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数学教案7篇

时间:2023-07-31 作者:pUssy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制定教案了,通过教案的制定可以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青蛙数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青蛙数学教案7篇

青蛙数学教案篇1

制作材料:

废旧纸盒、透明吸管、不织布、软陶球

适用活动:

分类、比较大小、数量间的关系、点数

活动的名称:

?找到回家的路》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用摇游戏盘的方式将盘中的'“小蝌蚪”经过相同颜色的蔬菜并抵达终点

2、根据“小蝌蚪”抵达的终点图来寻找荷叶中上述相同数量的三角形

活动指导:

1、指导幼儿摇摆游戏盘时要小心慢慢活动,找准“小蝌蚪”滚动的惯性。

2、“小蝌蚪”滚入的终点显示了几个三角形,让小青蛙走过与上述数量相同的三角形荷叶,把相同数量的三角形都找完就找到家了。

玩法二:比较大小

设置两只小青蛙从一个入口进入,一直代表“小”一只代表“大”让他们寻找各自相同大小的荷叶,最后走回家。

玩法三:点数,用小青蛙点数大小荷叶分别的数量,之后进行统计

青蛙数学教案篇2

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小班幼儿活泼可爱,他们喜欢爬行、蹦跳、奔跑……,并喜欢在一定的情景游戏中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达到快乐的目的。本次活动创设“小青蛙捉害虫”的'情境,以扮演小青蛙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热情参与活动,通过学习小青蛙捉害虫学习点数1到4,以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小青蛙,知道小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到4,并能说出总数。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青蛙图片,小害虫图片。

2、幼儿学习资源5第9页及操作卡,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2、师与幼儿一起做模仿动作:听《小蝌蚪找妈妈》音乐,轻声哼唱。

3、“小蝌蚪要长大啦,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跳一跳,细尾巴没有了,变成了谁”?

(二)基本部分

1、出示青蛙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了解青蛙的特征:“头上一对大眼睛,宽嘴巴,长着四条腿,穿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

2、教师问幼儿:小青蛙不仅会唱、会跳,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青蛙捉田野、庄稼地里的害虫,是农民朋友的好帮手,青蛙是益虫,大家都保护青蛙)。

3、教师出示四张青蛙图片,请幼儿观察这几只小青蛙有什么不同,说出它们的明显区别(每只青蛙身上的数字不同)。

4、请幼儿根据青蛙身上的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小害虫”,分别贴到小青蛙嘴巴里。

5、引导幼儿互相观看并讨论作品,数一数,看看做得是否正确。

6、请幼儿帮小象套圈,复习1到4的点数。

(三)结束部分

1、游戏:“小青蛙捉害虫”

2、幼儿学青蛙跳。儿歌:我是一只小青蛙,捉虫本领大。胳膊伸一伸,腿儿蹲一蹲。腰儿转一转,眼睛仔细看,害虫找到了,跳起来吃掉它。

“一跳、两跳、跳得高,抓住一只大坏蛋,你抓住了什么”?

3、幼儿自由回答“苍蝇,蚊子…………?

青蛙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方法:

1.出示课题,简单社会公益教育。

2.出示情景图:观察,说出主要信息。

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一): 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列式: 56 + 30 =

观察:两个数分别是什么样的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用小棒摆摆,同桌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拨珠子:先拨56,5个十,6个一。

加30该怎样拨?(为什么把“ 3”加在十位上?)

观察:加完“30”后,计数器十位、个位各有什么变化?

(十位:50 + 30 = 80 个位:没有变化)

完成算式: 56 + 30 = 86

对比:56 + 3 =

小结: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相加,个位没有变化。

(问题二):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

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

列式: 56 - 30 =

学生摆小棒探究计算计算方法。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拨珠子,总结计算的方法;完成算式

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相减,个位不变。

二、解决问题:

1.口算:p25 3

2.p25 1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解答。

“两只啄木鸟一共吃了多少条虫子?”

“大啄木鸟比小啄木鸟多吃多少条虫子?”

3.p25 2

看图,提问:原来有多少只青蛙?后来呢?

问“跳下去多少只青蛙”,怎样算?

小结方法:原来的 – 剩下的 = 跳下去的`

列式: 38 – 5 = 33(只)

4. p25 4

看图,说说图意:

来了42名同学,只有30把椅子。

提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有的同学会没有椅子坐,因为椅子少了。)

讨论:有多少名小朋友没有座位?

