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的教案5篇

时间:2024-06-29 作者:couple

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一份好的教案应该清晰明了,逻辑性强,以下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写人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写人的教案5篇

写人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萌发爱家、爱父母长辈的情感。

2、能积极、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夸夸自己的家人。

3、了解家庭成员取得的成绩,充满对家人的自豪感。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一)活动准备

用纸箱做一个小电视机。争取人手一张家人的获奖证书。

(二)活动过程:

1、教师以栏目主持人身份出现在电视机中,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提示语:我是《夸夸我家人》的栏目主持人。今天我请来了中二班的小朋友,请他来介绍自己的家庭,夸夸自己的家人,大家掌声欢迎!

——同龄班的幼儿夸自己的家人,幼儿凝神欣赏。

——提问:刚才中二班的小朋友怎样夸自己的家庭,夸自己的家人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适时梳理。

2、幼儿介绍自己的家庭,介绍家人获得的荣誉。

——自由介绍,并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听,提醒幼儿在介绍时说明:

自己叫什么名字?家里都有谁?他们有什么本领?会做些什么?家人在一起喜欢干什么?

今天带来了谁的奖状?奖状是在什么活动中获得的?看到自己的家人得到了荣誉和奖状,心里有什么想法?愿意为自己的家庭做些什么?

——幼儿上台介绍。

3、教师与幼儿分享自己的家庭。

4、教师小结: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应该好好向他们学习,努力为自己的.家庭争光。

活动建议与提示:

1、如果幼儿比较拘谨的话,可将第二和第三环节对换,教师先示范,幼儿在模仿,如果幼儿比较活跃,则可以请幼儿先讲。

2、请幼儿把"我家的趣事"画下来,在作品栏中展示,增进家庭的情感。

3、建议家长事先向孩子介绍子及获奖证书的由来。

活动反思:

通过主体活动,充分让幼儿了解、感受到家人为自己劳动的辛苦。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家庭”这甜蜜蜜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深化;幼儿与同伴、父母、教师之间的关心和爱护,也是甜蜜美好的。适时地开展一个与妈妈亲密沟通的亲子活动,有助于加深母亲与孩子的感情。同时“大家庭”的含义也在此时漫漫地延伸,引导幼儿在体会成人、同伴关爱的同时,学习表达自己对成人同伴的爱。

写人的教案篇2

教学重点: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让学生懂得“灵魂”的内涵,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把握严谨的结构,掌握有力的说理方法;

3、学习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表达的概括有力。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有力的说理方法;

2、把握严谨的结构;

3、懂得“灵魂”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高贵”的?

板书:高贵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高贵的人吗?

板书:人

学生畅所欲??

八年级的学生还未具备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可能会从人的外表、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判断。

2、 过渡语:也许大家都从来没有将“高贵”与自己相联系,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学习完本文后,也许大家会重新认识自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设计意图:八年级下的第二单元基本上都是议论文,学生兴趣不大,因此从学生本身出发和课题相联系,激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让学生有兴趣投入文本阅读中去。

第二板块: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内容,思考: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①、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思考并回答 ①、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读音。

②、虽然本文的主要观点就是题目,十分直观,但是学生也许会从课本中找出一些句子来回答,这些句子其实正是内心的精神追求,是对灵魂的注解。

2、 过渡语:要说明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但作者是一位哲学家,他博学多才,阅历丰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的板块设计得比较简单,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多朗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第二是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希望学生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但刻板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感觉比较枯燥,而且我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低,因此,问题的设计也相对会降低要求。

第三板块:文本解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发现:他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事例。

板书: 灵魂

阿基米德—— 圆 —— 生命

第欧根尼——太阳—— 沉思

王尔德 ——财产—— 才华

少女 ——嘈杂—— 读书

教师归纳:生命、沉思、才华、读书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精神追求,也正是作者所认为的“灵魂” ①、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先自己概括;

②、同桌两人互相交流;

③、全班交流。 ①、在概括事例的要求应该说不是很难,但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教师可出示相关句式,如“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让学生更明确要求。

②、同桌交流是为了让学生的答案更全面也更准确,但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所以不用小组交流。

③、“生命、沉思、才华、读书”这些词语可以从文中找,意对即可。在找出这些词语的'同时也涉及语言的准确性问题,可参考课后练习二

2、 探究:这么多的例子可否删去一个?为什么? ①、学生研读文本,思考、探究;

②、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探讨,并形成本组共识,选派一位学生代表作汇报;

