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班教案精选7篇

时间:2024-11-11 作者:Kris

教案应包括课堂活动和练习设计,教案的精心设计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活动中班教案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活动中班教案精选7篇

科学活动中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活动,体验玩降落伞的乐趣。

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探索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大胆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记录结果。

3.提高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降落伞的经验、了解降落伞的组成。

物质准备:自制降落伞一个、梳理图示两张,塑料带若干、重量不同的三种铁夹子若干、勾叉记录标志若干、记号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降落伞",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降落伞吗?看!降落伞下来啦。

二、第一次探索"落的一样快的降落伞"。

(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正确的比较方法,感知相同材料制作的降落伞,降落速度相同)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塑料袋和夹子,想一想怎么做降落伞?

(2)提出活动要求:

①每个人制作一个降落伞。

②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一看两个降落伞是不是落的一样快,想想怎么样比才公平。

2. 幼儿自主开展探索活动。

3.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幼儿大胆说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两个降落伞落的一样快吗?你们刚才是怎么比的?

(2)讨论:怎么比才公平。

(3)教师结合图示梳理。

(4)幼儿再次游戏,进一步感知同样材料的`降落伞下降速度一样。

(5)梳理小结:一样的降落伞,他们落的一样快。

三、第二次探索"降落伞比赛"。

(引导幼儿感知降落伞降落速度快慢与垂吊物重量之间的关系)

1.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样的塑料袋、蓝色的夹子和黑色的夹子,请你来猜猜看哪个降落伞落的快,哪个降落伞落的慢。

2. 介绍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人一盘材料,每个人制作一个降落伞。

(2)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比较。

(3)根据比较的结果,给最快的降落伞贴上∨,给最慢的降落伞打x。

3. 幼儿自主探究,教师指导。

4. 结合记录表进行梳理小结。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降落伞落的快,有的降落伞落的慢呢?

(3)教师梳理小结。

师:一样伞面的降落伞,蓝色夹子轻,降落伞落的慢,黑色夹子重,降落伞落的快。

活动延伸:

伞面大小不一样的两个降落伞,他们谁落的快,谁落的慢呢?

科学活动中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袋鼠的外形特征及其生活环境,知道袋鼠是一种善跳的野生动物。

2.知道袋鼠妈妈肚子上口袋的作用,培养对动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袋鼠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二、讨论:我知道的袋鼠。

1.幼儿和同伴互相观看自己准备的袋鼠图片和资料。

2.幼儿讲述自己准备的图片和资料。

三、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讲述。

1.袋鼠什么样子?

引导幼儿从外形上来观察,如前后肢的不同、粗大的.尾巴、雌性袋鼠肚子上有口袋等等,知道其体态特征的作用,并能用较流利的语言进行讲述。

2.袋鼠妈妈肚子上的口袋有什么作用?

3.袋鼠一般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4.你还知道袋鼠哪些有趣的事情?

四、游戏:袋鼠妈妈。

五、小结。

知道要保护野生动物。

科学活动中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幼儿活动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果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讨论记录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记记花生的颗数。

——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幼儿活动材料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

4.交流分享。

——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活动建议

1.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科学活动中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等方位变化特征,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小电筒每人一个,玩具、胶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组一个;

2、水彩笔每组一只、小镜子每组一面、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实录】

活动前评析: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许多科学的奥秘,原理,现在还不被孩子们所理解,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会成为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巨大推动力。《多变的影子》是通过教师讲故事《树荫》,激发孩子探索影子活动的兴趣。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自己亲身实践到小实验中,有助于拓宽孩子的探索思路,在反复操作和比较中,使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活动的重点:让孩子知道物体都有影子,但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而且物体必须是不能透光的。活动的难点:通过让孩子做影子的小实验,然后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领会影子变化的原因,是光线来自不同的方向。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等方位变化特征,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小电筒每人一个,玩具、胶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组一个;

2、水彩笔每组一只、小镜子每组一面、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实录:

1、教师讲故事《树荫》导入主题,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师:为什么太阳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树荫下却很凉爽?后来被什么东西 烫醒了,你们能告诉小熊它遇到的问题吗?激发孩子探索影子的奥秘。

2、教师通过小实验让孩子观察,使孩子懂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1)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放一个“不倒翁”娃娃玩具, 用电筒从玩具的左边照射过去,让孩子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物体。

(2)将电筒的光线从左边移动到玩具的右边,顶部,请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影子的变化过程。让孩子初步领会影子是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的。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让孩子倾听故事,观察教师操作实验,激发孩子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3、运用各种操作资料,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

