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8篇

时间:2024-05-19 作者:betray

我们写事迹材料时要避免夸大或虚构事实,保持真实性,通过一份事迹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人通过实践来践行自己信仰和理念的方式和方法,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8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8篇

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篇1

“在33平方公里辖区内,既有高档小区,也有拆迁安置小区;既有12所高校的16万大学生,也有1786个驻街单位。种好这一亩三分地,是我必须干好的活。”

仙林街道是原农牧场改制拆迁而来,是南京市栖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仙林大学城核心区,非户籍人口众多,社会矛盾异常复杂,给治理带来不少挑战,曾一度在南京城市管理考核中排名靠后。

“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当好家,执好政?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种好田,获高产?”这是从2010年6月成为仙林街道的“大家长”开始,孙金娣就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登高先修其低,行远先修其近,孙金娣从做好仙林街道的“绣花功夫”开始破题。

“街道单位类型多,我们就创新网格化机制,把辖区划分为10个一级网格、156个二级网格、1786个三级网格,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街道小微企业多,我们就优化党组织设置,把党组织延伸覆盖到每个单位、小区、工地、五小行业,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街道小区矛盾多,我们就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通过走访服务、八方议事、星级评比等,让业主、物业、开发商坐在一条板凳上,引导他们有事商量着办,齐心协力解决问题。”

在孙金娣带领下,仙林党工委带头沉到网格中,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和驻街单位,积极参与到街道社区的各项工作中。仅用了一个月,街道城市管理考核就由原来南京市第23名跃升到第2名,之后连续62个月第一。

“网格就是我们的一亩三分地,日常工作就是种好责任田,浇水、施肥、除草。田种得好不好,是丰收还是撂荒,大家都看在眼里。”

如今,在孙金娣和班子的用心耕耘下,“仙林街道一家亲、同心共筑幸福园”的氛围日益浓厚,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仙林街道也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9个,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榜样。

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篇2

2016年陈雨佳辞去宁安市高中体育教师职务,回到家乡扎根农村,成为一名“新农人”。凭着一份专注农业发展的执着,一片热爱家乡的赤诚,她扎根乡村深耕黑土地,以让国人吃上一碗营养健康的好米饭为初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代“新农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官地村农民,陈雨佳一直觉得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石板米产业一样也能做成一番事业,龙江农人这个选择和使命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石板田就是黑土地中的大熊猫,我们得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它。”陈雨佳从研究水稻种植的第一课开始补起,几年的时间成为当地大米专业合作社的领头雁。

为了打出品牌,陈雨佳拿着质检报告到处给人讲,甚至背着电饭锅参加展会现场煮饭请专家品鉴。如今,她们的合作社远近闻名,已经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人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50亩扩大到1800亩,吸纳附近村屯6000多亩石板田加入绿色水稻订单种植,亩产由原来500斤提高到800斤左右,亩收入从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0000元,拉动本村及周边农民就业300余人。

近年来,陈雨佳带领合作社大力推动当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水稻有机肥科研中心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以建设国家级水稻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整村推进石板大米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引进优质晚熟品种,实施两段式育秧,实施绿色食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治地治水,严控污染。

“我的逐梦路恰是乡村振兴路,在我热爱的黑土地,深耕稻海田间,于我而言是一件幸事,我愿乘风破浪,一路欢歌,一路精彩。”陈雨佳说。

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篇3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07年3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24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5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行医70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15年,已是94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篇4

攻坚克难,在于不抛弃、不放弃。风雨彩虹,又见铿锵玫瑰。

2021年4月,在东京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附加赛中国女足对阵韩国女足第二回合的比赛中,中国女足落后两球,身披7号球衣的王霜挺身而出,凭借加时赛中的进球奋力将中国女足带入东京奥运赛场。“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即使是跑,也能把她们冲垮。”赛后,王霜掷地有声的话语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2024年,王霜作为中国女足核心球员征战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她带伤首发,与队友一起展现出敢打敢拼、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以3比2逆转韩国女足,时隔16年再次站上亚洲之巅。

每一份荣誉、每一个高光瞬间背后,是女足7号王霜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她倾其所有付出的血和汗。因家庭原因,她从小与姨妈一家生活在一起,这教会她独立。7岁接触足球,因当时武汉没有少儿女足球队,她便与一帮同龄甚至大一点的男孩子一起训练。训练场上,王霜没有因自己是女孩而示弱,反而比一帮男孩跑得更快,拼得更凶,即便是受伤也绝不会喊疼、哭泣。

渐渐地,独立和坚持的王霜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足球天赋。12岁入选国少队,15岁进入国青队,17岁进入国家队,20岁初次征战世界杯,23岁荣膺亚洲足球小姐,25岁帮助武汉女足登顶女超联赛冠军,27岁帮助中国女足夺得亚洲杯冠军并第四次获得中国女子金球奖……回首过往每一个精彩瞬间,王霜都记忆犹新,“小时候养成独立和坚持的性格,帮助我在足球生涯至今的二十年里,勇往直前,不曾退缩。”