③、全班交流 这个问题涉及到论据的典型性和全面性,对我校八年级学生而言有些难度,四人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开拓思路。

3、 发现:课文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以外,还有哪些论证方法,请你阅读课文,在文中做好批注。 ①、学生阅读课文,做好批注;

②、全班交流 八下对议论文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基本能够回答。

4、 教师总结:本文结构严谨、说理有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水到渠成。

板书: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回顾整篇课文,明确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 这一板块主要是对课文主题部分的一个解读,重点在学生能够懂得“灵魂”的内涵,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和掌握有力的说理方法。从归纳事例的角度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白“灵魂”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设计让学生从简单的事例中突然发现空洞的“灵魂”原来就是指内在的精神追求,对课文马上就有了整体而深入的理解。这个时候顺势引出这几个例子能否删去和论证还有哪些方法,进一步感受本文有力的说理方法。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拓展:课文中说:“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绽放出一种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请你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并说一说为什么动人。 ①、学生发言;

②、学生评价。 学生也许大多数会列举名人(那些平凡却为人熟知的名人,如殷雪梅等)的例子,这些都应该值得肯定,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谈一些生活中,平凡人的事迹。

2、 说了那么多别人的光彩,现在,大家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之处了吗? 学生交流发言,浅谈自己的闪光之处。 照应开头,发现自我的“高贵”之处,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也“高贵”。

3、 结束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高贵”的,只要我们保持纯正的追求,内心力量将使我们成为一支有思想却依旧强壮的“芦苇”。

设计意图:这个版块的设计是将课内知识和内容延伸到学生本身,也是照应了开头的提问,第一个活动其实是检测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说一说为什么动人”则是让学生尝试评论这些“动人之处”,也就是怎么样利用论据来进行论证的一次锻炼。第二个活动主要是照应开头,让这堂课的板块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全面认识自己,不是伟人才高贵,平凡人也由“高贵”之处,小事也能尽显“高贵”。

第五板块:课后作业

1、你觉得一个人还需要有哪些内在的精神追求?请举例证明你的观点,并作简要的论述。

2、反复诵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

板书:

提出问题 人 的高贵在于 灵魂

阿基米德—— 圆 —— 生命

第欧根尼——太阳—— 沉思 事实论据

分析问题 王尔德 ——财产—— 才华 名言(道理论据)

少女 ——嘈杂—— 读书

解决问题 保持纯正的追求

写人的教案篇3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阅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2. 通过分析理解作者论证材料的运用,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3. 诵读时注意本文议论文文体特点和散文化语句的有机融合,感受周国平作品的哲理与情感相交融的特点。

4.在理解“灵魂”内涵的基础上,指引学生们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2.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三 教学难点

探讨并理解灵魂的真正内涵。

四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法。

五 教学课时

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国平先生的生平。

2.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3.阅读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个论点?

4.文中的事例与中心论点有何关系?你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事例吗?

5.你怎样理解“高贵在于灵魂”这句话?

(了解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精神内涵。预习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基础。后三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导入

你觉得你自己是高贵的人吗?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高贵的?

(学生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应该是以人的金钱地位、形象气质来判断人的高贵与否。将自己与高贵联系起来更是他们不可能想到的,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摇头)

借助学生回答自然引入课文阅读: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不是高贵的人。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学完之后你再来看你有没有新的答案。

二、板书题目

三、作者简介

先由学生介绍课前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然后教师补充: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当代有影响力的学者、作家。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中国社科院,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作品在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情为一体,是周国平作品的显著特色。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把握论点

1.人究竟缘何高贵?高贵的内涵是什么?标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究竟是说什么?请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哪句话揭示了作者的主要观点?

(2)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分析概括中心论点。请生作答。

“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实际上,本文的题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就是文章的观点。

(这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教者注重学生在阅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点拨文本观点的方式水到渠成。)

3. 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之前,回顾议论文的一般论证过程: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以普通少女、青年画家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纯正的追求

(板书)提出论点(第1自然段)——举例论证(第2—6自然段)——表达期望(第7自然段)

(蜻蜓点水式的渗透议论文文体特点,又暗暗指导议论文观点提出的方式,读与写交融渗透。在阅读的基础上纵观全文结构,这样处理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板书题目以后提出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之后你觉得本文应该写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作业批改:

第三四课时

一,复习回顾所学内容引入课文

二、研读文本,体会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1.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选用了哪些事例?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概括。

事例:

①面对即将辟向自己的剑,阿基米德依然专心想着他正在研究的“圆”。

②置亚历山大大帝的询问于不顾,第欧根尼继续他阳光下的“沉思”。

③当海关人员询问出境的王尔德有什么东西要报关时,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④置身闹哄哄的车厢,一个少女旁若无人,全神贯注读自己的书。

⑤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赶到北京,在世界名画前流连忘返。

(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小结。较好地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理念。师在总结时需强调事例中与中心论点密切相关的情节,以便下一教学层次的推进与理解。)

2.讨论作者所举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宝贵的。”“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句话在举例后阐述有何作用?