孩子每人拿着小电筒,充分运用各种操作材料来寻找影子,进一步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变化的特点。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先指导胆子小的孩子,再指导中等的`,最后指导能力强的。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影子的许多秘密。(如:影子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在左,一会在右等等)。有一个孩子照着照着,突然影子不见了,他觉得很迷惑,原来他把手电筒罩在物体上了。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来寻找多变的影子,通过反复操作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得到答案,有助于拓宽孩子的探索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4、帮小熊解决问题:

孩子通过小实验,帮助小熊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如叫小熊在树荫下睡觉时,要定时换位置,或搭个小帐篷等)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提高孩子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游戏:捉影子,测量影子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把孩子们分6个小组,每组选一名能力强的孩子用镜子反射阳光,照在墙上、地上,其他小孩用手捕捉,用脚踩。之后用水彩笔去测量影子的长度,看看捕捉的影子有几支水彩笔那么长,并做好记录。

6、延伸活动:

1)教师带领孩子观察幼儿园内榕树,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然后用粉笔将其影子的轮廓画下,再作比较。

2)布置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发现更多有关影子的知识。

教师评析:

在这一节科学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无拘无束的“玩”中学习。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得到答案,拓宽孩子们的探索思路。真正体验到“我能行”的积极情感。不足的是,如果在开展操作活动之前,我能不怕麻烦,多花一些精力和时间,为孩子提供更合适的材料,那会更好的开展此活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要注意观察,积累资料,不断总结深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教学内容附录:

树荫

火辣辣的太阳,凉爽爽的树荫,小熊躺在树荫里,睡得又香又甜。突然他被火辣辣的东西烫醒了。小熊跳起来,揉揉眼睛一看:哟,树荫跑开了,谁在开玩笑?小熊很生气,他问小树,小树说:“我不知道!”他问小鸟,小鸟说:“我没看见!”一只小狗走过来,小熊问小狗,小狗说:“自己想想!”

小熊抬头望望太阳,太阳嘻嘻笑;小熊低头望望树荫,树荫跑到另一边去了。小熊拍拍脑袋:“喔,我知道了,是太阳在开玩笑。”

小熊找来木桩,找来绳子……他把树荫牢牢钉住,牢牢捆住。

小熊又睡在树荫里,睡得又香又甜。不一会儿,小熊又被火辣辣的东西烫醒了。

小熊跳起来,对着太阳挥挥拳头:“你真坏,你真坏!

科学活动中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愿意主动参与探索实验活动,体会探索菠菜的乐趣。

2、了解菠菜叶的组成、叶子里面含叶绿素及其作用,学习用正确方法操作实验发现菠菜叶里面的秘密(叶绿素)。

3、能运用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方法探索菠菜叶(叶柄、叶脉、叶肉)的构成。

活动重难点:

叶绿素操作实验,把菠菜叶撕得非常小,与酒精搅拌融合产生叶绿素。

活动准备:

1、菠菜叶、酒精杯、棉签、白纸幼儿人手一份。

2、 菠菜叶结构图。

活动过程:

1、实物导入:“菠菜”,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你们见过吗?它是一种蔬菜叫——菠菜。

2、谈话引出“闯关游戏”。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勇敢的小朋友。那你们想接受挑战玩闯难的游戏吗?今天的闯关就和菠菜有关。

3、闯关游戏第一关——感知叶子的结构。

(1)给每一位幼儿分发一片菠菜叶,引导幼儿发现叶子的结构。

师:第一关就请你们用火眼金睛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菠菜叶身上有什么?

(2)幼儿以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3)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4)教师出示挂图展示叶子的各部分结构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说得也很好,可以拿在手上,连着叶的小柄叫“叶柄”。摸上去软软的,就象我们人身上的肉一样,叫叶肉。还有中间的小小的“小经”叫“叶脉”。

4、闯关游戏第二关——探索树叶里面的秘密。

师:我们刚才通过观察发现树叶有叶柄、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的,下面我们加大难度,挑战第二关。请你们来猜猜看,菠菜叶里面会藏着什么秘密呢?

(1)介绍材料。。

师:我需要一个好朋友的帮助(拿出酒精) 小朋友猜猜看这是什么?(幼儿回答)我们一起来闻一闻,给所有小朋友闻闻 (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闻)。

(2)讲解做法与要求:首先要把菠菜撕的非常非常小、然后放到杯子里面,再加入酒精然后用棉签搅拌30圈。

(3)教师操作实验,幼儿仔细观察大胆猜想结果。

(4)教师小结:通过酒精的帮助把菠菜叶里面的秘密找了出来,杯子中这些绿色的汁,它就是叶绿素, 叶绿素的本领很大,它能够制造出氧气,让人们呼吸;还可以帮助我们净化环境,给我们带来好心情。

(5)幼儿操作实验。

重点指导:叶子要适量,撕得非常小后,再倒入酒精。引导幼儿和同伴观察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5、叶绿素作画,评价及欣赏作品。

(1)教师引导幼儿用叶绿素作画。

师:这些叶绿素还可以用来画画。我们一起用棉签来画一幅漂漂亮亮的画吧!

