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的科学教案教案精选7篇

时间:2024-04-28 作者:Anonyme

一份完善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电的科学教案教案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电的科学教案教案精选7篇

关于电的科学教案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张向前飞得更远。

2、在活动中体验距离的远近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如:纸的外形、纸的轻重、投掷的力量等)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牛皮筋、毛线、夹子、罐子、沙包、飞镖、飞盘、透明胶、剪刀等。

2、相同质地的纸人手一张。

3、幼儿用记录单人手一张,教师用记录单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导入活动,引起幼儿设想。

1、“你们每人有一张纸(折成飞机),你会用什么办法让这张纸离开你飞得很远?”

2、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出不同让纸飞得更远的方法。老师对幼儿想出的办法给予了肯定。)

3、你们的办法不错,不过用一些比较硬的材料时,飞的时候要找一个空地方,小心砸到小朋友的身上。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操作。

1、“等一会就请你用这些办法去试一试,而且还要把实验的情况记录在这张记录卡上。”

2、介绍记录卡,并引导幼儿思考“远近”的记录方法。

“远近”怎样记录呢?(画一条线,远的就画长一点,近的就画短一点。画圆圈,如果是远的圆圈就画多一点,如果是近的圆圈就画少一点。还可以画点子,点子多的就是远的,少的就是近的。……)

3、实验并记录。

4、讨论:为什么用了一样的方法,却有的小朋友的纸飞得远,有的飞得近呢?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操作。

1、出示几种物品,“其实要想让纸飞得更远,还可以用上一些工具,老师这儿就有一些物品,你可以用它来帮帮纸的忙,让纸飞得更远。”

2、大家站在同一条线上,第二次尝试。

谁的纸跑得远?怎么能记录他的纸跑到了这个位置?

你用的什么方法?这种方法怎么会让纸跑得比其它纸远呢?

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

能不能再想办法让纸跑得比这个位置更远?

3、幼儿自由尝试,并记录。

4、互相讲述自己的记录卡。

5、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进行思考:你发现怎样可以让纸飞得更远?

【活动延伸】

继续尝试,探索让纸飞得更远的方法。

关于电的科学教案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给小动物送礼物的游戏巩固幼儿对各种颜色的认识。

2、能利用色彩进行各种艺术创作活动。

3、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头饰、地上画好的圈、各种颜色的水粉色及宣纸、各种颜色的玩具、6种小动物及小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

1、《颜色大风吹》的游戏引入课题。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玩一个好玩的游戏——颜色大风吹,把小朋友们分成六组,每组戴不同颜色的头饰,我们先请幼儿看看自己的头饰是什么颜色的

然后老师说:“大风吹红色头饰的小朋友”红色头饰的小朋友就站在圈内,其它颜色头饰的小朋友则站在圈外用力吹,老师检查有没有错,再替换不同的颜色。

2、这个游戏好玩吗?小朋友们表现的那么好,现在请你们帮个忙行吗?行!你们看小猪它们家住的是什么颜色的房子,红颜色的,那它们家放什么颜色的玩具?红颜色的,小猫的家是什么………,瞧!这么多颜色的玩具放在一起都混了,那请小朋友们帮帮忙给分一分,把各种颜色的玩具放在小动物的家里。

3、小动物们热情地邀请咱们去做客,那咱们带什么礼物叱?噢,有了,老师教你们染色,每位小朋友染一幅漂亮的染画送给小动物们。幼儿进行染色游戏。

4、利用染好的“小手绢”进行舞蹈表演,《彩色世界真奇妙》

5、小朋友们戴着自己的礼物到小动物家做客——进行区域游戏。

科学区:进行调色游戏,观察颜色的变化。

美工区:进行涂色各种颜色的水果,各种颜色的碎纸来添色

语言区:提供有关于红色的图片,想一想,红色的物体并说出它的作用。

延伸活动:

进行户外锻炼,各种颜色的队伍进行比赛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能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进行设计,在科学活动中整合了美工活动染纸和舞蹈表演。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了对色彩的认识,并能采用各种色彩的搭配进行染色活动,孩子们深深地融入了这彩色的世界,感受着色彩的丰富多彩。