另外,在列举完这两个事例后,还有一段更为深入的阐发,揭示了事例所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即使生命将被别人夺取,有高贵灵魂的伟人,是那样的珍惜精神世界。所有这些分析和议论,就如一条条纽带,把事例和论点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议论文的举例说理的写作特点,教学层次与学生发展水平同步。

3. 讨论事例与事例之间的关系。

思考:

① 事例是不是越多中心论点就越有说服力?

②文中的事例有何不同点?

板书:

阿基米德: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西方物理学家)

第欧根尼: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西方哲学家)

王尔德:无视物质财富,珍爱艺术才华。(西方现代作家)

少女:无视喧闹浮躁,保持精神追求。(中国普通百姓)

青年画家:牵心名画,保持纯正追求。(中国普通画家)

师:这几个事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贤哲,有普通人,故事发生的时刻也不同,有生命的关键时刻,也有平常时刻,作者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择最典型的事例,体现了议论文举例的典型性。

(从各个角度分析所举事例的'典型性,渗透议论文的写作知识,努力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4.“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换成布鲁诺的就跟第欧根尼的例子重复,且第三段的事例即用来做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论据,论证很严密。大家写作议论文时要记住议论文的举例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采用换例的方法让学生深切体会议论文举例的另一特点:唯一代表性。)

5.引导学生归纳出采用“举例论证”这一方法的注意点:

(1)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性;

(2)多角度选择事例;

(3)事例的角度要各有侧重;

(4)事例的叙述要紧扣论点,突出重点;

(5)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品读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哲学家周国平的哲理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情、事、理浑然一体。读他的文章,我们往往感到深邃的哲理在浓烈的感情中源源不断喷涌而出,又和细腻的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既有具体的感性形象,又有点亮灵魂的火花。

1.文章利用过渡句将叙事和议论结合起来,请生快速浏览课文,进行诵读。

在事例1、2后,用过渡句“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

事例3后,用过渡段“其实,无须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们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2.男女生合作读第二小节,女生读概括交代事例的部分,男生读议论部分,当停则停,当接则接,一定要判断好记叙和议论。感受议论文叙议结合的特点。

明确:

名人的事例:指上文的阿基米德: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第欧根尼: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王尔德:无视物质财富,珍爱艺术才华。

平庸的背景:下文的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嘈杂的人声。

灵魂生活的迹象: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读得那么专心。

动人的光彩: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

师总结:事例的叙述虽然简洁,但紧承过渡段,扣住中心论点突出重要细节;分析与议论紧承事例,阐发深刻的内涵,衔接自然,转换流畅。

3.请一个同学朗读第4段,其余的同学思考: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齐读第七小节,感受作者的被现实刺痛的感伤和对读者的殷殷期待。

四、拓展延伸,感悟“灵魂”的真正内涵

在文章阅读将要结束时,学生也只能得到一个观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可是至于“灵魂”一词究竟指什么,学生很难有清晰的概念。所以在其它关节全都打通以后,再次引导学生再次关注文本)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个灵魂到底指什么呢?为了挖掘灵魂的更多内涵。请看以下三个故事(屏幕显示):

20xx年6月8日凌晨,中国“绿卡”第一人寒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9岁。寒春1921年生于美国,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来华前,寒春是一名核物理专家,曾与杨振宁是同学,是美国参与首批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少数女科学家之一。但是,当两枚原子弹分别落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时,寒春放弃了核物理。随后,她追随丈夫来到中国延安。为让中国人民喝上一口纯鲜牛奶,她与丈夫阳早耗尽毕生精力,在牛群品质改良和养牛机械化两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而他们却在北京市昌平区农机实验站的一处平房里生活了23年,算上在西安、内蒙等地的岁月,她在养牛方面花费了57年。

建筑设计师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可是这个想法无法得到市政府权威人士的认同,莱伊恩还险些因此被送上法庭。在矛盾了很长时间后,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人发现。直到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才发现莱伊恩当年的‘弄虚作假’。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当地政府对此也不加掩饰,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旨在引导人们崇尚和相信科学。

他叫张海涛,35岁,河南省平顶山市汴城村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去帮助别人,当记者问他最后有什么愿望的时候,他干涩的喉咙间吐露出:只求受捐献者能记住我妈妈的生日,并在那一天,为她祝福……

问题1:你怎样评价寒春、莱伊恩和张海涛?