(2)师幼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欣赏。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找生活中的叶子是不是也由叶柄、叶脉、叶肉三部分构成。不同的叶子里面是不是也有叶绿素?

科学活动中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有听辩各种铃声提示音的能力。

2. 激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一定的敏感度。

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的铃声。

活动过程:

1. 听辩各种铃声。

让幼儿分别听各种铃声(自行车、电话、闹钟、门铃、小铃等),猜一猜,这是什么铃儿在响叮当。说一说铃儿响了,告诉我们要干什么了。比如:车铃叮铃铃,就是告诉别人“快让开,快让开!”;门铃叮铃铃,就是告诉我们“有人来了,快开门吧。”等等。

2. 学念儿歌“铃儿响叮当”

学念儿歌“铃儿响叮当”,做模仿动作。

3. 听听学学家里的门铃声,按按听听不同音乐的门铃,跟着音乐进行模仿。

4. 做音乐游戏“叮咚小门铃”:

一半幼儿扮演主人,一半幼儿扮演客人。

小椅子当作门,扮演主人者作骑马状坐在椅子上,随着音乐按门铃或拍手。扮演客人者随音乐拍手走步……,唱到“请你按按小门铃”时,迅速跑到一个椅子前,表示来到了可人家。在椅子背上,边按门铃边唱“叮咚”。唱到“来了小客人”,扮演主人的小朋友连忙起身,转动一下椅子,表示开门,把凳子面朝客人,做“请”的动作。

最后一句“叮咚”两人互相按一下对方的鼻子。

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5. 家里的声音。

看看说说这些是家里的什么东西,它在发出什么声音,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洗衣机“隆隆”的转,它把衣服洗的干干净净;

压力锅“呜呜”的叫,告诉我们:“粥煮好了!”;

吸尘器呼呼的.开动了,它把灰尘都吃进肚子里;

电话“铃铃”的响起来,也许是妈妈打来的;

收音机在“啦啦”的唱歌,我们一面听音乐一面跳舞;

音乐铃“叮叮”的响着,嘘!娃娃在睡觉呢!

儿歌:铃儿响叮当

闹钟叮铃铃,我要起床啦。 电话叮铃铃,喂喂是谁呀?

车铃叮铃铃,快快让开吧。 门铃叮铃铃,请问找谁呀?

小铃叮铃铃,唱歌跳舞啦。

科学活动中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知道菊花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

2、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3、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一种美化环境的花卉,知道要爱护花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菊花课件。

2、每组一盆菊花。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

活动难点:

能较形象的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知道爱护花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树叶变黄、掉下来、有好多水果)

师:秋天里还有漂亮的花。

二、播放《秋天的菊花课件》,激发幼儿观察菊花的兴趣。

师出示ppt课件这是什么花?(菊花)

这些菊花一样吗?都有些什么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子呢?

三、幼儿自由感知、观察菊花。

1、师: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菊花,我们一起来看看。

让幼儿自由地观赏菊花盆景,并与同伴互相交流。

2、师:菊花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菊花有哪些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3、让幼儿交流之后,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菊花。

四、教师根据幼儿的自由发现,引导幼儿运用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菊花。

1、师:大家看看那面前的菊花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颜色?(各种各样)

2、师:菊花的花朵像什么?(像豆芽、卷曲的头发、燃放的烟花、萝卜丝等)我们看到了很多,但是有没有谁闻过菊花有什么气味呢?

3、教师请幼儿闻一闻。

4、师:菊花除了长有花朵外,你还发现长有什么?(叶子)

5、师:菊花的叶子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样的?(叶子的边缘有锯齿)

6、请幼儿观察叶子的颜色,并用手去摸一摸。

7、教师:教师总结幼儿的观察发现。

五、给幼儿介绍菊花的用途。

教师:菊花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可以用菊花泡茶喝。清明节黄菊花和白菊花祭祀亲人、菊花茶饮料

六、让幼儿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花卉,知道要关心、爱护花卉。

教师:菊花美不美?我们该怎么去保护它呢?(花儿好看我不摘)

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

活动反思:

一次教学设计,也是教师的一次成长,就象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我了解了菊花居然有那么多种颜色,有些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可以说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活动设计和进行中,观看菊花的时候,孩子们有些按捺不知心中喜悦,摸摸、闻闻、说说,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但在交流时,孩子们只停留在颜色的表达上,对菊花的外形的描述不太会用语言表达,缺乏经验。因此,活动中,教师讲述的成分多了一些,可在课前告知家长,先带孩子观察了解一些菊花的知识,这样活动中,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会更浓,讲述更积极,效果更好。最后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深受孩子的喜爱,发展孩子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