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通过准备好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安排课堂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语文春的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中语文春的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当户、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辞官还乡---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七年级的学生其中比喻、排比、对偶,七年级的学生应该可以正确找出;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辞。注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晰。
四、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请同学们试着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修辞,本文的修辞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可比对以前所学文言文的修辞来进行讲解。
初中语文春的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初中语文春的优秀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线索。
◎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线索,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忘的老师,并说说原因,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散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对零散的散文语言材料加以整合,加工,使之更加有序,情感或观点更加鲜明的语言组织方式。)
◎朗读全文,独立思考,本文详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明确:改讲义、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送别)
◎同桌讨论,与藤野先生相关的是哪几件?另外两件如何归类?
(明确:改讲义、送别是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间的互动,次两件是照应了标题《藤野先生》,是文章的明线;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是与作者的爱国情感相关,属于暗线。)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通读全文,学生独立思考:关于藤野先生,本文写了几件事?几件详写?几件略写?
(明确:详写的有改讲义和送别;略写的有被当做扒手、询问裹小脚、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
◎同桌讨论,改讲义这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a.作为学者,治学严谨;作为教师,认真负责b.尊重他人,没有民族间的偏见。)
◎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其它几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送别——没有民族间的偏见;询问裹小脚——治学严谨,对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盲点非常感兴趣;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作为教师,认真负责;尊重他人的信仰,没有民族偏见;被当做扒手——不拘小节。)
◎独立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中不拘小节,工作中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人,没有民族偏见的教师。)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本文提现了作者怎样的爱国思想?
(明确:体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以及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唤醒中国人麻木思维的深切的社会责任感。)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分析一下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从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把握本文情感,须对鲁迅先生个人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初中语文春的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四、美点探寻
(一)聆听课文,享受文章美
1、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2、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名利富贵)
4、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上了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文章,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1、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媒体,歌曲,舞蹈,表演等。
八、师小结
初中语文春的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2.同社会中假、丑、恶等阴暗面作斗争。
教学难点:
1、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叙述了解狼的本性与人类的智慧
2.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我们不能因为出于“夯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的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大家知道关于狼的成语吗?(狼心狗肺、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奸)
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
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 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2、 其他生点评,师总结。
3、 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准字音,这个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齐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细听,听时注意:听清节奏、体会感情。
朗读注意事项: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读后学生点评。
三、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大家想和老师来个比赛吗?先别急,成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读文言文最高的要求就是读出感情,为什么刚才我们同学读的时候感情读得不到位呢,就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面我们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待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当堂将课文翻译一下。
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要点补充:
1、“途中两狼”,按现代口语应当说,半路上碰到两只狼。
2、“缀”,这里要引申为紧跟
3、“投以骨”,把骨头扔给它。现在也说“报之以笑”(拿笑来回答别人)。
4、“并驱”,今语有“并驾齐驱”,“并”,亦齐(一起)也。
5、 “恐前后受其敌”中“敌”字名词作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顾”,转头。屠户回头则见狼,当是转头看两侧。
6、“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遮盖之意。
7 、“奔倚”,表现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8、“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处用引申义。
10、“犬坐”,犬,比喻坐的姿势如犬。今语,开会时排入场叫“鱼贯而入”, “狼吞虎咽”,皆属这种用法。
11、“一狼洞其中”的“洞”字名词作动词,意为打洞。
12、“隧入”,从隧道入。
13、“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13、“盖以诱敌”,原来是想麻痹对方。
注意重点句的翻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
我们对整篇文章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请大家放开喉咙大声地读课文,并把生字词在课文中注好音,同时注意语句的停顿。
出示自读要求:在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的情况下要读出轻重、读出快慢、读出抑扬。
生自由读。
个别生读,其他生点评。
注意停顿的句子:(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创新阅读,评读故事
这篇课文用181个字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们试着从屠夫的角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屠户:(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在这个过程中屠户的心理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
表明屠户心理的词语:惧狼——“俱”、“投以骨”、“复投之”——表明屠户害怕及侥幸的心理;
御狼——“窘”、“恐”——表明处境危急;
——“顾”、“奔倚”、“驰”“持”——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明了他的机智;
毙狼——“暴起”、“劈”、“转视”、“断”等表明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屠户从遇狼到毙狼这个过程虽然最终时有惊无险,但也让我们着实为屠户捏了一把汗,那我们也来充当一下屠户,让那惊险的一幕再次生动地呈现出来,下面给我们各个大组的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文中自选一段,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屠户当时的心理。
五、合作思考:
1、这篇文章中的人和狼都怎样的特点呢?
人——机智、勇敢、果断
狼——狡黠
2、文中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它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人你应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一定能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六、读出情境,整体欣赏
请生再次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