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培训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4-04-28 作者:Surplus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磨砺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表达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资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文学培训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学培训心得体会5篇

文学培训心得体会篇1

暑假里,连续八天的集中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本次理论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精辟的讲座,有朗明仙老师带来的《立足语言的语文课堂》 《现实背景下的儿童诗教学》,刘荣华老师带来的讲座《增强文体意识 加强语用教学》 ,省教育厅教研员方张松的《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重建》,朱国华老师的《图说——在美的思悟中升华》,江平老师《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与读写结合》,陈琴老师的《“素读”课程简介》,朱晓斌老师的《语文教学的心理学智慧》都让人印象深刻。专家的讲座使我产生了共鸣,升华了我的教育观念和理念,也充实了我的教育理论,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拓展了我的知识面。全国阅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想法。每位专家对语文教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老师,犹如一道道文化大餐,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与启迪。

在本次培训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陈琴老师声情并茂的讲座《“素读”课程简介》,我被陈老师吟诵经典作品时抑扬顿挫的腔调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折服,曾几何时,我和很多中小学教师为了教学成绩好点,而整天磨书,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走。以前我认为经典诵读,都是以学生们以各种朗读方式去诵读咱们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比如《三字经》、《论语》等。听了陈琴老师的一席话,我明白了所谓的素读教学法,就是选择本民族以及人类历史上公认的经典读本为教材,尽量剔除源于教师本人之“望文生义”的诠释,只作适当的字面对译,通过反复诵读获得积淀经典的童子功,以求它的厚积薄发。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而诵读经典是他们每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启蒙课业。”

陈琴这种经典素读其实就是还原了诗歌本身的味道。为了把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作品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她率先独创了“素读”经典课堂,并为每一个孩子在小学6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与此同时,她的语文课几乎颠覆了自己沿用多年的模式,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取而代之的是“速读”、“素读”的并行——读大量的课外书,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读整本的书,背整本的书。她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基本上突破了识字3000字的常规量,二年级开始就进入大量的自主阅读期,由童话童谣开始,直到世界名著。到五年级结束,陈老师统计过,每个孩子平均阅读量突破了300本,优秀的孩子都能突破500本。给学生吟诵的基本方法,自创吟诵的旋律老师的指导下,形式多样的吟诵,学生“吟”得很带劲,可以说是玩中学。陈老师“吟诵”的功底,吟诵得有腔有调,任何一句诗,从她的口中出来,就变得那么婉转动听,韵味悠长,传递出独特的意境。这让在座的每位老师都情不自禁地跟着陈老师吟诵起来。

听完这次的讲座,我的脑袋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原来诗歌也可以这样读”!因此,这次的讲座也让我认识了一种经典诵读的新的方式,更新了自己原有的概念。不过可惜,这次讲座,时间只有一天,我对这种经典素也停留在认识上,只是了解到有这样一种方法而已。对于如何去运用这种经典素读的教学法,利用这种素读法,自己心中也产生了一种疑问。同时,今天的讲座中,我看到陈琴老师很有一种文艺功底,可以利用一些韵律去读经典。所以这种素读法,要求老师对音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现在广大的老师对音律都是一知半解,对使用这种素读教学法也充满难度。

在陈琴老师的讲座中,我看到这位勇于开拓教师的足迹,她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同时又是坚实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清晰的,同时又是浸润着心血的;每一次转折是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陈琴老师每年每月每天都有背诵的要求,正如陈琴老师所说,每天积累一句话,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么学生就会得到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会无比地璀璨夺目??的确,作为一名教者一定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上好每一节课,让课堂高效起来。我轻声对自己说:我将追随陈琴老师的足迹,向陈琴老师学习,多买书,多读书,多思考,多动笔,像陈琴老师一样敬业,像陈琴老师一样勤奋,做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通过九十学时的培训,使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特别好,对我这个从事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手段。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学者型的老师,我想播下希望的粟籽,必能收获秋天的果实。

文学培训心得体会篇2

今年暑假参加了职高语文90学时研修课的培训,在这7月4日——7月15日的培训学习中,我受益匪浅。

在这将近10天的培训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班主任杨老师,她不顾天气的炎热,天天到学校与我们一同学习,在培训期间多媒体出现的一些问题,总在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为我们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真是一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尽职尽责的老师。还有每天的小班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妙语连珠、尽心尽职做好主持工作,使得每个讲座有精彩的开场白又有完美的结束语,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

这次培训的.内容丰富,有十六个模块,授课的形式多样,理论和互动相结合,那些为我们授课、与我们一起探讨文本的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他们有从慈溪赶过来的、有从富阳和杭州赶过来的,虽然天气炎热、路途又遥远,但他们遵守授课时间,用出色的授课方式为我们讲解、示范、指导,表现出了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些无不让我感到钦佩,并将时刻鞭策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这10天,既忙碌又充实,既疲惫又紧张。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收获是丰富的。我们进一步把握了新课标的精神,领会了教材特色,增强了解决题目的能力,强化了我们的专业意识。在这里,我聆听了各类专题讲座,这让我们开辟了新视野,使我们改正了一些曾经出现的错误观念,使我们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

