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读后感,读者可以从书中汲取到情感的力量和启示,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读后感是对作品的个人解读和感悟,不仅仅是对情节的简单描述,下面是团团范文网 小编为您分享的《品质》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品质》读后感篇1
借用克朗宁的话作为开篇:生活并不是笔直畅通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的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会时常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深信不疑,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他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会发现,他是一扇有益之门。
这句话是说:生活是变化的,我们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格斯拉兄弟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难免遭遇悲惨结局。没有人会否认他做靴子的品质,也没有人否认他们恪尽职守的品质,但也没有人愿意看见他悲惨的结局。我们追寻他们为理想而献身的足迹,也反思他们行为中的瑕疵,觉得他们兄弟与时俱进可以获得更好发展。
哥斯拉兄弟身上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技艺高超、执着坚定……他们具备了成功人士拥有的许多品质,他们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对人类的奉献和对社会的影响力角度来看,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但即使是成功人士,也难免晚景凄凉。因为不与时俱进,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难免消亡。要想赢得山花烂漫丛中笑,还应敏锐感知世界的变化,不断随之变化。
哥斯拉兄弟的离去引发了我对求学、教育的思考。
我小时候,求学是主动的.。因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才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80年代,当我们背着书包散学归来,年长的没有文化的村民会略带羡慕又尊敬的口吻开玩笑地说:“大学生回来了。”幼小的心灵在这样的赞誉声中格外自豪。这让我充满了求知的热情和渴望,所以老师课堂上满堂灌,我们乐此不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学校成了青少年必呆的场所,求知欲下降了,所以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屋建瓴的而又生动的用喂鸡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学。而我身在其中感触不大。现在想来,无数精英为教育奋斗,不管是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还是运用自主式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都很好,都在一定时期起了很好的作用。
而今身为教育者,发现社会充满变数,当无数学生家长将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机制,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后,当一些老师、学校牺牲所有单纯追求分数之后赢得极高声誉之后,当艺术学校不再艺术,重点学校不再重点,大学专业不再单一后,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所学为何后,求知变成被求知,理想变为被理想后,教育艰难。当年陶行知将一只散养的鸡掰开嘴喂食而不得,今天高中老师想把一只被强行喂养十几年的鸡散养也好难。我们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十几年,而今放手,恐怕也只是茫然不知所从。
我们知道启发式教学好,但启发式教学讲究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知道自主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好,但要求学生主动;我们知道因材施教好,但衡量老师的唯一标尺是成绩。而这些问题谁能突围,谁将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标杆。
读完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引发我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尽管有许多不妥之处,但这是我成长的心灵里程。我将拭目以待,并准备积极努力,正视问题,着手解决,不断探寻,寻求师生双赢。
《品质》读后感篇2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聆听了詹唐宁老师的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课。她温文尔雅,不紧不慢,说话富有哲理,立刻对她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在她的学习的平台上购买了《活出生命品质》这本书。由于疫情原因,这本书等了足足一个多月才到。拿到书,爱不惜手,跃出海面的海豚,充满着生命力,再配上活出生命品质的书名,有一种品质在那里,急不及待就读了起来。唐宁老师的书非常显浅易懂,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哲学与灵性成长的故事。让人感觉阔然开朗与自觉清净。
一、生命体验的真相
我们需要看透生命体验的真相,就不会焦虑与恐惧。我们需要穿越二元对立的游戏来体验人生。在二元对立里,我们苦苦挣扎,迷茫与无助,迷失自我。经典的三个坑:我不够好、我不配得、我不完整,削弱、压抑、怀疑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否定,有的还自我攻击。生命的真相,我们需要探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放下掌控、匮乏幻觉vs富足本质、完美主义等问题。这些都是往内探索,探索我是谁。当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能跳出来帮助自己成长。因为那样你就不会批判、不会指责、不会攻击自己。你知道我们是来体验生命的历程,当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更理性去看待自己,做出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选择。追随你心,因为那时你做出的选择是最佳的。
二、愿景实现方程式