责任与担当 成就“小王”

闪光灯下的中国女足7号,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一位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小王”。

从孤单童年走出来的王霜,比任何人都懂得,唯有爱才能驱散心中阴霾,所以她时刻怀着一颗滚烫的心,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关爱。

2020年,新冠疫情袭击武汉,王霜捐出其在法甲巴黎圣日耳曼俱乐部留洋所得的60万元全部收入,用于支持家乡抗疫。在此期间,王霜与其表哥曹国栋在楼顶天台练球的视频刷爆网络,激励着所有人积极勇敢面对眼前的一切。

2024年1月20日,女足亚洲杯小组赛赛场上,王霜进球后的一个“比心”动作,倍受外界关注。次日,王霜向外界透露了背后的暖心故事:“昨天进球后的‘比心’,我是送给一群‘追风女孩’!上个月,我去了云南石林县的一所‘追风小学’,和她们一起踢球聊天,那天我们约定,如果我在亚洲杯上进球,就要为她们‘比心’!我可是信守承诺的小王!”王霜作为女足代表参与“追风计划”,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号召更多人关注乡村校园女足,让“追风女孩”在球场上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此外,王霜个人还发起了“七号球场”——乡村校园女足支持公益项目,截至目前已经通过中国妇女基金会支持了12所乡村校园女足。

同样是2024年,王霜又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体育与发展使者”。5月,王霜在湖北,首次以个人名义设立“薪火少年”奖金,用于奖励我省基层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教练和运动队,开始“霜计划”在湖北起步的第一个动作。

用坚定信仰诠释初心,用实际行动担当使命,“最美巾帼奋斗者”们谱写了“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的壮丽华章。“我期待着在今年的世界杯、亚运会、奥运会预选赛赛场上,展现自我风采,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女足,看到中国力量,见证中国崛起。”王霜说。

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篇5

“这个奖是我碰巧‘撞’上的”

和李桓英老师的初次见面,约在了她位于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的办公室。当时,在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伏案认真研读一摞英文文献。一时间,记者很难把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耄耋老人和享誉世界的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联系在一起。直到老人抬起头,中气十足地问道:“你是记者吧?有什么问题就问吧。”

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除了靠在门口的一根拐杖和桌子上的一个玻璃杯是李老师的私人物品外,其他空间全都被各种各样的资料文件所“挤占”。记者注意到,在书架下几有个透明的大整理箱,其中一个箱子里塞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状,被堆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唯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奖状被端正地挂在墙上。

面对无数荣誉,这个与麻风病菌打交道数十载,一生治愈了上万名麻风病人的老人,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淡然的心。“这个奖是我碰巧‘撞’上的。”看着墙上的奖状,李桓英笑着说,当年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不是我发明的,我只是刚好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取得了最大的治疗效果。“没有这些机遇,也就没有这个奖。”

如今,已经年近九旬的李桓英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工作习惯,每天清晨就来到办公室,先看看国际上最近的麻风病文献,再指导研究人员做实验,中午累了就在办公桌旁一个简陋的单人沙发里靠一会儿。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

在全世界实施联合化疗10余年后,原麻风病高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新病人发现下降缓慢。我国的云、贵、川三省,尽管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半数。“当前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很多病人因此而躲进山沟里,贻误了治疗。”李桓英忧心地说,“现在,我国每年仍有1500多例麻风病新发病例,其中有近30%的人在发现时已经造成残疾了。”

2007年4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来自河南新蔡县的麻风病患者马强,他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风病。由于延误治疗长达10余年之久,病情已造成家中多名患者发生爪形手、垂足等不可逆残疾。为了争取解除病人疾苦,保护患者免于歧视,热研所在李桓英教授的带领下无条件地接收了这一家五口患者在京的免费治疗。一次,这一家人来到热研所复诊时,李桓英看到患者的手已溃烂感染,并得知一家人生活艰难窘迫后,着急又心疼,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生活补助捐给他们。同时还将自己的拐棍送给马强,不断叮嘱他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李桓英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我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如今,李桓英教授年岁已高了,虽然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常年战斗在防麻第一线,但她仍然坚持每年到麻风村调研。用她自己的话说,“现在我虽已耄耋之年,但仍精力充沛,只要不是工作的累赘,就应该为消除麻风瘟神而奋斗。”

本世纪以来,云南省发现数又占我国年总发现数的四分之一。红河州地势山峦起伏,53%为少数民族,多为哈尼族和彝族,居住分散,发现工作极为不便。为了促进麻风病的早期发现,防止残疾发生,李桓英又开始计划对新确诊麻风患者及其家内接触者血清学诊断研究。

