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制定好课堂规则和纪律要求,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学生行为,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日=24时,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使学生辨别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不同,及互换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发现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
教学难点:
互换的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两种记时法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段电视节目的音乐,和大家一起分享。(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曲)
2.有谁能告诉大家,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 19时和晚上7时是同一个时刻吗?我们来看看片头画面所显示的时刻。(课件展示片头画面的19:00)
3.看来,晚上7时就是19时,这是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
二、展开:经历过程,建立数模
1.师:老师这里有两张节目预报表,从这两张节目预报表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疑问吗?
2.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同一时刻播出的电视节目用了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来表示。左边的记时法称为24时记时法,右边的记时方法称为普通记时法。
3.师:“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语?”“24时记时法是怎么回事?”“这两种记时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研究。(出示课题:24时记时法)
4.理解24时记时法的原理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时间老人的脚步,看看时间是怎么匆匆走完一昼夜的。(演示动画)
并出示条形图展示。
5.沟通两种记时方法
刚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24时记时法的原理,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画面。(出示图片)这三幅图片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说她们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师:把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改成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要注意什么?
小结: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上午的时间和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是一样的,下午的时间则应要加上12,因为下午的时间是在一天的后一个12小时里的。另外,使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时不需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语,因为它对应的时刻是的。
三、总结:坡度练习,巩固新知
1.快速抢答
请判断下面的时间是普通记时法,还是24时记时法?说说理由。
凌晨4时5:00早上8时19:00晚上10时22:00
2.超级换换换
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凌晨4时早上8时晚上10时
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5:00 19:00 22:00
3.生活中的24时记时法
提问:你见过生活中哪儿使用24时记时法?
——银行的营业时间图。
提问: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下午几时几分停业?
——车票图。
提问:他下午几时到火车站较合适?
——禁行标志图。
提问: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这段路禁止小汽车通行?
4.我当小主持
这里是用普通记时法安排节目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预报下面的节目吗?
节目时间节目名称
早上7时30分动画乐翻天
早上10时30分智慧树
中午12时动漫世界
晚上8时银河剧场
5.添时针游戏
这里是一个特别的时钟——只有指着12的分针。同桌两人,一人用24时记时法报整时,一人贴出时针位置。
6.难忘时刻
在历时刻也记录着一些让我们自豪的瞬间,让我们一起回放这样的几个时刻吧。
出示图片:
7.你知道吗?(课件播放)
8.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同学们今天的24小时过去了,同时也意味着下一个24小时的到来(明天),明天过去了,又会有一个24小时(后天)会到来,时间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前行。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时间,每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
让我们共勉吧!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小数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二)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谁来说给我们听听?
生:…。
师:猪八戒为这事可后悔了。一天它又找到了一个西瓜。这次它变聪明了,请看,(展示)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几块?
生:……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课件演示)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分数?
生:……
师:这些分数里有几个1/8呢?
生……(师依次出示几个分数卡片)
二、教学例1、2、3
1、分西瓜
师:大家猜猜猪八戒是怎样分西瓜的?
生:……
师(出示猪的分法)看看,多贪心的猪八戒啊。师父吃西瓜的1/8,大师哥吃西瓜的1/8,沙师弟吃西瓜的1/8,自己却吃了西瓜的4/8了。
2、发现问题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师:请小组长拿出纸和笔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3、解决问题
师:告诉大家你们提出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贴出相应的图片)
师:谁能列出算式?
4、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分数的简单计算)
a、加法
师:猜猜1/8加1/8等于多少?
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b、减法
师:4/8减1/8又等于多少呢?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c、1减一个分数
师:黎老师提个问题,猪八戒吃了一块西瓜后,还剩下多少?
生:、……
师:想想怎样计算?
生:……
师小结:1减去几分之几,先把1写成与它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两个分数相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计算:(并说明你是怎样想的)
3、判断:(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错的画×)
3/8—2/8=1/8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原来这个朋友也可以像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自然数一样进行加减,注意只有分母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你觉得还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4、5、6、7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3
一、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同学们也曾亲身经历过。周老师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游乐场为切入点,分别出示了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和升降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设计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周老师以童趣的小蚂蚁搬运食物为模型,依次呈现小蚂蚁运豆子、小蚂蚁运薯条和小蚂蚁运三角形饼干的场景,对应数学中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图形的平移。巧妙的设计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完善和提升。周老师将本节课的难点分层攻破,并在每一层次中加以相应的练习。其中周老师选取的松树图、蘑菇图、电脑图和小船图的平移描述,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独立研究和展示交流,在交流时强调先要找出一对对应点,再数一数格数,轻松解决难点。在此环节中充分体现了“独立探究、讲授、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孩子们及时内化了新知。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动态演示了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三角形的平移,以此验证之前的探究结果,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了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练习的`乐趣。
周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本节课按照教材安排还有一个环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个部分周老师把它作为了课后练习,没来得及讲。讲授,踊跃交流的结果必然导致课堂时间不足,不知道在教学时该如何把握?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很想看到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本节课中似乎没有呈现。在课的结尾,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平移的实际问题去解决,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或者可以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平移的花边等,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生活美。可能我的观点还比较肤浅,我将把握每次的学习机会,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体会布鲁斯屡败屡战的不懈斗争精神。
教学准备
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十一课《第八次》,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大家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我们共同来解决。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想,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
二、学生读文,作标记
……
三、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布鲁斯为什么躺在磨房里?他几乎失去了信心中的几乎是什么意思?蜘蛛是怎样织网的?布鲁斯是怎样动员人民的?
