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有效的事迹材料能够凸显弘扬正气,评选先进的效力,在优秀的事迹中,我们能学习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3年感动中国事迹材料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年感动中国事迹材料篇1
“人要追求快乐,我苦不苦,苦,但我要在苦中创造快乐,苦中求乐。”
这句话出自一位少女之口,她在八岁时就要为生计操劳,独自一人承担着侍奉母亲的重任。
八岁,正是孩子泼皮无赖的时候;八岁,还对外面新奇的世界感到好奇、一无所知;八岁,却要支撑家中的生计而四处操劳——是的,她就是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孝女“孟佩杰”。
从八岁到十二岁,整整十二年,四千多个日子里,都对他的母亲不离不弃。
“有妈就有家。”为了把妈妈照顾好,小小的孟佩杰,踩着小板凳,爬上了灶台。年仅八岁的孟佩杰,显然对一切事物都一无所知。为了方便记忆,加深印象,她还编了一段口诀,“长的是葱,圆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姜,厚的是盔,薄的是盆,扁扁的.豆角绿莹莹。”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个儿女都有向自己的父母尽孝的义务,孟佩杰,则是在孝中尽孝,把“孝顺”这一传统表现的淋漓尽致。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孟佩杰就是一个典范,她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同时,她要四处奔波忙碌维持生活。2009年,她被安徽的一所大学录取,因为路途遥远,她带上了母亲,在大学旁租了一间小屋子。“这样我就可以不用时刻担心妈妈的身体。”她很欣慰。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羞愧,孝顺,是每个华夏儿女都应该做到的,而我又做到了几分呢?我有经常帮妈妈分担家务吗?我在妈妈劳累的时候递上一杯热水了吗?我有在妈妈心情烦闷的时候送上一句安慰吗?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朝气驱赶?种植恍?在艰难中,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一个细节。
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2023年感动中国事迹材料篇2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英雄,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心中的那位英雄,就是被称为“亚洲飞人”的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苏炳添。
苏炳添的成绩举世瞩目:20_年8月26日的雅加达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20_年2月21日凌晨举行的20_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中跑出6秒49的成绩夺得冠军……那赛场上像离弦之箭一样飞奔向前的他也因此获得了“亚洲飞人”的称号。
当我们惊羡苏炳添这些惊人成绩的时候,是否想过:这些成绩的背后浸透了苏炳添奋斗的泪泉,洒遍了苏炳添牺牲的血雨?
苏炳添每天都坚持进行训练。每一次训练时,他总是先慢跑热身,接着做小步跑,踢腿等准备活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苏炳添换上了钉鞋,细心地用卷尺进行起跑器的调试,随后蹦跳了几下,深吸几口气,便来到了起跑器的前方,单膝跪地,做好准备。他两只手的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呈八字,紧紧地压在起跑的白线后。大约过了几秒,苏炳添后脚猛地一蹬,顿时像一支离弦的箭般冲了出去,步频越来越快,直到冲过终点才慢慢减速,整个跑步过程令人叹为观止。跑步结束后,苏炳添拿出一个小型摄像头,上面记录着他跑步时的视频,只见他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叹气,不断摇头,嘴巴还不时嘀咕几句,并且要反反复复看很多遍,训练才结束。
苏炳添专注训练,不受干扰,是一种智慧;努力拼搏,科学追求,是一种能力;永不放弃,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这几点,恰好是我没有的,是我需要的。他永远是我的榜样,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完美地诠释了苏炳添的一生,保持专注、努力拼搏,永不放弃,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三把钥匙,也是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动力与信念!
2023年感动中国事迹材料篇3
聂海胜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了空军招飞,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
20__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__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__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20__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聂海胜的精准操控和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聂海胜成为继刘旺之后,第二个手动驾驶神舟飞船的中国人。
20__年2月,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20__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6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于9时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天地通话。7月4日,神舟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成功出舱,聂海胜在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8月20日,航天员聂海胜和刘伯明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在舱内航天员汤洪波的配合支持下开展舱外操作。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1月5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执行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等3人已完成隔离恢复,目前正在休息地疗养恢复。
2023年感动中国事迹材料篇4
朱彦夫回乡之前,很多村民以为他已经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了。没想到在1956年却把这位“烈士”给等回来了,尽管回来的已经是一个“缺胳膊少腿”的战士,村民们仍旧激动万分。但在当时,村里依旧贫困落后,大家也没有对归来的朱彦夫有着太大的期望。
但这恰恰是朱彦夫所想要改变的,他生长在这里,深知贫困的滋味不好受,上天既然重新给了他希望,他绝不会放弃,他回来就是想带领村里的老少爷们都过上好日子。
回乡后朱彦夫先是“闭关”了一段时间,既是为了继续磨练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在琢磨如何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张家泉村历来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祖辈们都没办成的事,要摘掉这帽子谈何容易。
朱彦夫在疗养院期间因为时间充裕,看书弥补了一些文化知识,他苦思冥想很久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要扶贫,先扶智。他想到了让乡亲们看书、学习。书从哪里来?他决定用自己的退伍抚恤金采购;看书的地点呢?他与家人商量后,将老母亲的房间腾出来用做村里的图书室,消息一传开,乡亲们踊跃前来,一时门庭若市,但乡亲们大多数不识字,朱彦夫只得陪在旁边帮大家一篇篇文章讲解,一天下来常常口干舌燥。时间长了,朱彦夫想,既然乡亲们学习都要指望他来讲解,何不顺势而为,在村里办夜校?
