一有经验在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梳理、提升得到全面的发展。

中班昆虫的家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参观昆虫馆,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等。能由探讨活动获得发现和新的知识,培养出研究昆虫问题的信心和乐趣。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知道昆虫与人类的利益关系。保护昆虫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从小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

知道昆虫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昆虫歌曲,音乐,各种有关资料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星球上,居住着许多生物,昆虫就是这个家族的一员。同学们利用两周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认识并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这节课终于到了我们汇报的时刻。通过猜谜语认识"蝴蝶"。

二、认识身边的昆虫过渡:瞧这些小昆虫已经迫不及待了。

1、展示课件(草坪上飞来蝴蝶、蝗虫、蜜蜂、蜻蜓、瓢虫)教师解说:

蝴蝶:大家好,我是蝴蝶,在昆虫这个大家族里属我最漂亮,我们蝴蝶种类很多,数量也特别巨大,遍布于世界各地,在鲜花盛开的日子里,总能看到我们煽动的翅膀在花丛中飞舞,寻找自己喜欢的花,吸食花蜜传播花粉。

蝗虫:嗨!大家好!,我是蝗虫,专吃庄稼和牧草,跟人类和牲畜抢食,我们蝗虫种类繁多,仅我国就有700多种蝗虫。

蜜蜂:大家好,我是蜜蜂,我们蜜蜂的勤劳可是众所周知的,从春季到秋季,在开花季节,我么们天天忙碌不停,只有冬季是我们段在休息的时期。

蜻蜓:大家好,我是蜻蜓,是食肉性昆虫,分布在世界各地,喜欢在开阔地带飞翔,黄昏时在空中捕食,帮助人类消灭许多苍蝇蚊子,等害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昆虫捕食的命中率是百分之百,是名符其实的"空中杀手"。

瓢虫:大家好,我是瓢虫,全世界有菌食、草食等不同种类的我超过5,000种以上,我还被别称为胖小、红娘、花大姐、金龟、金龟子(但金龟子实际上是指另一种甲虫)。

看课件分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昆虫

2、师:同学们听了他们的介绍,你们知道昆虫有什么特点吗?

小结: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通常有两对翅,六条腿。判断昆虫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它有几条腿。

3、考一考:蜘蛛是昆虫吗?蜈蚣是昆虫吗?蚯蚓是昆虫吗?为什么?

4、了解了昆虫的特点,你还知道那些昆虫?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中班昆虫的家教案篇3

目标:

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准备: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过程:活动(一)捕捉昆虫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活动(二)昆虫运动会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1、将会跳的虫子放在大纸盒子内,比一比谁跳得高。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昆虫的前腿与后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昆虫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将会爬的虫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谁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车,套在昆虫的身上,比比谁拉得动,谁的力气大。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身体和腿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会跳?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活动(三)饲养昆虫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建议: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活动反思: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活动我以昆虫运动会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又在环节中设计了小游戏。活动中认真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科学地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是完成与落实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健康发展。

中班昆虫的家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章自问自答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昆虫吗?喜欢哪一种昆虫?

蝈蝈,蜻蜓,蝉,刀螂, 蜜蜂,蝴蝶,蚂蚁,蟋蟀……

展示图片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了解具体谈谈对这些昆虫的认识。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夏天的昆虫》,看看他喜欢什么样的昆虫。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呱呱叫【 guā 】 竹篦【 bì 】

栖息【 qī 】 嫩绿【 nèn 】

碧绿【 bì 】 清脆【 qīng 】

厉害【 lì 】 缚住【 fù 】

蝈蝈【 guō 】 侉【 kuǎ 】

蛐【 qū 】 暗赭【 zhě 】

撅【 juē 】 瞅【 chǒu 】

粘住【 zhān 】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呱呱:形容极好。

栖息:有止息、隐居、暂住之意,另有寄居之所之意。

缚住:捆住;束缚;捕获。

四、朗读感知课文

1. 提问:通读全文,请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刀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在写法上,有的主要描写虫的叫声、饲养;有的主要写虫的形状、捕捉方法等。字里行间流露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2. 提问: 课文说了哪些关于侉叫蛐子习性的内容,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①就会呱呱地叫;②什么都吃,据说吃了辣的更爱叫;③咬人。