(椅子比人少多少,就有多少人没座位。)

列式解答。

青蛙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汉字“一”到“十”。

2、能顺数1—10和倒数10—1。

3、享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一”到“十”字卡。

2、有汉字数字的'物品,例如日历。

3、青蛙头饰10个,轻快的音乐。

教学过程:

1、请幼儿在日历上把汉字“一”到“十”找出来,一起认读。

2、与幼儿玩游戏,十人一组,扮演小青蛙,身上顺序挂着“一”到“十”的字卡。

3、听老师的话做动作:

(1)十只青蛙蹦蹦跳,一只青蛙跳下水,扑通一声不见了。(挂有字卡“十”的幼儿边做动作边跳到一边。)

(2)九只青蛙蹦蹦跳,一只青蛙跳下水,扑通一声不见了。(挂有字卡“九”的幼儿边做动作边跳到一边。)

4、活动余此类推,直至只剩下一只青蛙。

5、最后所有青蛙又返回来。(十位幼儿手拉手。)

6、请幼儿按身上的字卡顺序排列,由一到十数一次,然后由十到一再数一次。

教学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孩子们都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幼儿能认读汉字“一”到“十”,并能顺数1—10和倒数10—1,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和享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青蛙数学教案篇5

该故事是一个很有趣的童话,讲述的是青蛙一家有五口人,他们长得都很像,但各有各的特点。通过这个绘本的阅读和理解,能让孩子们较好地辨识小青蛙一家五口人的不同特征;青蛙一家人出门购买的不同种类的东西;以及每个家族成员购买东西的数量的不相同;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能力以及做事情有条理,并愿意帮助别人的品质。

融入的数学元素

从认知角度,一是可以让孩子们了解青蛙一家每个成员的不同特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比较的方法;二是让孩子们将青蛙一家每个成员购买的物品和数量互相匹配对应,在帮助青蛙一家请客为朋友准备食物的情景中融入5以内的数数,数量匹配以及数的'形成的学习。

活动的设计

年龄段:中班上学期

活动目标

1.借助故事情节,帮助幼儿感知、理解5以内数的形成。

2.喜欢听故事,在帮助小鸭子和小青蛙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增强对家人的区分辨别能力;了解和分析幼儿对数形成的认知水平。

环境准备:ppt、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操作底板、青蛙一家各个人物的头像、每个人物购买的食物、1-5数字)

活动过程

一、看看全家福——辨认青蛙一家人

1.今天我带来了一张照片,他们是青蛙的一家。

重点提问:照片上有几只青蛙?他们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辨认5个不同的角色。

青蛙爷爷,头戴小帽、手拿烟斗、胡子翘翘;

青蛙奶奶,皱纹多多、头发白白、拄着拐杖;

青蛙爸爸,戴着领结、架付眼睛、爱看书报;

青蛙妈妈,头戴花巾、喜欢打扮、最爱漂亮;

青蛙宝宝,穿个围兜、梳起小辫、戴上小花。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青蛙一家》的故事吧!

二、听听故事——解决故事中小鸭的疑问

(一)了解青蛙一家购买东西的顺序和物品

1,讲述故事:啊呀,青蛙一家有这么多人来买东西,小鸭子忙得记不清了。

重点提问: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想想,青蛙一家人是谁先来买,谁后来买?

2.青蛙一家在小鸭店里买了很多东西,小鸭实在记不住了。

重点提问:他们都买了些什么?买了多少呢?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吧。(教师再欢播放ppt)

3.你们记住了吗?青蛙一家在小鸭店里买了些什么?买了多少?请你们排一排。要边排边告诉小鸭。(鼓励幼儿边排边表达)

(二)解决青蛙一家请客的问题(学习5以内数的形成)

1.小鸭觉得很奇怪,问:“你们一家买这么多东西,吃得完吗?”青蛙宝宝说:“今天我们家请客,买的东西是请客人吃的。”

——爷爷请来1只小鸡,请它吃1条毛毛虫,毛毛虫是小鸡最喜欢吃的;奶奶请来2只熊,请它们吃什么呢?

重点提问:为什么请它们吃蜂蜜?吃多少?够吃吗?不够怎么办?幼儿介绍方法。

(追问:再买几罐?)

小结

1罐蜂蜜再买l罐蜂蜜就是2罐蜂蜜,再买就是“添上”。追问,什么叫“添上”?原来

1罐蜂蜜添上1罐蜂蜜就是2罐蜂蜜,1添上1就是2。

2.看看你们的计算板上:原来有几罐蜂蜜?够吗?要添上几罐?

——三只乌龟是爸爸请来的客人,请它们吃什么呢?

重点提问:青蛙爸爸买了几只虾?客人有几位?够吃吗?不够怎么办?

小结

2只虾再买1只虾就是3只虾,再买就是“添上”。追问,什么叫“添上”?原来2只虾添上1只虾就是3只虾,2添上1就是3。

3.看看你们的计算板上:原来有几只虾?够吗?要添上几只?

——妈妈和青蛙宝宝也请来了客人,它们请来了谁(同时出示)?妈妈请来几位客

人?青蛙宝宝请来几位客人?请他们吃什么?

重点提问:妈妈和小青蛙买的食物够不够?请你们来帮忙!