问题2:在他们身上,“灵魂”又有怎样的含义呢?

(板书:“灵魂”的真正内涵:博爱、坚守、孝义…… )

问题3:灵魂的内涵还可以包含什么内容?能否举例?

问题4:围绕中心论点,说说你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

( “灵魂”还有很多的内涵——比如对工作对事业的追求、责任心、对别人的爱心、一种坚强不屈的毅力等等很多方面。那就让我们以鲜活的事例,形象地阐释“灵魂”还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20xx年被同学们称做温暖的20xx年,想想过去的这一年里有哪些感动我们的人和事,他们平凡的生命闪现了怎样的动人的光彩?(志愿者、解放军、金晶、经大忠、翟志刚、农民13兄弟等等。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情感的碰撞,挖掘到灵魂的更多内涵。并概括得出:“灵魂”就是“精神追求”。)

五、照应导入问题,学生感悟升华

文章学完,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开始时的问题:你觉得你是高贵的人吗?或者你有高贵之处吗?从你身边的人身上,你发现了他们哪些灵魂闪光之处?

(此问题的回顾提出,照应开头,使学生在学完本文之后,打破旧有观念,建立新的认识,并关照自己内心,关注周围社会,人生观、价值观得以重新建立或提升。)

六、结束语

亲爱的同学们,高贵曾经是一个让我们敬畏的词,我们曾经也常常曲解高贵,现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高贵不是出身,不是权势,更不是金钱,她是人们心中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也许你没有富足的家庭,没有显赫的父母;也许你长相平凡甚至丑陋;也许你衣着简朴甚至寒酸。千万不要因此而自卑自弃,因为只要你有思想有追求,有丰富的灵魂生活,你就是高贵的。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只要多向自己心灵花园里种上文明、善良、谦卑、宽厚、感恩、自信、热情等高贵的种子并向着那个纯正的目标不懈追求,你就会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七,补充作业

见练系册

写人的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文被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属于议论文。本文的安排整体来说,不仅要让学生对所学议论文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还要使学生受到有益启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讲

(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和清晰严谨的论证过程。

(2)在对文中所举“灵魂高贵” 事例及哲理语句分析过程中,感受人物高贵的精神世界。

(3)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关照自己的心路历程,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优点: 在本单元前三篇议论文的学习中,学生了解并掌握了简单的议论文知识。所以对于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我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完成,问题不是很大。

弱点:议论文不比小说,故事性不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找一些和文章相关的.事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联系实际,理解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努力塑造自己高贵的灵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深刻理解和感悟“灵魂”的内涵,学习文中有力的说理.。(教学重点)

2、品味文中准确,富有哲理的语句。(教学难点)

写人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知道插座里藏着会“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插座,初步了解电有危险

课件准备:

“插座”图片;

?插座安全歌》歌曲视频;“有电危险”图片。

纸面教具:

?有电危险》。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插座”,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初步讨论插座的作用及危险。

——图片上的是什么?(插座)

——两种插座有什么不同?(固定在墙上的和可移动的)

——插座是用来做什么的?(用来充电或者连接需要电的电器)

——你觉得电危险吗?为什么?

播放歌曲视频《插座安全歌》,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培养幼儿安全用电意识。

——插座里有电,电可以帮助我们启动电器,但是不小心触电是很危险的。那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一起来听歌曲找答案吧。

——可以碰或者摸插座吗?

——小朋友可以自己使用插座吗?

——移动的插座有很长的线,应该注意什么呢?

小结:插座里有电,小朋友使用插座一定要请大人帮忙。移动的插座电线很长,小朋友玩耍时要格外小心,不能拉也不能踩电线。

出示图片及纸面教具《有电危险》,引导幼儿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1.出示图片“有电危险”。

——这个标志你认识吗?

——看到这个标志我们要怎么样?

小结:这个标志是提醒大家“有电,危险!”,小朋友们看到这个标志就要提高警惕,不要靠近或触碰有电的区域。

2.出示纸面教具《有电危险》,鼓励幼儿寻找教室中的插座,并由教师粘贴标志。

——教室里也有很多插座,找找它们在哪里?

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有电危险”标志贴在家中的插座上,并提醒幼儿不要触碰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