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开始《颜色大风吹》,孩子满足于游戏的快乐,不知不觉地复习了红色、黄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接下来的游戏是色彩的辨别操作,孩子们根据小动物家的颜色给他们配上相同的玩具。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过渡得较好以给小动物送玩具为由引入染纸活动。染纸活动简单且色彩鲜艳,孩子容易完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染纸这个环节接近尾声时响起了《彩色世界真奇妙》的音乐,有些较快完成的孩子已经拿起自己的作品,跟着音乐翩翩起舞,过了一会儿一些做得较慢的孩子也来了,大家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接下来的区域活动是让孩子到小动物家做客,通过交流、探索感受颜色的变化规律,了解颜色的用处,孩子们认真地操作着,互相交流着。活动的各环节清晰,衔接自然。孩子的作品展示中,教师及时将幼儿的介绍及对颜色的认识记录下来,作为活动的资料进行展示,供幼儿观察和欣赏。

每个活动都存在一些不足,本次活动的不足就在于教师试图把所有的事情交代清楚,所以语言烦琐了一些,就怕孩子做不好,部分思想还停留在替孩子包办上,在染纸环节,交代过于细致,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探索,染色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染出来的效果最好。这样的经验是孩子自己获得的,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利。另外教师应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生成新的活动,效果会更深入和显著。

关于电的科学教案教案篇3

一、活动生成

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三、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四、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关于电的科学教案教案篇4

活动前评析:

一天早晨,宽宽带来一个不倒娃娃。孩子们立刻对这个倒不了的娃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围在娃娃的周围观察着议论着。有的小朋友不相信娃娃会不倒,故意把娃娃推倒,结果娃娃又重新站了起来。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脸上写满了疑问。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好奇心,组织幼儿进行了科学探索活动《不倒的奥秘》。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玩玩、做做、说说等多种活动,寻找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让娃娃不倒的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体验不倒玩具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不倒娃娃和不倒娃娃外壳若干,沙子、棉花、木块、彩泥、圆形金属、胶带、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不倒娃娃。

孩子们饶有兴趣的玩了起来,一会儿向不同的方向把不倒玩具推倒,一会儿把玩具拿在手里摸来摸去,一会儿在手里掂来掂去….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说不倒娃娃头小脚大;有的说娃娃没有脚,娃娃下面是圆的;有的说不倒娃娃永远倒不了;还有的小朋友感觉不倒娃娃有点重。

(二)进行比较(发肚子里没有东西的不倒娃娃外壳给幼儿)师:小朋友再来玩一玩老师刚才发给你的不倒玩具。(幼儿自由的玩)师:小朋友你现在发现了什么?

有的小朋友发现两个娃娃一模一样,有的小朋友发现不倒娃娃站不住,有的小朋友发现后发的不倒娃娃很轻。

(三)开动脑筋师:两个娃娃看起来一样,为什么前面发的不倒娃娃能不倒而后面发的不倒娃娃却站不住呢?

小朋友再次讨论起来。有的小朋友说不倒娃娃肚子里有东西 ,有的小朋友说因为前面发的不倒娃娃重…….我及时肯定了幼儿的一些想法。

(四)动手尝试师:那给娃娃肚子里放什么东西才能让娃娃不倒呢?请用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试一试。

幼儿打开后发的娃娃,有的先用沙子放到娃娃的肚子里,结果发现娃娃倒了还是起不来;有的小朋友用木块放到玩具的底部也不行;高兴小朋友先用橡皮泥团成一个圆球放到玩具的底部,发现娃娃倒了站不起来,他又取了一大块橡皮泥团圆压扁固定在娃娃底部,这次他发现娃娃不容易倒了。他高兴的让周围小朋友看;有的小朋友试用了几种材料后发现用比较重的金属材料能使娃娃不容易倒;更有的小朋友发现放在底部的东西必须在中间不动,娃娃才会倒了再站起来。

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探讨,并进行再次尝试。

(五)交流结果师:现在请你们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让娃娃不倒的?

