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仅是一份指导,更是教学的路线图,教案的灵活性使我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端午节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篇1
“咚”“咚”“咚”……浑厚有力的鼓点声破空而来,坐在婶婶家吃端午团圆饭的我心早已飞到划龙舟的现场。一吃完饭,我、弟弟拉着妈妈和奶奶赶紧往云浦路跑。
可一出来就傻眼了,一路的河边早已被看龙舟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堵得水泄不通,有的人甚至爬到树上,有的站到车上。我试着挤进去,但马上又被挤了出去,只好边走边寻找空隙。
“咚咚咚咚咚”……鼓声更紧密了,呀,肯定是有龙舟开始比赛了,我还没找到位置,只好跟着鼓声边走边跑。路上,有一个3岁的小朋友跟我一样,虽然没有看见龙舟,听到龙舟的鼓声,高兴地喊着“加油加油”,仿佛他已经看到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逗着路旁的人哈哈大笑。
后来,妈妈把我们带到了乐成街道的龙舟指挥台,我和弟弟舒服地坐在凳子上观看。
这时河面上,一条橘黄色龙舟一马当先,队员们桨频一致,龙舟劈浪前行,后面一条白色的龙舟紧追不舍。“加油!加油!”两岸观众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庆祝的鞭炮也不时冲向云宵,为赢的龙舟祝贺。
我们看完了乐成街道水域的龙舟,接着又去了城南街道的龙舟指挥台。这里水域比乐成宽敞许多,龙舟数量明显比乐成街道少一些,但两旁观众依然很多,路旁停满了车,有多人打着伞坚守着一年一度与龙舟的约会,等待着龙舟的自由角逐,终于河面上热闹起来,上下游汇集过来的龙舟争相追逐起来……
看了整整一个下午,看到有的龙舟开始回家了,我和弟弟在妈妈的催促下才
恋恋不舍地离开。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篇2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她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中,我校以传统节日教育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活动的目标
围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这个主题,从"为什么要过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你想怎样过端午节?"这三个部分入手,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各个参与,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活动目标可归纳为: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活动的内容
1、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询问、网上浏览等方法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及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如:了解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人们为什么要给小孩子挂香包、戴手链和五彩线等有关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节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再畅想一下"我想怎样过端午节?"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进行端午诗歌朗诵比赛。
3、引导学生尝试设计"怎样过一个独具匠心的端午节"?
四、活动安排
活动一:开展端午节赛诗会活动各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搜集有关诗篇,先在本班进行诗歌朗诵会,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参加学校的赛诗会。
比赛时间:6月16日下午第二、三节课
比赛地点:多媒体教室奖项设置:
低年级:一等奖1名 二等奖1名 三等奖2名
中年级: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2名
高年级: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活动二:开展"与妈妈共同包粽子"活动在临近端午节期间,各班主任布置学生在家与妈妈共同包粽子,并写一篇日记,在班会课上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来源、习俗以及关于端午诗词歌谣有更全面的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搜集、分析、整理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觉、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板书课题)有谁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那你们都想了解端午节什么知识呢?
二、小组汇报
1、师导语:上节课,老师要求同学们按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去收集整理一些有关端午节的资料,老师将根据你们收集情况为你们小组加分,下面就请各小组为我们介绍吧!哪一组先来?
第一组
生:我们组收集了端午节的来历,我们组把它归纳以下三种:
(生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殉国,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生2.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生3.迎涛神伍子胥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尸首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扔到钱塘江中,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师评价:这个小组同学以讲故事形式展现他们收集来的关于端午由来的传说,真叫我们大饱耳福。
师问:你们是去哪里收集这些材料呢?
师:老师相信这次的.查找中你们一定对端午节的由来,有更深的了解。做得不错给加一分。(板书:由来)
师:关于端午节的来历,除了刚才这一组同学说的纪念屈原、伍子胥和孝女曹娥,老师还知道另一种传说。
龙的节日(课件展示)
2、师导语:同学们,传说异彩纷呈,那么古往今来的人们又是怎样欢度这一节日的呢?下面请整理端午节的习俗的小组为我们介绍。
第二组
生:我们组收集的.是端午节的习俗,我们把它做成了手抄报。
师:能为我们讲解一下你们收集的习俗吗?