——操作后,幼儿介绍解决方法。(你是怎么帮忙的?)引导幼儿说:3添上1就是4,4添上1就是5。

三、操作讲述——知晓故事结尾

原来,青蛙一家不仅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也是好客的一家。

小结

你们看,在你们的帮助之下他们吃得多开心啊!小鸭子和青蛙都要谢谢我们小朋友,帮助它们解决了问题。

附故事内容

青蛙一家有五口,他们非常快乐地住在一起。

一天早上,青蛙爷爷出门去散步,他在小鸭店里买了一条毛毛虫,送给小鸡。

青蛙奶奶要到花园里去,看看她前几天种的小花开了没有,她在小鸭店里买了两桶花蜜,送给勤劳的小蜜蜂。

青蛙爸爸出门去上班,他在小鸭店里买了三只小虾,送给他的乌龟兄弟。

青蛙妈妈要到河边去看她的小蝌蚪宝宝,她在小鸭店里买了四根水草,去喂她的小宝宝。

小青蛙要上幼儿园去,他在小鸭店里买了五只小飞虫,送给他的好朋友。

小鸭子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小青蛙说:“小青蛙,今天一早你已经买了好多西了,一条毛毛虫、两桶花蜜、三只虾、四根水草、五只小飞虫。”小青蛙摸了摸脑袋说:“没有啊,我什么时候买过这么多东西呀?”小鸭子说:“那我就搞糊涂了。”

小朋友,你们来告诉小鸭子这到底是怎幺一回事,好吗?

青蛙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2、渗透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难点: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 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

教具准备:计数器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32+5 42+7 84-4 75-3

75+2 64+3 72-2 38-3 45-( )=42 96-( )=91

39-( )=31 49-( )=42

二、新授:

1、准备挂图。

2、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3、小组活动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4、引导学生提问题。

(1)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2)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据题意列式计算

5、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答。(a)学生小组内用计数器探索计算的方法。

(b)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算出得数的

6生说出算法。

7练习。

26+10 86-20 37-20 26+20 74-20 34+40

三、小结。

板书: 青蛙吃害虫

56+30=86 56-30=26

青蛙数学教案篇7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的孩子都是村上的,而且还是个混合班,但还是对青蛙也都有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在模仿青蛙声音的时候,可以做到惟妙惟肖,在数学这一领域,却是个很大的弱点。因此,为了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孩子们感兴趣的实物结合数学知识一起学习,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能惟妙惟肖的把青蛙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3、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6以内的加法

2、学习用顿音和停顿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青蛙笑》,幼儿用书《美好的乡村》

2、教师自制大图(池塘中有几片荷叶和荷花)

3、折纸青蛙6个(其中有一只大一些,做青蛙妈妈)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朋友是谁呀?

生:青蛙

师:对了,是青蛙,那你们知道青蛙生活在哪里吗?它平时吃什么?谁可以模仿一下青蛙的叫声?

生:青蛙是害虫,生活在河里和池塘里,还有在稻田里。它的声音是呱呱呱。

师:小朋友们真棒,把青蛙的声音模仿的真像,老师现在带着大家一起去池塘边看看,看一下池塘里有多少是青蛙?看谁的眼睛最仔细观察了。

二、看看说说

1、教师出示大图,通过摆放青蛙表现出一个算式情境。先将这个情镜描述一下,然后口述算式,得出一个数。如:五只青蛙在荷叶上,“扑通”又有一只青蛙跳上荷叶,现在有几只在荷叶上?为5+1=6

2、教师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幼儿根据教师摆放的情境进行口算。

3、请个别幼儿尝试在大图上摆放青蛙,并请其他同学来进行口算

4、幼儿完成幼儿用书《青蛙有多少》的.练习,并进一步学习6以内的加法练习

三、学唱歌曲《青蛙笑》

1、教师播放录音磁带《青蛙笑》的第一段,幼儿一边翻看幼儿用书 《青蛙笑》,一边欣赏

2、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中的顿音和停顿的地方(要求唱出欢快、诙谐的感觉)

3、教师和幼儿进行情境式的表演(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幼儿扮演青蛙宝宝)

4、结束课堂

教学反思

在教学《青蛙》这一活动时,先引导幼儿回想起青蛙的特征,并了解青蛙的生活常态和模仿青蛙的声音,让幼儿学会青蛙的基本知识,并在模仿中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打下一个基础,通过看大图,贴一贴,创设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并学会描述这个情景,再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个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经过几次的练习和幼儿自己在大图上摆放和编题,带动了很多幼儿也学会编题和列示,特别是在幼儿用书上的练习,除了几个年龄相差太大的跟不上,基本上都完成的比较好,根据课堂反馈信息来看,幼儿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上引导幼儿多运用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幼儿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另外,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将生活实际加进去,合理地运用动手、动口、动脑操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把幼儿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进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数学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