小朋友争先恐后告诉我他们的实验过程。有的小朋友告诉我他先用棉花和木块,发现太轻了,娃娃照样倒下去起不来;他又用沙子放在里面,沙子在娃娃肚子里动来动去,娃娃倒了还是站不起来;最后他用厚铁圈放在娃娃底部,娃娃能站起来却是个歪的。

师;谁发现了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大家讨论)(六)看看构造打开不倒娃娃的肚子,幼儿观察内部结构。

师:小朋友不倒娃娃的肚子里到底有什么?

(七)发现秘密师:小朋友现在你发现娃娃不倒的秘密了吗?

幼儿总结:应在娃娃肚子的底部放重一点的东西并固定住。

延伸活动:

1、修一修坏了的不倒玩具。

2、把不同形象的不倒玩具放在科学角,让幼儿继续探索。

3、准备蛋壳、橡皮泥、胶水、彩笔、彩纸供幼儿自制不倒翁教师评析: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科学探索活动《不倒的奥秘》源于幼儿对不倒娃娃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大胆尝试,乐于交流。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通过发现问题、进行比较、开动脑筋、动手尝试、交流结果、看看构造、发现秘密七个环节使活动内容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自己发现不倒娃娃不倒的秘密。

关于电的科学教案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材料,探索取出瓶中乒乓球的不同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2、在操作中感知一种物体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用标记记录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

幼儿实验材料:把乒乓球放在杯中;筷子、勺子、铁丝、吸管、报纸(小组一份);幼儿记录单,大记录单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一只乒乓球被管老师不小心掉到了杯子里,你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吗?有什么办法呢?(幼儿相互交流)

二、引导幼儿尝试利用材料取出乒乓球

1、提出问题:那如果手不能直接伸进去,也不能把乒乓球直接倒出来,在杯子不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幼儿想办法)

2、介绍材料和记录单。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材料,有勺子、筷子、细铁丝、报纸、吸管,请你猜猜哪些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呢?(幼儿

猜测,教师在记录表上记录)

(2)到底他们能不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呢?你可以每一种材料

都去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用标记记录在记录单上。

(3)幼儿探索操作

(4)交流探索、记录的结果。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

(5)总结性提问:从记录单上我们可以看出勺子、、、能取出乒乓球,有的铁丝能取出乒乓球,有的报纸却不能取出乒乓球,这又是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用铁丝取出乒乓球的?解决铁丝取出乒乓球:可以改变形状

3、探索用细铁丝、报纸把乒乓球取出来。

(1)发散性提问: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细铁丝、吸管、小棒把乒乓球取出来呢?(幼儿自由讲述办法)到底你们说的`行不行呢,只有试试看才知道。(第二次操作)

(1)幼儿探索用细铁丝、报纸把乒乓球取出来。教师巡回指导,并用数码相机拍下幼儿实验的情况

(2)再次交流探索操作的结果。怎么样,都成功了吗?你这次用了什么把乒乓球取出来的?用了什么方法?

(3)展示照片,看,xx是用什么方法把乒乓球取出来的?

(4)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去尝试,细铁丝、报纸也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是从杯子里取出了乒乓球,如果杯子里掉进去的是铁球呢?在不动杯子子的情况下能用什么方法取出呢呢?我们以后游戏的时候去试一试。

关于电的科学教案教案篇6

教学重点

日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日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大球、小球、日食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课件: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的课我们研究了月相,由于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月球的明亮部分发生变化,就产生了月相。今天,我们来研究另一种情况,如果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运动到了一条线上,彼此发生遮掩,就出现了日食和月食。我们先日食的有关知识。

(学生活动)请每组同学准备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按照教材的“观察两球的遮掩现象”图的要求,观察看到的现象,将空白图补全。

(讲解)日食是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将太阳全部或部分遮挡住,使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现象。教师讲解日食形成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日食的原理。