愿景实现的方程式其实很简单。一开始我们需要接纳发生在您身上的一切美好与不如意,同时,当你看到你的不接纳,也要允许你的不接纳。让意识与行为有移动的空间,选择美好。愿景实现的方程式=正向意图x打磨品质x放手结果。保持正向意念,重点是我们需要正向意向,如同太阳,要高高升起。它自然会照见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起心动念,就如同发送出能量形式的刀枪剑。真正的赋能,就是能量收到滋养和提升。发挥自己的热爱与天赋,发自内心的做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享受其中。散发出正念利他的能量场,享受它的美好感觉。
打磨品质,带着爱的意识,去做每一件事。泰戈尔1924年在清华大学演讲中说:“你们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给人间,拿灵魂给一切的事物。”那么,最走心的创造法则是把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出美好而精粹的品质。100%全力以赴认真打磨好每一件事情的品质,跟随内心的声音,最终你会迈向灵魂深处真正渴望之事,并能以更高的成熟度去胜任与服务。
放手结果。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结果,往往都处在焦虑恐惧中,失去了生活的品质。用智慧的新做出选择,智慧的新直销所有的竞争都是幻象,所有的分离也是幻象,所有对于未来的恐惧还是幻象,一定有更开放的合作可以达成彼此的最佳利益。最大的回报不是物质,而是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当我们愿意接受一切的时候,对结果放手,回到勇者无畏。真正的助力来自小我的阻抗,来自你的控股怒,对未来结果的担忧和焦虑,对过去创伤的悔恨和忧郁,当你全然接纳,对结果充满无条件的信任,才能选择阻力最少的道路:放手所有结果,最好的结果才会出现。那时,你会进入很兴奋却不紧张的状态。要么不做,要么全力以赴。因为人生如戏,务必给力。
三、觉察与修正
每个人都是导演,自己人生的导演。同时,也是演员。我们每个人都在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在很多时候,小我的到来,让我们随意加戏。那我们怎样才能演好这一出戏呢?
深入学习三个层次的知见:无知执见、正知正见、真知灼见。小我的出现,让我们容易陷入不同程度的痛苦与创伤当中。通过学习,我们培育更多的爱、慈悲、正义与善良。这种培育,主要是因为我们与大道渐行渐远了,才需要强调、教育与倡导。当我们回归真知灼见,融于大道,自然可以照见万事万物真相,直击本质,了悟真相。我们可以通过瑜伽、冥想、静心、内观、正念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通过观照、看见、感受,发展定静,保持觉知,能看清自己。因为内心的平静,是持续练习觉察所能达到的状态,毫不费力的心流状态才会出现。到那时候,我们就更有能力去修正自己。觉察:真实、不评判、零阻抗的“看见”,才可以做到及时的修正。
觉察有两个向度,一个是聚焦,聚焦于细节。一个是散焦,散焦于全貌。她介绍了六种提升觉察能力的练习法,都非常有效。可以让你短时间内去除杂念,回归觉察。当我们具有很强的觉察能力的时候,修正的智慧自然就会出现。
唐宁老师的书值得在您焦虑困惑的时候阅读,它如一股清流,流淌入您的心房,洗涤您浑浊的肠道,排出有毒的毒素,擦亮您的双眼。重新拨开云雾看青天,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愿意去探索,去活出生命的本质!这感觉,真好!
《品质》读后感篇3
关于人的生命最本质的思索,我们每个人理解不同,读过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顿悟。尤其喜欢他序言中的第一句话: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的越来越复杂了。
我们在这个喧嚣的社会越来越无法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原本单纯的生命被附加了太多的野心、欲望、财富、名声甚至是平庸,充满诗意的生活在今天的社会成了一种奢望和梦想,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真正的去体会我们活着的意义。有人说我们都是普通人不用去想那些空洞的道理,不用去体味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要活着就好,可是有谁在不尊重生命本身的同时能够安静而幸福的活着。“我们活在世界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其实我们能够一家人安静的在一起吃顿饭也是一种幸福,亦或我们能专注的看一处风景也是一种幸福,是真正的在体味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瞬间。可是我们太多时候都是在随波逐流,太多的时候都忙碌不堪,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回过头看看我们活了那么多年生命中留下了什么,有的人也许只是自然年龄的增长而已,可是我们终究要面对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一颗澄明的心,我们就无法享受真正的美好,充其量享受平庸的热闹而已。我们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所以我们只有单纯的活着才能还原我们生命本身的美好。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相对简单,可是安顿好我们的心就比较难了。针对这点作者在文中是这样寄语孩子们的:
一、成为你自己—不受外界时尚和潮流的支配,有真实的自我;
二、爱使人富有—一颗心不在社会的竞争中变得冷漠,有丰盈的'爱心;
三、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真性情不被物欲污染,保持本色的生命;
四、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做人有道德,处世有理想,有高贵的灵魂。
只有这样少年的他们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那我们呢?我们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失去了许多本真的东西,这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最终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如果我都安顿好自己的心,让内心清澈丰盈,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没有真正信仰的社会。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等等,我们的心跟着这些生命以外的东西慌乱不堪,让我们的生命失去本真,让我们的心无法安放。我一边读书一边思索,心慢慢的释然了,希望能真正的获得内心的平静,安顿好一颗被世俗物化的心灵。
我们一直在匆匆赶路,我希望大家停下来,看看我们的生命轨迹,等等我们的灵魂,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保持生命的自然品质,升华生命的精神品质。