四、以学定教,研读课文
(出示多媒体课件: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对这场战争,他失去了信心。)
让学生通过读这两个句子,把它们进行比较,理解几乎的意思。
自读1、2两个自然段,从哪个句子能看出布鲁斯几乎失去信心了?
学生读,回答。
师:布鲁斯为什么躺在磨房里?生答。
师:什么是唉声叹气?生说。师:唉声叹气是什么样子?生作叹息状
师:那不断地唉声叹气呢?学生表演。
师:此时的布鲁斯在想什么呢?假如你是布鲁斯你会想什么?
(创设情境)现在我们来到了古时候的欧洲,来到了美丽的苏格兰,在这里,你和苏格兰人民过着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当外国侵略军踏到苏格兰土地上的时候,这种幸福的生活便被打碎了!难道苏格兰就像一只小羊一样等待着被这匹恶狼吃掉吗?不!你,苏格兰的.王子,勇敢的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奋起抵抗!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相见,顿时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我们败了,可我们并不灰心,再打,败了
再打,就这样打了败,败了打,一连打了七了,都失败了,军队被打散了,你拖着疲惫的受伤的身体,逃到了山上的一间磨房里,实在走不动了,就一头倒在了木板上,此时的你,会想什么呢?
学生说。
师:就在布鲁斯灰心丧气的时候,他忽然看到了什么?生说
师:现在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蜘蛛结网的句子。
(1)生读,画。
(2)指名读。接着出示多媒体课件。
(3)自读,边读边想象。(师先示范怎么是边读边想象)
(4)指名读,指导学生朗读。
(5)想读的站起来读,不想读的闭上眼睛想象。
(6)老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师: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蜘蛛?生说,并到黑板板书。
师:作为布鲁斯,他历经了七次失败,失败的打击让他灰心到了极点,感觉这次战斗没什么希望了,看到了这只不服输的蜘蛛他是怎么表现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他心里在想什么?生说。
指名读,指导朗读。
师:布鲁斯被感动极了,他下定决心要干到底,他会怎么说“我也要干第八次”?
学生握起拳头读。
师:同学们,说话很容易,可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只有他一个人就打仗了?得有什么?(军队)军队被打散了怎么办?(召集)可那些士兵和布鲁斯一样经过了七次失败,也灰心丧气了,不想打仗了,几乎失去了战斗的勇气,那布鲁斯得怎么做才能让士兵愿意跟他一起去战斗?(生说)
假如你是布鲁斯,你会怎么说服他们,鼓起他们作战的勇气和信心呢?
学生上台说,下面的学生和老师充当被打散的,失去信心的士兵。
齐读最后两句话。
五、再读课文
……
六、布置作业
a)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听。
b)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有说给同学听听,也可以写下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7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田字格小黑板、挂图、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看图听音乐,说说你从歌词和图画中都知道或感受到了什么?
2、大体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歌曲创作背景:
每当唱起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就会不知不觉地走进歌词中描绘的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想起刚刚过去,或者早已逝去的童年。童年的歌,总是令人难忘;这一首歌,更令几代人都难以忘怀,因为,它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诗一般的歌词。它的词作者,就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50多年来,乔羽共创作了1000多首歌词,每首都不过数百甚至数十字,似乎并不起眼,但是品味着抒情的歌词,心头却会涌起纯真、振奋、美好的感觉。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的字。
(方法提示:小组长负责抽卡点名认读;或全组轮读;同座互相抽查。)
(3)全班集体交流反馈。
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认了字,又读了词,把他们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读的准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后还可以把课文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
3、指名读,检查生字和课文的认读情况。
4、整体感知
(1)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看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指名反馈。学生说,老师总结。
三、精读课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同座互相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并说说诗歌写了什么。
四、书写生字。
1、自由认记“浪、周、轻、凉”,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重点指导“轻”,右边的书写要重点提示。
3、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五、课后作业。
1、认读生词。
双桨、推开、倒映、白塔、凉爽、幸福、波浪、四周、轻轻、安排、做功课
2、写出下列多音字的两个不同读音,并组词。
倒()()()()中()()()()
3、熟练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生词,学会书写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生活的幸福,认识到要好好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教师质疑:课文诗歌有三节,分别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你会用怎样的感情来读?为什么?
2、小组选择你喜欢的一节探究学习。教师听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提示: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词,分为三个小节,每节的结构基本一致,内容浅显易懂,但是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也应当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作者在描写景物是按照从远到近,从静到动的顺序来写的,先写远处的白塔、绿树、红墙,后写水中的鱼儿。同时在写鱼儿的时候,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描写手法。最后一节是写小伙伴的质疑“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可以在学生的自我感悟中的出答案。歌词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每一次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朗读的情感也应该不一样,第一次是被美丽的风景陶醉,可以读的轻柔一些;第二次是面对活泼的小鱼,可以读的轻快一些,最后一次出现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快乐,语音可以适当的提高,读出愉悦欢快的感受。
4、学生感情朗读全文。
5、练习背诵课文。
6、指名背诵课文。
三、书写生字。
1、自由认记“洒、做、课、排”,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重点指导“洒”,右边是“西”。
3、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四、作业设计:
1、用下面的部首组成本课学习的生字。
2、扩词。
浪()()()周()()()
凉()()()课()()()
排()()()洒()()()
3、区别组词。
浪()轻()做()课()
很()青()作()棵()
4、学唱这首歌
五、板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__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第一句:(1)、生读句子,说诗意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__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日幕:黄昏时分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第二句:(1)、生读句子,谈感受。 (2)、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为《宿建德__》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__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__清月近人。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8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篇二】小学语文《独坐敬亭山》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