今年2月6日,88岁高龄的李桓英亲自率队再赴云南3县,行程2000多公里,深入到麻风病村现场,挨家挨户给全村村民体检和取血,开展调查研究。

这究竟是李桓英第多少次走进麻风村?连老人自己都记不清了。曾经数次翻车、翻船的遇险经历,膝关节膑骨软化手术后需拐杖行走的困难,都没能挡住这位老人的足迹走遍云贵川17个地州、59个县的麻风病高发区。

对此,老人只是朴实而坚定地説:“人就应该带着目标去学习和工作,确定了一个方向,就应该胸有成竹地走下去,无论途中遇到多少困难。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篇6

对学生:“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已经行不通了

人民小学校有一个小小的书吧,花花绿绿的书海中,柔和的灯光映照在暖色的布沙发上,这里是孩子们和杨校长的“秘密会议室”。

每隔一段时间,杨浪浪就会随机抽取十几名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书吧的沙发上开展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会。“每次都有一个交流主题,这些主题或围绕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或是当下孩子们最关注的新鲜事。”对学生而言,杨浪浪不仅是校长,更是可以一起谈天说地的好朋友。

要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就要去学习。“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前,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多元化,效率大大提高,我们该怎样和未来的教育对象相处呢?”杨浪浪选择“永远保持好奇”,用不断地学习来应对这一挑战,包括了解孩子们关注的网络热点,甚至是一些新潮的“网言网语”。她说,“这样才能和学生们有亲近的共同语言。”

在杨浪浪看来,“好奇”是人民小学校最宝贵的精神之一,也浸润在学校每一名教师的心中。“现在,‘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还多’这句话已经行不通了,老师和学生应该是相互的学习者,要真正了解孩子们才能教育他们。”

对老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永远不会改变

“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念。同时,传承建校70多年来的红色基因,用文化浸润人。”杨浪浪认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她更为看重的是品德修养。

对教师发展和成长,人民小学校也是常抓不懈。近几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教师结构、师训模式、评价系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板,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对优质办学的要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杨浪浪带领学校一班人不断研究探索,提出“以结构变革的魄力重塑人力供给、以重构学习的力量重塑教师发展、以多维评价的尺度驱动教师发展”三大举措,提升学校办学活力。

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打出后,效果立竿见影。目前,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占70%,现有20余个国家级、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年均课题产出十余项,年均撰写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多项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并在全国交流。

对教育事业:“办有意义、有意思的教育”是永恒的课题

多年来,身处教育事业第一线,杨浪浪深刻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的决心和力度。

人民小学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带动乡村学校共同发展作为重要责任。

1994年,作为骨干教师,杨浪浪第一次跟随人民小学校教师团队到垫江县五洞小学参加送课下乡活动,与乡村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没想到,这一“送”,就送了近30年。从人民小学校到五洞小学260公里的路,也成了杨浪浪每年必走的路。除了送课支教,杨浪浪还带领学校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深入调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发展情况,实施“一校一品、一校一策”的结对帮扶模式,与全市百余所乡镇学校建立联系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师资队伍培训、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科研联动、办学资源共享等。

2015年,杨浪浪入选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首批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并被授牌“杨浪浪校长工作室”,她依托工作室联合多个省份开展校长培训,带动千余位乡村校长的专业成长,一大批乡村教师和学生从中直接受益。

“教育要为国家计深远,为民族计深远,为未来计深远,可教育的实践是在细微处点灯。办有意义、有意思的教育是我永恒的课题,而我所做的一切工作,一言以蔽之——俯身拥抱每一个孩子。”杨浪浪说。

作为党_杨浪浪感到十分激动和骄傲:“教育是既基础又伟大的事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履行党代表的光荣职责,把党的温暖送下去,把基层的声音带上去,在平凡的点滴中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篇7

宋晓玲于1970年3月出生,女,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3月出生,甘肃武山县人,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她长期致力于氯碱化工和煤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重点科技攻关、国家火炬计划、兵团重大科技攻关等课题30余项,攻克30余个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难题。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工作经历

宋晓玲是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长期致力于氯碱化工和煤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多项技术列入国家清洁生产标准和重点鼓励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

变废为宝 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改革开放后,pvc生产企业在全国不断涌现。然而,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石渣却是重大的污染源,如何处理电石渣成为世界级难题。在天业集团,数万吨电石渣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心头。

时任生产副厂长的宋晓玲想:如果将电石渣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这样既可以变废为宝,又可以消除重大的污染源。这在当时的氯碱行业还没有先例。宋晓玲敢想敢干,主动承担起电石渣制水泥的小试试验,率领团队走向攻克世界级难题的战场。