(两张展示,一个学生进行介绍)
师:能说说你们都是哪里收集这些材料的?
师总结:看了小组同学精心准备的手抄报,真是大开眼界,他们不仅收集材料并用巧手展现给我们。做得很好给加一分。(板书:习俗)
3、师:还有其它习俗吗?
第三组
生1:我们小组也研究了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那天,人们还给小孩佩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玲珑可爱。据说是为了驱毒避邪。
生2:除了佩香囊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以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怎么找到这些材料的吗?
(很多同学会说去网上查找的,这里教育一下善用网络,不要沉迷于网络)
老师把这些习俗总结一下:赛龙舟,佩香囊,悬艾叶菖蒲,挂钟馗像,饮用雄黄酒,吃粽子。
3师导语:说到吃粽子,我们知道这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有哪组收集这方面资料的吗?
第五组
生:我们组为了了解粽子,我们特地去商场转了转,了解了粽子的价格和种类,除了肉粽还有黑米粽,八宝粽,五谷粽,碱粽,我们还在网上找到了粽子的做法。(视频)
师:老师似乎已经闻到粽子的香味了,你们做得很好,亲自去尝试,知道粽子的配料,种类,就连价钱都查到,太了不起了,给你们组加一分。
5师导语:端午节的习俗如些丰富,难怪就连历代的文人都喜欢在端午节留下自己的诗词佳句,收集端午诗词歌谣的同学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第六组
生1:我带来一首诗
端午
(唐)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生2:我也带来一首诗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生3:我带大家带来的是闽南童谣《扒龙船》
五月节,扒龙船,大人孩子哗哗滚。
海面一排四只。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篇4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举行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更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体验我国传统的佳节,让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地点:
7.3教室
四、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
五、活动前准备:
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由三名来自浙江、江西、黑龙江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端午》唐文??
(2)《五月五日》梅尧臣
(3)《端午节的怀念》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教师总结】
看了你们自己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
小学端午节的教案篇5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与消亡,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几乎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都会有人出来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是强势文化侵入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过去的节日特定食品如今随时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节日还丰富,传统节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过去的生活节奏中产生的,或者可以说与旧时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是伴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受“洋节”的,恰恰正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与人们对春节与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与重阳这两个传统节日就更是渐行渐远。
粽子似乎是端午节的标志。其实南京习俗,吃粽子并不限于端午节,但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只是南京的粽子好像从来就没有出过大名,说到粽子之类的江南小吃,人们只会想起苏州和杭州。
包粽子本该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恶龙的牙齿,免得它去伤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掺少许糯米,甚或以籼米为主,掺上粳米和少许糯米,因为在计划供应的粮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应的,糯米尤少,大约一个节期一人只有一斤,且价格也要高几分钱。贫寒人家,不得不做这种算计。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时间,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过久,否则会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里常包的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点夹心粽。一种是素心,在米里掺上红豆,或红豆沙,或去了核的枣肉;肉粽,是将过年时省下的腊肉,切成肉丁,每只粽子里包入二三丁,吃时揭开粽叶,只觉肉香扑鼻。
不同内容的粽子还得放在一锅里煮,就要变换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线上作出记号,以利辨识。常见的有四角粽与小脚粽,后者较难包得规整。包粽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围坐在木盆边包粽子,也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有时邻家的女人也凑过来看,品头评足;自恃手艺好的人,还会大方出手,动作麻利优美地包出个挺括的粽子来,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赞美。近年超市里卖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简单地折成一个长方体,全无艺术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术活,往往是头一天晚上煮开了,就焐在煤炉上,夜里要起来看几次,不能耗干了水,更不能煮得夹生。那一夜里,真是满室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