这次培训即将结束,我看一看自己记录的听课笔记,翻一翻自己随手记下的的批注,心中感到十分兴奋和充实。本次培训老师们的“点化”和“引领”,就像我们教师成长道

路上的那一盏盏明灯,引领着我们向更明亮的方向前进。

文学培训心得体会篇3

乍暖还寒时节,“三思而行——语文课改十年之批判与重构”小学语文90学时培训在雨后初晴的温大学院路校区如期举行拉开序幕,因为一直忙于学校一些杂七杂八的琐碎事情,较少有机会参加语文专业方面的学习培训,因为一直教着高段的语文课,对低、中段的语文教材、教学几乎从无接触,心里对本次培训学习充满了憧憬。90学时报名时,听着学校同事对组班徐俊老师的推崇,心里更有一份真诚的期待。

培训伊始,徐老师从教学意识、教学结构、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学段意识、教学技巧、教学目标、教学改革、教学流派等方面对课改十年的教学常态进行反思,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此后三天的理论学习中,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令人耳目一新!这耳目一新并非在现代教育手段下的缤纷世界,而是在倡导课堂教学有效性下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

徐老师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语文教学,使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让课堂走进生活,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操练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才是真实的'语文教学。让课堂走进生活,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课堂才会显得朴实而又睿智。

理论学习完成后,在苍南县第三实验小学徐老师亲自上阵为学员们展示了《荷叶圆圆》、《因为善良》两堂低段、高段风格迥异的示范课。名师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领略了语文教学别样的精彩,对文本的深度研读,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调动和细致入微的引领,对课堂问题设计到整个教学流程的优化,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到课堂训练的实施,都值得我反复的品味。观摩了徐老师的本真课堂,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让我对语文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此次小学语文专业发展90学时的培训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让我不仅得到了不少教学上的启迪,更感受到了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理想追求。我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更多的收获。

文学培训心得体会篇4

学期刚结束,紧接着就参加了为期6天的90学时理论培训,虽然天气那么炎热,但它带给我的是思想的冲击和大脑的洗礼!通过培训,不论是对“文化”的认识,还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都有较大的提高,这对于刚从事低段语文教学的我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这次理论培训的内容很丰富,有余琴老师关于《阅读能力的构成与教学策略》的讲座,有曾立新教授简洁明了的“读图时代的光影欣赏和摄影技术”,有王莺老师带来的轻松的讲座,让我们“在对话中成长”,有刘荣华老师带来的《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和《略读教学》,有魏丽君老师教授的《今天,我们怎样上好课》,有任为新教授带来的视觉冲击“电影文化:作为教师的专业阅读”,还有两位幽默讲师沈旭明和陆江明的关于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知识讲座。

刘荣华老师的讲座《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和《略读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讲的关于读书导读课的“温馨提示”:(1)一本书的导读不宜太充分,否则学生对全书内容全面了解后,会影响后续阅读的兴趣;(2)导读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渗透阅读策略,否则学生会缺乏课余读完厚厚一本书的动力;(3)尽量采用任务驱动法,明确读完书后的任务,如提出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做一张好书推荐卡等。让我深深地感悟到了: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他的另一句话更是说到了我们老师的心里,他说磨课不要磨到每一句话怎么说,主线抓住就好了,课堂的生成是不可能全部预料的到的。然而,也正是这个观点引起了大家的争议。

因为魏丽君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今天,我们怎样上好课)”的讲座上说到,她和她的团队磨了一堂怎样的课,是她引以自豪的,大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小到每一个动作、表情和每一句话,可以说是天衣无缝,非常完美。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百家争鸣啊!

也正是这样的培训氛围,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语文教学,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者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尊严,个性需求,个性学习方式,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的这段经历,课堂才会显得朴实而又睿智。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和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生长点。作为一线教师,我想我更应该勇敢地、虚心地、随时地与其他老师交流,交流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等。通过每次课后的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与思考,解决困惑,从中也让我获得更多启发与收益。

经过这次90学时的理论培训,我更加懂得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胜任不断更新的、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以后的实践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寻找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文学培训心得体会篇5

7月22日至7月24日,莫旗教研培训中心完成了新一轮第三期继续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本次培训在我中心和各位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次培训应出勤139人,实出勤126人,参训人员在三天的培训中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培训结束的时候都纷纷表示,本次培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训形式都很适合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收获颇丰。

培训之前我中心本着分科编班、按需设置课程的原则,在总结前两期继续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培训调研,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设计了本学期小学语文的课程菜单,依据教师的需要,确定了培训主题。并通过“专家引领、课例观摩、交流研讨”的研训一体的培训形式,由南京和莫旗教研员一起引领学科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本次培训内容为《课外阅读的探究》、《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关于课堂模式转型的尝试》。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都说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广大的一线教师解决了很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既学习了专业知识,接受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同时通过课例观摩,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及时和教育同仁进行交流探讨。南京专家的讲座、做课和点评,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本次的培训大家可以看出我中心对培训工作的力度之大,也使学员们通过本次培训充分地感觉到我中心在培训工作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这种为一线教师的服务意识。

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培训工作,使继续教育培训更加符合广大一线教师的需求,在培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员们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学员们对本次培训的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都非常满意,纷纷表示这种培训方式是最有效、收获最大的,希望在以后的培训中能看到更多的名师的课,解决了很多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对提高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实际意义。

本次培训班级管理仍然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在出勤上严格遵守请假制度,并及时公布出勤情况,做到班级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使我中心的培训工作在各方面都日趋完美,把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