宋晓玲走访多家水泥厂,最终决定在石河子南山水泥厂进行试验。来回70多公里的路,她转乘四趟班车天天跑一个来回。在原有石灰石制水泥传统工艺中,从添加5%电石渣试验起,再到10%,最后到20%的电石渣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水泥。这证明她的想法可行,但她并不满足。当得知江西有家水泥厂用50%的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的水泥生产线将试车投产,她立即坐了三天火车,又搭乘四五个小时蹦蹦车赶到厂家。下车后她不顾双脚肿胀,就直奔生产现场。通过7天的现场技术交流,她又找到了新的突破点。

回来后,通过查阅水泥工艺等资料和不断的现场试验,最终完成了电石渣制水泥小试实验。随后,在充分吸收国内湿磨湿烧电石渣水泥技术的基础上,她带领团队采用干法乙炔和干磨干烧电石渣水泥工艺,不让一粒废渣“走”出天业厂房半步,创造了国内外以电石渣为原料生产水泥的奇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5年,国内乃至世界第一条100%电石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线在天业投产,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电石法聚氯乙烯的难题,颠覆了传统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格局。天业的经验与工艺迅速在全国推广,天业集团成为中国氯碱行业的领军企业。

2024最美奋斗者先进事迹篇8

据韩建回忆,王霜从北京回来后,显得非常沮丧,对足球和比赛也显得无所适从。“她当时的状态只能打个替补。”韩建为给王霜设立一个新目标,让她从竞争主力左前卫开始。“这个目标让王霜重新燃起斗志,也激发了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头。”

从那以后,王霜开始发狠,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练。“我记得有一次在南宁冬训,她每天吃完中饭就缠着你,让你陪他下去练。王霜一个,吕悦云一个,大中午的球场里就我们三个人,练传中,练射门……”那次集训,王霜生生瘦了十几斤。

2009年,韩建带着吴家山中学女足球队代表武汉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那时的王霜已经成为球队主力。那次比赛,王霜连续罚丢点球。回来后,她开始发狠练习。

“她那个年龄,我给她的规定是加练时最多练6个。”结果有天晚上,韩建在球队四处没有找到王霜,跑到黑乎乎的球场一看,果然在那儿练点球,“这么黑你还练什么?你看得见球门吗?”王霜说,“只要看得见球就行了!”

那天,王霜把教练的话忘得干干净净,前前后后踢了20多个,结果腹股沟拉伤,休息了一个星期。

正因为见过王霜最受挫折、最脆弱的样子,韩建才知道她不是为足球而生的天才,只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到达今天的高度。

就像王霜所说:我7岁选择踢球,没想到一踢就是20年。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有天赋”的球员,其实,我只是带着一份坚持的勇气。

2021年3月13日,中韩女足奥运门票争夺战第二回合在苏州奥体中心打响。然而,中国女足在上半场时的表现却让所有球迷“玩了一把心跳”。韩国队连进2球,将总比分逆转为3:2,东京奥运会的大门在那一刻似乎要向中国队关闭了。

集体陷入危机,人心惶惶。这时,王霜上演了“绝地反击”的戏码。第63分钟,王霜发出高质量任意球,足球在韩国队禁区内快速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撞入球门后角。3:3了!凭借这粒神奇进球,中国队将悬空的一条腿重新踏在了悬崖边上。

90分钟结束,比分未再改写,进入加时赛。第103分钟,又是王霜在禁区前灵巧地接到足球后快速半转身射门,韩国后卫来不及上前封堵,韩国门将扑救不及……足球入网,王霜帮中国队奇迹般地将总比分反超为4:3,拿到了进入东京奥运会女足决赛圈的最后一场入场券。

王霜打进“绝杀”进球的那一刻,全场沸腾,所有人都跳了起来,疯狂庆祝。那一晚,“姑苏城外韩3:4,月落乌啼‘霜’满天”红遍网络。

赛后接受央视采访,王霜喘着粗气说道:“我们130多天集训,每天都是1万多米的跑动距离,就是冲,也能把韩国队冲垮!”

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她则笑着说道:“我们武汉人就是这种个性,搞不搞得赢,谁知道呢?但首先心里一定不能怕,要敢搞。”

王霜曾对记者说:“球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很幸运不用像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为国出征,只要上场,我们依然能豁出命去!”相比伤痛,王霜更怕的是失去为国征战的机会,“其实上了场,所有的专注力都在球上,就忘了痛。”

20年足球生涯,王霜身上大伤小伤不断,但在场上的每一分钟,王霜都是毫无保留地拼尽最后一分力。

2024年,对于王霜和中国女足来说又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7月的澳、新女足世界杯,10月的杭州亚运会,11月的巴黎奥运会预选赛。但正如王霜在亚洲杯夺冠后写下的那句名言——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而如果您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那个真实的王霜,也会永远相信王霜。虽然比赛总会有输有赢,但王霜就是那个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生活中,永远都会拼搏到最后一秒的那个倔强的武汉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