提问:课文说了哪些蝉的品种,它们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海溜:最大,色黑,叫声洪亮,生命力很强。②嘟溜:体较小,绿色而有银光,样子最好看,叫声也好听。③叽溜:最小,暗赭色,因其叫声而得名。

共同点:喜欢栖息在柳树上。

提问:作者是抓住“螳螂”的哪些特征来进行介绍的?请你写一个于“螳螂”有关的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明确:头、翅膀、颜色和脉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的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喻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的祸患。

5. 提问:阅读全文,想一想:夏天的昆虫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蝈蝈、蝉、蜻蜓、刀螂这四种来介绍?介绍每种昆虫各说了些什么?

明确: 这四种昆虫是作者童年在家乡的时候常常见到的昆虫,甚至在作者童年的时候跟这些昆虫一起嬉戏过,仔细观察过,有些还捕捉过,这对作者来说是童年珍贵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①介绍蝈蝈的时候说了蝈蝈的种类、习性和蝈蝈的饲养方法。

②介绍蝉的时候主要是介绍了蝉的种类和捉蝉的方法。

③介绍蜻蜓的时候主要是介绍蜻蜓的种类。

④介绍刀螂的时候就主要写了刀螂的外形。

6. 提问: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结束语,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以前读过的文章,有没有类似的写法?记住这段话,注意学习和运用这种写法。

明确: 这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写法。作者通过自己问问题自己解答,道出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就是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够多多的去亲近大自然,仔细观察,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第二课时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在介绍“蝈蝈”“蝉”“蜻蜓”时,都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介绍“蝈蝈”“蝉”“蜻蜓”时,都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能更为条理清楚地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 有人认为文中的“玩蜻蜓有一种恶作剧的玩法:掐一根狗尾巴草,把草茎插进蜻蜓的屁股,一撒手,蜻蜓就带着狗尾巴的穗子飞了 ”与“蜻蜓”本身没有关联,应当删去。对此,你持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这样写可以表现出儿童玩蜻蜓的快乐,表现儿童的童趣和对蜻蜓的喜爱之情。

3、体会划线词语的用法

北京的孩子捉蝉用粘竿,――竹竿头上涂了粘胶。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运用动作描写,准确地描写了捕蝉的动作,写出了“我们”捕蝉动作的熟练,表现出儿童捕蝉的乐趣。

五、仿写练笔

学习课文写法,观察一种昆虫,从昆虫的外形、习性、种类、饲养方法、捕捉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写一个片段。

布置作业

短短的文章,作者就将四种昆虫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无疑都来源于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你们自己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从外形、生活习性、饲养等方面给你们所观察的动物写一个小片段。

中班昆虫的家教案篇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2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儿童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被动地获得一些科学真理,而在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儿童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儿童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教师应把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两者的联系和发展。在科学教育中,教师主要采用观察、提问、游戏等手段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考虑如何在儿童前概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引导发现,使儿童逐步掌握科学概念。

实施策略:

昆虫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动物,幼儿充满好奇,但对昆虫赖以生存的自我保护方法了解较少,为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感知动物生存的.奇妙,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前期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以收集资料、操作调查表的形式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然后通过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师幼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判断,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来“猜测”,并通过观看课件、视频验证猜测结果,从中整合认知经验、激发思维活力。最后,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昆虫小侦探”,让幼儿在看一看、藏一藏、找一找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

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

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

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

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

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这里有大树、花园和草丛,请一组小朋友帮昆虫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另一组小朋友来做“昆虫小侦探”去找一找,然后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是在哪里发现的?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人类也向昆虫学习了“保护色”这种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吗?我这儿还有一些图片,送给你们带回去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