(讲解)日食可以分成三种:全食、偏食和环食。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日食的类型”图,找出本页两张图的对应关系。找几位同学描述日食的三种类型发生时,星体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教师:当大小两星体体积不变时,环食比全食时,两星体的距离要远一些;偏食是小星体在大星体的中部上方或下方穿过时发生的。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调整好大球和小球的位置,按照教材的“模拟日食的`实验”图中的演示,绘制出日全食的全过程。

(学生活动)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的“讨论”和“思考”,进行讨论。

(教师)

(教师提问)日食常见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因此更多的时候,月亮从地球绕太阳运动轨道的上方或下方通过,不会遮掩太阳;此外,由于月亮比太阳和地球小很多,因此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上,笼罩的地区很有限,这也使得地球上各地的人们很难观察到日食。

(新课结束)当堂练习教材的练习1、2、3。教师重点讲解练习3。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关于电的科学教案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提高对5以内加减的理解和运算能力。

2.学习运用简便口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普通“密码条”每人两张(源包),如31562437、13746583271,可以把里面的几个数字改成算式。

2.特殊的“密码条”每人两张(见幼儿活动资源包),如64354823、15435743126。教师可以将3、4、5等几个数字换成算式,数字3的地方,可以设计1+2和2+1两种算式,方便教师引导幼儿寻找加法的交换律;数字4的地方,可以设计两个相同的算式,如2+2.。

3.幼儿学习资源第10~11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当“小小数学家”破译一份密码,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

请幼儿当“小小数学家”,每人选择一个“密码条”(活动准备中的第一种),试着破译密码(将算式算出得数写在算式下)。幼儿“破译”完毕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答案检验自己破译的密码是否正确,正确的就是班级的“破译专家”。

2.请幼儿尝试破译又一份更难的“密码条”(活动准备中的第二种,全体幼儿的密码条一样),帮助幼儿复习梳理、归纳并发现简便快速的运算方法。

(1)提出要求:任务紧急,请“破译专家”尽快破译出这份密码。谁先破译完成,就先举手示意。

幼儿“破译”完成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检验“破译”结果是否正确。请做得又对又快的幼儿说一说,自己为什么“破译”得这么快。

与幼儿一起找一找,这份密码里,有没有相同的算式。总结:算式相同不用重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就行。这样就会“破译”得快一些。

与幼儿一起找一找,这份密码里,还有没有两组特别的算式,这两组算式只是加号前后两数的位置交换了一下,得数不变。()总结: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不用重复计算,可以直接写出得数,这样“破译”得也会快一些。

组织全体幼儿一起评选本次的“破译高手”—又对又快的幼儿班级“破译高手”。

(2)请幼儿再次破译一份密码,运用刚才的经验,争取又快又正确,争当班级的破译高手。

3.请幼儿自编“密码”。

可以让幼儿根据自身情况自编5位数、6位数甚至7位数的密码

活动延伸:

1.可以请幼儿在幼儿学习资源第10~11页上继续做5以内加减法的练习。

2.可以把幼儿自编的密码投放到数学区,请幼儿继续破译密码。

活动反思:

?破译高手》是我在前年的国培活动中观摩过的一节教育活动。当时刚过“国庆节”,人家的这节活动就是根据时节的变化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的,一方面教育幼儿热爱祖国,另一方面学习5的分解组成。而我的这节活动是在原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我是将大班幼儿好思、好问、好解决问题的年龄特点和他们所看动画片《赛尔号》战胜怪兽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领域的目标相结合来设计的这节活动。我觉得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符合《纲要》精神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愉快的情境游戏中不知不觉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8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是大班下学期末的教学内容,是加减复习运算,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所以我在设计这节活动时,注重了内容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又少到多。而且通过这个解密码的办法培养了孩子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品质。所以我认为,我设计的这次活动适合我们大班幼儿,而且所有孩子都乐意参加。因为它趣味性强,富有儿童情趣;目标合理,适合幼儿的发展;接近幼儿生活,幼儿易于接受;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乐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