村干部们对于这个大胆的想法很支持,很快在山上为他腾出一间仓库,用石头垒了板凳桌子,再装上黑板,张家泉村的夜校正式开学。而朱彦夫理所当然就是村民们的老师了。但“朱老师”这个新角色可一点也不容易,上课时他用残臂抱着粉笔格外吃力,讲课久了双腿就麻木了,好几次下课迈不开腿直接摔倒在讲台上;不仅如此,由于夜校离家有2里地,朱彦夫下课天都黑了,因为看不清山路而摔倒那更是家常便饭……为了帮村民在精神上脱贫,朱彦夫吃尽苦头,打破牙齿和血吞。在他担任教师那两年里,从未因为个人原因缺课,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村民们不少都学会了写信和看书,还培养出了几个会计,村里的文化水平真的提高了。
后来,村里的老支书请辞,谁来当下一任村支书?村民们纷纷推举“朱老师”,人心所向的朱彦夫就这样当上了村里的书记,这一干就是25年。
接过村支书的担子,朱彦夫这位重残军人一开始还有点犹豫,但村民们已经认定他是村里的领头人了,他咬咬牙,告诉自己要么不干,要么就要真的到一线跟大家一起劳动。从那之后,朱彦夫每天早早就穿好假肢,戴上墨镜和一条擦汗毛巾,深入到田间地头督促生产,不时还会挨家挨户询问民情,把村里的现状全部掌握在脑海里,晚上回到家了仍不休息,还在为村子的未来出谋划策。
张家泉村的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坡,为了考察村里的每个角落,朱彦夫这位村支书摔的跟头比之前更多了,工作中不时“洋相百出”,跟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有过亲密接触,但朱彦夫对此格外乐观,总结出自己的四种走路方法: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滚着走。
2023年感动中国事迹材料篇5
是的,现在我才发现,生命是这样被尊重和膜拜。心绪依旧汹涌迭起,心颤不已,无法平复。他们,最美乡村医生,肯定了我学医从医的初衷,为我迷惘的心洗净了尘埃。130万乡村医生,他们用最质朴的心,阐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仁心、责任和奉献。
我们国家以农业为主,在广袤的国土上,有8亿多的农民,他们辛勤劳作换来我们的衣食,让我们温饱健康,可是艰苦的农村环境却无法保证他们的健康。正是一群这样可爱无私的乡村医生无怨无悔地担负起这样的责任。李前锋,自己本就是一位肾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而他依然挺着自己随时都有可能倒下的身躯翻越几十座山救治百姓,这是以生命救治生命,这样的生命何其崇高;周月华,身残志坚,双脚行动不便,丈夫就用他的双脚和脊背建立起他们的行医之路;钟晶,80后,放弃了市级医院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忍受着家人分隔千里不能相聚的思念之苦,牺牲了利益和亲情,为当地几百名老人看病,照顾生活,温暖他们晚年孤寂的心;居马泰,翻越雪山,为了急救高烧不退的幼儿,而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却无暇照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藏医洛松,他用卫校所学的知识和行医几十年自己总结的经验,坚守一整天从死亡线上拉回一条条即将逝去的生命,……最美乡村医生,向你们致敬!
时代需要榜样,而不仅是来自艰苦环境下的感动,有过乡村医生经历的原卫生部部长陈竺的发言简短而精炼:“130多万农村医务工作者,他们在一线守卫着8亿多农民的身体健康,也维护着生命本来应有的尊严。”乡村医生用他们朴实的情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从事着医疗活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最美乡村医生只是130多万乡村医生的一个缩影。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了实际的困难,但是我们乡村医生所面临的环境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物质上,他们面临生存的困难,技术上,他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却缺少理论知识的完善和更新的渠道,乡村医生很大部分是通过世袭和师带徒的方式获得医疗技术的,没有系统和专业的理论知识作背景,医疗技术上,乡村医生面临着进步无门的尴尬。如果他们能有更好的环境,我情愿少一点现在的感动。新的医疗政策的实施,让我们人民就医状况有了好的改善,我们也期待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眼泪代表感动,但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这瞬间的感动,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对自我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反省。同样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罗江县人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更多的报酬,更多的理论操作知识和更先进的辅检手段,我们又做到了什么呢?可能,很多同志连最基本的三好一满意优质服务都没有做到。是的,我们的工作量比较繁重,但是我们有他们乡村医生的工作量大吗?没有!孕产妇管理、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居民健康调查体检,这些只是他们的常规任务,为了急救病人,他们要跋山涉水走多少路,要通宵达旦地守护多少天?我们会遇到一些因为舆论误导而对医疗行业本来就存着戒备心理的病人,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用微笑温暖的服务,认真谨慎的态度,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改变大家的看观。滴水穿石,百川汇海,只要我们坚持医务工作者的原则和仁心,相信明天的医患关系将由我们改写。
“将自己置于脚下,将病人端于心上,将生命举过头顶”颁奖典礼上这三句话从现在起就印在了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