《品质》读后感篇4
一个人,在“生命”这个伟大的名词面前,是渺小的,如同咿呀学语的小儿,不仅无知而且茫然。周国平先生作为哲学系的思想者,或多或少也会去探寻“生命”的真谛,于是《生命的品质》面见于社会大众。我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阅读的同时,我分明看到一位黑发人,他安静地盘坐在树下,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仰望天空,刹那间,一道亮光飞逝而过,顿时明光四起。
周国平的文字总是散发着星辰的光芒,圣洁而不乏灵动,耀眼而震慑人心。他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这正是周国平先生在本文中要叙述的主题思想。
在讨论一个人的生命时,他坚持人包含两层生命:一是外在生命,这层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躯壳,既有完整又有残缺,既有美丽又有丑陋,而生命的真谛却不在此;二是内在生命,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即生命的本真所在,因为它突破了躯壳的'限制,将真实的生命展现出来。
在讨论关于灵魂时,作者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在序言里,周国平先生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这正说明他极其推崇灵魂的锻炼,因为生命的一切起源都是来自灵魂,失去灵魂的生命,只能称之为“肉体”。
这不禁令人深思,如何让一个灵魂得到锻炼?作者并未直接指出,但综观全书,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不必去追捧荣华富贵,侧耳聆听灵魂的声音,找寻属于自己最合宜的位置,让灵魂与生命得到满足,让生命绽放如星光般璀璨的灵魂之光。
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令我感到些许梦幻,那样的灵魂与生命是否真的存在?无奈,周国平先生也承认“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是啊,这几天我大多是在公交车里品味此书的,每当自己的视线离开书本移向窗外时,实有一种痛心之感,这本该是大自然的芬芳气息,却成了充斥着铜臭气味的宣传广告,利益已让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本真,迷失在都市的圈牢中,这是多么令人灰心绝望的不幸。而周国平先生是清醒的,我至多于世俗中思考世俗,他却于黑暗中守护人性。
他说:“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不去沾染不良风气,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我们寻到人生正确的方向,让生命本来的面目——“善”和“美”直到永恒,也许,我心中的梦幻就不会再是梦幻。周国平先生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他写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文章,帮助人们走向真正的教育之路,即“让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的人”。我十分景仰他的勇气,因为他能够抛开世俗的眼光,专心做自己的学问,坚持不让人性堕落在黑暗的社会里。
以作者自己的标准来看,他认为:“一本好书会让读者也想写点什么,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我想《生命的品质》一书正符合此点,这也正是我阅读本书的原因,即它给人以力量,让人摆脱肉体的脆弱,拂去人在面对强大的物质世界时,因为无法抗争而倍感心力憔悴的无助感,从而做一个内心充实而强大的人,维护最宝贵的生命本真。
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灵魂中那颗最璀璨的星辰,真实而美丽,普照着社会的每一个黑暗角落,让每一个黑暗角落不再黑暗,而是永恒地散发着光芒。
《品质》读后感篇5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原本应当是单纯而有意义的。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们不断违背和抛弃了生命的意义和品质,许多人成为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的奴隶,并让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人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甚至为 .1 .1mi.net mi.net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肉体生命已被格式化、复杂化。人们在拥有肉体生命的同时,还拥有着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通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生命,又通过肉体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在“内在生命的伟大”一文中,周国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荷马、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身体健全的人,虽然我们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但上帝上公平的,他赋予我们每个人一个完整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在这个灵魂中,我们可以自由的活着,不受任何东西的干扰。我们应该成为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无论平庸或是伟大,都应保持一个独立的灵魂,以尊严的方式活着。
周先生的书品味悠长,一本好书初读时似曾相识,再读时又美如初见,直入心底,感觉在阅读和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相遇,而这种相遇使你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广阔、更崇高的世界里。读书如一剂良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都能从其中找到诠释,回归淳朴、回归简单,回归本真,把平凡生活和内在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
活在当下,定位自己在红尘万丈中最合宜的位置,把生命照看好,活出生命的精彩。焉能放下,就让那无法卸载的重量同在同行,把心安顿好,活出生命的真实。而这份精彩和真实的融合,才能活出生命的品质。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2篇《生命的品质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