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判断其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团团范文网 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的图片。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类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视频记载,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课做分类和称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护环境需要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微课展示自家“垃圾的分类和称量”情况。
2、学生展示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汇总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有关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1)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各类生产、商业活动,学校学习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学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垃圾的处理是一件费时费力消耗资源的工作,并且处理垃圾的过程会对环境有二次伤害。
四、课堂小结:
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垃圾问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 、能够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装置。
3 、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 、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 、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读诗:神奇的能量。
2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页的图片。
2 、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 、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 、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 、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组比赛: 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 、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学生绘画。
5 、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 、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 、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 、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 、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发射器。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 、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 、小结。
五、巩固应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1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6、拓展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作业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板书设计: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案篇5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第二课时
一、 指导思想: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三单元)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 无限宇宙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18 运载火箭教学目标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 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知道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4.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的习惯。
6.让学生认识到人们认识化学变化是不断进步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化学反应伴随的现象。
难点:硫酸铜和铁反应的实验。
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两枚铁钉、镊子、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mp4。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淀粉遇碘、铁钉生锈等化学变化。
提问:这些都属于什么变化?预设:化学变化。
提问:为什么说它们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呢?预设:都有新物质生成。
过渡: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哪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展示:硫酸铜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铜溶液(蓝色)。
讲述: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变成了蓝色。
提问: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配制成溶液后为什么变成了蓝色呢?讲述:硫酸铜溶液为天蓝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称胆矾、石胆、蓝矾。因为水中含有铜离子而呈现蓝色。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硫酸铜常用于炼制精铜,与熟石灰混合可制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有毒,成人致死剂量0.9g/kg。若误食,应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鸡蛋清等富含蛋白质食品解毒。
展示:展示硫酸铜和铁钉。
提问: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都有什么特点呢?预设: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铁钉为银色,且有金属光泽。
过渡:如果我们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展示:展示步骤:
仔细观察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并将其特点记录下来。
用镊子夹住铁钉,将半截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它们的反应。
两分钟后取出,仔细观察液体和铁钉有什么变化。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铜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冲洗。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总结:反应前反应后硫酸铜蓝色颜色变浅(颜色变绿)铁钉银色,有金属光泽有红色物质附着提问: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的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
讲述: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由此我们又一次得出了化学变化伴随着颜色的改变。
知识点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过渡: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变化都在进行着。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种种现象,请同学们仔细回忆都有哪些现象?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等。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化学变化伴随了哪些现象?预设:火柴燃烧发光放热、加热白糖的过程中颜色发生改变、白醋和小苏打反应伴随的现象是产生气体。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化学变化还伴随一个现象就是有沉淀生成,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学到。
提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有发光放热或气体产生的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就是物理变化,而烧水过程中也会有气体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状态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总结: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展示:展示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插入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mp4。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板书设计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
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案篇8
消失了的恐龙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教学步骤: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恐龙和其他灭绝及濒危动物资料。
1、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2、搞一个恐龙博览会。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
如有条件,教师最好课前制作好样品。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4、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